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改造设计研究

2023-12-28 10:40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41
安徽建筑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古民居民宿景观

陈 欢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0 引言

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配套产品,除了能够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基本的服务外,还能作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一张名片,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知名度以及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从2010 年开始,国内民宿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各地民宿数量爆炸式增长,但是很多民宿存在盲目抄袭的现象,没有特色风格,加上配套服务跟不上,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因此,在民宿改造设计中,必须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可以是优美的自然资源,也可以是深厚的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做好配套的服务,才能让游客获得良好的旅居体验,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顺利实现。

1 传统乡村民宿存在的问题

1.1 民宿定位不准确、功能单一化

在“乡村游”热潮的影响下,许多村民将自家宅院进行改造,并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这种民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民宿定位不准确,许多村民简单的认为民宿就是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场所,只需要满足游客住的需求即可。由于定位不准确、功能单一化、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多样的需求,反而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对民宿产业乃至乡村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除此之外,民宿不能与乡村的其他旅游资源形成有机结合,这种情况下民宿的特色无法体现出来,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逐渐下降,久而久之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减少,民宿也会因为经营不善而大量倒闭。

1.2 民宿开发各自为政、缺乏合作

根据开发主体的不同,现阶段国内乡村民宿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由社会资本投资成立的品牌民宿企业,由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乡村民宿的主体;其二则是以本地村民或返乡居民投资成立的,由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小型民宿[1]。两种民宿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相互之间缺乏合作,甚至会形成恶性竞争,不仅造成了乡村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对民宿产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3 民宿的开发深度和服务品质不足

民宿的开发程度不足、服务品质不高,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旅居体验,因为口碑的崩塌而直接影响民宿后续的经营。对于以社会资本为开发主体的民宿来说,由于开发主体大多为外地企业,对乡村地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并且基于成本和效率方面的考虑,往往套用固定的开发模式,这类民宿与市场上其他民宿具有明显的同质化问题,不利于民宿竞争力的提升。而对于由个体户开发的民宿来说,则受到资金、观念等因素的限制,难以保证民宿的服务品质,也不利于吸引回头客。对于传统民宿开发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民宿改造设计中应当加以避免。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改造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乡村振兴的民宿改造也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具体来说又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民宿改造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周边环境,尽量迎合本地的自然生态来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使人工修建的民宿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使游客产生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感。其二是在进行民宿改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应当尽量就地取材,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例如在改造民宿周边的植物景观时,尽量选择本地树种,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功能性原则

随着民宿产业的不断成熟以及民宿之间竞争的升级,游客对于民宿功能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传统“农家乐”形式的民宿由于功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游客的旅居要求。因此,在民宿改造设计中坚持功能性原则,围绕游客的实际需求、个性需要,对民宿的内部空间进行适应性改造。例如,可以在民宿中设置公馆体验区,以满足游客与亲戚朋友闲谈、畅聊的需求;设置私密卡座区,满足游客在闲暇时光读书、品茶、静坐的需求;设计观景阳台,满足游客眺望远方自然美景的需求。通过丰富民宿功能,从细节上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从而让民宿在同行业竞争中胜出。

2.3 地域性原则

在乡村民宿的改造设计中,地域特色文化是提升民宿知名度、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相比于风格、造型千篇一律的民宿,如果能够充分吸收地域特色,融入乡村风貌,可以带给游客更加新奇的体验。近年来,像湘西苗族地区、岭南地区等的民宿,都是通过整合地方特色文化,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融合,从而吸引了全国甚至是海外的游客[2]。因此,乡村民宿改造设计也必须坚持地域性原则,有意识的挖掘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将其体现在民宿的建筑结构、装饰材料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一村一品”。

2.4 体验性原则

所谓体验性原则,就是让游客在民宿旅居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到当地的一些民宿活动中,通过外地游客与本地村民或者游客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在民宿改造设计中可以设置较大面积的公共体验区,每逢一些特殊节日可以安排民间艺人进行表演,使游客在观看或参与的过程中,丰富旅游体验、加深旅游印象。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改造设计实践研究

3.1 项目调研与分析

本民宿改造项目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均气温20.3℃,年均降水量1480mm。民宿依山傍水而建,四周环山,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美(如图1)。周边交通便利,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为40km,驾车约40 分钟可达。周边有2 条高速公路和1条省道,为游客提供便利。

图1 民宿周边自然环境

该民宿项目规划面积3580m2,主体部分为3 座古民居建筑。建筑为木构架结构,顶部覆盖小青瓦,由于修建时间早,建筑的墙面、屋顶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裂缝。此外建筑没有明显的风格,周边植被杂乱分布,缺乏美感,故需要进行改造,整个民宿项目的改造面积约1050m2。

3.2 民宿改造的整体规划

3.2.1 民宿的设计定位

民宿改造项目以既有的3 座古民居建筑为中心,连同周边的池塘、菜园等进行全面改造。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和游客需求,优化民宿的建筑外观与室内空间,增加民宿空间的趣味性和层次感,致力于让民宿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营造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在建筑改造过程中,延续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大量使用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让建筑具有当地传统民居风貌,给民宿注入了浓厚乡土气息的同时也延续了当地的建筑文脉。室外景观设计上顺从原始地形,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一石一木,一庭一院,契合原汁原味的山谷,充分展现乡村乡居的魅力生活。室内营造多间精致且私密的“家庭式旅居空间”,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云溪杉舍所要营造的环境气氛,是一处“溪涧群鱼跃,山间百鸟鸣。日落山风醒,至美云溪行。”的静美幽居之所[3]。

3.2.2 总体设计思路

结合民宿项目现场环境和改造需求,将该项目的改造设计分成3 部分,即建筑外观、室内景观、周边景观的改造设计。其中,在民宿周边景观改造设计中,吸取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实现对民宿庭院、鱼塘、菜园的交互整合,构建起一个强关联性的园林式庭院景观空间。民宿室内改造设计中,则将3 座既有的古民居建筑打造成3 个不同主题的空间,分别是公共会馆、田园客房、竹林禅院。整个设计思路是以游园路线为主导,带领游客参观和体验民宿不同的景观,塑造“建筑-景观-游客”三位一体的格局,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旅游体验。

3.2.3 流线设计

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加完整地体验整个民宿的景点和项目,在民宿改造中设计了2条交通流线,如图2所示。

图2 民宿内部交通流线图

第一条为民宿入住线。游客从村主干道跨过一座景观廊桥后进入到旅游区内。沿着道路向前走50m 左右,即可到达民宿的院门。过院门后沿着园路继续向前可以到达观景茶亭,可在茶亭处凭栏眺望水景、山景。从茶亭继续往东走,跨过小桥后可以到达公共会馆,与公共会馆并排的还有田园民宿和竹林禅院。

第二条为游客游园线。游客按照上述路线到达观景茶亭后,从茶亭继续往西走,来到锦鲤池塘处,可以沿着池塘的滨水步道观看水景。步道的尽头是一处宽阔的戏水平台,可投喂鱼食或垂钓,从戏水平台继续往东走,到达竹林禅院。

3.3 建筑整体改造

3.3.1 建筑造型设计

既有的3 座古民居建筑没有明确的建筑风格,内部空间也没有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建筑功能与结构的单一化。为了提升游客的居住体验,对古民居建筑进行了如下改造设计。在建筑造型设计上,延续当地传统民居的文脉,对于传统民居元素进行提取。通过对于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当地传统民居一般由主体建筑和辅助用房组成。主体建筑为两层复式建筑,辅助用房建筑为单层建筑。主体复式建筑一般为五连间或七连间建筑格局,两侧房间会向外突出,形成廊道空间。通过对屋顶形态重新规划布局,建筑之间通过檐廊将各建筑空间串联起来,更具美感和整体性。给人以连绵起伏的视觉感受,也与周边山峦所呼应[4]。在主体建筑的外侧修建了廊道,用于增强公共会馆、竹林禅院和田园客房3 种主题空间的联系,同时廊道内增加立柱,不仅可以承重,而且还能让建筑的外立面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如图3所示。

图3 民宿改造效果图

图4 禅院客房效果图

3.3.2 建筑结构与外立面改造

在建筑结构的改造中仍然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小青瓦”结构。同时结合现场观测,对原建筑中已经开裂的瓦片、腐朽的梁柱等进行了统一更换,使建筑既整洁美观又可靠安全。在民宿的外立面改造上,考虑到3 座既有的古民居建筑采用联排形式,因此要保证其外部风格的统一性,并且要尽可能的与本地传统民居和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原建筑的窗户较小,导致室内光线少,在改造设计中将原来的小窗户改成了落地窗,一方面是保证室内采光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将室外风景引入到室内空间,有利于游客欣赏室外的山景、水景。建筑外墙使用米黄色乳胶漆重新粉刷,在颜色上与木质的柱、板相契合,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建筑氛围。

3.4 建筑室内空间改造

3.4.1 公共会馆的改造

将一座既有古民居建筑改造成公共会馆。由于原建筑的室内空间没有明显的划分,因此在改造设计中首先要结合公共会馆的使用功能,对有限的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满足前台接待、餐饮聚会、民宿活动体验等一系列需求。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从5 月到10月均为高温天气。为了保证公共会馆内温湿度适宜,在小青瓦以下、横梁立柱以上,加设了隔热层。同时用木饰面封顶,起到了夏天隔热、冬天保暖的效果。在室内墙面装饰方面,采用夯土材质与木饰面,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使用木格栅与钢化玻璃相结合的方式将公共会馆分隔成若干功能区,既可以保证私密性,同时还能让室内空间显得有层次感。除了前台、厨房、卫生间等基础性的功能区外,还设计了卡座区,游客可以在此区域内与家人朋友闲聊或者品茶、读书[5]。卡座区的落地窗设计也能够让游客欣赏外部优美的自然风光,让身心得到放松。多功能区可用于举办民宿文艺展演或大型聚餐,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乡村特色的风俗文化和饮食文化。

3.4.2 田园客房的改造

将另一座既有古民居建筑改造成复式田园客房。在改造设计时,将整个建筑空间划分成4 个独立的家庭式客房。同时为了方便游客上下楼,在原来一处楼梯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两个独立楼梯,这样每个家庭套房都具备较好的独立性,游客进出客房不会相互打扰,满足游客对于静谧和隐私的需求。在田园客房内部的改造设计上,划分出了客厅、厨房、茶饮、卫生间、独立阳台等空间。其中,在田园客房的一层室内空间装饰设计上,顶面采用木饰面进行吊顶装饰,墙面上用夯土进行装饰。客厅空间铺装采用黑色大理石铺装,卧室空间采用木地板铺装,阳台上是灰色水磨石铺装。整个空间中色系温暖治愈,材料的使用和色调的搭配延续了当地乡土气息,能让游客在繁忙了一天后在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康养环境[6]。二层室内空间的装饰设计,在屋顶小青瓦之下使用了木饰面进行装饰,兼有隔热、防潮的效果。墙面、地面铺装与一层相同,但是在二层卧室的空间设计上别出心裁。首先是将原来的小窗户改造成了落地窗,以便于卧室可以充分接受光照,既明亮又卫生。落地窗下保留了榻榻米阳台空间,游客可以在此沐浴阳光或品茶读书。打开窗户,还能眺望村落自然美景,感受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在田园客房的软装设计上,则放置了斗笠、筛子、藤编吊扇这些饱含地域文化的物件,营造一种儿时故乡的怀旧氛围。

3.4.3 竹林禅院的改造

将原来L 形的单层古民居建筑改造成竹林禅院,此房间位于竹林深处,两侧溪流环绕,潺潺流水与山间鸟鸣让游客放空身心、神游物外。在室内空间的布局上,将整个L 形建筑划分为客厅、卧室、阳台、卫生间、厨房等部分。充分利用L形状在两端分别设置1个独立客房。在禅院客房的室内设计上,主要营造符合东方美学的禅意空间。首先是在建筑用材上大量使用了木质材料,如木质玻璃推拉门,家居用品也采用竹编长椅或藤编吊椅。这样就能将室外竹林美景延伸到室内,为游客提供一个禅修之所,让心灵得到净化。在客厅布置上尽量以简洁、素雅为主,除了茶台和椅子外,不再摆放任何装饰,营造一种休闲、随性之感。墙面装饰方面,大面积使用素色壁布,并在壁布上绘有梅花、竹子等寓意高洁、淡泊的植物。禅院客房的改造设计效果如图3所示。

3.5 民宿周边景观改造

3.5.1 景观平面布置

民宿周边景观的平面布置主要可以分为“一岛一山一亭一水”,南边为庭园入口,经过小桥到达观景茶亭,北面和西面以水系以及假山群为主,东边为会馆以及田园客房。全园布置围绕整个小岛植入内容,结合整个水系进行空间组织。把原来整个大水塘进行分割,依山就势,改造水系,并且在狭小的空间中,利用桥元素,分割水面,延长水系流线,蜿蜒曲折,同时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使空间深远有致。并且在主要的视线节点上置入景亭,为庭院核心建筑物,具有集中视野,体现庭院主景的作用[7]。在观景茶亭的对面依地势设计了一处人工瀑布,从池塘中引水至高台,然后从假山上倾泻而出,既可以打造一处新的观景点,同时还能使瀑布水声和林间鸟鸣遥相呼应,增加了整个民宿的活力。

3.5.2 景观空间布置

在民宿周边景观的空间设计上,将其划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入口景观和水系景观。入口景观以观景茶亭为视线中心,从院门进入后,在道路两侧设计一排罗汉松,地面布置草坪,给游客一种疏密有致、满眼绿色的观感。入口景观与后方的桥景、亭景环环相绕,突出了画中有景、四处皆景的氛围。走出观景茶亭,沿着一条滨水步道即可到达曲桥,曲桥连接假山群,既可以作为一道空间屏障,将人工修建的民宿区与自然区分割开来,同时也能使民宿景观更富有层次性。

水系景观是以原来的池塘为基础改造而来,并且通过搭建石桥的方式将原来一片完整的水面分隔成两块,达到放大水面的效果。在水系景观的设计上,将其分成了3 个区域。区域之一是与观景茶亭相接的水面,水面中心设计一处湖心小岛,在配合远处的假山,营造一种水上有山的景观意境。在观景茶亭附近水域种植睡莲、芦苇等水生植物。区域之二是曲桥左侧的水面,与假山瀑布相连,在岸边栽种红枫、垂柳等植物,倒影重重,交相呼应。区域之三是从大水面流出、沿着园路延伸的支流,在河道两侧放置石凳和景观小品,方便游客漫步观赏。水系景观的改造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水系景观效果图

3.5.3 景观绿植搭配

为优化游客的自然乡居生活体验,丰富民宿周边的植物景观,在景观绿植的搭配设计上遵循以本地品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品种的原则,通过乔木、灌木、草木的错落搭配,营造出一种一年四季皆有景的氛围。在入口景观区采用了植物与景石搭配的设计方式,罗汉松与景石相间分布,地面则是在麻石道路两侧栽种黑麦草。草坪中间栽种几株娇艳欲滴的红枫,通过绿植与红花的搭配,提升了景观的层次感。在靠近水域的岸坡植物选择上,则是以迎春、连翘这类喜水的灌木植物为主,丰富了驳岸景观。在灌木丛中间每个10~15m 栽种香樟等大型乔木,相连成片的树冠可以提供大面积的阴凉,游客在游玩时可以到树荫下的石凳、竹椅上休憩片刻[8]。除了注重景观植物的高低搭配外,还选择不同颜色的植物来丰富视觉效果,例如绿色的女贞球、红色的红枫树、黄色的八角金盘、紫色的二月兰等,丰富的植物景观让游客流连忘返。

3.6 民宿改造设计的经验总结

3.6.1 适当延伸室内空间

将既有的乡村闲置房屋进行改造设计,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不仅可以让闲置资源得到重新利用,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个乡村经济发展。但是多数古民居建筑因为修建时间早、维护不到位等原因,已经十分破败,对改造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民宿项目在对古民居建筑改造时,除了进行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造型的修缮外,还从游客需求角度对民宿的室内空间进行了改造。既可以丰富民宿的空间功能,同时也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居住体验[9]。例如,在民宿客房的改造设计中,将原来半封闭的、面积较小的窗户,改造成了全开放的落地窗,不仅改善了室内采光效果,而且还能将室外风景引入室内,实现室内空间的延伸,让游客在休息之余也能观赏到民宿周边优美的自然风景。在民宿改造设计中,采用引室外风景进室内的方法,达到延伸室内空间的效果,对提升游客的旅居体验效果明显。

3.6.2 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

乡村民宿之所以能够对城市游客产生吸引力,其魅力不仅仅来源于优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前来旅居的重要动力。本次民宿项目的改造设计中,并未彻底抛弃原来的古民居建筑,而是在延续当地传统民居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生态材料、仿古材料加以点缀和装饰,让改造后的民宿建筑能够呈现出一种古朴、素净之感。除了建筑方面大量使用乡土材料外,在建筑内部的空间装饰,以及建筑周边的景观小品设计上,也尽量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一方面能够勾起游客对童年乡村美好生活时光的回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民宿项目为媒介,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能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3.6.3 借用民宿周边景观资源

现代民宿集旅游、娱乐、观光、体验、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了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及提升游客的旅居体验感,必须要充分整合民宿周边的景观资源。在本项目的改造设计中,以既有的古民居建筑为核心,同时充分整合周边的山、水等资源,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观景茶亭、锦鲤池塘、假山景观等多种旅游景点,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乡村自然美景,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10]。从游客角度来说,以民宿为核心融合周边多种景观资源,能让游客在旅游时有更多的选择,避免单一景观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同时,多样的景观还能对游客保持更强的吸引力,使得回头客的数量增加,对促进民宿的发展也是有积极帮助的。

4 结语

在旅游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民宿深受游客的喜爱。尤其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游客来说,乡村民宿远离城市的喧嚣,同时还能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让无数游客心驰神往。在乡村民宿项目中,依托既有的古民居建筑或闲置房屋进行改造设计,既可以降低民宿改造的成本,同时又能保留一定的乡土特色。在民宿改造设计中,要注意坚持生态性、地域性等原则,同时还要结合游客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民宿改造,才能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旅居体验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经过改造后的乡村民宿,还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周边餐饮、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古民居民宿景观
孪生院子民宿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