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了解美国历史多面性,方能认识其真面目

2023-12-11 15:54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哈恩廉政战争

曾勋

日前,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史蒂文·哈恩(著作《我们脚下的国度》曾获得普利策历史奖)所著的《美国的内战与重建:1830—1910》出版,该书史诗般地还原了美国1830年至1910年间的美国政治和经济转型,讲述了工业资本家、金融家和无产者,奴隶主和奴隶,企业家和工人等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和妥协。这本书还揭露了美国内战与重建过程中的黑暗历史和遗留问题,而这些问题仍然是今日美国所不能解决的。

廉政瞭望·官察室日前专访了本书译者方宇(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译有《两个世界的战争》《全球化简史》等),探讨书里书外的问题。?

美国的帝国传统

廉政瞭望·官察室: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有“暴风雨的四十年代”之称。1846年至1848年美墨战争进行之际,美国国内弥漫着一股扩张主义思潮,人们称之为“天定命运论”。而在《美国的内战与重建》中,作者哈恩颠覆了人们对美国的认知,认为美国是“全面入侵一个国家,而且是攻击性质的”,书中还呈现了墨西哥人遭受的痛苦。这与大部分遵循“政治正确”的美国本土历史著作大相径庭,这本书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方宇:在美国国内,哈恩的这本著作确实被评价具有颠覆性。作者通过深入研究19世纪的美国历史,彻底颠覆了读者对这一时期和美国国家性质的传统认知。通过揭示不同于传统叙事的历史细节和事件,作者呈现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多面的美国。

比如,在书中,作者强调了美国在建国之初便继承了英国的帝国体制,并在19世纪向各个方向扩张。而在这个过程中,东北部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为争夺大陆与西半球主导地位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南北战争(本书将这场战争称为“叛乱战争”)是这场斗争的最高潮。南北战争时期,美国才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并随着战后向海外的扩张,再次成为一个新帝国。人们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而哈恩强调当时美国的“帝国性质”,这种独特的观点不仅对美国国家性质提出了新的解读,也揭示了美国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使读者对美国历史的演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廉政瞭望·官察室:在叙事角度上,这本书也与主流的美国史著作不太一样。

方宇:是的。视角的多样性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以白人为主体的叙述方式,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奴隶为争取自由所做的努力、原住民遭受的苦难及其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做出的妥协与抗争。

最后,除了政治和外交,哈恩教授还追溯了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如何实现了高速发展,并为20世纪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美国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并不时爆发冲突,其中一些冲突非常血腥和暴力。正因为冲突和教训,美国的工会制度才逐步得以完善,这些对工业、资本迅猛发展的国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妥协与战争

廉政瞭望·官察室:这本著作在讲大政治,也不乏小细节。比如约翰·泰勒刚当上总统,便派记者、政界人士格林·达夫前往伦敦调查,格林得到一个情报,即英国将利用得克萨斯遏制美国,各个政治势力开始在得克萨斯斡旋,书中称这是“战争的政治阶段”。关于战争与政治,书中有一句话,“决定结果的是统治者之间的交易,而不是他们之间的战争”。似乎美国的发家史,就是战争加上各方政治力量斡旋妥协的结果,我们如何理解美国政治史的这种特点?

方宇:美国政治史的这种特点反映了美国在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虽然美国的历史确实包含了一系列战争,比如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等,这些战争塑造了国家的边界、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但与一些其他国家不同,美国的建国过程更加强调政治手段的运用。宪法的制定、分权和联邦制的建立等,都是通过政治协商和妥协,而非纯粹的武力来实现的。

本书提到的“决定结果的是统治者之间的交易,而不是他们之间的战争”,正反映了美国历史上解决内政外交问题的这种倾向。在各个时期,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协商和妥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密苏里妥协案和路易斯安那购地案都是典型案例。这种方式使美国政治体系变得灵活,并能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廉政瞭望·官察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条件下,怎么看待各方斡旋、妥协的利弊?

方宇:我们可以看看1850年的妥協案。美墨战争后,美国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等地。南北之间就这些领土是以自由州还是蓄奴州加入联邦的问题展开辩论,导致国家面临分裂的局势。于是,美国国会于1850年9月通过关于奴隶制问题的5个法案,大致是南北双方各让一步,选择折中方案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不过,它实质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南北双方的矛盾。南部地区的奴隶主认为这个法案损害自己的利益;北方人则认为,这个法案为了安抚南部各州,几乎把奴隶制扩散到整个国家。

因此,妥协并不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它仅仅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迟了冲突的爆发,而没有根本性地化解矛盾。当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各方不再愿意或无法通过妥协的方式继续解决分歧时,战争往往成为矛盾的终极解决方式,南北战争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认识真实的美国,就必须了解美国政治的多面性,比如帝国属性、政治团体博弈、战争等等。

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认识和理解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的译著《两个世界的战争》《全球化简史》,也是关注世界局势与地缘政治。人们常说,创作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译著往往是了解他者文化的重要窗口,您想通过译介这些译著传达什么样的理念?

方宇:通过《两个世界的战争》和《全球化简史》的译介,我希望传达的理念是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合作与相互理解是必不可缺的。这两本书关注世界局势和地缘政治,强调了国际关系中不同文化和利益之间的复杂互动。我的目标是通过这些作品,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全球化的历史及其在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激发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跨文化合作的可行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全球化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全球贸易失衡,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发酵等。但20世纪的历史表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合作与相互理解是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关键。在面对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时,跨越文化差异,促进国际合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正如《两个世界的战争》的作者所说,“更加熟悉他人的喜好,对他人的信仰和妄想更加包容,这样不同的人就可以更加和谐地在一起生活”。通过这样的理念,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包容与和谐的国际社会,为共同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廉政瞭望·官察室:如今,人工智能兴起,甚至一些写作都有可能用人工智能替代。您认为这对翻译工作带来了哪些利弊?您未来还有哪些译著计划?

方宇:翻译是一项艰苦而孤独的工作,但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大幅减轻了译者的工作负担,使译者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关键问题,如难句的理解、专业知识的查证等。从目前的趋势看,机器翻译终有一天将取代人工翻译,我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这本《美国的内战与重建》是我规划的“世界各国史”专题的第一本书。除了这本美国史著作,该专题已经确定的选题还有德国史、中欧史、法国史和俄国史。我希望这个专题能一直做下去,直到覆盖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我相信该专题将有助于增进读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哈恩廉政战争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奥托·哈恩:在拘禁中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他们的战争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戴恩·德哈恩
墙后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