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故事园”课程:以儿童的方式成就美好童年

2023-12-09 18:37
江苏教育 2023年41期
关键词:中山空间儿童

王 璟 吴 怡

近年来,南京市中山小学(以下简称“中山小学”)始终立足学情和校情,努力打造一个高效学习、自由成长、快乐交往的“生命场”——“中山故事园”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山故事园”课程的内涵

孙中山先生主张“行以求知”,要求学生从“考察”“事实”“实验”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知、行互相促进,才能增进知识,不断提高。“中山故事园”课程努力践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学习主张,通过营造多元的学习空间、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活动。

1.顺应天性,融通美好未来

中山小学坚持“顺天致性、博爱育人”的办学理念,顺应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未来教育的需求,中山小学在传统校园的围合空间与外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空间中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内外交融的学习场域和生活乐园,培养学生可以拥抱未来的核心素养。

2.打开边界,演绎成长故事

从物理空间视域看,中山小学的校园是演绎中山故事的“小园”,中山陵景区是创造中山故事的“大园”。学生在“双园”联动的真实生态环境中,展开与自己、他人、自然的多向度互动和交流,创作属于自己的主体性“故事”,从而真正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

从课程建设视域看,宏观上,“中山故事园”课程是学校的一种课程模式,力图回归教育的原点,以儿童的方式演绎生命的成长;中观上,“中山故事园”课程是一个课程域群,针对现实性问题,呼应学校课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微观上,“中山故事园”课程是具体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聚焦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从儿童成长视域看,世界万物在进入儿童视野后,可能会变成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故事。“中山故事园”课程顺应儿童天性,既以故事的形式聚焦儿童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让儿童从最初的参与者、实践者发展为创作者,又以故事的形式加深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从而让儿童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二、“中山故事园”课程的实施路径

“中山故事园”课程形成了以主题、任务、问题为驱动的跨学科学习中心,以学习空间的多元化重塑和学习内容的多向度统整,推动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

1.建设面向自然的“学习空间”,国家课程“情境化”生发

中山小学将传统的校园建设成文化园、生态园、书香园、科创园,为儿童打开了面向自然成长的“学习场”。校园形成北、中、南三进格局,以中山文化为特色的“博爱书院”“仰止亭”“百草园”“博爱泉”“励志石”“中山艺术长廊”等人文与自然相交融的空间布局陆续形成。学生在这些空间中自由学习、合作探究,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提升。学校还建成了开放式图书馆,书架风格和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遥相呼应。在支持个体独立阅读的同时,又随时有外部资源融入。

“中山故事园”课程充分依托校园内开放性学习空间和多样态学习资源,从国家课程的各个学科领域中寻找新的生长点。例如,学生在“中山百草园”里种花生、画花生、收花生、读《落花生》、煮花生、品花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调用、整合多学科知识,建构极具个人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内化概念理解,发展学科综合素养。

2.整合地域资源的“活动空间”,探究课程“项目化”实践

中山小学基于紫金山地区特有文化和中山文化的独特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项目化的形式,以问题、任务、主题活动为驱动,架构独具中山文化特色的实践性课程,拓宽了课堂的边界,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学生走出教室,进入更加广阔的“社会性”“复杂性”学习空间,在项目化的学习任务中,优化、统整各种学习素材,聚焦自身的学习体验和表达过程。

在三年级的“春到梅花山”项目中,学生在梅花树下赏读“梅”诗,绘画“梅”形,丈量“树”影,学习用英语描述梅花的颜色、形状、气味,最终完成自己的“研学报告”。在四年级的“博物馆奇妙日”项目中,学生走进南京博物院,围绕“吉祥止止”“文博里的科学”“国宝的秘密”等研究主题,与文物开展零距离交流,与历史进行跨时空对话,最终形成具有中山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科学研究报告。在“亲子栈道行”项目中,中山小学千余个家庭共同走紫金山绿色步道,赏春景、品秋韵,同游中山植物园,共访孙中山纪念馆。

除此之外,在节假日时,学生还纷纷做起了“中山小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中山陵、明孝陵、梅花山等著名景点,并积极宣传“绿色出行,文明旅游”的理念。而寒暑假的《莲宝生长记》是一本富有中山文化特色的活动实践手册,学生走“中山街道”,访“明城墙”,做孙中山纪念馆“小小讲解员”……边游边看、边看边听、边听边学,学生走出教室,驻足于这些学习空间,流连于这些学习内容,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情境中遇见世界、感悟生活。

3.顺应天性舒展的“艺创空间”,拓展课程“个性化”发展

“中山故事园”课程实践强调“三个注重”——注重中西合璧、注重知行合一、注重顺天致性。中山小学建设了书法室、古琴室、茶艺室、国画室、棋艺室等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学习空间,为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专业、优质的学习环境。中山小学还建设了生命科学馆、创客室、电脑绘画室、化石探究园、莲宝实验室、3D 打印室等充满科技特色的创新学习空间,为学校“少科院小院士”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课程基地。

“中山故事园”课程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了机器人、编程、书法、茶艺、古琴、围棋、舞龙、龙舟、跆拳道、羽毛球、民乐、国画、电脑绘画等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社团课程。课程的开设实施注重体现人文性、交互性、体验性、开放性和艺术性,充分尊重每个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契合自身特质,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的拓展性课程,从而在自由学习探索、与他人建立联结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儿童的成长没有最终目标,只有永恒的发展。未来,中山小学会继续完善“中山故事园”课程,以延伸、拓展、提升、重组等方式打造多元学习空间,设计优质课程内容,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形态的变化,以此带动学习情感和效能的变化,最终落实“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让核心素养在学习中生长,让综合能力在学习中积淀。

猜你喜欢
中山空间儿童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历史上的“中山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