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3-12-04 10:26梁辉荣黄静瑜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

黄 鹏,梁辉荣,袁 彪,黄静瑜

(1,4.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2.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 广州 510100;3.中共茂名市委统战部,广东 茂名 52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章节中强调“扎实推动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赴广东考察调研时特别察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情况,用言行表明国家支持非遗保护传承的坚定态度。2023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贺信中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 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非遗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

非遗在时代的长河中具有永恒的审美的魅力,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文化自信,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中华非遗既是世界古老文化的瑰宝,也给世界文化增添绚丽多姿的中华色彩。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非遗文化以其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比如,传统技艺中的中国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以及表演艺术中的京剧、评弹、脸谱变化等,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和独特的审美魅力。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非遗项目在不同地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比如,苏绣代表了江南地区的绣艺传统,皮影戏则是北方地区的独特表演形式。这些差异多样化的非遗,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内涵。

(二)非遗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根脉

中华非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经济价值。它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多元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华非遗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未来的。它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寄托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非遗文化及其保护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历史和现实必然性。在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文化治理及其能力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治理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国家治理更多中国特色的政策研究选择。

加强非遗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不断挖掘非遗溯源并加强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应以“敬畏传统、尊重发展、保持本真、适度开发”为原则,在非遗的申报传承和保护利用方面“落地开花”。立足当代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充分吸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跨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予以充分发掘和全面探讨。

三、非遗目前传播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国内情况

自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非遗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保护传承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各类非遗数量逐渐增多,对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中国设有文化遗产专业方向的高校已超30 所,为非遗培养了重要人才。但是学科建设多是在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设计等专业基础上改造、和调整,开设的多是相关方向,缺乏专业整体的顶层设计,存在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系统、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不够专业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非遗发展的要求。

(二)国外情况

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多元文明。非遗保护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1937 年美国西北大学最早设置“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已有近百所大学以专业教育方式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构成了专业化、层次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世界范围,设立文化遗产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这些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保护机构、民众教育普及机构和众多遗产项目、民间组织,相关宣传、推广、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庞大系统。法国、韩国等国家还建立了文化遗产大学。多视角、多方位地了解,有助于中国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升非遗的保护水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例如,广州灰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已成为广州花都乃至广东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但传统建筑行业在现代趋于式微,灰塑发展受到影响。另外,非遗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但传统的家庭式传承、师徒制等口传心授的培养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对而言,非遗文化传播受众小、传播速度慢、传播形式单一,也需要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便捷渠道[2]。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非遗事业发展的瓶颈,必须从发展的、战略的角度加以解决。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累计覆盖人群达到7.1 万人次。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达40 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形式新颖、影响广泛。“一带一路”倡议为非遗的海外交流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广袤的地域使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遗,舞龙舞狮、赛龙舟、粤曲艺术、潮汕功夫茶等享誉海内外。但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技艺的学习耗时良久,难以为从业者赢得体面的收入与社会地位……。长久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如果青少年接触和感兴趣的少,大批优秀的非遗将很难让大众感知,甚至濒临消亡。如何开展非遗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四、新时代非遗保护及传播的路径

(一)以知识管理为核心,铸现代化治理体系

图1 2003 年至 2023 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

一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加强非遗保护。以系统科学指导非遗传承保护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促进高质量保护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附则中提到了“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制定”。可参照英国等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上扮演主要角色的做法,适度加强地方立法以保护各地的非遗。将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讲好非遗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广大公民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彰显其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动全民参与,让青少年从小了解和学习非遗,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推广非遗的相关知识;在成年人中间培养专业化队伍,创新非遗保护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以让全民参与其中。培养全民非遗保护的意识,保障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二是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化和大数据平台建设。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发展,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新思路、新途径,广泛开展非遗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优质化要求。统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搭建大数据、智能化平台,提高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完善非遗生态保护机制,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工作思路,着力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加强专业化、区域性非遗展示展演,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注意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注重专有性和实用性。

(二)以商业应用为驱动,推进双创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文创IP 为动力,促进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在对非遗充分尊重、传承其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将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巧妙设计绿色、低碳、环保、精致的非遗文创产品,紧贴时代步伐,满足市场需求。打造IP 化发展是丰富文化资源、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创意产业把非遗激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非遗现代化成果的产权保护,注重其经济效益和实用性。比如广州正打造“中国非遗第一展”,通过非遗项目基地与产品、演艺、直播、文旅等结合,线上线下等多种手段和云平台展示、电商交易等组成立体化系统,形成文创产业价值链生态体系,助推“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财产”,“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产”。针对非遗项目的不同特性,进行现代化的文创衍生品、手绘和插画等多种产品化开发,促进非遗消费的新形态、新业态更加多元与丰富[3]。将非遗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并有效传播、推广,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攻坚克难提供体制支撑和保障。二是以特色集群为亮点,形成产业价值生态。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研究制定扶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努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培育新型业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抓手促进就业创业,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促进非遗融入特色景区、度假区,在各大机场和高铁站、高端会展中心、免税店等建设非遗特色交易厅或专柜。三是以内外循环为支撑,线上线下促使消费升温。把追求经济利益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能够推动非遗的传承与繁荣,从而使其成为著名品牌而经久不衰。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出更多优秀的工艺美术、演艺、娱乐、节庆、展览等传统文化元素产品,开发高质量的动漫、网络音乐、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推动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非遗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科技升维为助力,实现虚拟现实交互

一是加强数字化保护,发挥传统技艺的独特作用。建立有效的电子平台和相应的数据库非常有必要,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民众构建了一个认知非遗的环境空间,对民众进行知识和文化普及有利于非遗的保存与传播。结合电影、音乐、科技以及创意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系统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促进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共建共享。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让非遗注入现代元素,通过让人民接受并喜闻乐见的方式保护非遗,增强非遗个性特色,创建优秀非遗品牌。二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古老非遗相结合,与时俱进、交相辉映。5G 将人与人的连接,拓展到万物互联,是新时代智慧社区的基石。5G+VR/MR(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促进非遗文创产业“活化”与产业化,破解转化周期长、形式单一、人才稀缺等瓶颈,促进创新性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5G 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引擎,5G+ABCDE,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将开启智慧新时代。通过AI 技术与非遗传播相结合,利用VRARMR技术虚实融合,将宝贵的非遗发扬光大。借助新兴科技产生新的经济生长点,引入相关软硬件及平台,通过合作研发科学的智慧系统、科技产品及场景应用,传承+创新撬动非遗文创产业千亿级市场。比如以国家级非遗集群和全球跨境电商研究院平台切入,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融创文旅城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合作建立“VR/MR+岭南非遗”体验馆。5G+VR/MR 的非遗传承“活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相互辉映,将有力促进非遗集群文创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推动非遗项目“活化”活力,助力科技升维、融合创新。利用数字化矩阵集中呈现传统文化“非遗”+现代科技“数字孪生”,促进非遗的活化传承。通过VR/MR、区块链等技术在非遗文创产业领域的融合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智慧空间场景的转换,向单元、多维、立体化场景空间发展。借助“非遗+互动体验展示”“非遗+科普教育”“非遗+设计”“非遗+跨界对接会”等板块,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展示、互动体验和科教项目展演,用数字创意形式展示非遗文化和资源,打造创新型非遗体验,促进文创产业的创新升级。通过非遗项目基地与视频、数字音乐、演艺、直播等结合的线上线下手段,通过云平台和展示、电商、交易等立体化系统,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团队立足MR 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于广州首家5G 高校(广州工商学院)和5G 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武大中国产学研合作中心),携手MR 领军企业——上海影创(国内第一,世界前三)等战略合作,共同打造虚实交互、产教融合的非遗文创“活化”平台。拥有知识管理系统、MR、工艺设计等14 项专利(含2 项发明专利),获中国技能大赛VR 国赛一等奖。以广州灰塑等国家级非遗切入,产品线覆盖岭南非遗展示博物馆(VR/MR 全息)、非遗衍生品(创新产品)集市、直播(工艺品电商、培训、活动)、投融资运作等。科技升维、融合创新,实现智慧场景的转换,向多维、数字化、立体化场景空间发展。

(四)以文化交流为纽带,凝聚团结海外侨胞

一是营造开放、公共、互动的国际环境氛围和对话交流机制。不同思想的碰撞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而非遗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非遗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非遗交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促进非遗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出非遗主题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短视频等优秀作品。通过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等形式,交流非遗保护先进经验,向国际社会宣介我国非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文化自身具有整体性,体现以文化圈带链为特征的各种生态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等综合因素。非遗中往往蕴含着天文、地理、人文、历史、饮食、节日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其中折射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华裔青少年,要阐释展示好中华非遗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培养。搭建非遗研究平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非遗传承保护实验平台,加强国际文化专家队伍建设和中外智库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五)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厚植非遗人才基础

一是建立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走访调研非遗文创区域发展和相关产业链,了解项目现状和非遗传承人诉求,发挥产业、教育的各自优势,重视青少年非遗传承保护意识的建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非遗传承人群。运用“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展艺、兴于社会”的方式,将传统非遗传承相对零散、单一的培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系统化的专业教育,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建设的产教融合的新模式。理论实践相结合,让高校的现代创意设计与地方的传统技艺的“思维碰撞”,利用艺术设计工作室、网络文化工作室,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活动,助推非遗的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步呈现。鼓励开展“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坊、传承人工作室,梯度化申报非遗传承人;二是深化非遗在人才培养中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将非遗传承贯穿于国民教育序列,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将非遗传承保护内容纳入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非遗类专业,拓展非遗讲座和课程(公选课、通识课);创建非遗传承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推行现代“大师工作室制”,发展“大师带徒+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编写非遗通识教育读本和专业教材,吸引学生加入非遗事业中来,为非遗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三是政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健全非遗人才“成长链”。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建设非遗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在教育培训、活动策划、文化传承、品牌打造等助力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充分利用非遗传承的人力资源,组建非遗专业委员会和非遗教育联盟,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做好非遗人才的“传、帮、带”,提升保护质量和价值效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相关产业、消费市场信息,探讨非遗人才培养的文化内涵、结构维度、形成因素和发展方向,注意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化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维兼具的复合型非遗人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民族的延续,没有文化的昌盛就没有民族的复兴。中华非遗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纽带,是海内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大力弘扬中华非遗,促进世界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EB/OL].党建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475671 938182725&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