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字的故事

2023-12-26 08:54水月
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2023年12期
关键词:医圣祭祖馅儿

◎水月

【字的写法】

字源演变:

【字的演变】

在甲骨文中,“冬”像是一根绳子的两头各有一个绳结,表示终结,意味着到头了,完结了。冬季也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后来在金文中,“冬”字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在原来甲骨文的基础上,在绳圈里面放了一个“日”,表示太阳被遮住,热量被屏蔽,天气寒冷。篆书的形体基于金文的形体进行了改造,金文中的“日”消失了,下面换作表示冰的部件“仌”,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就成了滴水成冰的冬天了。后来为了书写方便,上半部分变成了“夂”,而下半部分的“仌”则简化成了两点,也就是隶书和楷书的“冬”字。

【趣说汉字】

“冬至大如年”,你知道冬至“捏冻耳朵”习俗的由来吗?

究竟什么是“捏冻耳朵”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其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冻耳朵”指的是“饺子”,“捏冻耳朵”自然指的是包饺子喽!

饺子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但你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谁吗?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饺子的横空出世,其实是“医圣”张仲景的“无心插柳”。

相传“医圣”张仲景有一次返回老家南阳,正值寒冬。他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许多穷苦百姓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心中非常难过。于是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头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把羊肉、辣椒和药材一起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拌匀做成馅儿。接着擀出面皮,将馅儿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最后放入锅中煮。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被治好了。于是老百姓纷纷传说冬至吃“娇耳”不冻人。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字里字外】

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祖先祭拜。

关于冬至的习俗,很多沿用至今,你的家乡是怎么过冬至的呢?

猜你喜欢
医圣祭祖馅儿
“好运”饺子
CLOSE TOHEAVEN
包饺子
洪洞祭祖
祭祖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
少年医圣
从《诗经》祭祖诗看“周德”的建构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馒头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