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法的老年大学室内交往空间优化设计
——以济南老年人大学为例

2023-12-19 08:32何文晶高雪梅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老年人节点因子

何文晶,高雪梅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老年大学在西方发达国家被称为“第三年龄大学”,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式及制度方面[1-3],但涉及分析其建筑设计方面的专著和文献并不多,且由于其特殊存在形式,如法国、瑞典、芬兰、日本等国家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多为政府投资型,教学场所较为固定、开设课程多种多样;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办学模式多属于自治自主型,由慈善组织出资开设老年大学,运营过程均由学员自己决定,目的是加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为社区型,依托社区和当地大学开设的课程,上课的场所不固定。在老年大学的设计中分类并不明确,鲜少有将老年大学作为主要的研究专题进行分析的。国外老年大学已经发展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其能够对我国老年大学未来的发展模式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

我国是少数为老年大学独立建造校园的国家。我国老年大学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载体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策略,至2019 年末,其数量达到7.6万所[4]。目前,老年大学的设计多注重于教室数量,忽略了老年人对交往空间的需求。且我国养老设施的主要设计规范中多以针对养老院、养老机构等居住建筑为主,仅《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5]提及以教学为主的老年大学。可见,我国养老设施体系尚不规范,精神养老设施的规范处于养老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机构,以“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为办学目标,老年大学交往空间的设计可使老年人摆脱孤独和失落感,提升自身幸福指数与老人的社会存在感和个人满足感。早期国内对老年大学的研究多以实例为主[6],近些年开始注重老年大学空间复合性、多义性以及更加细致化的功能配置、教学空间设计、交往空间研究等[7-8]。目前,既有的老年大学多数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来,新建的老年大学多按照常规设计教学楼,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对老年人特征和需求的重视不足。无论是对建筑基本功能的设定还是对空间品质和体验的研究,老年交往空间的设计多从设计者角度出发,而非老年使用者。

老年学员活动半径较小,对环境较为敏感,建筑内部物理条件比较稳定,除教室空间以外,室内交往空间设计是否完善,决定了老年大学学员交往活动的质量。因此,需要通过分析交往空间品质和体验加强对老年大学交往空间的系统研究。语义差异(Semantic Differential,SD)法是一种心理测定方法,早期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通过分析对象的既定尺度,可以定量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构造,适用性较强[9-10]。文章采用SD 法,以济南地区利用率较高的老年大学为调查对象,从心理感知层面出发,分析老年大学室内交往空间,通过对建成环境使用后的评价,帮助建筑设计人员发现误区和盲区[10],同时借助SD法设计并优化老年大学交往空间,旨在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学习交往环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老年大学交往活动空间是指除正常教学任务以外的空间。教室虽然也承担交往功能,但因其具有明确的教学功能和对部分学员开放的特性,故不再讨论。门厅、公共休息区、电梯厅、功能房间入口、走廊等均可以视为建筑内部不同位置承担交往功能的空间。文章选取济南老年人大学及其高新校区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校区内济南地区老年学员人数较多,且建筑面积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济南老年人大学位于济南市市中区,是一幢独立的南北向建筑,共有5层,大厅部分为2 层建筑,内廊式建筑为“L”形(如图1所示),其面积约为13 km2,整栋建筑均服务于教学,其内部空间如图2 所示。高新校区位于济南市高新区,为“一”字形东西向建筑,共有2层(如图3所示),建筑面积约为2.52 km2,其内部空间如图4所示。

图2 济南老年人大学建筑内部空间图

图4 济南老年人大学高新校区建筑内部空间图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因子选取

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的时间较早,针对老年设施空间的满意度做了大量研究[11-12],其成果可以用于评估养老机构的建成环境。覃国洪[13]提出老年人行为发生的场所需保证安全性,包括可触及的物理环境安全性以及空间氛围营造的心理安全感。

老年大学室内交往空间的研究是基于建筑空间的使用感受、物理环境的生理感受及空间美感的视觉感受。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具有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其各项生理机能的衰退引发了行动上的诸多不变,需要借助辅助设施使用建筑空间;心理上会因为家庭、社会地位的跌落产生负面情绪。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用外力弥补老年人的部分退化机能,缓解其负面情绪;而对于由心理落差带来的负面情绪,除了通过设计手段增加其交往的机会,还可以借助建筑心理学从侧面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引导。

由于生理上的不便,老年人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会有更多的要求:有序的空间布局便于老年人目标对象的定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布置休息空间,且考虑座椅的舒适度;热水器、标识物、无障碍设计等服务功能与辅助设施应尽可能地完善;适中的尺度既可解决老年人远距离行动的疲劳,又可营造温馨的空间氛围。

心理上,老年人会更偏爱静谧的自然环境,老年大学应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老年人在室内享受到自然的风、光、植物,同时营造舒适的温、湿度环境来满足老年人喜热畏寒的生理特点;建筑内部空间的变化可增添空间的趣味性,同时选择饱和度适中的颜色,为老年人营造充满情趣的生活环境。

结合已有研究文献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选取了15组评价因子,且每组评价因子均包括一对反义词。每组评价因子从建筑设计中的点、线、面角度出发,客观地评价建筑交往空间。服务功能和辅助设施的完善程度、休息空间的数量、座椅的舒适度、绿植小品等评价因子则聚焦于空间中较小的方面,故可对应建筑设计中的“点”,以提升空间使用感;空间的布局、尺度、氛围、色彩和特色在建筑空间涉及面积较大,可看作建筑设计中的“线、面”;光线、通风、温度和噪声4 个评价因子则贯穿于建筑空间设计的全部,舒适的建筑物理环境有助于提升使用者良好的空间使用感受。

在评价交往空间环境时,每组语义评价因子设置7级评价尺度,分别赋值“-3、-2、-1、0、1、2、3”。交往空间环境语义评价因子见表1。

表1 交往空间环境语义评价因子表

1.2.2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时间为2021年10月18—28日,发放时间为老年大学正常开放上课期间(8:00—11:30、15:00—17:00),发放地点为济南老年人大学及其高新校区,访问对象均为老年大学的学员,并尽可能涉及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所有问卷均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在填写者回答问卷之前会讲解问卷内容,确保评价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填写问卷及调查结果的科学准确。

此次调研共发放142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有124份,济南老年人大学、其高新校区分别为67、57份,有效率为88.6%;问卷信度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37,其值>0.8[14]。问卷中老年学员男、女比例相当,年龄多集中在53 ~70 岁,符合老年大学的入学年龄,受教育程度较高,退休前大多曾是公职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因子评价

统计分析老年人大学公共交往空间评价的调查问卷,求得全部有效问卷各因子指标的平均分,并绘制交往空间SD心理评价表(见表2)。其中评分数值越大越理想,表示交往空间因子的整体评价越高;而数值越小越不理想,表示公共空间因子的整体评价越低[15]。

表2 公共交往空间SD评价得分统计表

济南老年人大学空间因子的平均分值为2 ~3,说明老年学员对空间基本功能和空间美感较为满意,空间环境接近理想状态,整体活力较好。其中,趣味性、空间氛围、光线等3 个因子得分较为突出,其值均>2.60;从调查情况分析可知,济南老年人大学交往空间设计富有变化,1 ~2 层交往空间较为宽敞、开放,3~5层交往空间围合感较强,临窗设置且有阳台,空间光线明亮、通风较好。隔墙上挂有装饰用的壁画,空间整体色调较为淡雅,且氛围温馨宁静,满足了老年人社交时内心所渴望的领域感与私密感(如图5所示)。而得分最低的因子为噪声,其分值为2.24,与建筑整体功能动静分区不明确有较大关系。综合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济南老年人大学交往空间环境感知评价整体达到满意。

图5 室内交往空间图

济南老年人大学高新校区的SD 平均得分值为1~3(见表2),空间整体活力一般。其室内交往空间如图6所示。其中,休息空间的数量、座椅的舒适度2项指标得分最低,其值均<1.5;高新校区休息空间匮乏,仅大厅有1处休息区,座椅数量少且舒适度差,调研期间发现由于座椅太凉,多数人选择站立交流或者在座椅上铺垫随身携带的物品;而得分>2的因子为趣味性、空间色彩、光线、通风4个因子,说明其在高新校区的交往空间中留下了较好的印象。综合分析得出,高新校区交往空间环境感知评价整体偏向中庸。

图6 高新校区室内交往空间图

2.2 因子分析

将124份有效问卷输入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软件,分析降维因子[16]。选择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并获得检验统计量(Kaiser Meyer Olkin,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KMO值为0.875,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而显著性P值为0(P<0.01),水平上呈显著性,各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通过因子分析获得到15 项因子分析的荷载量(见表3)。由表3 可知,空间功能布局因子由座椅的舒适度、休息空间的数量、空间氛围、服务功能完善程度、空间尺度、辅助设施的完善程度、空间布局等7组因子组成,视为描述空间设计的评价尺度,因此可命名为空间功能布局因子(F1);空间环境因子由通风、噪声、光线、温度、绿植小品5 组因子组成,视为描述空间交往的评价尺度,命名为空间环境因子(F2);美感因子由趣味性、空间色彩、空间特色3组因子组成,作为强调空间性格、艺术氛围、审美特点的评价尺度,可命名为美感因子(F3)。

表3 语义因子分析荷载结果表

由表3可看出,不同因子共同影响交往空间的印象评价质量,空间功能布局因子的贡献率最大值为28.927%,因此提高老年大学交往空间活力的关键是建筑空间设计。空间环境因子贡献率为24.551%,表明除了建筑方案设计外,也不能忽略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如在空调与采暖季节应优先满足人体舒适性[17];说明空间的功能和物理特征占据主导地位,是人们对于空间最为直观的感受。美感因子即美感因子的贡献值为16.118%,表明除了空间功能布局、空间物理环境外,艺术化美感因素也是提升空间整体效果的重要指标[18]。艺术化手段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美好空间环境的认知与空间的积极印象[19]。

2.3 因子组量化分析

根据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69.596%)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汇总,即T=(28.927×F1+24.551×F2+16.118×F3)/69.596,可得出综合得分(见表4)。济南老年人大学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物理环境较为舒适,且空间艺术化氛围十足。高新校区空间功能不足、物理环境稍有欠缺,而且空间美感的传达有待提升。

表4 因子得分表

3 室内交往空间优化设计

老年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理、行为和心理3个方面。在生理方面,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活动能力下降,对室内环境的热适应与同地区青年人显著不同;在行为方面表现为“看与被看”的行为活动,进行静态活动的时间偏多,同一种活动表现状态会不同。心理方面,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孤独感,缺少主动性;从建筑几何学角度的点、线、面出发,分析老年大学交往空间现存问题。建筑中的“点”可看作围绕空间的某一特殊位置或活动所形成的辐射半径较小的空间,不受周围活动形式和空间性质的限制,能够在某一区域引发人流聚集,形成交往活动,设置于交流性较强或较低的区域中,如交通流线的两端或流线的转折点、交叉点;“线”空间依据一定的路线和方向形成,引导性强,与“点”状空间的区别在于空间长度较长、深、窄,空间活动开放性强,缺乏独立性,最常见的“线”状空间往往依附于走道;“面”状节点空间尺度较大,与交通空间相互联系,与功能性交往空间的区别在于无实墙的分割,其设计精髓在于交往活动的多样性与空间合理性,营造出私密与半私密的空间氛围。

结合SD法对15 项有关交往空间环境满意度的因子评价分析,发现老年大学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为(1)点状空间的门厅面积过于空旷,功能设计均较为单一,没有功能层次的划分,而电梯厅,交往节点空间均存在类似的问题;(2)线状空间的走廊呈双廊式的空间布置,导致室内采光通风不好,空间体验感较差且缺少绿植小品的搭配;(3)面状交往节点空间界面围合感过强或过弱,其空间形式较为呆板,缺乏特色与趣味性。

3.1 空间优化设计

老年大学是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专门机构和场所,具有养老院所不具备的功能。与养老院的老年人相比,老年大学的老年人在年龄上偏年轻化,其自主行动能力与参加社交的渴求远大于养老院的老人,且老年学员参加老年大学是为了追求更具情趣的生活。因此老年大学空间优化设计除了满足一般老年设施设计需求外,在建筑空间设计时更应注重营造以被动式休闲为主导的空间活力,为老年人交往活动的发生提供外部环境保障。

依据老年人特征和SD因子分析结果得到空间功能布局因子、空间环境因子和美感因子,分别从空间功能设计和使用、空间物理性能以及使用者对空间的艺术感知3 个方面,并结合点、线、面的建筑设计优化室内交往空间。

(1)功能叠加性 与老年人生理层面的活动能力下降、渴望便捷空间、多变的活动行为及因子分析中的空间功能布局因子相对应。当交通部分在建筑空间中只承担联系各个区域的功能,势必会造成空间功能单一、形式乏味等。如点状门厅空间,在传统意义上属于导入空间,主要起疏散人流的作用,可在门厅空间中叠加休息、生活服务、交流、娱乐、运动、展览等复合性功能的区域,或通过设施装饰等形成内部视觉中心,提高了空间活力。

(2)健康舒适性 与老年人生理方面中对室内物理环境的感知敏感及因子分析中空间环境因子相对应,舒适的声环境可通过空间功能的合理组织,设置吸声材料、隔断的方式实现。线性走廊光环境较差,且尽端易产生眩光,可在靠近走廊一侧的墙体上采用开窗、局部设置节点空间的方式;对进深较大的空间,采用临窗设置或通高设计的方式,在解决采光问题时还可促进空气流通。老年人因新陈代谢较慢,而使热敏感度降低,故要确保温度适宜。在室内适当的布置绿植,可使其放松身心、调节室内温湿度并改善空气质量。

(3)场所体验性 与老年人心理层面害怕孤单、主动性及因子分析中美感因子相对应。营造老年大学交往空间中良好的“五感体验”,提升空间美感,建立完整有序的空间体验,增强空间趣味性,以面代点、以面代线强化空间的艺术氛围;通过景观的室外视觉延伸,丰富空间内容,搭配合适的色彩;符合老年人以静态为主的交往活动,创造既有审美又有情感的空间。

3.2 交往空间设计实践

基于实际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点、线、面3种空间结合的方式,以一定逻辑形式串联形成老年大学交往性空间的结构体系。

3.2.1 点状节点空间设计

门厅是最重要、最具有复合性特征的交往空间,也是流线的尽端。济南老年人大学及其高新校区门厅面积均较大,在具备疏散功能的基础上,与生活服务、学习交流、休息、展览、就餐等功能复合叠加,满足老年人对空间功能便捷的需求,契合老年人行为的不定性与多样性,提高门厅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交往活动的发生器。高新校区门厅功能的复合性营造设计如图7所示。不同分区的置入未破坏门厅的完整性,而是形成了具有围合感又相对独立的空间,不仅丰富了门厅空间的层次,而且还满足了老年人交往时的私密性。

图7 门厅功能复合设计前、后对比图

电梯前室空间可看作是交通流线的转折空间,其本身具有停留性和交流性。点状节点空间的置入有利于老年人在等候时的沟通交流。适老化建筑中竖向交通多依赖无障碍电梯,调研时也发现老年人会更倾向于使用电梯,因此候梯厅便成为良好的交往空间。济南老年人大学共5 层,老年人对电梯的依赖更加明显,为增加电梯等候空间的趣味性,可每隔2或3层设计1个平台,让老年人在不同的高度、角度观看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活动(如图8 所示),如上海奉贤老年大学,局部每隔2 层设置一处小挑空的电梯厅,错层的空间在满足“人看人”欲望的同时又保持一定的距离,营造了交往时所需的安全感。考虑到高新校区层数限制以及调研的实际情况,候梯厅面积较大,但缺少绿植和座椅,故以增设座椅、绿植的方法提升空间活力(如图9所示)。

图8 电梯厅优化改造图

图9 候梯厅优化改造图

高新校区建筑面积较为紧凑,因此更应提高空间利用率(如图10所示),此处的点状节点空间位于一层走廊的尽端,可营造豁然开朗的感觉。其优化方式为摆放适量座椅,以缓解休息空间缺乏的现状。

图10 独立节点空间平面功能优化对比图

3.2.2 线状节点空间设计

走廊布置过于均质化,仅承担交通功能,缺少空间灵动性。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更加渴望便捷性,走廊作为教室外老年人最直接、方便的交往场所,更应该提高其交往空间利用率,将走廊从通行路径转换成逗留场所,并在走廊两侧的墙体悬挂可供观赏的书法字画,使走廊承担部分展览功能。也可打通部分教学空间,在线状节点上增加点状节点,将走廊局部扩宽(如图11 所示),局部凹入,形成私密性较高的空间领域,靠窗处植入休闲桌椅与贩卖机等,将走廊空间层次化,为老年人带来新鲜感,促使老年人产生新的兴奋点。局部扩大的空间可促进走廊的通风采光,提升物理环境舒适性。

图11 走廊节点空间优化改造图

3.2.3 面状节点空间设计

面状节点空间在空间尺度上较大、覆盖面最广,其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营造场所体验并创造诗意化的交往空间。针对济南老年人大学面状节点空间,节点1采用大面积玻璃,使室外景观蔓延至室内,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影在室内游走,从而创造出动态空间;并与电梯厅配合使用,增设座椅与绿植小品,采用书架、矮墙等方式界定空间,营造私密性(如图12所示)。以五感中的视觉体验来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顾虑,促进其交往的主动性。节点2处的空间以韵律的形式分布,空间形式本身较为有趣,但在调研中发现此处的利用率并不高,原因在于空间布局过于均质,缺少层次性,只有简单的桌椅和摆放无序的绿植,故2 处空间可通过设置读书角、演讲角、趣味小品等不同层次的空间,以及不同空间功能铺设不同地毯等方式,提高空间活力(如图13所示),通过多样化功能以及有趣的空间序列实现交往行为的发生。

图12 节点1空间优化图

图13 节点2空间优化图

4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

(1)老年人大学各项因子平均得分均>2,其中高新校区仅有4项因子平均得分>2,其余因子平均得分介于1~2。影响老年人室内交往空间的3大因素,分别是空间功能布局因子、空间环境因子和美感因子,其贡献值分别为28. 927%、24.551%和16.118%;建筑空间功能、空间环境是决定空间质量的主要部分,而对空间形象、美感的设计,可提升空间人性化,丰富空间内容和形态,优化空间感知评价。

(2)在老年大学类建筑设计中应考虑活动的多样性与复合性。基于实地调研发现,老年人室内交往空间存在休息座椅不足、座椅不舒适、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走廊光环境较差、空间功能单调且单一等问题,相应地提出功能叠加性策略、健康舒适性策略与场所体验性策略,使建筑空间成为多样活动的容器。

(3)基于SD法的建筑点、线、面的优化设计实践表明,在老年大学典型点状节点空间中,依据面积大小及建筑实际运行过程中所缺少的功能,增加其他功能进行功能叠加;在线状节点空间,采用局部扩宽、置入休息空间等方式实现功能复合,再根据功能的不同分割面状节点空间以增强场所体验。

猜你喜欢
老年人节点因子
认识老年人跌倒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