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页岩及其夹层储集特征对比与差异演化模式

2023-12-29 08:12胡宗全王濡岳冯动军刘粤蛟申宝剑刘忠宝王冠平何建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年6期
关键词:层系储集成岩

胡宗全,王濡岳,,,路 菁,冯动军,刘粤蛟,申宝剑,刘忠宝,王冠平,何建华

(1.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2.中国石化 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3.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2206;4.重庆科技学院 复杂油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5.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页岩油气革命扩展了油气资源领域,使页岩油气成为全球油气产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21 世纪以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页岩革命”,并于2019 年实现了能源独立。2021 年,美国页岩油、气产量分别达3.52×108t 和7 572×108m3,分别占当年美国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50 %和81 %,已成为美国油气产量的主要阵地[1-2]。经过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实践,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完全掌握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套技术的国家。截至2022 年底,中国页岩气产量达到240×108m3,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2.96×108m3,页岩气已成为中国天然气储产量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中国页岩气产量绝大部分来自于海相页岩地层。

中国陆相盆地分布广泛,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陆相页岩油气是未来重要的接替领域[1-5]。目前,已在四川、鄂尔多斯、松辽和渤海湾等盆地等多个地区的陆相页岩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发现,展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巨大的勘探潜力[3-4,6-13]。与海相页岩相比,陆相页岩与夹层频繁交互,岩相时空变化快,有机质含量较低,页岩及夹层储层非均质性强,页岩与夹层物性差异显著且演化过程复杂[3-4,8],页岩油气有利富集层段评价优选难度大。为此,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和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营城组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陆相页岩与夹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与物性特征,探讨了成岩-生烃动态协同作用下页岩与夹层的孔隙形成演化特征及差异,最终建立了不同演化程度条件下陆相页岩和夹层的孔隙演化模式。研究成果对中国页岩层系常规-非常规一体化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价、页岩油气甜点层段优选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 陆相含油气页岩层系基本地质特征

中国陆相沉积盆地普遍发育于二叠纪—新近纪,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位上主要分布于中-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白垩系和古近系,因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发育不同的盆地原型,陆相页岩的发育和分布受沉积(微)相、古气候、古盐度、古生物、古生产率、有机质保存和物源条件等因素控制。陆相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多以咸水-半咸水湖泊沉积环境为主,部分盆地为淡水湖泊,页岩层系厚度变化较大,从几十米到上千米均有分布,与海相页岩相比,具有时代新、盆地规模小、物源多、岩性杂、成烃生物组合复杂、演化程度低等特点[4]。

中国陆相页岩岩相类型丰富,以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松辽盆地为例,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图1a),页岩与碳酸盐岩及砂岩频繁互层,部分地区夹凝灰岩,岩相纵、横向相变快(图1b—d)。陆相页岩沉积环境类型多样,火山活动频繁、具有热液活动的咸水-半咸水湖泊沉积的页岩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海相页岩,而淡水湖泊沉积的页岩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海相页岩,陆相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Ⅲ型为主,演化程度普遍较低,镜质体反射率(Ro)一般小于2.0 %[4]。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成熟度跨度区间相对较小,各盆地陆相页岩地质条件存在明显的成岩演化阶段性差异。同时,由于陆相咸化湖盆页岩生烃演化过程与半咸水-淡水湖盆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咸化湖盆烃源岩生烃阶段的成熟度界线与半咸水-淡水湖盆存在差异[11-12],难以进行有效对比。因此,本文选取岩相与有机质类型相似性高、可对比性较强且以微咸水-淡水湖盆沉积为主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四川盆地侏罗系和松辽盆地白垩系陆相页岩开展综合对比研究。

图1 中国三大盆地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分布与岩相组合Fig.1 Distributions and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of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s in the Ordos,Sichuan,and Songliao basins,China

1.1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最大湖侵期的延长组7段(长7段)深湖微相。该套页岩沉积时期周缘火山活动强烈,古生产力高,为还原淡水环境。页岩层系岩性为半深湖-深湖相灰黑色页岩夹砂岩及凝灰岩,厚度分布于15~80 m,页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分布于0.5 %~38.0 %,有机质类型多为Ⅱ1型,Ro分布在0.5 %~1.2 %。岩相主要有黏土质页岩、混合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凝灰岩(图1b)。

1.2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可分为珍珠冲段、东岳庙段、马鞍山段和大安寨段,岩性及岩相组合横向变化大[4,14]。以涪陵地区东岳庙段为例,岩性为页岩夹介壳纹层及薄层,地层厚30~80 m。页岩TOC分布于0.5 %~2.2 %,平均值为1.3 %,显著低于海相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均值普遍大于2 %);有机质类型变化较大[15],从Ⅲ型至Ⅰ型均有分布,主体以Ⅱ1-Ⅱ2混合型为主,油气兼生;Ro介于0.9 %~1.8 %,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岩相主要有黏土质页岩、粉砂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和黏土质粉砂岩夹介壳灰岩(图1c)。

1.3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于早白垩世断陷期沉积了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4 套烃源岩。梨树断陷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陷持续时间最长、地层发育最齐全、沉积最厚、埋深最大、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的断陷。营城组发育半深湖-深湖相页岩,页岩厚度大,连续性好;干酪根以Ⅱ2-Ⅲ混合型为主,Ro介于1.3 %~2.3 %,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LY1 井位于苏家屯次凹,营城组一段暗色泥岩厚度在200~250 m,TOC介于0.4 %~4.5 %,平均值为2.0 %,Ro介于1.6 %~2.1 %。岩相主要有黏土质页岩、混合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图1d)。

2 陆相页岩与夹层储集特征对比

2.1 储集空间

2.1.1 页岩储集空间类型

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表明,陆相页岩中主要发育3 大类7 亚类孔隙(图2;表1)[3-4]。其中,无机孔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黏土矿物层间/晶间孔;有机孔可分为原地有机质(成烃生物)孔隙和迁移有机质(固体沥青)孔隙[16];微裂缝则分为粒间微裂缝和层间微裂缝。

表1 陆相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storage spaces in lacustrine shales

图2 陆相页岩主要储集空间扫描电镜微观特征照片Fig.2 SEM images showing the major storage spaces in lacustrine shales

长7 段、自流井组和营城组页岩岩相类型较为相似,均以混合质、黏土质和粉砂质页岩为主。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7 段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以黏土矿物层间/晶间孔、黏土矿物与其他矿物之间的粒间孔为主[4,9,17],长石和石英溶蚀孔中等发育,少量的迁移有机孔和微裂缝发育(图2a—c)。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以黏土矿物层间/晶间孔为主,发育少量有机孔,局部发育微裂缝(图2d—f)[3-4]。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页岩无孔隙较有机孔更为发育,主要发育黏土矿物粒间孔、残留粒间孔和少量溶蚀孔,微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图2g—i),有机孔发育程度优于延长组和自流井组页岩,但有机孔径较小,普遍小于50~100 nm。

整体上,随热演化程度的依次升高,3 套陆相页岩有机孔发育程度逐渐增加;无机孔隙中,黏土矿物粒间/晶间孔和粒内(溶)孔发育程度逐渐升高;层间、粒间微裂缝发育程度也依次有所升高(表1)。

2.1.2 夹层储集空间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页岩层系中发育粉砂岩、细砂岩和凝灰岩3 种夹层类型[9,17-18]。页岩内夹层主要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溶蚀孔、粒内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见少量微裂缝,储集空间以宏孔(孔径>50 nm)为主(图3a—c),直径4 μm 以上的孔隙占总孔隙的70 %以上。

四川盆地自流井组页岩层系中主要发育灰岩与砂岩两类夹层。灰岩类夹层以介壳灰岩和泥质介壳灰岩为主,岩石骨架由介壳组成,介壳呈密集、定向分布,主要成分为亮晶方解石。砂岩类夹层主要为粉-细砂岩和泥质粉-细砂岩,岩石骨架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有少许长石、岩屑和云母类矿物,孔隙不发育(图3d—f)。

松辽盆地营城组一段页岩层系以厚层页岩为主,偶夹薄层型泥质粉砂岩夹层。夹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图3g—i)。孔隙大小主要以介孔(孔径为2~50 nm)和宏孔为主,宏孔发育程度显著低于延长组砂岩夹层。

2.2 物性特征

2.2.1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页岩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1 %~5.8 %,平均值为2.4 %,孔隙度小于4 %的样品占比超过85 %,孔隙度大于4 %的样品仅占13.6 %。长7 段页岩夹层物性显著优于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夹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6 %~12.2 %,平均值为6.6 %,孔隙度在8 %以上样品占比达30 %(图4a)。与页岩相比,延长组砂岩夹层储集空间与物性条件更优[4,9],由于长7 段处于生油窗内,石油比天然气对储层的要求更高,夹层比页岩更利于储集与富集液态烃。

图4 中国三大盆地陆相页岩层系内页岩与夹层孔隙度频率分布直方图Fig.4 Porosity distributions in shales and interbeds in lacustrine shale sequence across the Ordos,Sichuan,and Songliao basins,China

2.2.2 侏罗系自流井组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 %~8.4 %,平均值为4.3 %,孔隙度大于4 %样品占比达55 %,页岩物性总体较好(图4b)。自流井组页岩层系夹层发育介壳灰岩、粉-细砂岩两类,总体以介壳灰岩为主,砂岩发育较为局限。介壳灰岩夹层的孔隙度总体较低,孔隙度介于0.2 %~4.4 %,平均值仅为1.9 %,80 %以上样品孔隙度均小于2 %,夹层储集性能明显差于相邻页岩(图4b),夹层主要发挥次要储层或隔夹层作用[3-4]。

2.2.3 白垩系营城组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白垩系营城组一段页岩孔隙度介于0.8 %~8.3 %,平均为4.5 %,80 %以上样品孔隙度大于4 %,页岩物性总体较好(图4c),显著优于三叠系延长组与自流井组页岩。营城组一段粉砂岩夹层孔隙度介于1.9 %~6.6 %,平均为3.4 %,夹层物性较页岩差(图4c),与自流井组页岩和夹层物性关系类似,与延长组页岩和夹层物性关系则差异显著(图4),表明在中成岩晚期—晚成岩阶段页岩物性有所改善,夹层物性逐渐转差。

3 陆相页岩与夹层差异演化规律

3.1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延长组、自流井组和营城组陆相页岩层系中,页岩和夹层储层物性存在明显差异性,表现为自流井组和营城组页岩储集物性优于介壳灰岩与砂岩夹层,而延长组砂岩夹层储集物性明显优于页岩。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①沉积环境的不同造成页岩与夹层的原始沉积成分和结构的差异;②后期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页岩与夹层孔隙演化规律的差异。后者对陆相页岩与夹层差异演化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陆相页岩层系是一个源-储共生系统,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黏土矿物转化等成岩作用和生烃演化过程,成岩-生烃演化过程控制了页岩及其夹层的孔隙演化(图5)。压实作用贯穿整个成岩过程,尤其在成岩作用早期和中-浅埋藏阶段,是造成储层孔隙降低的最主要因素。胶结作用也是造成页岩和夹层孔隙降低的重要成岩作用,不同于海相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富含生物石英[19-20],陆相页岩及其夹层硅质胶结较少,总体以黏土矿物和方解石胶结为主[8,21-22]。交代作用对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不明显,通常表现为硅质矿物交代不稳定矿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刚性格架的形成与页岩脆性的增加[8,21]。陆相页岩富含黏土矿物,黏土矿物转化是影响页岩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和温度、压力的上升,黏土矿物由高岭石、伊/蒙混层逐渐向伊利石和绿泥石的转化能够促进无机孔隙的发育[19-20,23](图5)。在深埋藏、高演化和油气形成保存阶段,生烃作用对陆相页岩层系的储层孔隙形成和保持发挥重要作用,有机质进入生油期后,液态烃的充注有利于烃类的滞留与孔隙的保持,有机质演化中生成的有机酸促进了溶蚀孔隙的发育[19-21,24]。

图5 成岩-生烃作用控制下的陆相页岩及夹层差异演化模式(据文献[19-24,30]修改)Fig.5 Differential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pores in lacustrine shales and their interbe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oth diagenesis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modified after references [19-24,30])

结合岩心样品分析与测井资料解释,对鄂尔多斯、四川和松辽3 个盆地不同成熟度与埋深地区的典型井陆相页岩与夹层物性进行了统计分析(表2)。长7 段页岩Ro由0.8 %增加到生油高峰的0.9 %[25]并进一步增加到1.1 %的过程中,页岩孔隙度由3.4 %降至2.8 %再回升至3.6 %,存在先降后升的现象。页岩生油阶段及期间孔隙的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液态烃在源内的滞留现象[26],页岩中有机质较强的吸附能力使早期可动性较低的液态烃滞留在有机孔内,使常规方法测量的页岩孔隙度降低(表2;图5)。结合成岩-生烃作用综合分析,认为生油高峰前压实作用较强,有机质生烃增压强度和低熟页岩油可动性均较低,导致页岩物性(有效孔隙度)仍存在持续降低现象(图5)。而后,随着有机质进一步演化与压实作用影响逐渐减弱、生烃增压作用的增强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增加,成岩-生烃作用影响下的页岩有机无机孔隙发育程度增强,页岩物性逐渐变好[19-21,24]。砂岩夹层孔隙度则具有单调递减的变化规律,即随着成岩演化与埋深的增加,夹层孔隙度逐渐降低(表2;图5)。在湿气-凝析气阶段,有机质与液态烃的裂解生气促进了固体沥青内有机孔的发育,四川盆地自流井组的Ro由1.4 %,1.6 %向1.8 %增加的过程中,页岩的孔隙度有所升高而夹层孔隙度有所降低。松辽盆地营城组Ro由1.6 %,1.8 %向2.0 %增加的过程中,营城组夹层的孔隙度进一步降低,但降幅较小且趋于缓慢,说明夹层已很致密,营城组页岩的孔隙度也有微弱的降低趋势,可能的原因是陆相页岩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应力敏感性强,脆性和抗压实能力明显差于海相硅质页岩[8,27-29]。受埋深与压实作用影响,四川盆地YL4 井、松辽盆地梨树断陷LS2 井和LS2-1 井页岩埋深已达3 800~4 400 m,导致深层页岩物性较中-浅层略微有所降低(表2)。

表2 典型陆相页岩层系地球化学参数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ypical lacustrine shale sequence

3.2 陆相页岩及夹层差异演化模式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四川盆地涪陵与元坝地区自流井组及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层系埋藏史、生烃史及成岩演化史为基础,结合三大盆地目的层段页岩与夹层储层物性,利用三元线性拟合方法[31]结合热演化模拟实验,分析页岩无机孔隙与有机孔隙发育特征与演化规律,开展了陆相页岩层系孔隙演化特征对比分析,建立了页岩与夹层成岩-生烃作用控制下的孔隙演化模式(图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层系总体表现为砂岩等夹层物性明显优于页岩(表2)。延长组最大古埋深较浅(约3 000 m)[32-33],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低,Ro主体介于0.5 %~1.2 %,有机质处于生油期,有机孔发育程度较低,页岩储集条件较差(图2a—c,图4),成岩阶段主体达到中成岩A期。由于压实和胶结作用相对较弱,砂岩夹层保持了一定的原生孔隙,并经历了一定的溶蚀改造和构造破裂作用,使砂岩夹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图3a—c,图4,图5)。

四川盆地自流井组页岩层系总体表现为页岩储层条件明显优于夹层(表2)。自流井组最大古埋深可达5 000~6 000 m,Ro主体介于1.3 %~1.8 %[4,8,21,34],成岩阶段总体进入中成岩阶段B 期[4,8,21],黏土矿物的进一步转化使黏土矿物层间/粒间孔缝成为页岩主要储集空间。在埋藏成岩过程中,随着热演化程度的不断升高,尤其是进入高成熟阶段(Ro>1.3 %)后,有机孔逐渐发育,对页岩总孔隙度的贡献逐渐增加[4,19-21,35-36]。由于自流井组陆相页岩TOC较低,有机酸生成量相对较少,难以对夹层进行充分的溶蚀改造,加之夹层致密的原始结构,造成砂岩和介壳灰岩夹层在成岩过程中进一步致密化,夹层的储集条件明显差于页岩(表2;图5)。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层系总体表现为页岩储层优于粉砂岩夹层(表2)。与四川盆地自流井组相比,其盆地古地温梯度更高[37-38],页岩热演化程度更高,更利于有机孔的发育,有机孔对总孔隙度贡献更大。同时,由于梨树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年代较侏罗系自流井组新,最大古埋深总体位于4 000~5 000 m[39],浅于四川盆地侏罗系,因此虽然其热演化程度更高,但其储层压实与致密化程度总体低于自流井组,夹层物性保持程度较好,但总体不及页岩(表2;图5)。

整体上,较高的黏土矿物含量使陆相页岩具有抗压实能力弱、生烃期之前无机孔隙快速减少等特点。生烃演化阶段进入生油窗后,有机孔、黏土粒间/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发育程度及其在总孔隙中占比逐渐增加。达到生油高峰(Ro=0.9 %)前,压实作用较强,有机质生烃增压强度和低熟页岩油可动性均较低,页岩物性(有效孔隙度)仍持续降低(图5)。生油高峰至晚成岩阶段之前(0.9 %<Ro<2.0 %),压实作用影响逐渐减弱,成岩-生烃作用影响下页岩有机和无机孔隙发育程度增强,页岩物性逐渐变好。三大盆地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页岩有机质成熟度和成岩演化阶段的不同所导致的有机孔、黏土矿物孔和溶蚀孔发育程度的不同。延长组处于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有机孔发育程度低,页岩储层条件差,砂岩夹层的页岩油富集条件更优;四川盆地自流井组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早期,油、气共存,页岩中有机、无机孔隙均较为发育,页岩储层条件较好,夹层主要为次要储层或隔层;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已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更有利于页岩气和有机孔的形成,页岩储层条件最好,粉砂岩夹层受沉积环境与成岩演化作用影响,储集性较差。

4 结论

1)中国陆相页岩具有时代新、盆地规模小、物源多、岩相及其组合类型复杂、热演化程度低等特点。陆相页岩以混合质、黏土质和粉砂质页岩为主,并常与碳酸盐岩、砂岩及凝灰岩等夹层频繁互层,源-储配置与耦合关系复杂。以鄂尔多斯、四川、松辽盆地为代表的陆相页岩储集空间以无机孔为主,有机孔次之,局部发育微裂缝。夹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裂缝等无机孔缝为主。

2)陆相页岩及夹层孔隙演化受成岩-生烃作用共同控制,较高的黏土矿物含量使页岩整体具有抗压实能力弱、生烃期之前无机孔隙快速减少等特点。进入生油窗后,页岩有机孔、黏土粒间/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发育程度逐渐增加;达到生油高峰前,受压实作用、生烃增压强度与低熟油可动性影响,页岩有效孔隙度持续降低;生油高峰至晚成岩阶段之前,压实作用影响逐渐减弱,成岩-生烃作用影响下页岩物性逐渐变好。夹层演化规律则相对单一,在压实和胶结等作用下逐渐致密,物性与储集条件逐渐变差。

3)延长组处于生油期,有机孔发育程度低,页岩储集条件差,砂岩夹层页岩油富集条件更优。自流井组处于成熟-高熟阶段(1.3 %<Ro<1.8 %),油、气共存,页岩有机和无机孔隙均较为发育,页岩储集条件更优,夹层主要为次要储层或隔层。营城组已进入高熟-过熟阶段(1.6 %<Ro<2.3 %),最利于页岩气和有机孔的形成,页岩储集条件最优,粉砂岩夹层受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共同影响,储集条件较差。

5 展望

陆相页岩层系具有页岩和夹层频繁交互的特征,其中页岩是生烃主体,页岩和夹层共同组成储集系统,宏观上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但是随着研究尺度的减小,页岩层系会出现源与储的分离。页岩层系中的源-储耦合关系、尤其是储集空间是以页岩占主导还是夹层占主导是一个基础性、关键性的地质认识问题,在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的陆相页岩油气形成和富集条件时至关重要。

陆相页岩的源-储耦合问题随着沉积时代、埋藏深度和演化程度的升高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即有机生烃、无机成岩过程的时-空耦合关系既控制页岩的生烃相态和生烃潜力,也控制以无机孔为主的夹层物性,还控制着页岩中有机孔和无机孔的发育程度和配比关系。总体来说,在生油阶段,页岩层系内粗粒度夹层物性高于页岩,夹层更有利于富集和产出页岩油。随着热演化程度增高到生气高峰,页岩中有机与无机孔更为发育,有利于富集更严格意义上的“页岩”气,夹层则在成岩作用下逐渐致密化。中国含油气盆地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分布广泛,如四川盆地三叠系须家河组、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和侏罗系、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松辽盆地中生界均具备陆相页岩气的发育条件,值得在未来进一步加强评价研究与勘探力度。

选区评价中,应综合选取生气潜力大、页岩储集条件好、岩相组合可压性好、保存条件良好且地层超压、后期整体抬升幅度适中而使页岩埋深较浅的地区。在上述选区原则指导下,已在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营城组实现陆相页岩气工业气流突破,建议持续加强勘探开发攻关力度以形成学习曲线,提升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效果和经济性,以“点”上突破示范引领陆相页岩气的“面”上展开和储量产量的规模增长。

致谢:成文中得到了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的协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层系储集成岩
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梅山组碎屑岩储集性及成岩作用研究
四川南江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混积层系特征及成因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高含水期油藏层系优化
川中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储集特征研究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
能源领域中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演化
吸水剖面预测模型在层系优化组合中的应用——以濮城油田文51块沙二段下亚段油藏为例
二元复合驱矿场驱替过程中驱剂运移特征研究——以双河油田438Ⅰ、Ⅱ层系为例
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