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航拍中国4·湖北》的修辞美学与共情传播

2023-12-17 00:20梁清梨路俊卫
新闻论坛 2023年5期

梁清梨 路俊卫

【内容提要】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的《航拍中国4》纪录片作为整个系列的收官之作,继续延续前3期的惊喜和期待,描绘新时代大美中国的壮丽画卷。本文以湖北省为案例,浅析该片的修辞美学与共情传播艺术。《航拍中国4·湖北》作为一份“空中档案”,既具备叙事修辞和解说词修辞的美学观感,又结合景色刻画人文地理风光、借助人物感受烟火生活的触感,将情感与跨文化传播交织,展现共情传播的张力。该片把宏观展示与微观刻画相结合,向世界传达了湖北的风貌特色和文化意蕴,勾画出一幅精美绝伦、异彩纷呈的湖北人文地理景象。

【关键词】航拍中国  修辞美学  共情传播

一、美的探析:理解修辞艺术

视觉修辞学以修辞学传统为基点,主要探析视觉话语建构的劝服涵义与修辞技巧,最具典型性的是罗兰·巴特的《图像的修辞》[1];在语言学的范畴里,学者王一川将修辞定义为:“根据主旨情境,使用各种语义资料、表现手法,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2]可以简要地理解为一种语言学表现手法。在电影电视中,修辞的定义扩延为影视辞格。学者苗瑞认为,“影视辞格意指影视创作主体运用影视语言各要素表达主观意蕴和潜伏情怀,在反复创新中形成的多样表达和某种特定功能的影视表现方式。”[3]综合不同的学科背景主体所定义的修辞的内涵,学者杨旦修、张婷将修辞理解为:纪录片的创作者通过影视传播方式将语言学的各个要点和传播技巧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情绪的方式。[4]

本文的话语修辞主要细分为叙事修辞和解说词修辞。学者李显杰将叙事修辞定义为传者为虚拟的“故事”所作的理论的阐释,但故事仍然是一种特指的表述形式。[5]他认为故事存在艺术性,可以实现触摸历史、感受日常、体会人生的目标,是呈现人情练达、风土人情的极佳方式,里面包裹着作者的价值观念、理性判断和受众对情节的感触和体悟。因此,把叙事理解为一种修辞是可行的;解说词是话语修辞必不可少的要素,肩负着彰显节目宗旨与观念涵养的职责,是创作者与受众的“沟通窗口”,也能够耳濡目染地传递观点观念,熏陶受众的思绪,让心意勾连、情意互通。

这些学者对修辞的定义都强调情感因素,他们认为纪录片在反映真实生活的同时也在表达潜在的情感和情绪,夹杂着创作者的合理想象与个人美学理念,由此生发了笔者对于共情理论的思考。

二、情感的链接:体悟共情传播

共情是一种内在情感,链接人与人的关系。共情是一种能力,能够让我们换角度思考他人的想法并给予舒适的情绪反馈。国外学者西蒙·巴伦·科恩认为,共情传播能够引发共情关注,旨在激发关注者的利他行为,帮助人们减轻痛苦和感伤,从而催生出共情反应和共情情绪。[6]

当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时为何会与影视中的主人公感同身受甚至潸然泪下?学者吴飞将共情与镜像神经元结合起来研究,他认为,这就是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给予了一个内在的摹仿织网,帮助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察知别人神情和心绪的改变,获悉别人的意指。在他看来,共情是有意识地进行位置互换,来理解别人的心思和感受的流程,就好比体会着你的悲伤,感触着你的快乐。[7]共情能够代入他人的情绪并且关注他人的感受,可以全面判断他人情绪的分类和缘故。那么在纪录片中,这种共情传播如何呈现呢?它与话语修辞有什么联结关系呢?这引发笔者的思考。

三、话语修辞与共情传播的联结关系

拜读了上述学者的观点之后,笔者发现他们都着重强调话语修辞中的情感因素,那么话语修辞与共情传播之间有什么内部关联呢?两者的关系如何呈现?由此引发笔者关于纪录片中话语修辞与共情传播两者关系的思考。《航拍中国4·湖北》作为研究个案,一方面具备修辞美学的优势——在文案、图片、音视频方面别具一格;另一方面得到了诸多观者的赞赏和共情回应,同步具备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研究两者话语修辞与共情传播联结关系的极佳例证。

(一)话语修辞为共情传播服务

话语修辞主要细分为叙事修辞和解说词修辞。同样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打动人,纪录片更加注重修辞美学和故事性,话语修辞的目的就是打动人心,让观众更加注重角落中隐藏的矛盾,对重点问题加以关注和考量。《航拍中国4·湖北》所采用的种种技法和对策(包括如何使用辞格),都可以理解为修辞技巧的搭建,以此来传染感动观众。例如,在介紹神农架金丝猴的片段中:“冬季最为难熬。饥寒交迫的时刻,家庭的温暖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家五口其乐融融,不信,数数尾巴。”运用拟人辞格描述金丝猴家庭抱团赏雪的温馨,呼应中国人骨子里对家庭氛围的注重与营造,激发观众的共鸣情绪。

解说词是话语修辞必不可少的要素,与画面、观众、情感相适应,它只有与传播语境相契合,才能获得极佳的成效。在本片中,解说词是情节的延展,是情绪的传达,是话语修辞必不可少的要素,熏陶受众的思绪,让心意勾连、情意互通。因此,话语修辞是为共情传播服务的。

(二)共情传播是话语修辞的升华

在《航拍中国4·湖北》中,共情传播主体除片中的案例以及幕后的拍摄者之外,还有沉浸在其中的观众。纪录片创作者思考拍摄手法、拍摄角度,借助音频、图像、文案先行构思城市生态、城市风貌、城市历史人文,接着上传作品在线传播,引起观众好奇并在社群中和新媒体平台上留下弹幕分享和评论的足迹,吸引更多人形成情感共同体。

共情是联结传播者与受众的重要桥梁,将话语修辞进一步升华就是为了达到共情的意图。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不胜枚举:“脚步虽慢,也要把祝福送往家家户户。爆竹声响,焰火升腾,人们祈愿阖家团圆,岁岁平安。”“从一炉钢水到一座城市,它始终在这里凝望着这片土地,凝望着代代青年,以火热之心灌注梦想。”……共情传播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加社群的亲密度与参与度,形成一种正向的社会情绪和生活态度,鼓舞社会正向情绪的传递。如果一部纪录片中仅有话语修辞上的艺术,没有共情传播那还不够饱满,它需要情感的扩充和包裹,以此实现情感的表达和倾诉,这是一种递进和升华。

四、《航拍中国4·湖北》中的修辞美学

《航拍中国4·湖北》中的修辞美学不论是从叙事角度研究,还是从解说词文案的美观大气角度去剖析,都极具价值,耐人寻味。修辞美学有一股张力,它用精雕细琢的语言、美好的想象、隽美的意境去启发思维、愉悦身心,提升人的美商,拓展人的精神领域。

(一)叙事修辞:视野扩延

在全球交往联络日益繁密的境况下,《航拍中国4·湖北》将格局延展,不过分强调本土身份的特异性,利用航拍展现空中视角俯瞰下的中国湖北省。湖北篇的介绍基本上分成三块:鄂西(恩施+宜昌三峡+十堰武当山)、鄂中(襄阳+荆州+江汉平原地区)以及鄂东(包括武汉),整体的叙事头绪是将地图中的地点用航飞航线串并连接,每结束一小段,会用航线地图告诉受众接下来的行程,形成块状框架。

《航拍中国4·湖北》不仅用影视元素客观介绍湖北省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涵养,还用具有故事性的解说词扩大影片的信息含量: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金丝猴五口之家赏雪的故事,还有成年池鹭带着幼鸟学飞的故事,以及开篇结合古今发展脉络介绍武当紫金城……叙事元素的运用上严格遵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要素,并非去捏造这些叙事重点,即尊重原创和现实。

在叙事内容上,《航拍中国4·湖北》精简了对湖北历史文化的解说,侧面烘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异性,特别注重选取契合海外受众喜好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介绍“超级工程”三峡大坝、荆楚文化代表荆州熊家冢楚王王陵、因车而兴的汽车城十堰……这些面向西方受众视角且采用的适应性叙事,不但能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中国,而且能让海外受众兴趣盎然,欣然接受。

在叙事手法上,《航拍中国4·湖北》整体采用国际化叙事角度,例如在介绍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时,平行讲述抗疫之城武汉为全世界应对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在介绍武汉东湖磨山樱园时,将汉服文化点缀其中,展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文化涵养,格局广阔地刻绘大景别,让海外观众可以更好地观赏中国、解析中国、翻阅中国。

(二)解说词修辞:营造美学语境

解说词的作用一方面是传达节目的主旨思想,另一方面是与观众面对面谈话。观众的文化背景、生长地域存在差别,过于繁复、晦涩的表达不利于交流和输出,因此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平易近人,接近生活常态。稳妥且深入人心的解说词不仅可以营造纪录片本身的气氛,而且可以帮助观者体悟纪录片里蕴含的情感。

1.运用修辞技巧,妙趣横生

《航拍中国》整个系列的解说词将文化差异、语言歧义、文化折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纳入思考范围,解说词的风格多是朴素低调,不高谈阔论诗词歌赋、天文地理,而是运用平铺直叙、言简意赅的形式进行刻绘,并巧妙地转换说辞,多数是陈述客观事实与运用修辞相结合,不过分对文本进行修饰。[8]

《航拍中国4·湖北》的解说词中融合大量的打比方、拟人、铺叙等修辞手法,让静态景致充满活力和欢快,让观众备感生意盎然。例如金丝猴“五口之家”、白鹭“家家都是四胞胎”、麋鹿“打一架也会温情脉脉”、麋鹿“大型相亲现场”、长江多了一股温柔、腾龙洞“亿万年的埋头苦干”、江汉平原也顺势“将一片古城揽入怀中”等等,这种表达与反馈既能满足中国语言修辞美与新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要,又增加了与本土观众、西方受众的亲密度。

跟随舒缓的背景音乐观览湖北地区的航拍美景,叠加趣味性的解说词,纪录片也多了一种浪漫。

2.一语双关,发人深思

该片不仅在语言艺术形态上装点修饰,还在语义上发人深思,向受众传递其精神意涵。例如解说词“神农架极致的纯净”,一方面指代水源的纯净,另一方面暗示这里天朗水清、生态环境好;“来到这里的游客,即便不经历风雨也可以遇见彩虹,但要想进到彩虹深处,则只能是专业的科考人员”,“不经历风雨也可以遇见彩虹”一方面指代游客在旅途中没有遇到风雨交加的天气但是遇到了彩虹出现,另一方面指代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长江三峡边,这样的行船故事上演了千百年。现在,它真的成为了正在演出的故事。不再需要与风浪搏击,西陵峡腹地也可以装下人们对安静幽美的想象”,一方面指代旧时行船乘风破浪的艰辛,另一方面指代当下情景模拟行船的场景,古今对比的同时暗示人们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惬意,也呼应中华民族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民族风骨。

一语双关的使用體现了该片解说词较高的语言水平,更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愿望,提升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它不仅让纪录片文案充满哲理,也让观众展开思索空间,体会中国语言修辞的魅力。

3.适当留白,随意想象

留白的创作方式多用在本部纪录片中。留白在艺术创作中分为结局留白和情节留白,作用是让读者自由补充肆意联想。这种方式并非一味地输出,不做赘述和重复,而是点到为止、适量即可,低调的同时又彰显大气,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和思维参与。

例如,纪录片在介绍汉阳铁厂遗址时,不具体论述其声誉和历史价值,而是引入博物馆,人们即刻意会并把视角聚焦到它的馆藏价值——“它的威名不输于生产了汉阳造步枪的汉阳兵工厂,曾经的故事在通体全钢的博物馆里被人们细心聆听”。人们继而产生联想,“曾经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介绍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之后,用一句“这座英雄之城,总能在人民需要它的时候挺身而出”承接下文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没有过多修饰,而是从宏观视角展现这两座医院抗疫的功劳,为全世界应对新冠疫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适当留白形成一种空灵的韵味,给观者以美的体验,这种视野拓宽至世界历史,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海外受众感同身受。

五、《航拍中国4·湖北》中的共情传播机制

话语修辞是与情感表达相承接的,仅仅有修辞的呈现没有情感的递送是不完整的。《航拍中国4·湖北》中借助特别的景色、饱满的人物形象、真切的情感实现情感的递送。研究《航拍中国4·湖北》中的共情传播构造有助于话语修辞话题的延伸,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更能凸显趣味和深度。

(一)以“景”共情:刻画自然人文地理风光的美度

地理生态是贯穿整片的主要元素。当下受众审美能力与爱美、懂美能力的迅速提升,旅游文化大热,旧有的游记式纪录片已经无法契合观众的“味蕾”,采取“鸟瞰”的航拍模式全局展现人文地理风光更加新颖,同时也能够促进跨文化传播“破壁”,引发观众的共情回应。

《航拍中国4·湖北》透过空中镜头展现湖北地区不同的景别,携手观众俯瞰湖北绝美的高空奇观,许多美好景色让观众流连忘返、赞不绝口:与明朝皇帝朱棣相关的武当山、灵秀的神农架林区、素有超级工程之称的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绝美的恩施大峡谷、静谧的大九湖和仙岛湖,这些景色无一不是戳中人们内心的向往之地、治愈之地。

在展现山川河流、良好生态的同时,也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神农架林区雪天依偎的川金丝猴五口之家、从初来的64头繁衍到2500头的石首麋鹿、虾稻种植之潜江小龙虾、劳作者洪湖挖藕、被人们精心呵护的湿地鹭鸟……这些离不开人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做出的努力和坚守。

这些不同的景别镜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点明了人们关爱自然先行、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触发了人们的共情心理。以“景”共情让传播提升了一个美度和高度,形塑了守护自然的生态中国形象。

(二)以“人”共情:触摸国泰民安烟火生活的温度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离不开人文元素。《航拍中国4·湖北》将人们的烟火生活点缀在生态美景间,传递出更加丰厚的人文涵养:种植农户在农家田园中挖藕,在劳作中收获快乐;恩施咸丰县路烛祈福,场面喜庆热闹,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潜江人三五好友齐聚一堂“撮顿虾子”,在烟火生活中触摸国泰民安的温度。这是他们经久不息的生活方式,也是凸显文化历史底蕴、加强对外传播的关键环节。每一幕场景都来自平凡人的现实生活,具备代入感和情绪感染,能够大范围地唤醒观众的情感记忆。这种类似的情感体验,往往也能带给特定观众刻骨铭心的关怀,促进人类之间的情感链接。

以“人”共情也离不开文化名人、与人有关的文化都城和历史事件。论文化名人,《航拍中國4·湖北》提到千古《离骚》的屈原、田园派代表诗人孟浩然;论文化都城,襄阳古城、考古地荆州、江城武汉必入榜单;论英雄辈出,洪湖军民打击反革命武装,建立湘鄂西工农红军根据地。伴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革命者将民主共和的旗帜,插在了中国大地上。“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些文化元素和符号向全世界观众彰显了中国与众不同、多彩缤纷的大气之美。

(三)以“情”共情:凸显形象和跨文化传播的深度

制片人张德宏则指出,纪录片创作的“精准共情”需要从人心、人性出发,关照人性中的“爱”与“美”。[9]不论是展现恩施人路烛祈福的团圆景象,还是展现武汉人吃早餐,这些细节镜头都表达了人们本真深处的情感,它们与传统家庭结构相连接,与敦睦亲和的优良传统相切合,触碰内心柔软之地。

在《航拍中国4·湖北》中,也有一些杰出工程凸显中国形象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与共情传播形成回应:三峡大坝作为第一长河,肩负防洪抗旱、水力发电、疏通河道的重要职责。十堰丹江口大坝助推南水北调的梦想,人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汉阳铁厂揭开了中国工业崛起的大幕;武汉动车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动车检修基地……这些镜头语言展现了良好的中国形象,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激发人们爱家爱国的情感。中国人表达情感或隐喻或含蓄,正是这种隐约的情感更能激发共情心理的张力,凸显民族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的深度。

六、结语

纪录片《航拍中国4·湖北》翻越一道道绝壁,探入前所未有的秘境,目睹绝美景色,它将情感与美学相融合,全景别展现了湖北地区的人文风貌和文化意蕴。高深的航拍,畅达的剪辑,考究的画面,贴切的背景音乐,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塑造出独具风韵的东方意境。该片在选景题材、解说技巧、观念维度上别具匠心,涵盖了人烟生活、社会景观,形塑了一个物种庞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样貌,助益于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共情传播。

《航拍中国4·湖北》运用的独特叙事视角,不仅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延续与演变,也让我们体悟到那份无比深厚、启智润心的东方美学。它向世界传达了湖北的风貌特色和文化意蕴,勾画出一幅精美的湖北人文地理景象,是湖北重放异彩的宝贵契机。

参考文献:

[1]刘涛.何为视觉修辞——图像议题研究的视觉修辞学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06):1-11.

[2]王一川.修辞论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3]苗瑞.论影视辞格及其特征[J].电影评介,2006(11):58-59.

[4]杨旦修,张婷.试论纪录片叙事修辞美学[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10):103-106.

[5]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5.

[6]西蒙·巴伦·科恩.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21.

[7]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8]丁敏玲,胡茜.纪录片《航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国家形象建构[J].国际传播,2021(05):82-88.

[9]张德宏.构建“精准共情”的传播思维[J].新闻战线,2016(19):29-31.

作者简介:梁清梨,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路俊卫,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