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平凉红牛产业竞争力分析

2023-12-20 04:12苏旭东
浙江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牛养牛肉牛

苏旭东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传统养牛在甘肃平凉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平凉红牛的养殖可以追溯到先周时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自然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打出品牌、成功走入国际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升级,确保产品优势和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得平凉红牛产业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指导产业兴旺发达的不二选择。

1 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理论是由美国波特提出的,其主要用于分析某种产业的竞争力,其发展来源于四个方面的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行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还包括两个变数:政府和机遇,这两个变数和四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钻石模型的基本框架,由于酷似钻石形状(图1),故此得名。通过钻石模型的六个方面,可以对平凉红牛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动态分析,以明确当下平凉红牛产业竞争力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平凉红牛产业竞争力,促进当地农村产业经济腾飞发展。

图1 钻石模型

2 平凉红牛产业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2.1生产要素

2.1.1自然资源 平凉市地处甘肃省的东部地带,位于陕甘宁交界处的农牧结合区,属半湿润半干旱区,平均海拔1200-1700 m,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9.3 ℃,年平均日照时数1980 h。平凉市降雨适中,且泾河和葫芦河拥有充足的水资源,年平均降雨量511.2 mm,无霜期163 d,地理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由于境内的工矿企业少,且当地十分注重对自然生态保护,因此平凉的水质以及土壤的污染程度较低,土壤肥力高,为饲草资源的生长提供了优良场所和充沛的营养,造就了汁水充足且各类元素含量高、品质极佳的牧草。平凉具有绿色生产、优质安全的肉牛生长的先决条件,为平凉红牛放牧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适应性强且肉质独特等综合优势的平凉红牛。

2.1.2人力资源 红牛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总的来说,劳动力资源在平凉红牛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平凉红牛产业是一个涉及三产融合的新业态,从第一产业的基础养殖到第三产业的各类服务,都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截止2022年平凉常住人口182.25万,较上年减少2.0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6.98万人,由于农业的产出效益较低,大多数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导致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数非常少。这给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红牛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同时原本稀疏的人力资本中高素质劳动力更是十分罕见,有经验、高水平的劳动力成为制约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因此在今后平凉红牛产业发展中不仅要增加劳动力资源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水平。2021年5月26日甘肃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甘肃雄康牧业平凉红牛标准化养殖繁育示范基地举行,同时2022年5月21日,西北师范大学平凉红牛全产业链发展技术研发基地揭牌仪式在泾川县举行,这些高校的加盟助力为平凉红牛产业在技术创新、集成示范、高端引领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帮助平凉红牛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要注重平凉红牛产业劳动力的数量,而且还要提高从事红牛产业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素质。

2.1.3文化资源 养牛伴随着平凉农耕文明发展了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奠定了传统的养牛技术。因为平凉有着大面积的回族聚居区,他们崇尚信奉牛,加之此地自然环境适宜牛的生长繁殖,使得该地养牛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经过当地人民的不懈努力引进优良品种,运用先进科技杂交,加上当地政府十分支持养牛,才使得平凉红牛品牌应运而生。平凉红牛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深厚的养殖红牛文化底蕴,使养牛成为当地的一种信仰。悠久的平凉红牛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周时期,经明代发展农业种植需要牛作为耕种的对象,国家大力推广使得牛成为农业生产的牲畜,各家各户均有养殖,数量以及规模变得异常巨大。斗牛和放牛习俗等形成了平凉文化的特色,牛文化成为了平凉地区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平凉畜牧业发展支撑着当地经济发展。

2.1.4资本资源 2021年8月底,平凉市泾川县的平凉红牛饲养量达到2.97万头,其中存栏量2.10万头、出栏量0.87万头,产业增加值达到4698万元。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6个、市级示范场15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458个,培育养牛专业户1.6万户。其中泾川旭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红牛产品,以其独特的服务和适应长途运送的真空包装赢得市场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其产品已经打通多条销售路线,不仅满足了国内的消费人群,还将部分产品出口到法德以及沙特等国家,让平凉红牛产品走上了外国人的餐桌,其中红牛中的高档雪花肉每千克售价1940元,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2需求要素 “平凉红牛”作为陇原地区的特色品种,以其风味独特、肉质鲜嫩、口感足以媲美“日本和牛”等优点,近年来颇受港澳市场青睐。自2019年首次供应香港市场后,平凉红牛连续3年来供港澳数量依次为208头、1085头、1341头,创下年度“三连升”纪录。因此甘肃平凉将发展“红牛”产业确立为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农户发展养殖红牛,并且注重肉牛质量。产品多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以及俄罗斯、日韩、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扶贫牛”真正走上了国际市场舞台。平凉市红牛饲养量近70万头,牛肉产量3万多t,红牛产业总产值达72亿元,重点养殖区域的农民人均养牛收入3000多元,贫困村饲养肉牛12.03万头,实现了有意愿的贫困户养牛全覆盖。

2.3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2.3.1企业战略 平凉红牛养殖发展较快,却忽视了红牛的肉类产品深度开发,产品延伸拓展且技术不成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平凉红牛企业相比国际大市场肉牛的规模较小,基本都是个体经营,尚未连片形成规模。其次该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带,险峻的六盘山致使平凉交通多有不便,尤其有恶劣暴雨和下雪天影响,更增加了进出难度。同时平凉红牛企业缺乏专业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资金链条储备不够充分,无法提供高额企业运转费用。因此发展空间有限,对于市场的开拓以及延伸范围较小,销售群体基本上只局限于甘肃省及周边地区。在平凉红牛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可选择具有较大需求和增长的目标,集中自身有限资源开拓市场。

2.3.2企业结构 平凉红牛企业主要以民营为主,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规模比较小,抗风险的能力不足,资金与技术皆是发展的难题。由于平凉红牛产业的龙头企业数量稀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有限。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平凉红牛企业难于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造成大型企业的吞并,丧失应有的特色,不利于当地产业经济的升级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在红牛企业的结构方面下足功夫,做大做强平凉红牛产业,以强大的组织结构迎接市场各种挑战。

2.3.3同业竞争 2021年我国肉牛总产量为698万t,而平凉红牛总产量只有116 t,平凉红牛产业在产量上与内地其他肉牛产地的产量相比差距大。其次,消费者在肉牛认知方面,对平凉红牛的了解甚少,对平凉红牛的关注度没有内地其它品牌肉牛高。再次,平凉红牛企业起步较晚,平凉红牛引进品种来自国内外的秦川牛、利木赞、红安格斯等,结合当地的养殖条件并与黄牛进行了杂交,发展起步较晚,技术也不太成熟,推广难度较大。因此与相同种类的肉牛相比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场所占份额不足。最后,我国肉牛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平凉红牛企业的肉牛系列产品在与内地数量庞大肉牛产品链竞争时,也处于劣势地位。

2.4相关支持性行业 平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是平凉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之一,也是红牛产业相当重要的关联性产业。将红牛产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可以对平凉红牛产品的消费、红牛文化的传播以及延长产业链的拓展等方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创建属于平凉红牛本土特色的产业集合体,这是一个集红牛养殖加工销售、游客观光娱乐、喂养实地体验和红牛文化展示等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红牛企业新形态,具有时代特色的红牛产业园区,可以为红牛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业带来新的增收点,也带动了当地群众积极养殖,促使产业致富,助力乡村地区增产增收。不仅促进了红牛产业发展,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了挣钱难的痼疾。

2.5机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优质肉牛消费需求也由数量向质量转变,高产优质、特色便捷和绿色舒心是当前市场的需求,加上现在红牛衍生出来的各类产品正在朝着小包装以及跨国市场等领域进行开发拓展,这是符合消费市场的规律。同时随着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深入,使得平凉地区交通便利,互联网大面积普及,这为红牛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销售路径。平凉红牛产品的网络销售,占到了红牛销售接近总额的40%以上,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平凉红牛,突出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特此举办平凉红牛节,以文化促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并且在该节上进行甘肃平凉红牛现场直播带货,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平凉特色肉牛产品,为国内外的食客提供了优质健康的牛肉产品,极大丰富了各种销售渠道,让平凉红牛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提高了知名度与市场参与率。

2.6政府 平凉红牛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策支持给予了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动力。平凉市政府特别关注红牛产业的发展,不仅给红牛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及政策支持,还引进了甘肃牧鑫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同时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泾河牧业千头肉牛养殖基地按照区政府围绕建设甘肃最大的生态肉牛产业示范区的要求,其占地3.2 hm2,总投资1100万元。还有平凉红牛“中央厨房”的建设由崇信县农投公司下属红牛公司负责,总投资150多万元,开展肉牛产品的深加工,研发出高档牛肉产品20余种。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平凉红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堡垒,解决了养殖户缺乏资金和市场销路等方面的难题。

3 建议

3.1结合产业实际,制定企业战略 平凉红牛产业受历史和地域方面的影响,发展规模有限且市场知名度不高,因此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战略要着重强化三个方面:首先要充分征集民意加之专家论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绿色可持续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其次应大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产业发展链条和附加值,并发挥当地旅游业的作用,将红牛企业的各类优质产品在著名旅游景点开设相应销售点,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最后要深入推动红牛产业与各级政府的密切合作,政企共同打造属于区域一流的肉牛新品牌,开拓优化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新局面。

3.2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发展模式 要紧跟市场动态变化,实时掌握肉牛销售情况,不断改进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结构,完善各个组织部门,加强之间密切合作,有助于提高红牛的生产量以及销售率,开拓养牛产业生产经营与市场销售的新模式。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养牛专业合作社的深度合作,不断推进科研生产一体化,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3.3加大创新力度,抢占市场份额 要加大平凉红牛产品的创新力度,以更加有新意的业态和产品去赢得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平凉红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平凉红牛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同时设置研发奖品和津贴来鼓励员工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融入科技智力不断促进红牛相关新产品的出现,推动平凉红牛产业更新换代。充分挖掘平凉独特的养牛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有益经验,使之配合现代科技,激发平凉红牛独特的竞争力。所以平凉红牛产业为了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必须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条件,不断研发新品种、开拓新渠道,增强自身实力。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业形象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不足在于市场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在市场和消费者知晓度方面与内地其他有名养牛产业相比有一定差距,虽然红牛品质好且销售价格比内地肉牛价格低,但是发展还是不尽人意。因此,当下平凉红牛企业需要发挥平凉本土特色,突出产品卖点,利用直播带货、展销会、食品会议以及文旅融合等方式,积极加大红牛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宣传,在拓展甘肃本地市场的同时要加大力度抢占内地以及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塑造红牛产业良好形象,从而提升平凉红牛在整个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猜你喜欢
红牛养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肉牛口炎咋防治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红牛垫了赔偿金
怀揣百万转行养牛的能人
红牛、黑牛和黄牛
红牛创业能量加油站:激活未来一切创业能量
调运肉牛应激反应继发症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