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2023-12-20 07:15
作文周刊·决胜中考 2023年4期

阅读综述

散文是借助人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近几年各省市中考中,散文已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选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明确而集中、凝聚而统一,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主题。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锦囊妙计

根据近几年中考中呈现的散文阅读题目,可将题型及相应解题方法归纳如下:

一、整体感知、理清情节、归纳主题

“整体感知”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事情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在做题时需要将内容描述完整。叙事类文学作品可以紧扣文章线索,并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地点的转换、情感的变化等层次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理清情节”题需要把握事情发展的几个阶段,可依据时间、地点及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可依据一些标志性的语言理顺思路、理清情节。

“歸纳主题”题需要理解文章作者对所叙述的事件、所描绘的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等持有的感情,在分析时一定要透过相应文字读懂作者的感情所在。

二、理解标题的多层含义与作用

此类题型的提问方式较为多样,一种是要求直接说出文章标题的含义;一种是将题目与相似的语句进行比较,说出各自不同的含义;还有一种是根据文章内容,指出标题的作用。在答题时,首先应该明确题目的实指含义是什么,其次应当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进行挖掘,看看关键词语是否有引申义、比喻义等,从而体味其言外之意。

此外,还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从内容上分析,标题起到了概括情节、提供线索、揭示主旨等作用。

2.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标题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3.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标题起到了表达作者感情等作用。

三、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在筛选信息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答:

1.浏览扫描。通读阅读材料,筛选重要信息。

2.梳理对应。先把材料表意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再将筛选出的信息与材料联系起来,进行一一对应。

3.突出重点。捕捉筛选信息和阅读材料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语句。

4.恰当表述。根据从阅读材料中提取的重点词句组织语言,并将之准确而有序地表达出来。

在概括要点时,可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解答:

1.摘抄法。即通过摘抄中心词或中心句来概括具体内容,适合对包含中心词或中心句的语段内容进行概括。

2.摘要法。即选取主要内容,略去次要内容,当语段中讲了多层意思且有主次之分时,可采用这种方法。

3.组合法。适用于没有中心句且有两层以上意思的语段,可以将每层意思的要点概括出来,然后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一定的句子成分,使概括的语言更为通顺。

4.自述法。在概括时应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提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如一个语段讲了桌子、椅子、衣柜,可以自述为“家具”,将概括的内容上升到共性范畴。

四、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在解答此类题型时,需要明白以下三类写作技巧:

1.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与抒情。中考注重考查议论与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物和景物进行描写时所选取的角度、方法及其作用。

2.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等。

3.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设置悬念、伏笔照应、联想、象征、铺垫、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五、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

在解答此类题型时,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对人的外貌、语言、行动等进行刻画;侧面描写或是通过他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或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从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看,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在对人物性格进行描述时,一定要全面完整,要结合具体事件,不可架空分析,还要结合作品的主题,不可与作品主题相游离。

基于散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情况,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分析人物:

1.由貌观神。“貌”即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神”即人物的思想、品质、情操,主使并支配着人物的言、行、思。在分析人物时,应透过人物其表观得其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由散归整。散文的“散”不拘一格,有些内容常以一鳞半爪的状态呈现,看似零碎散乱、与表达中心主旨无关,但将这些零星的部分进行归拢,就会发现这些片段已被文章中的线索串联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中心思想。在分析人物时,要注意其与主题的联系。

3.由形寻情。“形”即文章中对人物的肖像、言语及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散文,作者的“情”总是借助“形”来表达的。在分析人物时,应对“形”进行全面、深刻、透彻地了解,从而了解作者的情感状态,体会作者的主观感受。

4.由情品味。在分析人物时,要清楚理解作者在抒发感情的前提下,仔细体味、品尝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并适当发挥自己的联想,感受其中饱含着的深邃意蕴。

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这类题型一般会选择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重要词句、语段的作用一般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句子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句子在文章开头,起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子在文章结尾,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的作用。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语境明内涵。在内容含蓄的文章中,作者要帮助读者领会文章主旨,采用或铺垫、或解说、或揭示、或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含义等方法。因此,结合上下文辨识是领会词句内涵的重要方法。

2.联系背景明意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某些意思作者不便在语句中直接表达,往往会借助一定形象进行含蓄委婉的表述,在做题时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解读修辞转语言。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重点部分的内容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要在理解的过程中明确这样表达的意义和作用。

4.补充语句悟深意。当文章中含有因对话双方的关系或特定情景的需要而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时,要将其补充完整,体会其言外之意。

七、赏析作品语言

此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要求从语句的修辞效果、句式運用等角度进行解读;另一种是指明赏析角度,按要求进行品析。

在赏析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修辞和表现手法方面,要分析其方法及作用。

2.在字词含义方面,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揭示其深刻含义,并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中心词前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3.在作用方面,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总结全文等,要联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进行品析。

4.在情感方面,要通过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品味,如思念、赞美、忧愁、寂寞、伤感、烦闷、恬淡、欢乐、激愤等。

5.在哲理方面,要指出句子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自己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等。

6.在语言风格方面,有形象生动、清新优美、朴实自然、精辟深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意味深长、含蓄凝练等。

八、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常见的题型有如下几种:

1.写出作品给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3.结合作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4.结合文本内容和链接材料进行探究。

这类试题在回答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题目要求,进行合理评价。评价时可援用文章原文,言之有据;应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进行引申、概括,不能游离文本架空分析。

2.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不能只给出结论而不阐述理由,说理一定要充分且不能偏激,要做到合情合理。

3.对有资料链接的探究题,要进行求同或求异的比较,最后整合相应的信息,写出合乎要求的答案;答案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能以偏概全。

真题解析

(2023年江苏徐州卷)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梁

①母亲从来不吃鸡蛋,是天生不爱吃,她说见到鸡蛋就没胃口。可她每年都要养一群母鸡,下了蛋全都留着,等我周末回老家时让我带到城里吃。

②我跟母亲说过很多次,超市有的是鸡蛋,价钱也不贵,养鸡每天都要侍弄,既辛苦又麻烦,图什么呢?我劝她赶紧把鸡棚拆了,别费劲养鸡了。母亲却不听我的,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柴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

③母亲说:“超市的鸡蛋能跟我养的鸡下的蛋比吗?我给鸡吃的都是菜园里自家种的菜,是纯天然的饲料,这样鸡下出来的就是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不仅好吃,营养也丰富!”母亲的话把我逗乐了,我笑着对她说:“老妈,你真厉害,连‘绿色’‘有机’这样的词儿都知道,不简单啊!”结果是我年年说,母亲年年养,我们也就年年有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可吃了。

④冬天冷的时候,母鸡下蛋就少了。为了提高产蛋量,母亲会在鸡棚里拉上电线,安装两个一百瓦的灯泡,借以加强照明、提高温度。这样的话,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能吃到柴鸡蛋。

⑤有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A)母亲轻手轻脚地把纸箱放到地上,对我们说:“你们每次回来都着急忙慌的,沾沾屁股就走。再待会儿吧,陪我说说话儿。”我们便又坐下来,陪母亲东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⑥跟母亲聊天的时候,她一会儿去院子里看一下,出去了好几趟,都顾不上跟我们聊天了。我疑惑地问母亲:“你这进进出出的,忙活啥呢?”母亲笑着对我说:“哎呀,那只母鸡真讨厌,憋着个蛋一直不下。上午就应该下的,可到现在也没下。我出去就是看看它下蛋了没有,下了好给你带上。”

⑦我和妻子被母亲逗得哈哈大笑。这鸡下蛋也不是着急的事儿呀,再说已经有这么多蛋了,不在乎那一个。母亲却紧盯着那只鸡,精神高度集中。我开玩笑说:“妈,你既然这么着急,干脆把鸡杀了,把鸡蛋拿出来得了。”妻子笑着补了一句:“这真成了杀鸡取卵了。”母亲非常认真地说:“那可不行,这可是一只高产量的鸡呢。”过了一会儿,母亲又出去了一趟,看着她回来时的表情我就知道,鸡蛋还是没下出来。我对母亲说:“妈,我下午还有事,我们先回去了,下次拿着也是一样。”母亲只好答应。

⑧我把鸡蛋放到车上,回头却没看见母亲。我感到很纳闷,因为她每次都会送我到胡同口的。我关上车门,打着火,正要挂挡起步的时候,突然通过后视镜看见母亲快步追来。(B)“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母亲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鸡蛋,果真还是热乎乎的。我不知说什么好,鼻子有点酸酸的。

⑨我把母亲给的柴鸡蛋带到城里,每天必定吃一个。这是母亲嘱咐我的,说每天都要吃个鸡蛋补充营养。我每次吃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阵踏实和温暖。

(选自《中国城市报》202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第②段写母亲“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柴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下文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母亲的“固执”?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结合第③段“结果是我年年说,母亲年年养,我们也就年年有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可吃了”,可概括为:坚持年年养鸡;结合第④段“为了提高产蛋量,母亲会在鸡棚里拉上电线,安装两个一百瓦的灯泡,借以加强照明、提高温度”,可概括为:冬天给鸡棚提供照明、提高温度,让鸡多下蛋;结合第⑤段“有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可概括为:母亲攒成箱的鸡蛋让我们带着;结合第⑥段“跟母亲聊天的时候,她一会儿去院子里看一下,出去了好几趟,都顾不上跟我们聊天了”“哎呀,那只母鸡真讨厌,憋着个蛋一直不下。上午就应该下的,可到现在也没下。我出去就是看看它下蛋了没有,下了好给你带上”,以及第⑧段“我关上车门,打着火,正要挂挡起步的时候,突然通过后视镜看见母亲快步追来。‘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母亲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开心得像个孩子”,可概括为:母亲三番五次地去看母鸡下蛋了没有,等我们开车要走的时候,母亲赶出来把刚下的鸡蛋给我们带上。

【答案】坚持年年养鸡;冬天给鸡棚提供照明、提高温度,让鸡多下蛋;母亲攒成箱的鸡蛋让我们带着;母亲三番五次地去看母鸡下蛋了没有,等我们开车要走的时候,母亲赶出来把刚下的鸡蛋给我们带上。

2.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画线A句进行赏析。

(2)画线B句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及标点符号的赏析。第(1)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放到地上”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轻手轻脚”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生怕弄烂鸡蛋而小心谨慎的态度;再结合第⑤段“有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可知该句从侧面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关爱。第(2)题考查感叹号的好处。感叹号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连用四个感叹号,强烈地表现了母亲因鸡下蛋而极度惊喜的心情,结合第⑥段“跟母亲聊天的时候,她一会儿去院子里看一下,出去了好几趟,都顾不上跟我们聊天了”“哎呀,那只母鸡真讨厌,憋着个蛋一直不下。上午就应该下的,可到现在也没下。我出去就是看看它下蛋了没有,下了好给你带上”,可知连用四个感叹号寄寓着母亲对我们的极度关爱。

【答案】(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生怕弄烂鸡蛋而小心谨慎的态度,从侧面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关爱。(2)连用四个感叹号,强烈地表现了母亲看到鸡下蛋之后喜悦的心情,寄寓着母亲对我们的极度关爱。

3.你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第⑥段“跟母亲聊天的时候,她一会儿去院子里看一下,出去了好几趟,都顾不上跟我们聊天了”“哎呀,那只母鸡真讨厌,憋着个蛋一直不下。上午就应该下的,可到现在也没下。我出去就是看看它下蛋了沒有,下了好给你带上”,可知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母亲的关心与爱护凝聚在每一个鸡蛋中,鼓舞着我、温暖着我,让我的生活充满着踏实与幸福。

【答案】每一个鸡蛋都凝聚着母亲的关心与爱护,母亲的关爱鼓舞着我、温暖着我,让我的生活充满着踏实与幸福。

4.下面三个标题,你觉得哪个作为本文的标题最合适?(  )

A.母亲的柴鸡蛋 B.母亲“等蛋”

C.柴鸡蛋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文章标题的能力。结合第①段“母亲从来不吃鸡蛋,是天生不爱吃,她说见到鸡蛋就没胃口。可她每年都要养一群母鸡,下了蛋全都留着,等我周末回老家时让我带到城里吃”,第②段“母亲却不听我的,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柴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第③段“结果是我年年说,母亲年年养,我们也就年年有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可吃了”,第④段“这样的话,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能吃到柴鸡蛋”,第⑤段“有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第⑧段“母亲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开心得像个孩子”,以及第⑨段“我把母亲给的柴鸡蛋带到城里,每天必定吃一个。这是母亲嘱咐我的,说每天都要吃个鸡蛋补充营养”,可知文章内容都围绕“母亲的柴鸡蛋”展开。

【答案】A

5.“我”回城后,望着满满一箱柴鸡蛋,想到母亲递给“我”那个鸡蛋时的情景,于是发了个朋友圈,配图为一箱柴鸡蛋,文字为“母爱是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母爱是一缕春风,温暖了我的天空……”你看到朋友圈后产生共鸣,在评论区仿写了一句。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仿写能力。仿句要求: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答案】示例:母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智慧的大门;母爱是一缕清泉,滋润了我干旱的心灵;母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拥抱大树

◎张丽钧

①那一年,我被摆在一连串的灰色故事面前,狼狈不堪地充当着倒霉的主角,心情坏到了极点。朋友怜惜地看着形神俱损的我说:“去天目山拥抱大树吧!有份材料说,拥抱大树能够释放人体内的快乐激素呢!”

②不指望这个方子能起效,但还是去了。

③随山路转了几个弯,猛一抬头,“大树王国”赫然入眼!

④好大的树!好美的树!苍翠、雄健、挺拔,奇迹般高入云端。我奔向最近的那棵古树,拥抱它,问候它,在心里悄悄对它说:“谢谢你在这里站了1000年,耐心等我。”这句不曾说出口的话漫过心堤时,眼底竟有了涩涩的感觉。伸出手,触摸树干背阴面凉而腻的厚厚青苔,仿佛触摸前朝。

⑤一棵棵千年古树殷勤地搭起凉棚,送我们沿古道往前走。耳畔传来一声声高亢的鸣唱,似银铃齐摇,又似孩童齐笑,而在这摇与笑中,还杂有一丝撒娇般的奇妙震颤,是我从未聆听过的稀罕声音。我问朋友:“这是什么鸟在叫——叫得这么好听?”朋友笑着说:“不是鸟,是天目山独有的一种蝉。前些日子,日本有家电视台到天目山来采集大自然的声音,一群人被这蝉声给迷坏了。”——是蝉鸣?我循着那高亢的鸣唱仰头望树,想,大概只有这样的树,才配栖止这样的蝉吧。

⑥沿途所有能够亲近的大树,都被我一一拥抱过了,连同那被电光剖腹却依然用巴掌大的丁点儿绿色顽强摘取阳光的“冲天树”,连同那因乾隆一句好奇的赞叹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大树王”。在拥抱大树的时候,我怨自己的手臂不具备藤蔓的柔长,我不能将任何一棵大树真正拥入怀中,我只是用意念环抱了它们。

⑦在那棵12000歲的银杏树旁,我索性坐下了。我闭目冥想——当年的一颗种子飘然飞落于悬崖上的罅隙间,一番番冰侮雪欺,一番番雨骤风狂,那颗种子,怀抱着一个不死的愿望,从一茎青嫩的幼芽出发,一路唱着能将冰川烤化的歌谣,生长,生长,生长。一个又一个的世纪在眼前翻页,同行的伙伴纷纷凋谢了生命,只有这棵擅长消化痛苦的银杏,用葳蕤的音乐为自己伴奏,从容批阅尘世间纷至沓来的季节。一声蝉鸣被诠释为大地寄语,一滴甘露被解读为江河托梦。于是啊,一棵树,蔓延成了一片树,你用生命的无尽繁衍答谢岁月、酬和光阴——“五世同堂啊”,大家微笑着恭贺你,犹如恭贺家族一位年高德劭的尊长。我看见,你分明做出了一个凌空欲飞的姿态,却又不真飞去,只遣自己的灵魂翱翔天际,惟其如此,你才能活成寓言,活成神祇。

⑧我无法靠近这棵崇高的银杏,它栖身悬崖,谢绝了我的亲昵。那就请允许我完成一个虚拟的拥抱吧!我伸展双臂,怀中登时开满缤纷花朵……

⑨“是不是为抱不到这棵大树而遗憾呢?”朋友笑着对我说,“据本人粗略统计,你今天已经拥抱了32棵大树——很可观了!”

⑩噢,我可以甘心地往回走了。

{11}来自一万年前的蝉声织成了一张绵密的大网,将我幸福地罩在其中。我郁结于心的痛苦,居然神奇地冰消瓦解了。

{12}终于明白,哪里是我在拥抱大树?分明是大树在拥抱我啊!从远古踏歌而来的抚慰,这样虚幻,又这样真切。一片叶子轻拍我肩,竟惹落了我眼里大颗的泪滴。在被大树拥抱的瞬间,我听到了原先被我忽略的微弱心音。有一种昭示,来得这样婉曲;有一种救赎,来得这样彻底。我已然懂得,生长的骄矜原可以笑傲一切屈辱。

{13}我来之前,大树已在那里;我走之后,大树仍将在那里。那32棵大树,会用年轮的唱片反复播放一段与拥抱有关的美妙乐曲吗?不管它会不会,反正我会。

(选自《玫瑰从来不慌张》,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与情感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耳畔传来一声声高亢的鸣唱,似银铃齐摇,又似孩童齐笑,而在这摇与笑中,还杂有一丝撒娇般的奇妙震颤,是我从未聆听过的稀罕声音。

3.为{13}段中“我来之前,大树已在那里;我走之后,大树仍将在那里”一句,设计两处朗读重音,并陈述设计理由。

4.作者拥抱大树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 到 壶 口

◎刘 江

①第一次去壶口是天旱水瘦时节。还没走到壶口岸边,先被脚下那黝黑的河床石惊呆了。那河床石被泥沙打磨得棱角全无,光滑圆润,闪烁着铜浇铁铸一般的光泽,不由得想起那些经年累月在黄河岸边拉纤的汉子,匍匐在地,砥砺前行,静如山,动若虎,吼一声山呼水应。再往河边走,河床石变得愈发狰狞起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一道道顺着河流的走向排列,短的三五米,长的十多米,犀利而又静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这般模样?

②后来当了电视台的记者,隆冬时节,我们去拍壶口。四五百米宽的晋陕峡谷之间一片冰阵,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造山运动,擎山拓谷,跌宕起伏。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冬之神定格,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连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岛也深陷在冰阵之中。壶口上游的龙王辿河床比较宽阔,虽然搁浅的流凌夹岸,但主河道并没有完全封冻,十多米宽的细流绿幽幽的,缓缓流淌。而壶口也因十里龙槽与龙王辿之间失去了落差,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水雾喷发,像是有一只巨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

③待到惊蛰之际我们再去拍壶口,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搁浅在岸边的冰阵被泥沙覆盖,有的像古城堡的断垣残壁,有的则像巨兽一般张牙舞爪。壶口景区的朋友给我们每人手里塞了一条扁担,说爬高援低能借力,跨越冰裂时要让扁担和裂纹走向呈十字交叉,一旦脚下落空兴许能救一命,听得人后背直起鸡皮疙瘩。我们上下攀缘,一会儿在冰盖下猫腰穿行,犬牙交错的罅隙里消融的冰水淙淙作响;一会儿又爬上冰峰,借助手中的扁担才能跃上另一道冰坎。冷风中出了一身热汗,终于可以望见瀑布了。朋友说,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大地回春,冰块都开始发酥了,我们现在站的冰块下方是石岸,还在实处,再往前,下面就是龙槽。

④站在这里看壶口,就像一个活火山口,只不过它升腾的不是岩浆而是水雾。整整一个冬季,那水雾一层一层地落在四周的冰面上,结成了冰,正对着壶口的那一面就形成了一座冰的悬崖,喷薄的水雾使悬冰下冰挂如林,远远望去酷似一尊金须飘飘的龙首。A注目中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这是地与天的呼应!惊蛰到,地回春,龙抬头,河开了!

⑤此时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龙槽望去,才发现正中间顺着大河的走向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深深的冰隙,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它抖落的一身鳞片。

⑥顺流向前,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B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这是一场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大河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一路向前。

⑦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

⑧春天来了,暖阳升起,沉睡了一冬的壶口醒了,冰岸崩塌如春雷震地,晋陕峡谷两岸桃花盛开,风吹落英像天女散花,彩虹飞舞似霓裳翩翩。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蓝色的海洋。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3月10日,有删改)

1.本文写了作者三次去壶口的所见所感。请一边阅读文章,一边完成下列表格。

2.任选一项,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注目中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塊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品析)

B.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央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从用词的角度品析)

我选     ,品析:

3.下面是师生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小明:选文标题是“春到壶口”,可文中前两次写到壶口并不在春季,我感觉偏题,应删掉。老师,您觉得呢?

老师:不偏题,这正体现了作者的构思技巧,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呢?

小白:老师,我能体会到第①段写枯水季节去壶口的作用,是为下文描写描写惊蛰时黄河凌汛的景象(1)                          ,因为第⑦段交代了谜底,与第①段中“(2)                          ”这一句形成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所以不能删去。

老师:小白说得很有道理。除此之外,作者写前两次(去壶口)是为了和第三次形成对比,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小通:(3)

4.阅读下面句子,结合链接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壶口精神的理解。

【本文】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蓝色的海洋。

【链接材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家乡的豆腐

◎崔国玺

①一个人的味觉记忆,往往始于儿时,并且深入骨子里。尽管我离家数十载,却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豆腐。

②我的故乡在五大连池,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腴的黑土地、充足的水源,适宜大豆生长。

③人勤春来早。记得小时候,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总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乡亲们用那满是老茧的双手,将一粒粒饱满的大豆种子种在一排排高低起伏的田垄上。经过阳光雨露的滋养,幼苗很快便从泥土里露出小脑袋,绿绿的,嫩嫩的。

④秋天,大豆地里一串串沉甸甸的豆荚挂满豆秆,籽粒饱满。大豆秧被乡亲们收割回来,放在足球场那么大的场院里脱粒。人欢马叫,碌碡滚动,连枷翻飞,气氛欢快热烈,就像在演绎一首丰收圆舞曲。脱粒后的大豆圆润晶莹,静静地躺在场院里,沐浴着阳光,远远望去,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

⑤秋收过后,村里缴完公粮,选足了大豆种子,每家每户还能按人头分到一二十斤大豆。很快,村里的豆腐坊就要开张了,乡亲们如同吃了喜鹊蛋,幸福和喜悦都挂在脸上。

⑥北国的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村里的豆腐坊却热气腾腾,豆腐飘香。

⑦做豆腐是个技术活,用上现在最时髦的词,需要“工匠精神”。豆腐匠还必须为人正直,不贪不占。老实厚道的父亲每年都当仁不让地被推举为豆腐匠,每天起早贪黑,在豆腐坊里忙碌着。

⑧豆腐坊是闲置的两间土坯房,一间是磨坊,一间是做豆腐的工作间。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泡软的大豆沥去水,放入磨眼里,吆喝一匹老马开始拉磨。豆子在磨膛里迂回旋转,一道道白里透黄的豆汁便顺着磨齿的缝隙流淌出来。父亲眼疾手快,干活麻利,随时盯着磨眼,在添加大豆时定量进水,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才细腻。在另一个房间里,一口大锅上方悬挂着过滤豆浆的布。如牛奶一般的生豆浆进锅后,还要加适量的清水,慢慢熬煮。之后,父亲将煮好的豆浆舀入用细纱布做的布袋内,点上卤水,把包袱系上,盖上木盖,再压上石板。待豆桨凝固后,就成了白白的豆腐。

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证村民们都能吃上豆腐,村里立下规矩,豆腐坊做豆腐不以营利为目的,每家每户领豆腐要按人口定量,用自家的大豆去换。

⑩因母亲去世早,父亲又当爹来又当娘。他去豆腐坊干活前,跟我约法三章,不让我一个人去豆腐坊,一是怕滚烫的豆浆烫伤我,二是担心乡亲们说闲话。如果我想吃豆腐,就请邻居家的大娘大婶去一趟豆腐坊,用我家的黄豆换豆腐。

{11}记得有一次,我把豆腐拿回家,趁着豆腐的热乎气,急不可待地吃了一大半。那年月,农村物资匮乏,豆腐似乎就是这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父亲收工回来,看着锅台上那块已不成形的豆腐,哭笑不得。他立即下厨,用邻居送来的一条鲫鱼给我做了一碗鲫鱼豆腐汤。

{12}虽然父亲厨艺不高,那时也没有什么配料,但为了满足我这个小馋猫,父亲总是想尽办法,变着花样,为我做鸡刨豆腐、家常豆腐、小葱拌豆腐……

{13}家乡的豆腐,就这样在我的味蕾里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

{14}18岁那年,我当兵离开故乡,后来去过国内许多地方,品尝了各地的豆腐,似乎都无法与故乡的豆腐媲美。我知道,故乡水质好、大豆好,豆腐自然味美,但更重要的是,那是父亲的手艺。而今,父亲早已不在人世,我怀念的,其实是父亲的味道。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4月19日,有删改)

1.阅读文章②至{13}段,理清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并根据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动词。

种大豆——(   )大豆——做豆腐——

(   )豆腐——(   )豆腐

2.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写了春、秋、冬三季,却未写夏季,是不是作者疏忽了呢?请你帮助作者说明原因。

3.第{11}段中写“父亲收工回来,看着锅台上那块已不成形的豆腐,哭笑不得”。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哭笑不得”?

4.第⑦段中有这样一句:“做豆腐是个技术活,用上现在最时髦的词,需要‘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的“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第一次出差

◎明前茶

①那是很多年前的盛夏,22岁的我第一次履行出差任务,就从南京去了哈尔滨——27个小时的长途列车。

②得知我将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不仅父母再三嘱托“不可把自己的底细随便交代给人”,连我的部门主任都殷殷嘱托:不可随便相信旅途上认识的人;不可将自己的任务与电话号码告诉对方;离开座位时,要么你带走自己的水杯,要么等你回来将余下的水倒掉,重新清洗杯子,再续上开水。

③末一句话,我在做有机化学实验时,我的教授也嘱咐过。

④总之,师长们的交代让我紧张起来,轻松远游的心态一扫而空,出行前更是把随身所带的钱和文件分装在三个包里,像一只微微拱起背的母猫,不知要如何藏匿自己的猫仔。为了安全,我特意买了上铺的票。火车票代售点的出票人奇怪:“上铺坐不直的,举手就能摸到车顶,有点像睡在大口径的水泥管道里。你运气好,我这里中铺和下铺都还有。”我谢绝了——上铺就像高踞于顶的鸟巢,朝那里一躲,给我莫名的安全感。

⑤谁知,火车开动后,我遇见了极其自来熟的中铺。他自称姓翟,与对座的上铺是厂销售科的同事,刚上车那会儿他还是下铺,看到买到中铺的长者腿脚不便,就与他换了铺位。姓翟的中铺有着一副译制片演员童自荣一样的男中音,也像童自荣一样带了一点华丽的后鼻音。就这点后鼻音像上海人,而他其余部分的表现,与我头脑里的上海人实在太不相像了:他的裤缝没有熨烫得笔挺,没有带着书和老大昌的点心上车;相反,他安顿完行李,就将一只烧鸡与两瓶啤酒放在了小茶几上。

⑥我冷眼旁观,中铺麻利地撕下鸡肉,用嘴接着欢快喷涌的啤酒泡沫,就像电影里的江湖大佬。除我之外的四位旅客,人人接过了他热情递上的一只鸡腿,或一个鸡翅膀,而他最后以手腕敲击我的床板,要递给我一大块鸡脯肉,我尴尬地摇头谢绝。中铺尤不死心,他说:“干净的,你瞧,我戴着一次性手套。”

⑦他们热热闹闹坐在一起,先是喝酒、吃烧鸡,后来又去列车员那里租了车载DVD。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火车上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两场电影看过,窗外的火烧云竟然还在熊熊燃烧,黄昏迟迟没有落幕。

⑧为了打发临睡前的好几个小时,中铺建议大家来打牌,每一局,输了牌的人要讲一件自己这辈子最懊悔的事,并请大家吃橘子或香蕉。这个建议让浮动在黄昏光线中的疲倦面孔都兴奋起来。

⑨中铺又一次敲了敲我的床板,建议我下去与他们一同打牌,这是他第三次邀请我,他递上来的水蜜桃还端端正正放在我的枕头旁。说实话,我已经躺得腰酸背痛。为了提防有人来问我详尽的行程,我每次下铺去上厕所,都会在远离自己卧铺的靠窗活动座椅上独自坐一会儿。此时,列车已经行进到燕赵大地,近处高大的槐树与杨树朝后退,而远处的民居似乎正在跟着车轮缓缓行走,列车仿佛走在自然这张开阔无垠的唱片上,很少在南方人心中驻扎的苍凉与忧伤在我心头浮起,好像蒙古人的长调。

⑩与其将自己最懊悔的事说给素不相识的人听,不如我一个人待着。这样当然会无趣,然而不交出底牌,就不會被骗。我装作看书,躲开了中铺的邀请。

{11}他们围绕小茶几慢悠悠打起了牌,各种各样的故事像一颗颗石子投进了水面,激起涟漪,与旅伴们的惊叹。“你不说,谁都猜不到你20岁时还有这心思!”“你挣脱人家的挽留走了,心里的委屈多过愤怒吧。”“说出来轻松多了,要不是碰上我们,你心里这缸老酒,要装到几时?”

{12}我靠在高高的上铺,竖起耳朵听他们的对话,听他们洗牌时刷啦啦的轻响,听他们凝视往日选择时的叹息,听他们突如其来的伤感与互相安慰。那情形,就像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开头一样:打猎人吃完了他们的晚饭,曾经的他们,吼着说话,像野兽嗥着一般地大笑,像蓄水池一般喝酒,现在,他们的嗓子低了下去,说起了他们一生中永不再来的际遇。

{13}突然,我觉得自己的胸口被懊悔顶得生疼——我其实是可以加入他们的。我生长于一个孤僻又清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从来都是矜持又刻板,将我和妹妹管得笔管条直。很多青春期的暗戀故事与叛逆情感,还有大学时代选择专业的错误,都淤积在我心里,好像一缸发酵坏了的酒酿,在汩汩冒泡。说给旅途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听,其实是无伤大雅的——大家都有卑微、愤慨、不安或忐忑的时候,都有被人误解又百口莫辩的时候,都有炽热地遥望却只能静静走开的时候。我打量旅伴们,从30岁到70岁都有,他们可以鞭挞自己的虚荣与一时昏聩,将人生中的疤痕展露,我为什么不可以?

{14}但是,我显然已经失去机会了,我没有与他们一起喝酒吃烧鸡,我没有与他们一起喝茶看电影,我也拒绝了打牌。我就像初次出门的唐僧,带着一个“生人勿近”的保命圈出行,那个保命圈可不是孙悟空用金箍棒“嗤啦”一声画出来的,而是我自己用戒备画的,我几次三番谢绝跨出这个圈,现在,突然发现,至少在这趟火车上,我是暂时出不去了。

{15}别提我有多懊悔了。下次与人打牌,我一定要输一局,将它讲出来。

{16}第二天下午四点,列车即将徐徐驶入终点站。我和旅伴们都提着行李在过道等待,列车员已经在更换每一张铺位上的床单与枕套。不知为什么,我不顾此时洗手不方便,当着中铺的面,把那只水蜜桃吃了。中铺默默递过自己的手帕,我一面揩着手上的桃汁一面说:“带着这么精致的手帕,像上海人了。”中铺笑道:“原来我的身份,一路存疑。”我的脸发烫,忙低头道歉。

{17}中铺下车了,回头微笑挥手:“第一次出差都这样。没什么判断能力,就不得不提防所有人。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再见!祝你下一段旅程更放松,也平平安安。”

(选自《人间有所寄》,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全文内容。

2.作者描绘自己的心态时,运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请摘抄其中一句,并作赏析。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中铺”是怎样的一个人。

4.第{16}段中有这样一句:“我的脸发烫,忙低头道歉。”请说说“我”脸发烫的原因,并猜想“我”道歉的内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英雄老山界

◎张雄文

①细雨如丝,飘洒不止,山间的苍翠肆意奔淌。

②我惊异于这座大山的险峭、雄阔与深沉。汽车从新宁方向的山沟入山后盘旋、爬升了一个多钟头,在湘桂古道旁止住时,眼前依旧山连着山,山叠着山。抬头仰望,除了一方窄狭天宇,便只有绵亘的峰峦与森林,还有雨水浸润下愈加凝重的苍碧,似乎辽阔无边。唐人元稹曾感慨:“曾经沧海难为水。”我也暗想,与此山相比,我攀爬过的山峦都只能算泥丸或小丘了。

③山名舜皇山,传说因上古时代舜帝南巡曾驻跸而得名,处五岭之一越城岭的腹心之地。不过,我更喜欢当地人的称谓——老山界。湿漉漉的湘桂古道隐在枫香、沉水樟、铁杉、红豆杉与翠竹等挨挤的林木深处,裹着杂草与青苔,依偎一条叮咚作响的溪涧,向高处幽碧间蜿蜒而展。

④淅沥的春雨里,我撑一柄雨伞,沿古道向峰顶登攀。两侧峭壁嶙峋,爬满古藤,茎干大者竟粗硕如手臂,山外绝难看到。溪涧跌跌宕宕,一路相随,像乡间来了客人跟着看热闹的邻家孩子。溪涧两岸,还长满野茶树,一丛丛、一簇簇。茶树嫩芽羞羞答答,冒出了尖头。我好奇地拈一片嫩芽咀嚼,先是苦涩,继而甜意漫涌,满口余香。同行者说,这种野生茶遍布老山界全山,有近15200亩,我不免咂舌而叹。

⑤古道伸入一段巉岩,一阵浓雾涌过的瞬间,英气隐隐逼来。我蓦然似乎又听到了另一种脚步声,激越、铿锵而急促,甚至伴有凄厉的军号声。正是这种当年响彻峰峦间、改变了民族命运的声音,将我引到了这座大山的深处。

⑥1934年11月下旬,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桂北湘水虽不如下游宏阔,却浊浪翻涌。一封封十万火急的电报在云霄飞驰,实施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一路疾行,奔赴江边。湘江是国民党军处心积虑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近30万兵力已如巨兽张着血盆大口。

⑦“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上级的电令铿锵而悲壮。8万多红军官兵拼死向前,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铁桶般的围堵,却也是一场惨胜,损失了大半将士,许多人永远躺在了冰冷的湘江水底……几天前,在老山界另一边的桂北全州湘江战役旧址,我远眺湘水,心情沉重,久久徘徊,似乎还能闻到刺鼻的硝烟,听到冲锋的呐喊。

⑧跨过被鲜血染红的湘江,中央红军的铁流分多路继续倔强挺进。军委第一纵队、军委第二纵队与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再次摆脱围堵、纠缠,突入新宁境内,准备沿湘桂古道翻越老山界,这就是陆定一在《老山界》中说的,“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因为中学时代的这篇课文,我脑海中刻住了陆定一和老山界,多年后,许多句子还能倒背如流。此次终于置身老山界的密林中,我便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每走几步,我都要顾盼一阵,似乎在搜寻陆定一与他所在的红星纵队官兵的身影。

⑨雨丝还在飘洒,古道随陡峻山势向上延伸,越发难走,雾气也越发蒸腾、弥漫,渐渐遮隐了远处的苍翠。此刻并非星光璀璨的夜晚,我也只能想象当年红军官兵眼中的奇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古道边,竹林渐渐丰茂起来,林下长满结实的春笋。这大概是当年红军官兵手中火把的来源之一了。我扯了根小笋,细细端详,眼里淌着敬意:它们的先祖,也曾为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燃烧出火光。

⑩大山深处的巉岩与密林虽暂时给了红军官兵以庇护,没了湘江上嗜血的枪弹与炮火,走起来却也十分不易。从江西苏区出发,已长征两个月,官兵无一日不急行,无一日不激战,身心疲惫到了极限;“红星”纵队与“红章”纵队的老弱与伤病员多,后勤人员除了行军,还得来来回回照顾他们;老山界陡峻异常,峭壁上的古道有时几乎是90度的石梯,仅一尺多宽,旁边即是悬崖,“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一个就地宿营的命令传下来,官兵只得在尺把宽、凹凸不平的路面上睡觉,身子被石头硌得生疼;每人仅有一条薄毯,山里深秋的夜晚寒冷刺骨不說,稍不留神还会滚落悬崖;红军粮食不多,悬崖上埋锅做饭也大为不便,官兵吃不饱,只能饿着肚子攀爬;国民党军并未甘心放弃,一路紧咬,后卫的红五、红八军团还必须边行军边阻击……

{11}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而言,红军官兵山间所遇的每一种艰辛都难以想象。仅仅在古道上攀爬了几里,空着手的我便歇了好几回,若无山间漫涌的英雄气激励,我或许早已趴下了。

{12}确如曾是这支铁流中一员的萧华将军所言:“红军都是钢铁汉”。凭着对信仰的执着与对未来的信念,他们终于咬着牙关翻越这座大山,抵达广西资源县的油榨坪,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曙光。

{13}陆定一登上老山界极顶时,曾豪迈地想:“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我到峰顶一处平地时,眼前赫然矗立着一块巨石,上书“老山界”三个遒劲大字,旁边还以端肃小楷镂刻着陆定一的《老山界》。我久久摩挲巨石上的文字,似乎感受到了那段沉重历史的心跳。

{14}雨渐渐停歇,天空云开雾散,眼前依旧是沉郁而凝重的苍翠。听说,如今老山界下的乡民已将沉睡大山的野生茶,打造成一款香气馥郁的名茶,曾经窘迫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我想,这是山间英雄气的跨时代承继,也是红军官兵当年翻越老山界追逐的理想之一。有了这种英雄气,老山界的明天必将如正升腾的霞光一样更加绚烂。

{15}下山时,我依依不舍,不时反顾,似乎想把这座英雄山的英气带回去……

(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7月10日,有删改)

1.“重走老山界”摄制组对是否要给老山界的“野生茶”来个特写镜头产生了争议。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重走老山界”只能看见眼前的景,文中第⑥至⑩段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联想和想象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文化,摄制组拟将这部分内容制成VR视频让游客体验。你认为这么做合适吗?请简要分析。

3.在红色故事分享会上,一同学提出疑问:《英雄老山界》一文作者为何多次提及陆定一和《老山界》呢?请你分析原因。

4.拍摄组准备把本文和课文《老山界》(陆定一)《黄河颂》(光未然)拍成一个专题,你认为可以设定什么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

②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

③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记得我将四爷爷的话转给孀居的母亲时,她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而姐姐弟弟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迷糊啊。”只能说在四爷爷心里,父亲过分英俊了。

④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⑤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⑥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派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人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⑧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最初学写小说的时候,悄悄告诉给他,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

⑩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11}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选自《父亲的肖像》,有删改)

1.文章通过不同人的回忆,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四爷爷:     ;学生:      ;

母亲:     ;“我”:       。

2.说说下面黑体词语的含义。

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

3.请你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4.谈谈对文章结尾画线句的理解。

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桐 花

◎阿 来

①等到有空、有心情要写桐花的时候,城里的桐花都几乎开尽了。

②油桐花漂亮,树形也漂亮,城里怎么会没有它的身影呢?这些年,城市绿化时引种的外来植物越来越多,城里土著植物成气候地蔚为景观的地方已经不多了。泡桐正是这渐渐退隐的土著植物之一。如今能在城里蔚为景观、有些气象的就是锦江堤上,活水公园往西北去的那一段了。

③我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午休时间。

④那时,树上对生的卵形单叶一片也未曾萌发,十数米高的树上,所有的枝头都沉甸甸地坠着白中泛紫的花朵。那些花朵每一朵都沉甸甸的,质地肥厚的花自身的重量把本该是钟状的花萼压成了盘状。

⑤如果仔细观察,花冠的构成也奇特而精妙,五裂的花瓣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两片翘起来,退缩,又向上翻卷,下部的三片却直伸而出,就这样一部分向后退缩,一部分又努力向前突出,亮出了深喉般的萼部,是要尽力释放出其中我们未曾听闻过的声音吗?

⑥那些花朵不可思议地硕大繁密,若干朵花形成一个聚伞花序,若干个聚伞花序相复合,又构成一个圆锥花序。把一条条粗细不一的长长树枝坠下来,深深垂向堤下的河面。

⑦是太阳钻出云层的一瞬间,所有的花都在被照亮的同时,闪烁出光华,这个城市会在一段假寐般沉静的中午,把锦江两岸的桥、水面、路灯柱子,甚至桥头上的摊子都一下照亮了。好多本来对身边景物漠不关心的人在那一瞬间也被惊住了,立住脚,张望一番。那么多人,在那一刻,都受到了自然之神的眷顾,内心关于自然、关于美的意识被唤醒了。但我知道,我之所以努力在靠近与体察,不是为了一种花、一棵树,而是意识到人本身也是自然之神创造的一个奇迹——也许是最伟大的奇迹,但终究只是奇迹之一,所以,作为人更要努力体味自然之神创造出来的其他的种种奇迹。

⑧那一瞬间,我听到雄壮的华美的交响乐声轰然而起,我想起了康德的一句话:“世界万物非瞬息之作。”

⑨还想起了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大自然!我们被她包围和吞噬——既无法摆脱她,又不能深入其内。未经请求和警告,她把我们纳入她的循环舞蹈,并携着向前,直到我们疲惫不堪,从她的怀抱里滑脱出来。”

⑩哦,看见了大自然最华美亮光的人們,为什么又对这启示性的惊人的美丽垂下了眼帘?这就是先哲所说的“不能深入其内”,还是因为生存的疲惫从自然怀抱中滑脱出来了?是什么把我们变成身在自然之中,却又对自然感到漠然与困倦的存在。我们这些只能经历一次,或者意识到自己只能经历一次生死的人,请记住歌德还说过这样的话:“生命是自然之神最美好的发明,而死亡则是她的手腕,好使生命多次重现。”而花开花落正是我们可以历经的多次的生命重现。交响乐声是真切的。我听见了最后那个乐章的雄浑合唱,那合唱曲正是歌德伟大的诗章!

{11}花开满树,是生命的欢乐!满树繁花映射着阳光,使晦暗的事物明亮,是生命的华彩!风起了,花香四溢,一朵朵落花降到水面,随波起伏,更是生命深长的咏叹!

{12}下午两点飞深圳。看到机场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空子,便绕个弯子又去了一趟府河边去看泡桐,这种土著植物还蔚为景观的地方。

{13}现在,一个多月前来拍过的那些树长满了硕大的、前端尖锐的掌形叶片,已经绿荫覆岸了。但花谢得却没有城外山上那么决绝。还有零星的花朵悬在枝头。有风吹过的时候,便有一管管的白花坠落下来。盛开的时候,泡桐花是白中泛紫的,尤其是敞开深喉的那个地方,更有片片的紫斑显现。但现在,子房受孕了,环绕着子房的花朵使命完成了,就松弛下来,从花萼处与之分开,待得一阵风来,就像一个空杯子脱落下来,当初活力充沛时的那些紫色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灰白色,一个蜕尽了内在精气的空壳,委顿在草间……生命的结局总是这样,有些黯淡;总是这样,寂静无声而没有光华闪耀。

{14}是的,这些花朵会成灰化泥,重新沉入土地,成为大地积蓄的能量,来年春天,让一些新的花朵绽放,让一些新的生命闪烁动人光华。

{15}去机场的路上,就这样想着那些落花。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好多本来对身边景物漠不关心的人在那一瞬间也被惊住了,立住脚,张望一番。(请从描写角度赏析)。

2.请谈谈你对文章第{11}段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4.本文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通过描写植物表达对生命的思考。请谈谈你从这两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思考。

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清明上河图》

◎冯骥才

①与我纠结了几十年的一幅画,是世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我是画山水出身,初识它时却给我以强大的震撼。一个画家居然敢于把一个城市画下来,古今中外惟有这位宋人张择端。而且这幅画无比的庞博和深厚,精确和传神,连街头的驴、打盹的人和犄角旮旯的茅厕也全都收入画中!现在想来,我对它的痴迷与我对民俗兴趣的潜质分不开。当时我二十岁出头,气盛胆大,不知天高地厚,居然发誓要把它临摹下来。

②我最初临摹《清明上河图》是失败的。我以为自己习画是从宋人院体画入手,临摹这幅画不会太难。但动手临摹才知道,除去画中的山石、树木和流水我画过,大量的民居、人物、舟车、店铺、家具、风俗事项和生活物品,都从未画过。不知道画法,很难下手。然而,我天性喜欢面对挑战,临摹此图时,偏偏选择画中最复杂的一段——虹桥,以为拿下这一环节,便可包揽全卷。谁料这不足两尺的画面上竟拥挤着上百个人物。各人各态,小不及寸,手脚如同米粒。这些人物挤在一起,相互交错,彼此遮翳;倘若错位,哪怕差之分毫,也会乱了一片。这一切只有经过临摹,才明白其中无比的高超。于是画过了虹桥这一段,便搁下笔,一时有被此画打败之感。

③重新燃起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决心,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制一个玻璃台面的小桌,下置台灯,把用硫酸纸勾描下来的白描全图铺在玻璃上,敷以素绢;待电灯一开,画面清晰地照在绢上,这样再对照印刷品临摹就不会错位了。可是我没有张择端用的那种秃笔怎么办?我琢磨出一个好办法,用火柴吹灭后的余烬烧去毛笔锋毫的虚尖,这种人造秃笔画出来的线条,竟然像历时久矣的老笔一样苍劲。同时,我还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技法悉心揣摩,先要另纸练习,直到有了把握,才敢上手临摹。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待走出城门,徜徉在人群中,自我感觉完成这幅巨画的临摹应无问题时,忽然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④一天,我的邻居引来一位美籍华人说要看画。据说这位来访者是位作家。遂将正在临摹中的《清明上河图》抻开给她看。谁料她突然跪下来看,那种虔诚之态使我大吃一惊。当她说如果她“有这样一幅画,就会什么也不再要了”,我被深深打动,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当即说,我给你画一幅吧。

⑤艺术的动力常常是被感动。于是我放下手中画了一小半的《清明上河图》,第二天就去买绢和裁绢,用红茶兑上胶矾,一遍遍把绢染黄、染旧、染匀,再在屋中架起竹竿,系上麻绳晾绢。那条绢有五米多长,便折来折去地在我小小房间的半空中“游走”。此时的我,对这幅画临摹得正是得心应手,动笔画起来很流畅,对自己也很满意。天天白日上班,夜里临摹,直至更深夜半。嘴里嚼着馒头咸菜,却把心里的劲儿全给了这幅画。那年我三十二岁,精力充沛,一口气干下去,到了完成那日,便和妻子买了一瓶通化的红葡萄酒庆祝一番,掐指一算居然用一年零三个月!

⑥但不久,唐山大地震来了,我家被毁,墙倒屋塌,一家人差点被埋在里边。人爬出来后,心里犹然惦着那画。地震后的几天,我钻进废墟寻找衣服和被褥时,冒险将它挖出来。所幸的是我一直把它放在一个细长的装饼干的铁筒里,又搁在书桌抽屉最下一层,故而完好无损。这画随我一起逃过一劫,与我是一般寻常的关系吗?

⑦此后,一些朋友看了这幅无比繁复的巨画,劝我不要给那位美籍华人。我执意说:“答应人家了,哪能说了不算?”

⑧待到1978年,那位美籍华人来到中国,从我手中拿过这幅画的一瞬,心里真有点舍不得。我觉得她是从我心中拿走的。她大概看出我的感受,说她一定请专业摄影师拍一套照片给我。此后,她来信说这幅画已镶在她家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客厅的墙上,还是请华盛顿一家博物馆制作的镜框呢。信中夹了几张这幅画的照片,却是用傻瓜相机拍的,光线很暗,而且也不完整。

⑨1985年,我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笔会,中间抽暇去纽约看她,也看我的画。我的画的确堂而皇之被镶在一个巨大又讲究的镜框里,内装暗灯,柔和的光照在画中那神态各异的五百多个人物的身上。每个人物我都熟悉,好似“熟人”。虽是临摹,却觉得像是自己画的。我对她说,别忘了给一套照片做纪念。但她说,这幅画被固定在镜框内,无法再取下拍照了。属于她的,她全有了;属于我的,一點也没有。那时,中国的画家还不懂得画可以卖钱,无论求画与送画,全凭情之所至,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夺得空空荡荡。它毕竟是我用年轻生命中整整的一年换来的!

⑩写到这里,一定有人说,你很笨,叫人弄走这样一幅大画!

{11}我想说,受骗多半源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而且,还有这未完成的小半卷的《清明上河图》,藏于画室,自我见证。

(选自《新民晚报》2022年3月11日,有删改)

1.本文围绕“我的《清明上河图》”写了那几件事?请概括并填空。

初识《清明上河图》,感到震撼并发誓临摹→(         )→准备充分再临摹,越画越顺→(          )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文章主要写“我”临摹《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但第⑥段却写到了唐山大地震。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表现了“我”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5.文中写到“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夺得空空荡荡”,却又称“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这样两种表述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九、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黄河,那条不老河

◎雨 竹

①若不是看到牛头雕塑座基上的题字,我无法相信自己所站的地方就是“黄河源头”。

②放眼望去,水面像一袭偌大的缎面,细密的褶皱碧波间泛着纯净的蓝光,一望无际。不知名的水鸟,时而在水面滑翔,时而在空中盘桓,双翼优雅地扇动,传送悠扬的叫声,拉开一个慢慢的长镜头。碧空纯净如洗,白云轻悠,既漂浮蓝天,也荡漾于碧波。这到底是大海还是湖泊?

③我们一行驱车爬到全国海拔最高的玛多县,确实是来寻访黄河源头——扎陵湖和鄂陵湖的。一路颠簸,到了高原姊妹湖面前,湖面的浩瀚还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想到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从这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流出,我们都惊喜不已。不顾高海拔引起的呼吸紧张和双手裸露在外的微寒,面对着空旷的湖面,我情不自禁伸出双臂,大声呼喊:母亲,我来看您啦!

④生长生活在黄河中游的我,见惯了黄河的浑黄与沧桑,怎么能想到初出闺房的她竟是如此的清纯俊秀!从下游溯游而上,黄河有时静默,有时怒吼,我不曾想到源头处的她此时如此娴静、博大!

⑤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原来,黄河不可多得的气势和流长,在此蕴藏着天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枝茂。站在高原姊妹湖边,清冽的空气清醒着大脑,我们才真正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黄河从发源地一路向东,到了四川阿坝的若尔盖县与白河汇合,气势磅礴的她之后突然折头向西北流去,从而形成荡气回肠的九曲第一湾。

⑥在这里,她放慢了奔走的脚步,斗折蛇形,因而显得优雅娴静,缓缓徜徉于苍茫的原野。远远望去,像一条明净的绸带漂浮在天地间,时而舒展,时而折叠回环,极富柔美之姿。她步履蜿蜒,造就了不少的渚岛,滋养了一堆堆一片片芦苇丛,形成了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错落景致。泛舟其中,碧波荡漾,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⑦其实,生命没有定势,波涛汹涌是勇往直前的气势,逶迤蜿蜒也不失为一种行为哲学。

⑧否则,乾坤湾,它到底弯出了什么?人们为什么常常驻足瞩目?逢山开路,哪怕是调转方向,扭转乾坤,又有何妨?只要是指向前方,就无惧脚下的迂回盘旋。所以,就算是九曲十八弯,也不曾改变心向大海的初衷。回旋、弯绕从来就不是退缩躲避,而是前行的艺术。黄河,如是说。下高原,穿峡谷,走平原,越河套,到了黄土高原,黄河已经人届中年。

⑨一路奔来,她曾在风和日丽下的万里平畴浅吟低唱,也曾在气象万千的崇山峻岭引吭高歌。不同的地域风貌,丰富了她的阅历,也沧桑了她的容颜。到了晋陕峡谷,她流淌出千古绝唱。 此时此地,她土黄的皮肤饱含沧海桑田的深沉,雄浑的脚步中奔放无尽的力量和激情。天长日久,秦晋峡谷的滩石,被她雕琢并编辑成奇形怪状的乱码,河床也被她一天天地掘凿,低洼的地方禁不住她的激情和神力,凹陷得越来越深,这就形成了十丈有余的壶口沟底和狭逼的十里龙槽。

⑩到了这里,之前500多米宽的河面收拢成50多米的河床,黄河像万里赴戎机的壮士,突然收扎腰身,汇聚全部力量以便“关山度若飞”——只见,后浪推挤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毫不犹豫地跳将下去,“嗵”地跳入壶底,又“轰隆隆”地腾跃而起,卷起雷霆万钧,像潜伏深渊的蛟龙被惹恼,怒不可遏翻越龙门,扬长而去……

{11}置身于壶口边沿,你也会随黄河热血沸腾,甚至热泪滂沱。因她遭遇险境时毫不畏惧的凛然,因她翻江倒海般震天撼地的力量,因她咆哮怒吼不可一世的恢弘气势……

{12}该歇歇脚了,到了山东东营。是的,到了下游,黄河裹挟的泥沙滚滚而下,淤积河床,她成了独一无二的地上悬河,飘逸而雍容。在历史上她多次更改注入大海的地方。也許她盘旋萦绕,是为了在最后的时刻,多冲刷出一块三角洲,为大地增添更多的沃土良田。

{13}你看,因她的深情,东营不仅成了全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而且东营拥有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春天,芦苇芽从割了一茬又一茬的芦根里蹦出,成就夏天茂密厚实的芦苇荡。深秋,芦苇摇曳一头白发,绒绒的飞絮像雪花一样飘舞,深情向母亲致意。天鹅湖不只是天鹅的家园,也是飞禽们的乐园,它们在水中追逐游鱼走虾,自得其乐。万鸟翔集,叽叽喳喳,热闹了整个世界……而黄河并不因此而放慢奔跑的脚步,还是后浪赶着前浪,不舍昼夜地奔向前方。

{14}我顶着大风,站在观光塔上极目远眺,看着她融入碧海蓝天。也就在那一瞬间,想到她来处的浩瀚碧波,我突然明白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真正原因——注入大海,它是在回归,生命只有在回归中才会生生不息。

{15}“东观沧海共天长,西望九曲擎夕阳。两水蓝黄白云伴,千秋惠泽大无疆。”这就是黄河,大地上一条不老的河流。

(选自《西安日报》2022年3月3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描写了黄河沿线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

2.品读下面各句中的黑体词语,说说它们各自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下高原,穿峡谷,走平原,越河套,到了黄土高原,黄河已经是人届中年。

(2)只见,后浪推挤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毫不犹豫地跳将下去,“嗵”地跳入壶底,又“轰隆隆”地腾跃而起,卷起雷霆万钧,像潜伏深渊的蛟龙被惹恼,怒不可遏翻越龙门,扬长而去……

3.文中有两次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表达效果。

4.本文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5.某文学刊物设有“人间亲情”“观游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说说理由。

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麦子与少年

◎马伟萌

①窗外布谷鸟一直在啼叫,已经是仲夏了,麦子都黄了。

②麦子,我的心思刚转到这里,儿子小熊就进来了。他说:“爸,妈,我不想看书了,咱们出去转转吧。”

③我看着小熊的脸,虽然稚气未脱,却又棱角分明,他正日渐成熟。

④爱人说:“我带你们去看麦子吧,神禾原上的麦子黄了。”

⑤这是一天中日头最强的时候,太阳距离地面最近。高大的树木没有影子,地面是滚烫的。树上每一片叶子都暴晒在强光里,被光合作用后,散发着阵阵雾气。一切都处在一种焦灼和沸腾里。

⑥小熊开始在麦田里撒欢。他抓起一块坚土抛向远方,再跳起来向天空伸伸手说:“哎呀,我不敢跳得太高了,这样会够着太阳。”

⑦万亩的麦田,此刻就暴晒在太阳下。一大片一大片金色的麦子,连成一片海,海洋漫无边际,流金溢彩,被野风吹着,被太阳炙烤着,发出一阵阵的鸣响声。

⑧走进田里,这些麦子错落有致,高低不一,每一株麦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高的抵住人的腰际,矮的才没过小腿。稠密的麦子里,间或还夹杂着几株稗子、燕麦和蒿草。

⑨而麦穗也不一样,有些穗子细长,锋芒尖锐,麦粒细小密集;有的短小,长着蓬咋咋的壳子,麦粒圆润如玉。那些饱满的穗子沉甸甸地略低下了頭。而夹杂在麦子之间的稗子燕麦,没有负荷,看起来轻盈灵动,高昂着头像骄傲的公主。都是同一片天空和土地,都经历了同样严冬和酷暑,却孕育着不一样的结果,我为那些燕麦难过。

⑩在太阳的照射下,麦子发出土地赋予他独一无二的味道,像草香,又像乳香。麦秸秆已经褪去了青绿的铠甲,不再如幼苗时期那般稚嫩,他的体内积蓄着雷电的力量,足以支撑风雨以及日渐沉重的头颅。当风吹起号角时,麦子就整齐地列队布阵。

{11}我慢慢闭上眼睛,想象我拥有了理想之田:秋日里播撒的种子,在枯燥的冬天被冰雪覆盖,被寒霜蹂躏;经过蛰伏期漫长的等待,在春天和风惠雨的润泽下拔节分蘖(niè),展示给大地一个浓绿的青春;过了小满,它扬花灌浆,抽穗成熟……我幻想着我的麦子丰收了,可是麦子究竟有多少种华丽的变身?这些麦子可以是普通的粮食,也可以酿出醇烈的酒。

{12}我的小熊自然是我精心培育的庄稼,我把他当作麦子来耕耘。学说话的时候,我希望他会唱歌;学走路的时候,我希望他能飞翔。我根本忽略了他是我的麦子,也是这辽阔大地的麦子。当一个农夫赋予麦子生命的时候,麦子也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农人的本分是只管耕耘、浇水、施肥。在麦子的世界,那些还不够,还要阳春白雪和大雨滂沱,还得经历很多成长中选择和被选择的痛。而一粒麦子,也有自己的承受极限。

{13}当一个农人完成他的使命后,无须杞人忧天,所有的麦子都有出口。

{14}太阳继续向西移动,逆着光,一个少年挥舞着双手疾步向前奔跑着!一穗一穗的麦子,被太阳勾画得轮廓分明,它们相互拥抱,欢呼着,颗颗麦子都戴着金色的王冠。

{15}麦田里的少年还不知道,那些麦子即使被收割,其实还没有真正成熟,他还含有虚妄的水分,还需要秋日慢火的桎梏,等到光泽褪去,暗哑才是成熟的本色。

{16}从早晨到黄昏,从春天到夏天,时间之快,犹如一匹飞马,来不及思索就已经到达彼岸。小熊,我的孩子,这收割的季节,他将收到什么样的麦子?无论丰收与否,颗粒归仓就好。

{17}太阳从不怠慢万物,它从东山爬到头顶,又从头顶跌入西山;它一直拷问着我,再把答案交给我。我的影子被它收回去又还回来,影子在我的凝视下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

{18}远处山脉的轮廓从清浅变成墨色,麦田也变成墨色,我们也被染成墨色,成为山的一部分。仰望苍穹,浩瀚的天空将涌出灿烂的星海,那闪亮的星星不正是天空的麦子吗?

(选自《西安日报》2022年7月4日,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还含有虚妄的水分,还需要秋日慢火的桎梏,等到光泽褪去,暗哑才是成熟的本色。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太阳继续向西移动,逆着光,一个少年挥舞着双手疾步向前奔跑着!一穗一穗麦子,被太阳勾画得轮廓分明,它们相互拥抱,欢呼着,颗颗麦子都戴着金色的王冠。

3.说说标题的含义。

十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拔 根 儿

◎肖复兴

①前几天,有位年轻的记者问我:小时候,您都玩什么游戏?我笑了。小时候我玩的游戏在今天看来又老又土,和如今高科技的儿童游戏更无法相比。我想起了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告诉了这位年轻的朋友,是拔根儿。这是一种秋天因季节而特有的游戏。

②秋风起时,树叶刮落一地,拔根儿正当其时。当然,得是白杨树或梧桐树阔大的树叶,拔根儿的“根儿”,指的就是树叶中间连接叶脉的那根叶茎,我们管它叫叶根。用手从叶根的底部向上秃噜到叶尖,发脆发黄的叶子连同叶脉,被我们全都秃噜掉,只剩下叶根,有的发绿,有的发黄,有的黄绿相间,也有的微微泛红。它们很长,有些粗,颇有韧性,用手很难折断。真的很奇特,别的树叶很难像这样结实,花叶的叶茎更是一折就断。拔根儿,就是拔这个叶根,一人手里拿着一根叶根,将叶根交叉,使劲儿对拔,就像拔河一样,看谁把谁手里的叶根拔断,谁便是胜者。就是这样的简单,就是这样的乐呵。拔根者,使足了劲儿,憋红了脸;围观者,瞪大了眼,拍着手,跺着脚,大呼小叫。

③别看拔根儿入门极低,没有什么技术,更没有科技含量,也没有辅助器材,就是白杨或梧桐的树叶,外加上我们的手,却因有伙伴参与其中,有了胜负的较量,游戏有了比赛竞争的味儿,增加了趣味,心理发生了跃跃欲试的起伏跌宕,再简单的游戏,也变得丰富起来,充满了不可测的意外。就像再不起眼的薄云彩,可能在瞬间下起哗哗的雨来,倾泻在我们的头顶,淋湿我们的全身。游戏最开始盛开的花,在这时便结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果子,风味独特,时令感强,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④当然,这样的拔根儿游戏只有到学校去玩,我们大院里只有枣树槐树,没有白杨树,更没有梧桐树。学校里也没有梧桐树,但有白杨树。课间十分钟休息,或者放学后,在地上捡白杨树叶,靠运气,也要看你的眼力,能不能一眼相中最厉害的一片白杨树叶,成为你战无不胜的秘密武器。

⑤我和伙伴们常会为彼此都看中的一片叶子而争执起来。在满地遍访不遇知音的时候,我们也都会扬起小脸,望着高高的白杨树,渴望风吹落下新的叶子,看看有没有中意的。我们也会踮着脚,蹦着高,够树枝上的树叶,希望自己亲手摘下的树叶能够带来好运。不过,我们的个子都不够高,连最矮的枝子上的叶子都够不到。拔根儿的游戏有了这些铺垫和额外动作,让游戏多了腾挪跳跃,多了几分期待,多了暗中较劲。

⑥為了让自己的叶根增加战斗力,我们常会把自认为最厉害的根儿,垫在球鞋的鞋垫底下,用脚丫子踩它一天,再沤它一夜,据说球鞋越臭,越会让根儿变得韧性更强而所向无敌。反正管用不管用,我们都会这样做。我曾暗自瞎想,这样做,有点儿像糗大酱和腌咸菜,让一般的豆子变成了适口的黄酱,让一般的菜变成了美味的酱菜,发酵的道理相似,我们的叶根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了吧。

⑦类似这样拔根儿的游戏,我们的童年有很多,比如拍洋画、扇三角、弹球……但买洋画和玻璃球要花钱,即使是叠三角的烟盒,也得跟大人要,而且要等到大人抽完烟后才能要到。拔根儿,无须伸手朝大人要,也不用花一分钱,白杨树的树叶有的是,秋风中落下的叶子,足够我们拔不完的根儿,更足够我们垫在臭球鞋里沤它们,而成为我们的常胜将军。

⑧我无意美化我们物质生活贫瘠的童年游戏,也无意贬低如今花样迭出的高科技电子游戏。我只是想说,每一代的童年游戏,尽管有翻天覆地的不同,却是只有变化,没有进化,因为游戏本身带给童年的快乐是相似的,也是独有的。

⑨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经说:“只有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懂得童年的全部魅力。”或许,真的是当我们长大成人甚至当我们老的时候,重新回望童年,才感到那遥远的游戏,比如拔根儿,在流逝的时间和回忆的心理这样双重作用下,格外焕发出难有的魅力。这样的魅力,属于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会理解吗?我不敢说。但我敢说,在任何一个人长大成人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游戏,哪怕最简单、最原始、最笨拙,也是童年背景中最耀眼的细节,如同夜空中缺少不了的那些细小的星星,眨着眼睛,隔着时空望着我们。

(选自《新民晚报》2023年7月16日,有删改)

1.小名同学觉得和如今高科技的儿童游戏相比,拔根儿游戏真的没意思,但作者却感觉那遥远的游戏焕发着难有的魅力。请你细读文本,告诉小名同学,作者从拔根儿游戏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2.“秃噜”是个方言词,它有这些意思:(1)松散开。(2)(毛、羽毛)脱落。(3)拖;坠下来。(4)脱口失言。(5)过头。小名同学不知第②段中“用手从叶根的底部向上秃噜到叶尖,发脆发黄的叶子连同叶脉,被我们全都秃噜掉”这句中“秃噜”是什么意思,请你结合语境解释一下。

3.请从句式和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拔根者,使足了劲儿,憋红了脸;围观者,瞪大了眼,拍着手,跺着脚,大呼小叫。

4.第⑨段开头引用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