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23年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2023-12-28 10:40吴晨琳勾锐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安徽建筑 2023年12期
关键词:案例文献历史

吴晨琳,勾锐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很多旧的街区进行了保护与利用,但由于历史街区的文化多样性、地区复杂性等问题,导致不仅对历史街区原有风貌造成了破坏,也使其丧失了文化底蕴与地区特色。因此,对现存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进展进行整合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主要观点进行归纳论述,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促进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践与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 是陈超美教授研发的文献挖掘软件,它通过融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深度挖掘文献引用数据,以可视化和图谱分析的方式更直观的展示主题词的研究特点、热点、趋势进展以及亲疏关系。

通过CNKI 数据库的检索,“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保护”的文献数量分别达到6815 和5094 篇,这表明,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 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3.1 研究趋势分析

将采集到的1994-2023 年期间以历史街区保护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文献总体研究趋势分析图(图1),从图1 可以看出如下特点。1994-2003 年,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的数量较少,多是对历史街区相关概况和国外先进案例、法律法规的研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理论模式,开启探索历史街区的发展之路;2003-2019 年,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文献开始呈现递增趋势,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以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为主,出现了有机更新、城市触媒、可持续发展等新的理论;在2019年时文献数量以1080 篇达到峰值,2020 年后受疫情影响,文献数稍有减少呈现出微弱的波动趋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在保护街区风貌的基础上,利用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等方式,更好的开发利用历史街区,激发街区活力,说明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图1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3.2 文献作者分析

在CNKI 检索发文数前十的作者并选取其被引频次最高文献,由表1 可见,发文数20 以上的作者有葛亮、袁菲、阮仪三、李和平、杨宏烈、张松,其中葛亮发文量最多达42 篇,影响力最大的有葛亮、袁菲、阮仪三、王景慧等。

3.3 文献期刊分析

根据CNKI 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得出文献期刊表(表2),发现有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研究文献来源于20 种期刊,其中《山西建筑》《建筑与文化》《北京规划建设》《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期刊文献的数量占多数。除此以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的硕博文献也较多。由此可以得出,在历史街区的保护领域主要是以建筑学为学科背景的研究者。

表2 文献期刊表

3.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频次的高低代表了研究热度的高低,将排名前27 位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发现(表3),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机更新、城市设计、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等词语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多,公众参与、空间句法等虽然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少,但却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联系甚密。

表3 研究关键词频次表

根据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出关键词共现图(图2),“关键词共现”,即在同一阶段,多个关键词同时出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对历史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对历史街区、古建筑等进行恰当的更新改造,能够更好地促进历史文脉、历史街区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公共空间、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等出现也表明了现如今对于历史街区保护的方式与策略。

图2 关键词共现图

4 我国历史街区理论研究现状

4.1 概念与原则研究

4.1.1 概念与标准

赵中枢[1]从保护遗产国际宪章入手,讨论了保护概念的演变和方法的多样化,并对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进行了讨论,强调针对不同保护对象采用不同方法才能达到保护目的。王景慧[2]提出历史街区的特征为具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

4.1.2 价值评价

黄明玉[3]深入分析了遗产保护的评价制度和标准,并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以此来指导我国遗产保护的工作。于红霞[4]从历史、美学、文化、社会、环境、建筑、价值、文脉价值八个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历史街区的价值,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定量价值评价体系。

4.1.3 原则与方法

吴良镛[5]对“有机更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同时兼顾三个方面,即遵循城市发展的固有规律、保留旧城原有格局与历史特色、逐步走向新的秩序。王景慧[6]提出对于历史地段,中心原则为“保护”,以保护、渐进整治、恰当地更新改造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仲德崑[7]在淳溪街的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借助形态学原理对历史街区的空间构成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应该着眼于整体空间的保护与利用,并非局限于单个面、单个建筑的保护利用。单霁翔[8]提到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应该从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最大程度调动积极性,在改造过程中应当逐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从宏观协调好各单位之间的矛盾与关系。阮仪三[9]深入研究了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历程,分析其经验教训和形成原因,提出保存、保护、整饬、暂留、更新五种模式。左辅强[10]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应当遵循三个标准,即历史典型性、建筑典型性、文化典型性,在此基础上以柔性发展策略为指导,动态适时进行规划。

4.2 街区规划与实践研究

4.2.1 历史建筑

王家倩[11]以环境保护为首要原则,探讨新旧建筑的共生问题,将新旧建筑的共生归纳为插建和扩建两种,并提出形式上的探索和城市空间上的探索两种共生方式。袁方[12]对建筑肌理、材料及色彩进行研究,指出在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建筑原貌。黄也桐[13]以不同建筑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估,建立建筑更新使用后评估体系,为历史街区的建筑修复提供有效建议。

4.2.2 景观设计

方尉元[14]从历史街区的显性景观和隐性景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以文化景观设计激发街区活力,推动街区发展。车亮亮[15]在大连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的案例中,利用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街区景观设计的形成、演变、协调、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高子斌[16]在百花洲历史街区的改造案例中,以五感设计为中心策略,构建协调发展的景观设计体系。郭淑睿[17]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口袋公园”式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孙英乔[18]将场所精神、都市景观主义作为历史街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出历史街区景观设计的五项原则与六条策略。

4.2.3 城市设计

周俭[19]通过应用类型学的设计理论,在上海老城厢历史街区城市设计过程中,分析元素提取、还原、重构几个阶段,为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更新提供有效思路。孙乐[20]通过对城市触媒相关理论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城市触媒策略对街区保护的积极作用,提出在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兼顾历史文脉传承、城市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张喆星[21]通过比对大量案例,认为旧城更新的本质就是历史环境的文化再生,并从城市设计、公共参与、政策实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一套可行的设计策略。余独清[22]在武汉中山大道历史街区中,运用城市修补理论,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从景观设计、建筑历史、空间环境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杨佳麟[23]在漳州古城东宋河街案例中,运用城市织补理论,对历史街区的文脉、肌理、建筑、空间进行“补织”,对历史街区的活力提升进行有效探索。

4.2.4 文化资源

黄焕[24]在武汉青岛路梁四海街区的保护案例中,在物质文化形态、文化与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社会民生四个方面融入文化生态理念,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意见。袁媛[25]在对文化基因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太原旧城历史街区为例,提出以文化传承为重心的保护更新策略。李山石[26]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指出以当地文化为主要来源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街区共同发展不仅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还可保护、传承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施玮[27]从文化创意角度出发,探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创意历史街区的新路子。李云燕[28]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在寸滩历史街区更新案例中,对肌理、尺度、街巷、建筑修复4个显性物质层面和文化、产业、功能修复3 个隐性非物质层面提出保护设计参考。李超先[29]基于文化生态理念,提出建筑文化的生态型延续策略、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体系。

4.3 可持续发展与街区活力激活研究

4.3.1 旅游开发

刘家明[30]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提出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新思路,构建并运用6E 体验模型划分街区功能分区以及文化产品策划。韩絮[31]在南京高淳老街历史街区的改造之中,以提升旅游吸引力为目的,将IPA法运用到构建游客吸引力评价模型中,对类似历史街区的旅游吸引力提升提供宝贵思路。牛玉[32]探析多个案例指出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两大问题,即商业化泛滥和历史文化僵化,以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提出“八化”旅游发展新方式。梁学成[33]指出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应当紧密结合城市化的发展,提出以功能为先导、文化为中心、时代为灵感,采取功能改造、文化传承、仿古建筑等多种开发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周嫄[34]提出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应推进非遗项目的保护,“非遗+旅游”融合开发促进街区旅游资源、街区活力的发展。

4.3.2 数字技术与可持续

刘蔓靓[35]总结了不同规划与实施案例后,在现存的小规模保护更新基础上,提出“小规模有机更新模式”。王成芳[36]在江门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中,运用GIS 和空间句法,建立与建筑、街巷、环境对应的“点、线、面”GIS 数据系统,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提出新思路与新策略。郭湘闽[37]将空间句法的理论应用到喀什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当中,从功能分区、空间结构以及分区比较三个方面提供策略引导。肖竞[38]以特征价值为出发点,以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为例,从发展定位、特征归纳、要素梳理、遗产利用等方面,提出将价值识别、价值联合、价值延续、价值活化作为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与活力复兴的可行性措施。梁红昕[39]以荔枝湾涌历史街区为例,在非遗延续与更新过程中引入VR等现代技术,全面带动街区“点、线、面”可持续发展。

4.4 街区的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林林[40]在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案例中,提出全面有效的街区规划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包含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等方面。杨君然[41]在对国外遗产保护案例中提出的评估要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历史街区的评估系统,并对什刹海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与实施进行归纳,指出价值导向对规划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不论是理论与方法还是规划与实践等方面,都趋于多元丰富,但相较于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还有待提升。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多数文献是针对部分、单个突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鲜有对相同类型的案例进行整合分析;研究的内容和试点逐渐多元化,但又相对独立,缺少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应当搭建多学科、跨学科交流的智能化平台,便于资源贡献与成果实施;协调城市飞速发展与历史文脉延续之间的矛盾,对于历史文脉的保护不仅仅在于物质传承,还在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形态等,不同类型的街区应该根据遗产自身的背景与特征选择不同的保护模式,推动不同类型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管理制度与法律体系,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街区特征与开发模式,协调政府、企业、专家、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矛盾关系与利益分配,构建和谐、有序、活态的社会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案例文献历史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新历史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