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联合团体辅助干预在肩袖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2023-12-15 06:01牛啸博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23期
关键词:肩袖冲击波团体

牛啸博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

肩袖损伤是常见的关节类疾病,60 岁以上群体所占的比例更高。 从损伤原因上看,包括了血运问题,关节功能退变,创伤撞击等[1]。 而肩袖作为维持肩关节功能的重要肌肉,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肩袖损伤的治疗也有不同方向,包括功能锻炼、冲击波治疗等。 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随之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治疗方式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广泛,一般是就体外冲击波治疗法应用于骨科治疗,有学者研究后发现[2],患有肩周炎、肩袖损伤等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冲击波治疗之后都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另有资料显示[3],肩袖损伤患者的病程长,心理状态,躯体功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于严重损伤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达到效果,对于尚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结合冲击波联合功能锻炼或团体辅助干预的形式来进行缓解。 鉴于此,将本院2017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入的80 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证明体外冲击波联合团体辅助干预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内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7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入的80 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40 例,观察组男性16 例,女性24 例;年龄40 ~79 岁,平均年龄为(54.07 ±3.03)岁。 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21 例;年龄40 ~80 岁,平均年龄为(55.13 ± 3.89) 岁。 针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P>0.05),在征求同意之后,上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征求许可。 (1)纳入标准:患者有明确的肩部疼痛以及肩部活动障碍,通过影像学检查,符合肩关节受损的表现。 患者同意将数据用于调研分析。 (2)排除标准:肩袖损伤问题严重,需要通过手术方案治疗,对冲击波治疗不耐受者或伴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为基础功能锻炼。 针对患者提供功能锻炼指导,如定时进行肩关节内外旋转以及伸展的训练,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20 分钟。 观察组为体外冲击波联合团体辅助干预。 体外冲击波治疗上将其作用于患肩的局部位置,以最为疼痛的地方为中心开展相应治疗,治疗频率为4 Hz,压强为1.0。 治疗探头为15 mm,每次冲击为200 次,并坚持3 周以上治疗。 在团体辅助中,指的是让团员有积极性的改变,更加适应聊生活,针对有共同疾病以及相似困扰的患者加强护理指导。 团体辅助干预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并且能够坦然面对疾病治疗的相关情况。 要激发患者的自我潜能,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同时可以结合团队活动,促进个体在群体内的互动。 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中增强信心,缓解治疗压力。 如通过团体游戏的方式,将患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投射,并开展心理辅导。 另外,要纠正错误的心理偏差。 在治疗期间营造安全可信任的氛围。 在治疗完成后,需要告知患者注意多加休息,不要拿取重物,一般治疗3次,用时5 天,在病情逐渐好转之后可以适量的调整治疗强度。

1.3 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如下:(1)结合肩袖损伤进行疗效评估。 其中,显效为患者肩部未见疼痛且肩关节活动基本能够恢复,在CMS 量表中得分达到85 分以上;有效,则为患者肩部有疼痛感,但可耐受,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好转,在肩关节活动上也有明确效果,在CMS 量表中得分达到60 分以上。 无效则为患者的症状无好转,仍然有肩部的疼痛感,在CMS 量表中得分上不足60 分。 (2)在疼痛量表中,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度NRS 法。 在VAS 评分中按照0 ~10 分为积分,0 分为疼痛症状已经消失,10 分则代表剧痛,无法忍耐以分数高,则患者的疼痛感较为严重。 在疼痛度NRS 评分中,可分为0 ~10 分,分数高,则说明疼痛度较高。 其中,0 分为无痛,1 ~3 分为轻度疼痛,4 ~6 分为中度疼痛,已经影响睡眠。7 ~10 分为重度疼痛,且无法忍受。 (3)在肩关节功能评价中。 CMS 量表包括疼痛(15 分)、日常活动功能(20 分),肩关节活动度(40 分)和肌力(25 分)一共4 个维度,总分为100 分。 此外,结合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进行肩关节评定,分为5 个维度,即疼痛程度、功能程度、主动向前侧屈曲活动、向前屈曲力量以及患者满意度。 总分为35 分,得分低于29 分视为较差;29 ~33 分为良好;超过33 分为优秀。 (4)对比中采用SF-36 量表。 从8 个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则有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等,分数高则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较好。 (5)观察并比较2 组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结果。 涉及5 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焦虑和抑郁状态、自尊和自我接纳、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归属感、治疗态度,得分高,则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0.0 处理软件,针对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针对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 数据整合后,若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VAS 以及NRS 疼痛度评分低于对照组,2 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度对比(,分,n=40)

表1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度对比(,分,n=40)

组别VAS NR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6.75 ±0.595.10 ±0.616.23 ±0.343.98 ±0.21观察组6.77 ±0.453.81 ±0.426.24 ±0.311.89 ±0.12 t 0.0392.6350.2432.312 P>0.05<0.05>0.05<0.05

2.2 2 组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对比

在对比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同节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 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 见表2。 此外,在肩关节(CMS)评分中, 治疗前, 观察组 CMS 评分为(67.69 ±4.54)分,对照组为(68.02 ±5.21)分,对比差异不大。 观察组治疗后2 周CMS 评分为(85.43 ±3.43)分,优于对照组(80.21 ±2.34)分,2 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

表2 2 组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对比(,分,n=40)

表2 2 组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对比(,分,n=40)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2 周治疗后4 周治疗后8 周对照组19.23 ±2.3220.33 ±3.1221.23 ±3.1927.32 ±3.23观察组19.23 ±3.2122.45 ±4.3224.55 ±3.1031.29 ±3.86 t 0.4873.2893.9804.871 P>0.05<0.05<0.05<0.05

2.3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 量表对比

在生活质量对比中,观察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2 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 量表对比(,分,n=40)

表3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 量表对比(,分,n=40)

组别干预前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对照组 56.25 ±1.62 48.22 ±4.64 59.34 ±2.15 53.11 ±5.92 57.34 ±6.11 60.11 ±5.62 67.24 ±3.06 56.34 ±4.11观察组 55.34 ±2.42 50.34 ±4.42 58.38 ±2.11 52.36 ±5.02 57.42 ±6.64 60.24 ±4.11 67.21 ±3.14 57.34 ±4.14 t1.6921.8111.7450.5290.0480.1020.0370.938 P0.0950.0750.0860.5980.9610.9180.9700.351

续表3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 量表对比(,分,n=40)

表3 2 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 量表对比(,分,n=40)

组别干预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对照组 63.52 ±2.41 55.14 ±5.71 63.92 ±5.11 55.91 ±3.14 60.62 ±2.82 65.14 ±2.02 70.14 ±2.06 59.24 ±2.01观察组 69.16 ±2.52 64.14 ±3.52 69.31 ±1.64 63.52 ±3.16 62.92 ±1.05 70.91 ±1.25 73.91 ±1.02 64.52 ±1.52 t8.8597.3485.5009.3564.18613.3048.98211.454 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4 2 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

在治疗疗效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2 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n,%,n=40)

2.5 2 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2 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 见表5。

表5 2 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对比(,分,n=40)

表5 2 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对比(,分,n=40)

组别焦虑和抑郁状态自尊和自我接纳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归属感治疗态度对照组21.36 ±3.6227.63 ±3.3521.50 ±2.5626.55 ±3.2426.36 ±3.57观察组24.59 ±3.7730.67 ±4.0523.61 ±2.2828.55 ±3.1329.11 ±3.46 t 3.5752.4152.3682.2412.229 P<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肩袖损伤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肩关节疾病患者有自觉肩部慢性疼痛,同时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也会引发肌肉萎缩,在针对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可采取手术方案。 早些年手术方式为开放性切口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能够克服传统手术的问题,有助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除了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案。如本文所探讨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措施,能够针对非手术治疗患者提供对应指导。 肩袖损伤在临床中表现为肩前方、中束部位以及三角肌疼痛。 患者在诊断肩袖损伤后,通常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的情况,这就会刺激肌群神经末梢而增加疼痛感。 在改善方案中为患者提供健康锻炼指导,可采用肌力训练为主的形式,提升患者的肩关节稳定性。 体外冲击波治疗则属于非直接接触性治疗措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患者的程度高,能够缓解肌群疼痛。 有学者提出[4],在体外冲击波治疗下能够阻滞疼痛信号的传递并释放改善疼痛的递质,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

研究发现[5],肩袖修复术后有2% ~33%的关节僵直率,是影响肩袖损伤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术后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强化功能锻炼方案是根据患者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各阶段恢复特点开展强化锻炼,提高康复质量,恢复肩关节功能。 术后超早期、早期主要强调被动活动,以维持关节正常活动度、预防粘连,强调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度、提高关节囊韧带的牢固性,能够促使肌肉被动牵拉,实现肩关节稳定性的恢复。 结合本次调研,可见在UCLA 和CMS 评分中,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更好,能够提升肩关节活动度。 由此可进一步说明,在观察组的治疗模式下有益于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提升肩关节活动度,同时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从冲击波的应用上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局部组织的愈合,也有助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性脉冲震波,在使用冲击波为患者实施治疗时,是通过物理学介质进行传导,利用液电、压电、电磁作用机械性产生冲击效应,使得患者患病部位的组织细胞在接受治疗后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其镇痛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可能包括体外冲击波可以使得人体血管发生扩张,让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受到刺激,加快新骨组织的形成过程,与此同时,在血管的生成过程中,利用氮氧化物对血管产生的扩张作用,对其进行促进,使得组织再生过程以及代谢过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患者的疼痛部位使用冲击波进行作用,可以起到镇痛的效果[6]。 当患者的肩关节部位存在持续性疼痛感时,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出现过敏反应,即神经元的兴奋阈值不断降低,疼痛感相对增强,疼痛时间也会不断延长,而过度刺激神经纤维使得疼痛刺激增加,然后传入,使得患者的疼痛阈值不断升高,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冲击波还可以使得患者体内加速释放p 物质,从而起到镇痛效果,这也可能是利用冲击波进行治疗时有即刻镇痛效果的原因[7]。 因此,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比较高。 从冲击波的治疗原理上看,可包括以下几点,(1)则是机械应力效率。 在治疗过程中,不同密度软组织对波的阻抗能力不同,故而产生的能量差不同。 冲击波有三重特性[8],其中穿透性比较强,通过探头的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并且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持续地输出能量,针对粘连或者钙化区域造成物理破坏,并由此促进局部组织再生。 (2)则是镇痛效应,即在高强度的冲击波下能够对神经组织末梢产生影响,将疼痛信号传递进行抑制,并提升患者的疼靠阈值,有助于缓解疼痛感。 (3)则是空化效应,指的是在传导过程中冲击波刺激时会形成气泡,产生空化效应,使组织之间的相互间隙增加,加速治疗部位的微循环,有助于改善血运。 体外冲击波治疗作为非侵入性操作,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能量调节,且无需进行麻醉或者其他机械类辅助,在定位上十分准确,操作也比较便捷,得到了患者的信赖。 此外,在配合团体辅助干预指导中能够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和治疗措施,并且通过团体活动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协助。 团体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微环境,针对治疗期间受挫折情绪压力的患者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和干预的措施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9]。 在团体辅导下,并不以治疗为目的,而是促使患者适应治疗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辅导过程中,也由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发展为提升患者的心理品质。 通过及时干预,能够对辅导后产生长效影响。 实施团体干预过程中针对治疗中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并对干预措施进行说明。 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召集患者一起讲述治疗感受,分享疾病治疗的相关经验,并且针对正确的行为进行推广,对错误的行为进行纠正,提高患者的认识,并对良好的经验进行相应模仿,这也有助于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在以往的护理指导中往往偏重于规范化的护理,在整体框架上缺乏主动性,故而导致对患者的干预效果不到位。 在结合团队辅助干预模式下,能够重新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供开放思维思路,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步骤,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及时、全面的健康指导,有助于患者病症的改善[10]。同时,在新型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与时俱进,针对疾病治疗加强宣教,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肩袖损伤患者,为其实施体外冲击波联合团体辅助干预所取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加强锻炼指导,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团体辅助下有助于提升治疗信心,具备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肩袖冲击波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武汉冲击波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医生集团冲击波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MRI及三维超声对肩袖损伤诊断方法的比较
超声双探头联合定位法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应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