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媒体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2023-12-09 18:37李益众陈志敏
江苏教育 2023年41期
关键词:优质学校发展

李益众 陈志敏 胥 茜

教育媒体以教育人和教育事为传播内容,并围绕教育议题展开讨论或研究,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媒体实现这一价值的方式是用有速度的关注、有高度的站位、有态度的表达、有温度的关爱、有深度的见解呼应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民对教育的重大关切,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教育媒体在解读政策、总结经验、提供服务、营造氛围等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不仅能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作出应有贡献,还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以融媒形态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营造氛围

一是构建融合机制。教育媒体要消除媒体平台之间的壁垒,融通融汇融合,各展所长、各具特色。面对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需求,积极拓展全媒体服务功能,形成新闻宣传、智库产品和专业服务的差异化内容供给格局。要建立内部宣传运行机制,统一整合报道资源,变单打独斗为同频共振,变各自为战为一体化协同。在采编流程上,教育媒体应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做到同一主题报道一体化策划、一体化组织、一体化采集、一体化加工、一体化播发。适应不同受众需求,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的报道新格局,变“大水漫灌式”的传统报道为“个性化定制”的精准传播。如为了全面展示四川省各县(市、区)教育事业的特色和亮点,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于2023年8 月开设《对话教育》专栏,邀请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介绍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该专栏以访谈的形式呈现,汇集了传统媒体文字记者、电视编导、主持人、新媒体编辑等各方核心力量,整合了各县(市、区)级融媒体中心骨干力量。

二是创新融合传播。教育媒体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新型媒体意识,注重培养、维护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在内容创作、标题拟取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更贴合受众的关注点。采用灵活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获得用户的认可。重视在各个媒体平台的交互设计,广泛听取校长和教师的意见,更加贴近群众。教育媒体应积极探索“深度表达”模式,提倡以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的方式打造教育品牌,做区域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记录者。如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形成的融媒体作品“县委书记谈教育”既在传统的电视频道播放,也在报纸、期刊以文字、图片形式呈现,还在四川省教育厅下属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打出了融合传播的组合拳。

二、以典型策划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把准方向

一是设置典型议题。教育媒体应重视对内容主题的专业策划,在选题策划时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深入探究、反复研判,力争使每一篇稿件都成为潜在的“可行方案”,特别是要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关心国家宏观政策,也关心校长、教师身边小事,既关心理论难题,也关心现实困惑。在议题设置上,教育媒体要紧贴基层校长、教师关心的热点话题,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有效转化,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传播,进一步提升教育政策的“温度”,达成“1+1>2”的传播效能。如为呼应“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战略,《四川教育》专门策划“乡土教育”议题,借由乡土课程开发的思考与探索,推动校长、教师廓清理论认识,增进师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给乡土文化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做好典型报道。典型报道是教育媒体的传统优势和主要职责。教育媒体可以通过策划典型报道来增强影响力,尤其是要做好区域典型报道、学校典型报道,做到调查采访深入、报道事实准确、作品内涵专业、风格亲近读者,提升亲和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如《四川教育》从2022年第5期开始开设《走向“共同优质”》栏目,陆续刊发报道、访谈、论文等系列文章,既基于历史解读优质学校的成长密码,也着眼未来探索优质学校建设的策略,更立足教育公平引领更多学校走向共同优质,让优质教育从孤立的高峰变成辽阔的高原,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塑造典型人物。教育媒体应致力于挖掘、呈现每一位教育人尤其是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的思考和实践、情怀和梦想,致敬每一位潜心育人的平凡耕耘者,致敬每一位眼中有光的教育梦想家。人物的宣传报道应彰显价值高度、社会热度、专业深度、情怀温度,通过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观照教育问题,把教育人物写得细节丰满、有趣有味。价值高度是指稿件契合政策导向,推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党和人民对教育的要求与期待;社会热度是指稿件契合舆论热点,聚焦教育热点话题、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专业深度是指稿件契合理论前沿,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探索办学治校的策略与路径;情怀温度是指稿件契合教育情怀,容易从情感上引发读者的认同和共鸣,激发人们对教育的热爱。

三、以联合实践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添活力

专业性是教育媒体的本质特征,专业研讨是教育媒体服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教育媒体可以梳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关键议题,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校长教师等各类群体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面向基层校长教师、行政干部、专家学者开展主题征文、访谈等活动,聚焦“示范学校创建”“特色课程开发”“高效课堂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学校内涵提升”“城乡学校互助”等关键词开设相关栏目,分享专家学者的智慧,展现教育教学典型经验,引导形成百花齐放的研讨氛围。与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开展以“优质均衡”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总结一边宣传。如《四川教育》将采访报道中收集的素材和积累的经验不断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申报的课题“‘共同优质’导向下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于2022年11月成功立项为2022 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一般课题。在“共同优质”导向下,课题组基于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构建并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典型形态、实施路径和运行机制,助力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在融媒体时代,教育媒体应继续高度重视版面质量,但又不能局限于版面,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但又要基于内容做好专业性的教育服务。教育媒体应与各类教育机构紧密合作,联合开展与教育相关的综合性活动,既可以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动能、增添活力,也能增强教育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如组织召开现场会,走进部分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率先探索且成效明显的区域或学校,现场观摩、学习、研讨,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面向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基层学校校长教师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方面的展评活动,推选区域、学校、校长(教师)等类别的典型,借此机会提炼总结资源配置、师资流动、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优质均衡”为价值追求,通过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营造各类义务教育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提升办学品质的良好氛围,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搭建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及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实验区、实验基地及其学校合作交流,共谋发展,并依托专家资源深入各类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问诊、把脉、支招活动,以务实举措帮助乡村学校走出困境,真正投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优质学校发展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