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2023-12-09 15:19邓丽君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能力实训

邓丽君

生态位理论最早出现在生态学中,随着社会发展,被逐渐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具有显著优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生态位理论的研究,将有效提升学生及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以此为理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教学体系,将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从而加快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基础目标,为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一、生态位理论概述

在生物学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属性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确定此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环境,这一特征化指向被称为生态位,总的来说,生态位不仅体现在物种内在潜能的发挥上,还强调物种外界资源的运用能力。生态位主要包含了“态”和“势”两方面的内容,共同体现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相对作用与地位,其中“态”主要是指物种的状态,是物种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生长、学习、发育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随时间变化呈S 型曲线关系。而“势”主要是指物种对于环境的支配能力和影响能力,如能量与物质变换的速率、增长率、生存生产能力、占据新环境的能力等,其随时间变化呈钟型曲线[1]。

生态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变化、环境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变化,发生不同程度地改变,这些变化就是生态位的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位宽度变化与扩充、生态位分化与协同、生态位重叠与竞争,在物种生态系统环节中同步进行,共同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生态位内部系统的有效完善和功能价值的更好发挥。

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具有相通之处,二者均以普遍事实为基础支撑,相同观点下可以合理囊括和解释人类行为,由个体层面上升于群体层面,便有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且用于指导实践具有极大价值,可将教育系统作为各因素和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组成、相互作用下而保持平衡的生态系统,用于思考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过程中。

二、生态位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教育理念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方向的重要指导,也是影响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因素。生态位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更应以变化和审视的眼光看待教育指导理念更新,提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视程度。首先,尊重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开展实际工作之前,职业院校需深入市场,科学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加强同不同企业的合作交流,将社会结构与各行各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确立的基本依据,兼顾学生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人文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提升需求,确定并系统优化课程的实际内容。其次,创新应用模块化、综合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许多职业院校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存在割裂学科联系、教学内容交叉、教学内容合理性不强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而模块化教学体系有效地避免了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重复内容的几率,综合化教学中可融入职业能力相关内容,还可建立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为一体。最后,拉近课程教学体系同职业资格证之间的距离。专业人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是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重要目标,而不断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方向,还能引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2]。

(二)引进先进队伍,培养“双师”队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队伍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因此,职业院校需不断提升教师人才引进和“双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双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与技师的叠加,也不单单体现在教师的两张证书上,更多的是教师知识、能力、技能、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不断发展,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需用良好的价值观念影响学生,用丰富的技能知识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掌握专业及社会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建立高质量的“双师”队伍。第一,落实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可依据职业院校实际的课程安排和教师培训计划,以学年或者学期为单位,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制定专业教师及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到企业考察、调研、学习的工作计划,必要情况下,可让教师参与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可让教师在岗位实践中技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对岗位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下,教师岗位实践中可极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可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有计划地让教师参与企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培训、考核过程中。建立校企的合作渠道,有目标地让教师参与企业系统培训,并对教师实际技能进行考核,颁发职业技能证书、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此促进“双师”教师的培养进程。第三,加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教师的引进。提升教师薪资待遇,完善晋升、进修路径,吸引优秀教师人才加入进来,大胆起用年轻教师,并给予其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和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3]。

(三)重视实验教学,构建实验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学习,还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需提升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促进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首先,加强资金投入,建设满足学生实践要求的实验实训基地。依据不同专业的实验要求,增加实验设备和学生实验课程,在学生进行完课程系统学习之后,到基地进行相关的实训课程,在教师的实地模拟实验下,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开展具体的实验环节,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激发学生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其次,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建设校企融合的实验实训人才培养基地,并将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减少学生验证性地实践活动,依据专业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生产性或者经营性的实习活动和模拟性质的实习训练,提供给学生实地参与的机会,在真实环境中提升实训实践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校企可采用师徒制、一带一、一带多等不同的实习方式,学生在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带领下,快速发展成为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还可邀请企业中优秀员工为学生解决技术上和岗位上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树立创新与提升的意识,促进学习、实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和配合[4]。

(四)课堂积极渗透,进行有效培养训练

课堂是职业院校学生构建丰富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学生实践质量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并把握好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为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完善并优化新的知识结构认知体系,还需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基本路径,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努力,打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其次,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遵循为学而教、为用而学的教学原则,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认真备课,思考课堂教学内容与技能提升、与实践的关系,制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提升课堂有效性和合理性;教师可转变课堂教学形式,以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呈现课堂学习的知识大纲和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主学习、交流的形式完成知识学习,并在课堂结束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能力的提升。最后,应试教育下,许多学生追求精准化学习,即循规蹈矩通过学习建立标准化的知识体系,但随着学生对主观与客观世界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并对学生创造性的想法给予认同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三、结语

生态位理论为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注入了新动力,职业院校需加强对生态位理论的深入研究,从中挖掘促进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引进先进教师人才,培养“双师”队伍,为开展学生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实验教学,构建实验实训基地,加强课堂积极渗透,加快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知识体系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创新能力实训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