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新疆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3-12-29 03:35赵亚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康养体育产业新疆

赵亚莉,王 强

(喀什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以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已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共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预防疾病、运动健身、康复疗养、休闲养生已成为全民健康的关注点。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新疆分中心游客流量监测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区139家AAAA、AAAAA级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569.4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倍。其中,疆内游客增长1.6倍,外省游客增长3.6倍,境外游客下降6.5%[1]。虽然新疆国内游客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还需进一步优化新疆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多元服务产品。同时要不断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新疆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改进策略。

一、新疆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

新疆旅游产业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浓郁,勾勒出独特的旅游活景图。将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项目相结合,可扩宽居民与游客体育锻炼渠道,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运动需求。同时利用旅游业可增强各区域居民健康观,扩宽各民族交流交往的生活圈,对提升新疆居民健康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将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上升至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将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有机融合,助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餐饮、娱乐、住宿、采摘等新业态聚合发展,不仅能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而且能利用体育文化丰富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乡村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自然风貌。

(三)拓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新疆富有多元荟萃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维吾尔族的叼羊、摔跤,锡伯族的射箭,塔吉克族的马球,哈萨克族的赛马等项目,聚健身、娱乐等特点为一体,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 为推动全民健康、践行“文化润疆”注入了无限生机。多姿多彩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构成了多元荟萃、交融共享的传统体育文化格局,对文化视角下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新疆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优势

(一)旅游产品发展势头强劲

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南疆以沙漠、戈壁、绿洲等景观著称,北疆以草原、雪山、湖泊等景观著称。新疆有AAAA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其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大气类等,所涉及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体系较多,如库里库木高原沙漠、奇台硅化木、博斯腾湖金沙滩、泽普金胡杨林、达瓦昆沙漠、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且木古岩画等多元旅游产品。人文资源包括民族民俗类、园林类、赛事类,如阿瓦提民俗村、刀郎舞之乡、楼兰古城、阿克苏神木园。独特的地域资源构成了自然生态、探险、康养休闲等多样旅游体系,打造出新疆旅游区域环线,树立了地域鲜明的旅游品牌。

(二)传统体育项目独特鲜明

新疆各区域体育项目各具特色,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民俗文化打造出了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较力类项目中的且力西、博克、押加等,骑射类项目中的赛马、跑马拾哈达等,这些体育项目常常在新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乡村赛事、节日活动中开展,成为中青年群体观赏及表演的首选项,也是新疆对外展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大舞台,增强了人们对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和感知。据文献统计,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共计273项,约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1/3,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最丰富和最有代表性的地区[2]。截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新疆自治区文化厅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27名[3]。可见,新疆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延续了健康中国背景下文化强国的内涵,推动了新疆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

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自身优势的外显,更需要政策的指导和支持。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三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4]可见新疆所处位置优越,纵横交错的网格环线为新疆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2017年,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康养结合、医养结合和旅养结合,进一步促进旅游、医疗、养老、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5]。2018年,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在《关于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中提出:“做好理念引领,提升完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旅游公路、旅游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面向全国,打造高端、个性、多样的旅游体验平台,培育精品旅游目的地。”[6]2021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促进条例》提出:“鼓励旅游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推动培育生态、红色、康养、自驾、研学、民俗文化、边境和低空旅游等特色旅游新业态。”[7]综上所述,政府出台系列文件为新疆运动休闲和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新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新疆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

(一)产业融合机制不成熟

新疆旅游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和市场不够成熟。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方式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的重点逐步从身体旅行转向身心放松,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已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向。新疆旅游资源丰富,但各地区资源类型不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导致旅游要素不完备、产业结构不完整。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互联网、全媒体、文化等产业融合不足,部分地区尚未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8]。另外,南北疆旅游淡旺季差异大,全季、全时、全域旅游融合产品良莠不齐。如塔什库尔干县高原旅游区、塔克拉玛干沙漠景区受季节性影响,夏季景区承载量过大,人员爆满,冬季游客屈指可数,造成各特色景区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举步维艰,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旅游景点分布散

南北疆旅游受季节影响因素较大,北疆10月至来年4月被冰雪覆盖,适宜开展冰雪旅游项目。5月至9月适宜踏青游、休闲游、度假游、赏花游、徒步游、采摘游、亲子健康游等休闲运动。南疆气候宜人,在2月至11月适宜沙漠探险、果蔬采摘、休闲度假、草原休憩、山居民宿等休闲体验。另外,旅游资源较分散,部分景点软硬件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限制了旅游消费。从宏观分析,景区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以形成客源互送的远景。

(三)媒介宣传平台单一

中国环塔拉力赛(新疆站)、塔什库尔干县金沙滩、喀什古城、伊犁薰衣草庄园等特色旅游景点大力宣扬了新疆地域特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从各网络媒体的关注度和浏览量来看,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宣传手段独特、方法多样,但新疆旅游景点开发程度相对低,举办活动少,辐射力不强,尚未被旅游化。现有旅游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实现传承与传播双赢。此外,随着区域智慧化的潮流掀起,“全域旅游+”尚未形成融合态势,旅游+教育+互联网+商贸等产业理念与智慧平台嵌入弱,目前乌鲁木齐、阿勒泰、吐鲁番、喀什等地初步搭建了智慧旅游平台,但也只是初露头角,互联网与产品销售、旅游一站式服务等网络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专业性人才匮乏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业已超过旅游总产业的4%—5%,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实操性人才是提高人们健康生活水准的中坚力量。目前,体育产业人才储备不足,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缺失。同时,受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新疆旅游产业遭受产业危机,造成旅游产品融合体系受限,导致体育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实践、理论知识方面不能满足当前实际需求,已成为制约新疆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因素。

四、对策

(一)扩宽思路,整合产业融合资源

首先,在开发中要紧紧围绕健康观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较好的特色产品。其次,在运营中要遵循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质量全域提升、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夯实基础,优化景点空间布局

借助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发展战略布局,积极嵌入旅游休闲休憩服务,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发挥旅游民间交流、交往、交融功能,全面夯实旅游功能区空间支撑。利用区位优势,全面打造新疆歌舞、饮食、医疗、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娱乐、养生、红色文化基地等运动休闲与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充分挖掘胡杨林、沙漠、高山、湿地、湖泊、河流、草原、冰雪等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功能区,开发湿地观光、休闲娱乐、田园风光、户外游憩、徒步探险、科考探秘等旅游产品,扶持引导景区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景区服务等级,推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培育市场,引进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

落实全民健康战略目标,明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向,需以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协同优化旅游产品从量到质的样态转变,夯实旅游供给服务的物质基础。第一,聚焦体育旅游业发展最新动态,做好实地需求与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无缝衔接,建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体育产业专业人才职业技能水平,优化育人质量。第二,借助“人才援疆、产业援疆”优势,建构互惠互通的旅游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基地,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平台,共建共创共享人才培养体系,破解新疆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局,有效推进新疆体育产业人才“造血工程”的实施。

(四)大力宣传,展现新疆亮丽名片

全面整合地区和各县市旅游节事活动,彰显文化活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影响大、辐射远的体育赛事、文化节、民俗节庆等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作用,加大力度宣传魅力新疆,使更多游客了解新疆。用合民意、贴民心的方式,使新疆体育旅游事业在人民生活中如影随形。如阿瓦提县的“农民画”,克州、伊犁等地的“文化墙”,以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可利用网络影视、主流电视台等媒体展现优美的新疆地域情和自然景,全方位、多渠道展现新疆的地域风情。

猜你喜欢
康养体育产业新疆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新疆多怪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