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

2023-12-20 07:15
作文周刊·决胜中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赏析诗词诗人

阅读综述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古诗词赏析的考查已成为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和瑰宝,具有抒情性浓、韵律感强、内容含蓄而多义的特点。其侧重点不同,分类方法也就不同,可按体裁、内容、朝代、作者、风格等划分类别。结合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趋势,中考古诗词赏析多选取课内外诗词来考查学生品析字词、理解内容、运用写作技巧、获得独特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力求从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考古诗词阅读常涉及的考点主要有:

1.分析古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等运用精妙的词语。

2.赏析古诗词中传诵的名句,或在景、情、理、趣等方面被人称道的句子。

3.分析古诗词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思的意象和诗词的意境。

4.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

5.判断和分析古诗词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6.品悟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所蕴含的哲理。

锦囊妙计

答题前,首先要看主旨,即分析一下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哲理;然后看意象,即找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景物是什么,突出了什么特点,分析它们与作者的情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组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答题时,可借助以下方法:

一、品词炼字法

品析古诗词中的某个词,一是看词性,即看该词是动词、形容词、叠词还是拟声词等。二是看手法,即看字词所在的句子有没有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古人做诗填词讲究炼字,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也要注意“诗眼”,不能把该字或该词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仔细体会,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赏析句子法

赏析句子一般可分为三步:一是确定赏析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写景句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入手,还可以从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的角度入手。二是结合景物特点,说说诗词这样写的妙处。三是景中悟情,分析该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三、意象和意境分析法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说,“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月”“鸿雁”常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水”“秋”“梧桐”往往意味着愁绪,“酒”“柳”“长亭”常常表示惜别之意,而“梅”则蕴含着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境,“意”为情意,即主观的思想感情;“境”为境界,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另外,还可以结合诗词的风格流派等因素来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把握形象的比喻义与象征义来分析。

四、情景再现法

在对诗词中的写景句进行情景再现时,要先描述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切忌直接进行简单的翻译,而应适当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使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力求在紧扣原诗(词)大意的基础上,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答题步骤为:描写景物—勾勒意境—表达感情。具体方法如下:

1.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基调。

2.在描述意象时一定要忠于原诗(词),并加入合适的修饰语,使表述更为具体。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并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加工,力求优美。

五、表达技巧判断法

判断和分析表达技巧的方法,一要抓修辞,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双关、互文等。二要看角度,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烘托、反面衬托等,其中,反衬又包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衬哀等。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解答品析古诗词表现手法类题目时,除了指出相应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外,更要说出这样写的妙处。

六、品悟情感法

品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要做到“四看”:一看题材,古诗在题材上可分为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每一种题材所表达的情感相对固定,如田园诗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送别诗多表达与亲友离别时的惜别之情等。二看题目,大多数诗词的标题直接表明了诗词描写的内容,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三看作者,大多数文人有相对固定的写作风格和情感倾向,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了解他的身世,能够推测他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又如曹操的《观沧海》,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自然就能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四看意象,诗人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具体的景物中,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景象,如杨柳、孤蓬、浮云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明月、鴻雁、杜鹃则往往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五看关键词,如“别”“惜”“独”“愁”“思”“沾襟”等,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在分析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真题解析

一、(2023年浙江台州卷)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张 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      ”,还有一个意象“(2)     ”,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题目中“(3)

”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     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世两相违”这句话。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二空,尾联的意思是心中惆怅,无法用言语表达,此时又见几行乌鸦飞过。“惆怅”一词直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而乌鸦又往往作为萧瑟、衰败的意象出现,故表达的情感一般呈现出压抑、苍凉、凄苦的特点。第三空,“旅次石头岸”,意为旅途中暂时停宿在石头岸,由“旅”或“次”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正在旅途漂泊。第四空,颔联的意思是故乡远在天边,而友人在江上旅途中也难以相逢,流露出诗人思乡、怀人的伤感与孤独(惆怅)之情。

【答案】(1)惆怅。(2)鸦。(3)旅(次、旅次均可)。(4)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

二、(2023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遥 碧 亭

◎杨 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释】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第一问:结合诗句可知,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景物。全诗的意思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幽鸟去又还,暮云飞不动,这些景物都富有人情味儿,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答案】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2.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阳落山,暮色渐重。天边的云彩好像留恋这美丽的晚景似的纹丝不动,在那远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山峦一般。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正因其不动,才会有后半句,使人错认成是又一层远山。诗人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番韵味。从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边地平线上悠游、低回、停驻,其形状起伏不平、仪态万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样。

【答案】示例:比我更喜歡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三、(2023年江苏泰州卷)阅读王安石的《金陵即事①》,完成各题。

水际柴扉②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③是梅。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②扉:一作“门”。③并:都。

1.下列王安石的诗句中,与本诗感情基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项的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写的是除岁迎新的情景。B项的意思是: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写的是思乡之情。C项的意思是: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并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写的是美好的田园生活。D项的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写的是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的哲理。本首小诗写所居之处的幽美景色和优美静谧的田园环境,反映了诗人退隐期间恬静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

【答案】C

2.本诗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却又处处见人。结合诗句,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这首小诗写所居之处的幽美景色,反映了诗人退隐期间恬静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本诗中,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庭院之内。首句写诗人隔水望见茅屋。屋子建在水边,柴门半开半闭,说明环境非常优美静谧。第二句写诗人由小桥进入居处。沿水有路,诗人由路上转入小桥,那小桥便好像是水边那条道路的岔道,故云“分路”。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说明诗人爱静,很少有宾客来往,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第三句写水边柳树。由于这些柳树都生长在水和屋之间(亦即屋前、水后),从院内或屋里望去,它们垂下枝头,伸向水面,仿佛是许许多多的美女背对着屋子的主人,正在顾影自怜呢。虽未直接写人,但赋予了它们人的灵性,宛若翩翩少女。第四句写屋后梅花飘香。梅花的香气本来是被风吹送过来的,现在梅成为主语,同上句一样,都是用的拟人化手法,好像香气是梅送过来的,说明屋后传来的都是梅花的香气,并借此赞美梅花,再次反映了主人的高雅情趣。

【答案】示例: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庭院之内。首句写隔水望见茅屋柴门半开半闭,这是“人”看的结果;第二句写由小桥进入居所,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里的“入桥”“见青苔”也是人所为;第三句写水边柳树与梅花,柳则背人照影,梅则隔屋吹香,似是有意与观赏人保持距离,从而赋予了它们现实生活中有些羞怯的少女形象。虽未写人,但都给读者周围有人的感觉,反映了主人别样的生活情趣。

四、(2023年北京卷)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 至 塞 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       ,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的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这一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暗示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①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②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第二联中“征蓬”对“归雁”,“出”对“入”,“汉塞”对“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并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象征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答案】“征蓬”对“归雁”,“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五、(2023年山东枣庄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为五言古诗,题为“饮酒”,实为诗人借酒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环境偏僻才能使人悠闲自得,表达诗人宁静安详的心态。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现了独特的自然之美:静态的温馨和动态的灵性。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的妙谛,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其中,“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存高远,哪怕是居所处于闹市也像是在偏僻之地一样,并不是“环境偏僻才能使人悠然自得”。

【答案】B

2.苏轼曾这样评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一个“见”字写出了诗人      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和诗人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表现了南山映入诗人眼底的情景,点明这是诗人无意所见,而不是有意所为。诗人闲居田园,采菊饮酒,无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底。“见”字表现了诗人无意而为、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恬淡自然、悠然自适的氛围相契合。

【答案】无意所得、悠然忘我

六、(2023年陕西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洪波”指汹涌澎湃的波浪,“洪波涌起”展现的是海浪汹涌澎湃的景象,突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而“波浪涌起”描绘的则是海水起伏波动的景象,二者相比,“洪波涌起”更为壮阔。

【答案】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只描绘了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2.《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观沧海》质朴刚健、音调铿锵,并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因此,在选择乐器时,要使乐器的音色贴合诗歌的韵律特征和主题特点。

【答案】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

2.同样是写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所表达的情感就截然不同:马致远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游子(1)

的图景,表达了作者(2)

之情;刘禹锡眼中皆是秋天的明丽景色,抒发的是(3)                                           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出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赏析该诗,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际会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诗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诗中“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诗中“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1)           ,

。这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2)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出了作者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提拔。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幾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2.西湖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1)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其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2)                                              ,

。”

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如 梦 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翠绿的荷叶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1)                                    ,                                          。”而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2)

,                                         。”

2.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如梦令》属于其早期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嘆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意境深远。

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常说文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在《石壕吏》中以“(1)                             ,                                 ”一句表达对老翁一家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卖炭翁》中,通过“(2)                                ,                             ”的外貌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七、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却没有途径。

2.下列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B.颈联隐喻诗人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

C.颔联写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八、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精忠报国也是古代文人爱国情感的体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1)                                    ,

”表达了韩愈的报国之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2)                                            ,

”表达了陆游的报国之愿,《过零丁洋》中“(3)                                       ?

”表达了文天祥誓死报国的决心。

2.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和“马不前”,表明诗人感到回朝廷无望、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诗人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九、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2.下列对《过零丁洋》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以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安危,用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目前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D.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含蓄地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一经”指的是靠兴兵抗元却屡遭失败的经历;“汗青”指史册;“丹心”指赤诚的心;干戈:泛指战争。

B.“惶恐”“零丁”用语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地名,二指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C.诗人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结构上,全面围绕“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众对“吹”之恨。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以“乐”声来抒“愤”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与百姓的对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

B.在写法上,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喇叭与宦官相联系,“性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把所咏的物与所讽的人关合得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

C.这首散曲取材精当,比拟恰当,富有讽刺性,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的。

D.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借景抒情,以喇叭为喻,对当时阿谀奉承的社会现实反映深刻。

2.《朝天子·咏喇叭》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狐假虎威、为害军民的句子是:(1)

,                                        ,与《卖炭翁》中的“(2)                                  ,                                          。”的宦官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木 兰 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中的排比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非实指,而是渲染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与繁忙,烘托了木兰整装待发的豪迈气概。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雄姿。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描寫边塞夜景,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生活的艰辛。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2.下列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B.全诗详略得当,详写代父从军的缘由更能突出木兰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征战生活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寥寥数语,可谓简而又简。

D.征途思亲几句诗描写细腻,但不符合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特点,应当略写。

3.互文,是古代的一种修辞手法,即把类似的几句话放在一起,目的是为了渲染气氛。诗中

“(1)                                        ,                                                ,

,                                                。”渲染了出征前紧张有序的准备;“(2)

,                                                  。”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3)                                            ,

。”渲染了家人见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心情。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阕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诗句皆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的心情。

C.由下阕描寫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作者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3.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诗人期望有朝一日得到明君重用,宏伟的抱负得以施展。

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诗人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3.《行路难》中,“(1)                                                ,

”一句借用典故,含蓄的表达诗人希望被朝廷重用,这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2)                                                         ,

”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下列对《相见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定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居生活中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语营造出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愁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3.下列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再如“别是一般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无言独上西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基调。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明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是一般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十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句写作者视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作者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开篇突兀而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从正面写雨,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首句就给读者营构了一个突然而至的不利环境。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作者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依旧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词人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3.苏轼才华横溢,尽管一生遭遇坎坷,但他总是乐观面对,虽然亲人远隔千里,但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仍用“(1)                                    ,

”一句表达对世人的美好祝愿;面对挫折,他在《定风波》中用“(2)

,                                           ?                                           ”表达了自己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性格。

十六、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龟 虽 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诗人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诗人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下列和《龟虽寿》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

A.《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B.《望岳》(杜甫)

C.《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D.《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3.下列句子中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一致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十七、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他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作者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侵略者的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情状。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话,现在再由辛弃疾笔下写出,表达了对孙权的仰慕及对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不思复国的不满之情。

3.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1)                                  ,

。                                                ”一句表达了其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愤;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用“(2)

?                                     。                                      ”一句表现出其要向孙权学习,收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十八、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其不愿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阙作者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阙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作者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作者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3.仕途坎坷,是中国许多文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贬谪,有悲痛凄楚、黯然神伤的。面对寂寥之景,刘长卿生出“寂寂江山摇落处,(1)

”的自怜之意;美味佳肴近在眼前,李白却陷入“(2)                        ,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惆怅迷惘;对比少年与成年的登高愁绪,辛弃疾用“欲说还休,(3)                         ”来表达尝遍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也有遭遇贬谪却依旧心系百姓、豁达乐观的。韩愈不辞衰老,以“(4)                        ,肯将衰朽惜残年”彰显忠君之志;范仲淹心系天下,以“(5)                               ,                                  ”直抒愛国情怀;苏轼望月怀人,以“(6)                               ,

,                        ”展现旷达胸襟,并以“(7)                          ,                          ,                          ”表现出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猜你喜欢
赏析诗词诗人
艺术作品赏析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
步辇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