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2023-12-19 08:32鲁敏高庆宇刘大亮程正渭王渌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学科

鲁敏,高庆宇,刘大亮,*,程正渭,王渌

(1.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风景园林学科是自然(科学)、艺术(形式)、工程(应用)三者融合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1],承担着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传承文脉、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重任[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以及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难题的破解和就业市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仅使高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更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担当[2]。

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4],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建设的生命[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化是风景园林教育与学科发展的核心[6-7]。为此,正确分析风景园林学科现状,准确定位学科目标和专业方向,探讨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途径,构建高校独具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和紧迫任务[1-2]。

根据“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要求[8],立足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以植物、建筑和艺术为功底,以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为特长,并与环境生态紧密融合”的专业定位,基于生态环境E(Ecology)、规划设计P(Plan design)、工程技术E(Engineering)和建筑艺术A(Architecture and Art)(EPEA)等课程模块,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及改革优化对策等方面,全方位深入研究与探索“风景园林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风景园林教育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风景园林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中国风景园林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模、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规模较大、发展历程短,加之风景园林学学科学术背景的多样化和专业开设院校背景的多元化,使得风景园林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相对复杂,尤其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也对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风景园林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色化、规范化建设需求已迫在眉睫[8-10]。

1.2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教育发展现状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自2003 年开始招生已有20年,期间经过了从园林更名为风景园林、从农科转工科、从四年制变为五年制等的变化历程,经历了积累期(2003—2011 年)、探索期(2012—2015年)、实践期(2015 年至今)3 个阶段(如图1所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积淀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已为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图1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教育发展历程图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山东省和国家的一流建设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与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及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推进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的问题。因此,重新审视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和专业内涵建设,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1.3 风景园林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指向性不强、特色不够鲜明。

面对国家战略及生态保护等新的形势,风景园林学科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跟上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步伐?社会需求中多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知识、技术如何融合?目前,各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各有不同,大多培养目标设置过大、特色不明显,专业培养人才与行业需求人才不够接轨,以及不能完全满足“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行业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5,11]。

(2)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课程体系不完善。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与人才需求融通性不够,课程设置上不同专业课程间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各模块课程、专业课与思政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联性不足[12];课程内容及课程教材缺乏更新且比较陈旧,课程的实践及可操作性不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有待加强[10,13]。

(3)教学改革不深入,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传统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度强调知识传授,以教授课本知识和技能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重视不足,实践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2]。教学改革更多地关注单一课程的改革,缺乏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梳理及教学方式的提升[10]。此类问题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已成为教学改革需破解的难题。

2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2.1 风景园林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1年,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后,本校专业团队认真分析了学校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以植物、建筑、艺术为功底,以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为特长,并与环境生态紧密融合”的专业定位[2]。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探索风景园林专业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1.1 EPEA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本身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涵盖生态、生物、环保、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艺术、建筑、文学、经济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21 世纪是生态的世纪、环境的世纪,生态功能已提升为风景园林的首要功能,且风景园林学科承担着传承地域文化、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和生态学学科如何实现融合发展已成为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4]。

面对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新的形势,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特点和定位,广泛吸纳了生态、园林、建筑工程、环境艺术的理念和技术,按照“特色、融合、创新”的思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与生态学学科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构建了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EPEA”的第一个E源自Ecology,即生态环境;P 来自Plan design,即规划设计;第二个E 源自Engineering,即工程技术;A 则来自Architecture and Art,即建筑艺术。“EPEA”的目标导向既是对本校风景园林专业定位的凝练,也是对风景园林复合型人才多领域素质的集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厚植建筑、艺术、生态基因,并将其贯穿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拓展了专业认知的广度和专业教学的深度(如图2所示)。

2.1.2 交叉共融的EPEA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2]。课程模块化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切实路径,而模块化课程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重构的一种新的课程体系[15]。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构,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开展人才差异化和精细化培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优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课程,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16-17]。

EPEA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图3 所示。依据本校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及专业定位,结合社会需求及国家战略,重构专业课程群模块,形成了适合复合型应用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生态环境(E)、规划设计(P)、工程技术(E)、建筑艺术(A)4大类课程群模块为核心的EPEA 课程体系,不仅强化了各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形成了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完整的课程群;尤其是将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技术融入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全过程,充分强调了对学生生态素质培养、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视。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重构,促进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深入理解,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群在拓展生态修复等新市场方面的集群优势,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与贯通,满足学生发展潜能、复合特征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加强主要就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和训练,提升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凸显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EPEA”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既保证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不仅打通学术与实践壁垒,建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维和知识体系,而且实现了多学科合作、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持续性培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专项技能和集成创新能力。

2.1.3 阶梯渐进式EPEA实践教学体系

风景园林是一门实践应用很强的学科,风景园林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过程,因此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教育既是专业实践的需要又是培育“新工科”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4]。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构建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具有严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4,16]。

按照“创新、实践”的思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依据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定位以及EPEA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多年专业办学积累的基础,确立了以课程为主线的“实验、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以专业为主线的“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阶梯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系统梳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建立了由条件体系、课程体系、目标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5部分组成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层次、阶梯渐进式EPEA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4所示),从而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贯通。

图4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实践的需求,明确了实践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实践教学课程,重构多学科交叉融合、适合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新实践课程体系。系统梳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全面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师资、设备、场地、基地等,构建按不同实践性质、难度、规模、方法等分层次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该方案包括认识实践、模拟训练、实际操作训练、生产实际训练、科研素质训练等层次。为保证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规范了实践教学管理。

通过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和实践,确立了多层次、阶梯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深入理解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2.1.4 EPEA“五合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十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手段,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搭建跨学科专业的合作平台,将国家战略、学科前沿理论、行业领域热点以及教学团队教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4,18-19]。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突出“新工科”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科学融合了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程、生态等多学科资源,构建了“培养目标契合、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集合、学科资源融合、教学方法协合”的“五合一体”的风景园林专业EPEA人才培养体系(如图5 所示)。以“五合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以价值观引领、职业教育为导向,将思政教育、文化育人、职业教育和素养培育融入专业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构建了五维联动的育人模式。

图5 风景园林“五合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图

2.1.5 风景园林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根据专业定位,以EPEA 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和分层次、阶梯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及“五合一体”人才培养体系3大体系为核心,建立了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通识教育+专业类群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培养框架,构建了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风景园林EPEA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6所示)。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贯穿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该路径促进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教学空间的深度融合和学科专业的交叉创新,实现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与风景园林行业的有机结合。

图6 风景园林EPEA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

2.2 风景园林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优化对策

2.2.1 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突出地方特色及优势

依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及国家战略和研究课题项目,从学科发展、市场需求及风景园林师资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修订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了解并分析风景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立足山东齐鲁文化、济南泉城文脉等地方特色,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形成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育人的EPEA人才培养模式(如图6 所示),从而培养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应用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2.2.2 贯通思政、专业和职业教育,推动“新工科”多元化复合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和职业素养等教学培养过程中,厚植民族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将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践教育紧密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行业热点,将价值观引导与职业素养融入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之中,强化专业使命感。结合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推动“新工科”多元化复合型、应用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

2.2.3 突破专业壁垒,融合多学科资源,重构EPEA模块课程体系

围绕EPEA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结合学校建筑类高校学科资源特色,突破专业壁垒,推进风景园林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构EPEA课程体系;确立了多层次、阶梯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涉及人居环境各领域的模块课程。

课程体系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20]。依据教学目标和专业定位,在学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精炼了学科专业课程,构建了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建筑艺术4 大课程模块(EPEA)新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重构了以风景园林师职业素养为引导的规划设计课程模块,拓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综合设计、风景园林生态应用设计等课程的内涵;新开设了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绿色建筑、自然保护地规划设计等多门课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一种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相适应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层次、阶梯渐进式EPEA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 所示),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和实践,促进学科交融和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的联动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贯通。

2.2.4 优化教学团队,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整体优化、能担重任的专业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是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2,19]。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建立一支学术背景多元、学缘结构多样、学养深厚的教学团队(见表1),其中,在学缘结构中包含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学校;聘请校内外一线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以老带新、教师培训和合作交流等方法优化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表1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风景园林教学团队师资组成及结构表

教学团队将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进行分解并组合成EPEA4大模块化课程团队,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设计开发,提升教师教学和专业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强调教师团队跨学科、跨专业协作,分别结合各自专业与学科研究领域,全方位、多视角地指导学生,建立教师团队协作共同体,从而打造一支学科融合、结构合理、德才兼备、学养深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2.5 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编写EPEA课程教材

围绕EPEA 的理念,将科学技术前沿理论、产业、项目最新成果、行业最新热点动向等引入课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在构建系统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性的教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与此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教材。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由“学科带头人+课程建设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系列教材编写团队,重点编写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环境生态学》《风景园林生态应用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概预算》等主干课程教材,教材全面反映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按照“催化知识积累的持续飞跃”“激活课程内容的协同效应”的原则,形成主干清晰、分工明确、内容丰富、边界交叉、结构相链课程教材体系。

2.2.6 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混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法是风景园林课程教学活动的核心,还是关系“三全育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是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风景园林学科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促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与多样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单向封闭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教与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根据专业的特色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围绕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通过构建EPEA体系建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探索以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综合评价为目标导向的“能力课堂、研讨课堂、开放课堂”协同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积极推进实施混合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花卉学、树木学等多门课程结合不同课程和阶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引入慕课MOOC、大学生微课等线上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启发性教学、多元化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形式,利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2.7 优化课程和实践考核制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动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教师作为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的动力。

优化课程和实践考核制度,除课程考试和课程论文外,课程和实践教育考核增加行业热点问题讨论、经典案例鉴赏辨析、规划设计实践现场汇报等环节,师生共同参与考评,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以实践项目、规划设计竞赛与校园景观建设为抓手,通过作品评选,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推进作品落地建成,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动力,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并内化为使命感,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3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研究从2011年起步,至2015年“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作为省级教研项目立项后,又经过了6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成效显著,学生参赛获奖层次高、数量丰厚,形成了EPEA 多领域融合交叉的培养特色,为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向社会输送了一批高质量、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特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极大提高了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质量。通过EPEA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千余名优秀的园林人才,分布于全国城市与社会建设的众多行业和领域,不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做出了突出和重要贡献,而且获得了社会和行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口碑和生源口碑。同时,在成果实践过程中,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成效日益凸显,影响力逐步扩大,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9 年获批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 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1—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山东省高校之首;在2019—2022各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皆为山东省唯一上榜的高校;2022 年本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已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风景园林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文章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在聊城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英才学院5所兄弟院校的风景园林、园林等专业推广应用,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立足学校特色进行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之路。

4 结语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使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定式,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和提升,相同学科、专业在不同高校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完全相同,是一个在长期实践中探索的过程。尤其是教育部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做出了重大调整,风景园林学(0834)被取消,不再作为一级学科,新增(0862)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并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到博士层次,对风景园林专业及学科的教育发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挑战。面临新的形势,如何调整相应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构建以应对学科目录调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将是风景园林领域面临的新课题。风景园林专业承担着践行绿色使命、传承地域文化、营造美丽人居环境的重大责任,应对新时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及国土全域绿色发展与人居环境需求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已成为助推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重要引擎,更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多样化、复合型的要求,建筑类高校“新工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应当优化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学科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于社会需求、国家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