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创新:变革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
——“第十六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2023-12-05 10:28张浩林晓欣郭晶兰小媛范午攸李新碗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报告图书馆服务

□张浩 林晓欣 郭晶 兰小媛 范午攸 李新碗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必然要融入甚至是引领变革发展[1]。2022年5月,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六大变革方向,其中包括:为学生提供丰富完整的教育经历,如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等;推动跨学科的开放和交流,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构建内容多样、方法灵活的综合学习体系;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和研究过程,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2]。2022年9月,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大会设置了6场专题焦点会议,其中包括“数字化学习和转型”,提出要利用数字技术的力量,建设全球化的数字资源学习平台,使得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料[3]。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学习需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教育模式的变革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点。

我国目前正处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攻坚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4]。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快速推进,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模式正在经历变革性发展,这种转型变革对高校图书馆提出新要求。202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推进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整合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基层学习组织”[5]。面对AIGC和大数据模型等新技术带给图书馆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推进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效能,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支撑教学科研,推进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第十六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提出“科技·人才·创新:变革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论坛主题,研讨高校图书馆服务并支撑科技、人才、创新的对策与发展方向。

2 论坛概述

2.1 论坛发展历程

从2008年发起至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以“分享智慧,激活创意,聚焦特色,拓展未来”为目标,聚焦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热点、学术前沿和创新实践,为图书馆同行搭建起交流、研讨与切磋的平台。论坛举办地的设置也别出心裁,以“水文化”为主线,从长江入海处上海出发,沿着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贯穿祖国的东西南北,今年又回到论坛发源地——上海。今后,还将开启以“一带一路”文化为主线的新行程(参见表1)。

16年来,论坛的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参与单位和人数屡创新高,征文的投稿量近年来增至20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会议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整体进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回顾论坛主题,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高校图书馆近十余年来探索转型创新的发展历程,见证中国高校图书馆人为推动事业创新发展和整体进步的奋斗足迹和付出的心血智慧。

2.2 本届论坛情况

当前,我国正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为顺应时代发展,在变革教育下谋求图书馆发展新路径,2023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六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顺利举办,来自全国近130所院校及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会。本届论坛以“科技·人才·创新:变革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为主题,设立“AIGC技术赋能图书馆服务深层次变革”“AI4S(AI for Science)科研范式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变革教育背景下的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促成超学科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服务”“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数字转型与教育变革中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数据治理驱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和机遇”等8个分主题,以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广泛探讨高校图书馆利用新技术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服务模式,助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论坛邀请10余位不同领域专家围绕相关主题做了精彩报告,在“青年之声—图书馆新生力量报告”环节,4位青年馆员分享了特色业务案例。此外,为了丰富论坛交流形式,还精心安排了论文海报交流展示与特色场馆实践交流活动。

论坛共计收到论文投稿207篇,评选出23篇优秀论文,并邀请5位优秀论文作者结合实践与思考在大会进行了分享。此次论坛收到的论文投稿篇数为历年之最,充分体现出图书馆人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的态度。通过LDA模型对论文全文中的名词或未知词性词汇进行分析,同时将“研究”“问题”“工作”等235个大量出现的词汇作为停用词。207篇投稿论文可分为7大类主题(参见表2),可以看出同行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数据服务、空间环境、数字资源与智慧服务等方面,与论坛主题与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非常契合。

表2 论坛投稿论文主题分类表

3 论坛大会报告研讨要点

3.1 创新数字学术的增值服务

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的信息中心和知识枢纽,承担着提供数字学术服务的使命和责任[6]。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创新服务一直是行业热点,融入数字学术、创新数据资源增值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新方向。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以“数字学术导向的数据增值服务:方法与态势”为题的主旨报告,深入浅出分析高校图书馆融入数字学术、创新数据资源管理、塑造数据增值服务的发展新模式。结合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研究及实践案例,报告高度概括三种数据增值服务的方法:一是增进数据关联的映射,以支撑高校学科建设的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服务为目的,通过建立学科分类体系与文献分类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按高校学科分类对相应的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二是增进用户关系的协同,包括服务者协同、服务者与用户协同、用户与用户协同、自组织协同;三是增进人机关系的交融,通过融媒体矩阵建设、线上线下交融、纸质文献数字化、文本化智能机器、“大语言模型”应用系统研发,打造计算机赋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化生态。最后,报告从四个方面总结了需求拉动和创新驱动的数据增值服务的发展态势:个性化学术资源库建设、高端化核心知识库建设、要素化数据资源服务、战略化学科情报服务,为学术图书馆数据增值服务指明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3.2 跨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组织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形势下,跨学科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有效地保障了用户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与再创造。基于大数据模型,创新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促进跨学科研究,推进学科知识体系转型升级已成为学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的主旨报告“促进超学科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服务”,即围绕超学科这一前瞻性问题,以水稻育种领域的论文发文数量、发文趋势、国家分布与学科关联分析为例,指出数字信息时代超学科、跨学科研究发展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并通过对信息资源组织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出知识内容走向碎片化、数据化、可关联、可计算、可推理的发展趋势。报告还介绍了跨学科知识图谱本体模型构建思路和面向多源异构数据的知识抽取与融合,包括基础数据准备、语料知识库构建、图数据知识抽取、结构化知识抽取、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深度挖掘科技文献等类型的非结构文本数据,构建全景式领域知识关联网络,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领域知识发现服务系统的典型服务场景,如泛在发现获取、科学数据关联服务、交互式智能问答、机器辅助阅读理解、文献追踪与主题演化、基于知识推理的知识发现等。报告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信息资源组织最新方法与生动实践。

3.3 变革教育背景下的未来学习中心建设

在变革性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类资源,重塑学习场景,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全新学术生态,一直是业界热议的话题。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参与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自身数字化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7]。

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黄朝荣的报告题目为“数字转型与教育变革中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报告从愿景、馆藏、空间等方面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并详细介绍了供学生体验新兴技术、探索创造新知识的数字创客空间。报告还展示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应用程序,包含了实时在馆人数统计、空间设施预约、RFID自助借还服务、展览语音导览、室内定位导航、活动推广等功能,以适应用户移动学习的需求。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束金龙作了题目为“变革教育背景下的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报告。报告结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重要任务,指出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人才培养供需对接不畅、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不扎实等问题,并提出四项应对策略: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更多优质教学资源;二是推广智慧教育,倡导个性化学习;三是促进人工智能的应用,推进教育评价的改革;四是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响应社会发展需求。报告指出,面对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任务,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资源优势,整合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空间、资源和导学三个方面的要素,对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进行重塑,打破现有的功能壁垒,建立一个以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

3.4 新技术赋能图书馆服务深层次变革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服务模式、优化素养教育以及推进智慧化建设,高校图书馆界积极思考与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作了题目为“面向AI for Science建设智慧知识底座”的报告。报告首先结合案例指出ChatGPT对科技创新的五大影响,包括改变科学研究范式、改变科研信息的获取模式、改变知识的存储和利用模式、改变科学实验模式和改变科研论文的撰写模式,提出AI for Science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利用和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并将数据集转化为科学研究AI的语料数据体系,为领域科研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文献情报机构参与AI时代科研服务的重要途径。报告结合实践研究案例展示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构建科技文献底座的主要举措,包括积极推动智慧数据体系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和科技文献知识人工智能引擎(SciAiEngine)的构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与头部人工智能企业的战略合作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宏伟作了题目为“AIGC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新机遇”的报告。报告首先结合国家对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新阶段和新要求、人工智能相关国家政策以及技术推动与应用的广泛性,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需求和AIGC为大学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包括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个性化人才培养、高效能科学研究、技术赋能图书馆各项服务。报告在指出AIGC的发展推动智慧图书馆转型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要求,馆员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提高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并具备一定的与AI人机协同的能力。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涓子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应用—ChatGLM及其在AMiner中应用”。报告回溯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进程,并指出预训练的大模型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设施。报告详细介绍Open AI的GPT系列模型、开源开放的GLM 系列模型、AMiner智能科技情报挖掘与知识服务平台的应用、ScienceGLM科技大模型的搭建,并强调人工智能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是生产力的关键,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5 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和机遇

开放科学与开放教育的发展使得知识获取途径、学术交流模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已经从信息处理与服务向更广范围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方向拓展[8],开放教育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初景利的报告题目是“开放科学与图书馆的应对”。报告指出图书馆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契合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融入开放科学与开放获取,参与国家学术公益平台建设。报告谈到开放科学对文献情报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数字化、手段智能化、服务网络化以及业务自动化四个方面。报告提出信息技术驱动下开放科学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包括资源保障度、用户服务质量、到馆服务满意度以及深度情报服务能力。文献情报人员需要增强核心服务能力与专业竞争力,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以高质量为核心的转型变革,以持续的创新力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

3.6 数据治理驱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

数据治理驱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在数据治理方面,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魏群义作了题目为“数据治理驱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的报告。报告从国家层面、行业变革、学校要求、读者行为四个方面指出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每个行业和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报告指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于数据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数据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和管理,关系着高校图书馆能否利用好数据资产,发掘其价值,并最终实现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报告还介绍了国内外数据治理架构规范和图书馆数据治理研究现状,并从制度体系建设、服务流程梳理、数据体系构建三个方面结合实践案例介绍了重庆大学图书馆数据治理策略。最后,报告指出数据治理的能力决定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水平,元宇宙图书馆的实现依赖图书馆深度数字化。

3.7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

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为了实现创新科技信息服务能力的使命,助力开展有组织科研,需要主动识变应变,紧紧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内涵、新范式、新路径,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知识开放环境下知识服务的新需求。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爱国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为题目展开报告。通过阐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比较指标、新举措、新要求,指出知识服务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作用和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朝着系统化、精准化、靶向化、集成化、情报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报告介绍了东南大学图书馆 “有组织”“多样化”“靶向性”“可信任”的科研支持服务,并结合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人才库和学者档案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团队支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创新和创业服务等案例详细介绍了东南大学图书馆在创新知识服务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4 本届论坛特色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已连续举办十六届,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前沿发展方向,创新会议组织形式,促进管理与服务理念、方法和经验交流,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概括而言,本届论坛特色还体现在:

凝聚学术思想,增加研讨交流的深度。为了促进学术交流,论坛邀请业界及学界专家联合组成学术委员会,通过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探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发展趋势,规划论坛的学术方向、学术活动和交流形式,积极宣传、推广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积极号召和组织馆员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论坛征文的形式促进学术交流。今年,论坛在长论文征文的基础上,增设了短论文征文,学术委员会对此次投稿的两类论文均进行了学术评审,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在选题方向、创新性及论文价值、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科研驱动服务,强化馆员研究的力度。论坛为青年馆员提供了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舞台,营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浓厚交流氛围。论坛从2021年开始,除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和专家报告之外,还特别设置了“青年之声——图书馆新生力量报告”环节,特邀来自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进行分享。三年来,已有来自上海、西安、广州、深圳、武汉、厦门、哈尔滨、大连和长春等城市的12位馆员在论坛进行了分享。此次论坛还新增了论文海报展示和评选环节。58篇论文的作者将论文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思考分析等内容制作为学术海报,在会场设置专门区域进行集中展示,并邀请论文作者在现场解读,与参会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参与人气评选。通过这种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思想交流,参会人员可以深入了解更多图书馆所开展的工作与研究,而论文作者则可以收获更多同行的意见与建议,通过科研助力服务工作的开展。

实践促进探索,提升学术思考的维度。此次论坛将学术交流的活动场地从会场延伸到馆外,将交流从报告厅扩展到实际场馆中,将专家报告与实践案例充分结合,设置三条各具特色的实践交流路线。公共馆线路(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新区图书馆),重点关注大空间建设与改造、新技术应用、资源服务、文化服务等内容;特色馆线路(徐家汇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重点关注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文化传承与推广、建筑特色等;高校馆线路(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与李政道图书馆、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重点关注高校读者服务、馆藏管理、展览与交流空间建设等。通过实践参观,参会人员得到多样化、具象化、立体化的信息,受到广泛好评。

5 结语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发起,旨在搭建一个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实践分享平台,十六年来,论坛始终紧密围绕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着眼于图书馆转型创新,紧扣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与案例分享。

2023年作为论坛“水文化”线路的收官之年和“一带一路”文化路线的启动之年,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在变革教育大背景下,业界及学界的专家以信息资源数据为基底,从智慧服务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信息服务发展以及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充分展现出高校图书馆积极应对新挑战和机遇的勇气,以及不断探索的实干精神。

图书馆不仅需要适应变化,更需要引领变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将继续以服务国家主战略、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积极探索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报告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报告
飞跃图书馆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