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3-12-28 13:46刘晓田何亚玲魏丹丹袁静侯建霍文倩玉崧成毛振兴王重建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公共卫生

刘晓田 , 何亚玲, 魏丹丹, 袁静, 侯建, 霍文倩, 玉崧成, 毛振兴,王重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也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1-2]。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研究生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3-4]。在教育部的政策支持下,国内高等院校从2010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且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与此同时,一些培养模式不科学问题也随之显现,如课程结构或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及社会实践参与度低等,严重影响了各大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5-6]。如何提高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缩小不同层次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差距,使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卫生需求,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之间的差异,发现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为指导高校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情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从A、B、C类高校中分别选取1所综合类高校[A高校(湖北省)、B高校(广东省)以及C高校(河南省)]2020届毕业的部分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过程中共邀请调查对象165人,回收问卷157份,有效问卷154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15%和98.09%。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的匿名电子问卷收集数据,调查对象通过手机完成问卷。

1.3 调查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专题小组讨论、德尔菲法专家意见调查等方法设计《医学硕士科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调查表》,通过预调查对问卷形式及条目进行修订完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培养过程(课程结构及内容、学习安排、社会实践等)、教育管理(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质量等)、培养条件(导师培养情况、学术条件等)、培养结果(学位论文、学术成果、未来规划等)等几个方面。调查问卷中包括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选项设置包括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和多项选择式。其中,多项选择式的赋值情况如下:“非常合理”赋4分,“合理”赋3分,“基本合理”赋2分,“不合理”赋1分。

1.4 质量控制

为保证调查问卷数据的可靠性,问卷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以完善问卷;调查期间,对调查对象说明此次调查目的,并对问卷填写过程中的困惑提供技术指导;调查结束后,对问卷填写内容进行排查核对,对于调查内容不完善的问卷,退回要求调查对象重新填写。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对问卷内容进行逻辑纠错,以保证问卷数据质量。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的154份有效问卷中,其中A高校47份(30.52%)、B高校43份(27.92%)以及C高校64份(41.56%)。三所高校的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在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性别和入学统考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基本信息情况

2.2 培养过程

与B高校及C高校的培养体制相比,A高校的公共卫生硕士认为,其所属学校的研究生课程结构(学位课和选修课)设置、课程内容(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课程进度及学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更高(P<0.01);在社会实践参加情况上,B高校社会实践参与比例高于A高校(P<0.05),而与C高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情况

2.3 教育管理

三所高校在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情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优于B高校及C高校(均P<0.05),但B高校与C高校之间在教育管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情况 单位:

2.4 培养条件

三所高校公共卫生硕士在学术研究氛围及教学科研条件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导师对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差别情况上,C高校与B高校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情况表 单位:

2.5 培养结果

三所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体现在A高校国家级课题选择比例高于B高校及C高校,且C高校高于B高校;而B高校的自选课题高于A高校和C高校;在毕业论文设计至完成时间上,A高校1年内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比例高于C高校,但与B高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所高校在论文完成质量、硕士毕业后的计划及与本专业不同学位类型(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同学竞争时,三所高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方面,B高校及C高校发表文章数量高于A高校(均P<0.01)。见表5。

表5 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果差异情况 单位:例(占比/%)

表5 (续) 单位:例(占比/%)

3 讨论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是大势所趋,各大高校如何在有限的师资力量及教学环境下,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难点[7-8]。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多学科知识,更需要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以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处理能力[9-10]。作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重要来源,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应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心。因此,调查不同层次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析不同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中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可为指导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我国对公共卫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环境下同时保证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等问题亟待公共卫生硕士培养高校关注和解决[11]。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是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次调查发现,与A高校的培养过程相比,C高校的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进度的合理性欠佳,且整个学习阶段时间较松散,这提示C高校应提高其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进度的合理性,并充分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但与B高校相比,A高校的社会实践参与比例较少,鉴于专业实践是公共卫生硕士提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12],也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关键,因此,A高校培养应注重公共卫生硕士社会实践的参与。

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13]。研究显示,与A高校相比,C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有待改善。此外,研究生导师的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的监督者[14-15]。本研究显示,与B高校相比,A高校和C高校研究生导师对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计划上进行差异化培养,导师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有助于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提升,这提示B高校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区分培养的意识,以提高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论文完成情况及论文质量是评价研究生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16]。研究显示,在学位论文选题来源方面,A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在依托导师的国家级课题选题比例上高于C高校及B高校;同时,在毕业论文设计至完成时间上,A高校1年内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比例高于C高校,这说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但在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方面,B高校及C高校优于A高校,这可能与A高校发表论文质量要求较高相关。综上,本研究提示不同高校应针对性地加强对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别来自三类高校中的一所,相关研究结果需要在多中心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其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20届毕业的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没有纳入不同年份的毕业生,可能不同年份之间存在差异;最后,本研究相关信息是通过问卷调查所得,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本研究采用匿名的方法进行问卷填报,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可信性。

总之,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现状,深入分析不同高校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发现不同高校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差异,提示提高公共卫生硕士社会实践参与度、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条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也可为促进高校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公共卫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