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23-12-09 15:19桑林溪兰先兰赵利侠陈如琴庄文慧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民办专业课

桑林溪 王 飞 兰先兰 赵利侠 陈如琴 庄文慧

一、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依托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近年来,课程思政也在各省市的民办本科高校中广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民办本科高校在校学生数量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初期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将对民办高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办本科高校的特殊性,尝试为其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行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

自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备受各大高校的重视,民办本科高校也不例外。但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较多停留于各大会议中、文件内,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真正的培训、交流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机会较少。首先,民办本科高校为任课教师提供的相关培训、讲座较少,使教师无法深刻领会思政教育内容、实施时机、实施技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任课教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其次,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全员育人机制尚不成熟。学校较少提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的平台,没有形成两者协同育人教学合作机制,使得课程思政教育不够贴近生活,爱国、奉献、担当等思政元素未被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民办本科高校中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形成教育合力,构筑全员育人机制。民办本科高校缺乏的诸如对任课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以及协同育人机制尚不成熟等都一定程度上使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薄弱

民办本科高校部分任课教师认识较为狭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班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而专业课教师仅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殊不知,专业课程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阶段,在民办本科高校,相比较而言,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其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想渗透效果有时比思政课程更优,任课教师应把握住思政教育机会,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此外,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及方法来解决自身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较难兼顾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多为应用型工科院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掌握,这种教学环境降低了任课教师主动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提升思政教育技巧的可能,任课教师仍将教学重点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疏于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得不到强化,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一重要关系。

(三)民办本科高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相较于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方面较弱,专业课教师在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方面须花费较多监督与引导精力,但同时往往忽视对专业课外知识例如思政知识的传播与教授。因而在推进知识学习方面,兼顾专业课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民办本科高校中显得较为困难。

三、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创新策略

(一)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支持体系

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应注重“软件”“硬件”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的支持体系。“软件”方面的支持措施包括结合时代的需要、学生的特点以及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等打造各类示范课程。在打造示范课程的过程中,重新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软件”方面的支持还包括设置相关教研科研课题供教师们申请,在做相关课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落实课程思政的新思路、新方法,也进一步提高教师们对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除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立以及相关科研课题申报的鼓励外,民办本科高校“软件”方面的支持还包括举办课程思政类教学设计的比赛,相关比赛的开展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学习优秀教师们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进一步提高自己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水平。

“硬件”方面的支持包括搭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平台或提供交流的场所,激发知识互补效应,使任课教师知晓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丰富自己的德育思想,广泛了解思政元素,将协同育人机制推向成熟。“硬件”支持还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上,教材是民办本科高校教师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工具,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任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教材选用上,应选用那些包含良好的科学素养、伦理道德等人文情怀的课本,使教师更好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二)强化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

民办本科高校所受国家财政补助拨款较少,很多民办高校老师致力于考上有较高国家财政补助的公办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较差,往往将民办学校当成跳板,考其他的公办学校,流动性较大,没有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不利于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面对此种现实,民办本科高校在提高老师待遇的同时,应加强学校老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间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任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推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关键,但若其本身缺乏对思政元素、思政内容的把握、理解,就不能很好地起到育人作用。因而民办本科高校可以鼓励各二级学院加强对教师宣传动员工作,可以借助教研室活动、教学例会、党组织会议、集体备课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例如,在医学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筛选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同时提高任课教师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对这些案例的引用率,潜移默化中又引导鼓励了医学生甘于奉献、热爱专业、潜心钻研,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可以邀请思政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系列讲座,争取让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融入到任课教师的内心深处,强化思政教育意识,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三)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民办本科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课程思政实施起来有所不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民办本科高校中更显重要,学生信任教师,才能有利于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民办本科高校老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核心和精髓,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第一动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源泉。老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倾听是尊重的表现,是沟通的必要条件,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学生从内心尊重自己,才会努力学习优秀的品质,课程思政才有良好的效果。用赋有温情的语言和文字,脚踏实地的行动与关怀,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教育是任课教师必须的工作,通过这些努力,民办本科高校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能够隐性化地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学业成就,最终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实施下去。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任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共同努力。在践行该理念的过程中,应根据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来逐步推进,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才能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才能给予学生以人生启迪与精神力量,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奉献精神、爱国热情的人才。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民办专业课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