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驱动山区乡村社会创新的案例观察与模式比较

2023-12-08 12:14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村落案例资源

施 玮

(阳光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福州 350015)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乡村振兴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乡村振兴必须突破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定势与做法,从社会创新的角度来探索其发展模式与路径。创新的实质就是如何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是赋予资源新的能力,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手段[1]。为了满足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需求,急需探求乡村发展的新资源。因此,本研究聚焦乡土文化资源,以新问题、新需求和新资源为社会创新的基础,探索文化资源型乡村振兴的社会创新模式,这对于探索乡村发展路径、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及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社会创新一直是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全球性话语。1973年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1],并一直是其管理思想的重要观点[2]。2010年,德国学者尤尔根·霍华德(Jürgen Howaldt)和米歇尔·施瓦兹(Michael Schwarz)重新发出了重视社会创新的呼声[3]。社会创新作为应对社会问题挑战的新途径,对社会整体创新能力日趋重要。针对创新过程,有三段说:如“创新思想的形成、创新思想的试验评估、创新机制的传播与扩散”[4]或“新创意的提出与试行、新创意的实施与完善、新创意的扩散与传播”[5];四段说:“创意生成、创意评估、设计与开发、实施”[6]等。在创新领域方面,有“技术、经济、法规、准则、文化”等五维度说[7];有“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四内容说[8];“新产品、新服务、新过程、新组织方式”四“新”说[9];“服务、技术、组织”精准扶贫中的三维度说[10]。面对乡村振兴进程中“万村百乡千篇一律”的问题,急需寻找合适的乡村发展新资源以满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需求,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可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创新开发。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人的创造物。没有文化,经济无法成立;没有经济,文化也无法存在。当前,学术界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普遍集中于两类研究:一类是对某一区域文化资源的研究[11-12]。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种类、分布和特点的具体分析,提出适合区域或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措施;另一类是对文化资源中的某一类资源进行研究,如博物馆文化资源[13]、海洋文化资源[14]、武术文化资源[15]等。当然还有一些将这两类资源合并研究[16-17]。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新兴要素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纵观我国乡村发展实践,仍然存在同质化明显等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探讨乡土文化资源如何驱动山区乡村发展,并提出适用于山区乡村发展的社会创新模式。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以文化资源为核心资源的村落,其发展本身具有情景化特征。案例研究是较为适合探讨情景化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从案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对比性、完整性等方面对案例进行筛选,通过二手资料、半结构化访谈、档案文件、现场观察等途径对数据进行收集,采用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本文选择的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以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模式的村落营造与发展案例。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多年来跟踪、走访、调研的数个乡村中,选取依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主要创新方式的4个村落为案例。研究将选定的4个村落案例分别命名为A、B、C、D。案例A位于山区,由于经济困难和地震灾害,使乡村面临严重冲击,在重建过程中,村庄充分利用生态文化资源,为村民带来持续的经济价值。案例B的红曲酿造黄酒技艺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山区交通限制,产业链无法延伸,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当地政府和村民以特色黄酒文化为依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案例C曾是有名的风景名胜区,但受风灾影响,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村庄通过引入外部IP,打造了一系列文化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案例D所在山区产业竞争力不足,导致农村人口外流,为提升乡村的产业附加值,通过引入外部技艺打造了独特的文化产品品牌,进而提升了当地妇女群体的经济地位。案例和调研概况见表1。

2.2 数据编码与数据分析

课题组针对案例乡村文化资源开发路径,从主导者、政府官员(镇、乡、村级领导)、乡贤、村民等几个层面来设计问题。本研究基于地处山区、发展资源受限的乡村在文化资源创新开发过程而展开。在访谈过程,课题组成员主要采用叙述史方式,引导访谈对象描述自身经历:在和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代表的访谈中,关注焦点放在如何选择特色文化作为开发的核心资源、进入该乡村的契机、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困境或感悟等;针对政府官员的访谈中,则将问题聚焦在村史、乡村规划、发展现状及可供利用的资源等。补充访谈主要从乡贤和村民视角来叙述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变化、影响和效果等。调研过程主要采用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针对个别差异性问题,后期用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补充访谈,从而保证弹性对待不同案例,并非因为结构化的访谈问题而与案例实际脱节。课题组对4个案例资料进行整理,以确保能够真实反应出该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创新开发的路径,由此确定为一手资料。首先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析,在理论饱和度检验通过后,依据“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这一典型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分析,共得出3个主范畴、10个对应范畴,见表2。

表1 案例和调研概况

表2 轴心编码

为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课题组采用扎根理论的范畴归纳和模型构建步骤,对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分析。对于编码过程中存在争议的概念和范畴,请教了乡土文化资源开发领域和社会创新领域的专家,并进行了删减和修订,以避免编码者主观因素对编码客观性的影响。

3 研究发现

基于4个案例资料的分析整理,本研究将该社会创新过程提炼为3个阶段,即创新剖析期、创新构思期和创新执行期。

3.1 创新剖析期

创新剖析期是从出现新需求开始,到确定创新基点的全过程。这一阶段,乡村从内外部获取信息、分析资源和建立广泛关系。“尽管谁领先是有选择的,但社会总是能够以有意识的决定来影响这些选择”[18]。在广泛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参与主体间的交流多为试探性的,较少产生质疑。这个阶段也是山区社会创新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创新基点将带给乡村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前景。

该时期的创新来源通常有2个:一是村落内部。如案例B、D中行政官员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村落持续发展的双重动力下,着手寻求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探索乡村发展基点,如案例B中“从报道上看到的,是浙江省省长在报纸上发表他们特色小镇的信息,看到之后我就想为我们村做点事情,挖掘我们自己的优势”。社会创新的培育在重视发挥政府关键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企业、基金会(包括公益风险投资基金)、学术界和媒体以及社会创新者和支持者的作用等[19]。因此,创新剖析期的第2个来源则是乡村外部。非营利性组织和高校志愿者团队在乡村面临发展困境时,案例A、C开启创新剖析阶段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地震,瞬间让村落变成废墟。为了尽快让乡村灾后重建,就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让乡村发展”“用什么开启乡村发展之路”。

这个阶段对于乡村发展至关重要。从时间上来看,创新剖析期无严格时间界限;从空间上来看,创新剖析期可跨越地域限制。该阶段的参与主体,可以是公益性组织(案例A、B、D),也可能是村民组织(案例C、D)。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也是中国社会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社会创新实现了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20]。

社会创新共同体对乡村发展的新需求、新问题、新资源进行剖析,从而确立创新基点,如图2所示。案例中创新基点的提炼过程各异,案例A、C的新需求来自重建家园的需求,但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有高达17.35%的农业使用土地呈现废耕状态,显示小区农业发展有没落的趋势(案例A);“近些年,空心村现象越来越突出”“更多的是为了把传统村落保护好”(案例D)。因此,推动村落社会创新的触点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股需求而形成的合力。

图2 创新基点提炼模型

3.2 创新构思期

通过创新剖析期的筛选和磨合,案例乡村均已确立各自的创新基点。从创新基点来看,4个案例均选择以文化资源作为创新点,进而推动村落发展。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和生命共同体,不同案例乡村文化来源各异。“创新在本质上正是源于不同要素的碰撞与融合,并在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的结构、新的要素、新的需要、新的市场、新的动力”[21]。案例资料显示在创新构思阶段,主要从形式、技术、服务等维度构筑。尽管分析发现案例A侧重形式创新,案例D侧重技术创新。但在乡村创新实践中,3种创新形态并非截然分离,常常处于融合态势。

与此同时,影响文化资源的创新选择和创意开发的因素有很多,如乡土文化、村民参与、自然环境、外部力量等。相对于这些因素,外部力量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外生变量。因此在乡村发展中,要将寻求村落外生力量的参与作为关键要素。

3.3 创新执行期

创新执行是多元概念,可以“创造那些改变人们相互关系方式的新的程序、法律或者组织”[22],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和追求社会影响为目标,以创新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资源为手段,以期解决社会问题、满足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并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以达到社会善治的行为”[23]。在本研究中,将创新决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遵循“点—线—面”发展路径,是“个性化—商圈化—村落化”的演化路径。

案例分析发现,在创新执行期中,场所、组织、居民和事务4个要素是在乡村社会创新中的四翼。其中场所指文化资源创新开发、体验、实践的位置,如村口、私营店铺、核心街区、小型商圈等,属于创新执行阶段的物质要素;组织是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如村民、公益组织、社会企业、高校团体、私营企业等,属于创新执行阶段的人力要素;居民指是社会创新执行期实施文化资源开发中对于原住民或新村民群体的关注,以乡村划分边界,属于创新执行阶段的心理归属要素;事务是社会创新执行期文化资源开发中日常的管理事务、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的获取、媒体宣传等,属于创新执行阶段的管理要素。

这一时期是乡村确定文化资源创意定位、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推进文化资源商圈化、乡村整体化运营的战略时期。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内外部力量齐心协力,为文化资源创意开发与运营提供整套的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其中对文化资源的创意定位为乡村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有效的话语条件。文化资源在乡村各个情景中变幻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主体均深入参与到乡村创意发展全流程,2条看似迥异的路径在发展模式中实现了统一,为乡村的原居民带来了可贵的认同感。乡村文化资源创新执行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创新执行路径

案例资料显示,创新执行期,乡村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化定位的基础上,首先尝试在小范围试点,如案例B的民宿;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将推动实践探索在整个乡村大范围铺开,如案例C对本土文化商圈的认同。

3.4 跨案例对比分析

根据4个案例数据分析内容,对案例的创新剖析、创新构思、创新执行进行打分,对比3个主范畴在不同案例间的差异。打分环节分为2个部分,一是由课题组成员再次通读案例资料后,依据案例资料中各个对应范畴支持的差异,进行评分;二是请从事乡村振兴研究多年的专家根据案例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判断,给出相应分数。最终将分数汇总,以期探索山区乡村文化资源社会创新开发的关键。村落发展社会创新各主要范畴的案例得分对比分析如表3所示。

通过各个阶段的归纳和打分发现,案例A、C在创新剖析、创新构思、创新执行等阶段均表现为典型的创新形态。进一步比较发现:首先,4个案例都选择了一种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核心元素来进行创意开发,以此来推动乡村发展。其次,4个村落均来自于山区,有着相似的地缘因素,在进行社会创新开发时,共同面临着交通不便等制约。如案例C可以通过提供周详的配套设施和丰富可参与的大型活动让游客留下来,并参与其中,享受整个过程,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回报。再次,文化资源的社会创新是综合项目,需要将组织、人员、资源、场所,通过系列而周详的营销活动整合起来,对内表现出较为密切的凝聚力,对外则是多渠道地整合推广与宣传。最后,在对案例中的重点人物访谈时,发现各个村落均遇到了“如何保持村落持久的生命力,永续发展的问题”。案例A通过对文化的再挖掘,在原有青蛙文化的基础上增加蝴蝶文化,但是收效并不明显;案例C则是通过对活动的提升,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度。这在文化资源型山区乡村发展中值得深思。

表3 村落发展社会创新各主要范畴的案例得分情况

4 结论

本文基于文化资源、社会创新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对4个山区乡村,以文化资源为核心元素进行社会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重点人物访谈、二手资料收集和整理,并对形成的文本进行多案例研究。

研究发现,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创新可分为创新剖析(Analysis)、创新构思(Conception)、创新执行(Execution)3个阶段。通过内外部合力,实现文化资源的再生和内化,从而形成乡村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个性化发展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了“山区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创新ACE理论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文化资源型村落发展的社会创新ACE理论模型

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创新模式在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构建策略。在创新剖析期,策略包括获取外部人力资源和积累文化资源知识。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引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外部人才,同时积极积累并储备文化资源的相关知识。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深入了解和分析文化资源的潜力,以及当前社会对文化资源开发的需求。在创新构思期,策略包括对乡村现状的全面盘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技术和社会网络的支持。首先,需要对乡村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了解乡村的文化资源现状、问题和潜力。其次,需要探索和应用适合当地乡村的文化资源开发技术,包括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等。此外,社会网络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建立与文化资源相关的社区组织、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在创新执行期,策略包括场所、组织、居民和事务等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地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关注乡村的场所环境,包括文化设施、展示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改善。此外,需要建立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组织,以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营。同时,乡村居民的参与也至关重要,他们应被视为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并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意识。在创新执行期,还需要处理好相关事务,包括资源配置、项目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以确保文化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乡村发展的社会创新过程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化,并根据竞争条件和消费者变化进行反复建设。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创新推动山区村落振兴,使各主体,尤其是村民主体,在旁观者、参与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在各角色之间转变,参与感明显高于以往。正是这种强大而崭新的社会网络使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文化资源开发中,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社会网络,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针对以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主要动力的村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可考虑引入外部专业人才与技术,协助乡村了解和分析文化资源潜力,匹配适合当地乡村的文化资源开发技术,包括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等;二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为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三是增强乡村居民的参与意识与文化素养,乡村居民是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加强对乡村居民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创新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首先,在案例选择方面,可以进一步考虑不同地理位置的乡村实际,引入更多以特色文化为核心资源的乡村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乡村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和效果,更好地理解地域差异对社会创新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和政策提供依据。其次,可进行案例的动态追踪研究,重点探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社会创新模式的效果和影响会有所变化,因此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乡村社会创新模式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最后,还可以关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维度,从而全面评估文化资源开发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创新挑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案例资源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油画《村落》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资源回收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