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化助力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思考

2023-12-05 10:23李玉海谢倩王常珏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文化

□李玉海 谢倩 王常珏

1 引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发展,信息科技和数字媒体在深刻改变人们获取、传播和利用信息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文化的兴起。信息文化作为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2]。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化核心之一,不仅需要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革新变化,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文化的优势,以更具创新性和生动性的方式,实现服务育人职能。在信息文化的助力下,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信息文化,分析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文化需求,揭示信息文化育人五大功能,提出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措施。

2 育人视角下的信息文化辨析

2.1 信息文化的产生

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信息文化扎根于传统文化,是在信息化进程中成长的新型文化,是深度揭示和组织信息资源而形成的产品文化,是调节人与机器、人与信息之间关系的服务文化[3]。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相关信息的生成、获取、处理、传播、存储、应用,从而给经济、科技、教育或其他方面带来全方位影响,引发社会结构的变革。信息文化在此过程中逐渐孕育和成长,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文化的产生

信息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依托信息技术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进行沟通。基于信息的时效性和碎片化特征,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信息的依赖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从而推动了信息文化的产生。此外,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信息文化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载体进行传递,任何人都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到多元化的信息文化。数字技术的赋能促进了信息文化的交流和共享,也为信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2 信息文化的特征

信息文化除了具有传统文化的习得性、象征性等特征外,随着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还衍生出新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形成的多元性、表象的丰富性、传播的快速性、交流的通透性、影响的广泛性。

(1)形成的多元性。和传统文化的形成因素(如政治历史、地域民俗、艺术宗教等)相比,信息文化产生的要素更多,发展环境更加多样化。香农定义[4]的信息量的不确定性、信息主题的交叉性与融合性、信息产品的迭代更新以及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只是信息文化构成中的小部分,还有信息传播中的各类网络社区、各种平台的栏目功能等,不断推动信息文化的兴盛繁荣。多元性特征使得信息文化内在复杂,需要培养个体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多元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2)表象的丰富性。传统文化一般以标识、活动等具象化的形式呈现,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突破了物质客体的局限,各种数据、声音、图像等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处理、存储或传播。这些技术处理过程使信息的呈现丰富多彩,人们利用信息的行为千差万别,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传播的快速性。人们依赖于现代通信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信息交流与共享,这种基于二进制代码流的信息传输方式,使信息收发双方几乎可以同时请求和响应。快速传播不仅产生了各种网络创作、扩散和交流的信息文化形态,而且还形成了跟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所谓数字孪生的信息文化生态。

(4)交流的通透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形式上大多是单向扩散的,在传播效果上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经历时间较长。而信息文化交流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通过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参与,呈现人—人、人—机、机—机的全方位互动。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人们能够参与信息互动、分享和反馈,从而形成动态化、立体化、渗透化的信息环境,因而信息文化的传承更加通透。

(5)影响的广泛性。信息文化超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由此促成跨文化交流,增加了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同时也带来全球性的挑战和机遇。信息文化改变了学术环境的格局,从传统的时间受限、地域受限的形式转变为开放、数字化、全球化的新模式,为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知识获取途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信息文化将呈现出更为智能、开放、多元、全球化的趋势,推动学术、教育和文化的进步,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社会创新创造更为丰富的机遇。

2.3 信息文化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三课堂”,学校改革创新的“第二生命”,校园信息文化的“第一圣地”[5]。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崛起中,信息文化正成为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关键动力。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聚集地和服务机构,它不仅是信息资源的存储和管理者,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者,具有育人的双重使命。“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属性,离开了服务图书馆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高校图书馆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信息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和应用信息,实现信息与人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同时,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合理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信息文化通过图书馆服务,从单一的信息技能培养延伸至深层的信息文化素养沉淀,使得用户不仅具备基础信息技能素养,更能将信息文化融合于实践,解决学术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

此外,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化学术资源的快速扩展,信息文化已经深刻改变了学术环境和知识传播的方式。信息文化促使学术资源数字化,海量的书籍、期刊、论文等学术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和传播。信息文化的数字化特征,打破了传统纸质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学者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分享知识。

同时,信息文化推动学术研究成果更广泛地向公众和学术界开放,学术论文和研究数据的自由获取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信息文化的崛起也带来了知识产权和版权的重新审视,图书馆界对于如何在数字时代平衡知识共享和保护作者权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对知识的传播方式和学术研究的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文化逐步渗透至高校图书馆,而高校图书馆必将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助力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信息文化的育人功用

3.1 高质量人才的标准

人才培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而在信息文化育人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首要问题。高质量人才需要具备学习、交流、做事和做人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指人才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交流能力是人才要善于沟通与合作;做事能力是能够解决问题;做人则是要求人才必须道德品行端正。

为匹配高质量人才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批判思维和好奇心的培养至关重要。批判思维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使其能够在信息过载的世界中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知识保持持续的渴望和追求,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其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是信息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任务。人文素养包括对人类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考和审视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中做出合理行为、保持良好人际沟通以及解决社会问题,促使他们更好地、更快地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

最后,人才培养单位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健全的人才评价体系。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我们摒弃片面的观念,综合衡量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人才评价方面,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2 信息文化的五大功能

在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文化日益发展,并衍生出映射、传播、交流、渗透和开放五大功能,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过程中依托这五大功能,可以有效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需求,如图2所示。

3.2.1 信息文化映射拓展认知

信息文化的映射功能是以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将知识和文化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催生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利用交互平台,沉浸式地了解全球各地的文化和学科领域知识。高校图书馆借助信息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对多元文化和跨学科领域的好奇心,为他们的学术和社会观念打开全新的窗户。

3.2.2 信息文化传播开拓渠道

信息文化传播功能是通过信息技术将信息资源传播给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获取、在线学术期刊、数字化图书馆等渠道构成了信息文化的传播网络,使学术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渠道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丰富信息资源,不再囿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以此提高自身的学术科研水平和素养,还为培养对不同领域的深厚兴趣创造了条件。

3.2.3 信息文化交流促进协作

交流功能使得学生能够在信息文化的大舞台上积极参与互动与合作。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平台如在线学术社区等成为学生分享观点、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不仅能够与全球范围内的同龄人和学者互动,还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的技能。借助信息文化的交流功能,让学生通过社交性的学术交流在知识的共建共享中受益匪浅,不断拓展其思维边界。

3.2.4 信息文化渗透浸润心灵

渗透功能使得信息文化深度融合于学习和教育的全过程,以数字化学习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等方式逐步渗透,让学生始终处于信息文化的浸润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

3.2.5 信息文化开放促进共享

开放功能强调信息文化的共享精神,推动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开放功能使得学生更容易获取各类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感。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信息文化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从而增强社会认同感。

信息文化五大功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文化育人的强大力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开放、智慧的学习空间,也培养了高质量人才全面发展所需的各项素养。

4 图书馆的信息文化服务拓新

4.1 信息文化映射支持环境更新

基于信息文化映射功能,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可以有机结合,创新性地打造学习新境界。通过引入体验式课程知识学习、验证型实战技能训练,支持交叉学科研究探索,依托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映射至崭新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

体验式课程知识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图书馆借助各类通用式游戏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虚拟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以某一款历史类游戏为例,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和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吸收和记忆效果。

验证型实战技能训练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图书馆通过购买各类仿真学习工具资源及硬件,面向服务对象,开展各种实践操作的训练活动。例如,利用化学实验仿真软件,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化学实验模拟操作,规避安全风险,使学生能够熟悉整个实验过程,掌握相关实验技巧,培养实操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文化映射功能还支持交叉学科研究探索。以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为基础,利用元宇宙技术进行图书馆空间改造,为学生提供一个融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于一体的智慧学习空间,全方位整合图书馆育人服务。高校图书馆以智慧学习空间为中心,满足个人学习、群组学习、远程互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多元化需求[8]。通过组织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培训,让师生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研究和创新探索,共同发现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4.2 信息文化传播支撑数字化转型

针对信息文化传播功能,高校图书馆积极购买各学科的书籍、期刊和电子资源,并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将各类学习资源和教育课程以数字化方式广泛传播,为用户提供广泛的通识学习资源。图书馆还可以联合学院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持续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学术或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通过制作有趣的短视频,以生动形式介绍各类文化知识,吸引用户关注,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还可以向社会公众分享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成果,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图书馆借助数字技术,通过用户画像分析,进行个性化推荐,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效率,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信息获取、分享和互动来探索和定义自己的文化认同。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定期组织辅导讲座和工作坊,帮助用户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包括如何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如何避免虚假信息,以及如何维护个人隐私等方面,从而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

4.3 信息文化交流推动学术共享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习资源中心,也是思维训练的场所。图书馆拥有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利用信息文化的交流功能,用户可以在图书馆中查阅大量相关的学术资源,在整个过程中,用户需要进行逻辑思考,从而理解和分析作者的观点、论证和结论,并能够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思想。高校图书馆同时也是一个语言交流和辩论的场所,用户可以在智慧空间中通过人—人交互或人—机交互方式展开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高校图书馆应该合理利用馆藏空间和服务空间,建立品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纸质馆藏和数字资源,并及时更新和补充,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建设,配备新兴的智慧设备和平台,为师生提供便捷性、时效性服务。图书馆可以组织读书分享和读书会活动,鼓励师生分享读过的好书和有趣的观点;还可以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知名学者和校内外研究人员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从而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图书馆也可以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学术出版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共建有机、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网络;通过信息文化的交流功能,开展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活动,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提升师生的学术能力和判断能力。

4.4 信息文化渗透辅助“五育”提升

信息文化的渗透功能与图书馆服务交汇相融,通过信息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传递,无形之中也塑造了人才的“五育”素养,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融合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和创新的中枢,其服务范围早已超出参考咨询、借还书等传统内容,应不断探索和尝试育人服务新主题、新方式、新渠道。一是利用国学或美育主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展览、传统音乐演出和民间艺术展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多样化的形式,逐步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二是开展思政和职业规划类主题资源或活动,融入德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三是通过社交礼仪和野外生存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社交技能和户外环境下的应对能力,以促进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高质量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的传播中心,以高质量的服务内容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满足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文化需求,实现图书馆服务育人。

4.5 信息文化开放助力可持续发展

信息文化的开放功能涵盖资源数据开放、学科发展质量检测评估、图书馆大语言模型服务探索、人才评价、数据资产意识、图书馆岗位与管理制度变革、数据馆员设置、业务标准以及数据馆员的培养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旨在推动学术界的开放共享、学科质量的提升、学习资源的创新、馆员素质的提高、国家数据资产的保护,以及图书馆服务的优化。这一系列目标和任务,彼此交织,相辅相成,为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文化开放领域的不懈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指导。

信息文化的五大功能赋予了高校图书馆重要的使命,为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支持,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及时、准确地识别社会、政策、行业环境的变化,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赋能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管理建设[9];另一方面,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变化,高校图书馆必须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新的服务体验,为用户提供新的育人价值,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用户的群体特征,融入信息文化功能,创新服务新领域。

5 结语

信息文化为高校图书馆育人服务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同时也呈现出更加迫切和前沿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高校图书馆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启发与探索的磨刀石。通过拥抱信息文化的潮流,图书馆为用户开辟了全新的视野,激励他们探索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广阔的世界。面对信息时代的新挑战,高校图书馆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标准为依据,利用信息文化五大功能不断创新服务育人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未来充满希望,高校图书馆蓄势待发,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图书馆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图书馆
订阅信息
飞跃图书馆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