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减负”

2023-12-30 08:19马艳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双减历史作业

摘 要:“双减”政策是基于当前教育形势提出的一项全新政策,强调实施“减负”教学,缓解学生身心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化落实“双减”政策,有利于优化历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从初中历史“减负”教学入手,根据历史课程特征与“双减”政策要求,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后指导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双减”政策 “减负”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47

“双减”政策的立足点在于“减负”,根本要求在于“提质”,教师须从“减负”视角入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高效学习,同步提高课堂质量与作业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应坚持“双减”政策要求,准确把握“减负”方向,有目的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通过科学教学实现“提质”目的。

一、初中历史教学落实“双减”政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优化学科教学

基于“双减”政策开展历史教学,教师须对“减负”“提质”等核心要求深入解读,并在教学实践中严格遵循,根据教学现状从根本上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在此形势下,历史课程必然会突破常规教学瓶颈,从课堂内容、作业数量等方面合理“减负”,让教学活动变得科学化、创新化,教师可集中精力对学生实施高效引导,为其创造出相对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摆脱过于密集的知识学习压力与机械化的作业练习,师生均可轻装上阵,深度教学,让历史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突显自主性,真正优化历史教学,达成“提质”目的。

(二)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

传统历史课程以课堂灌输式教学和“题海”式训练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学生的身心需求与素质发展,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历史知识,但却缺少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历史素养。“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从“减负”视角优化教学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坚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考虑其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使其逐步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依靠史料去了解、认识历史,准确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减负”教学的优化方向

在当前“双减”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若想更好地落实“减负”教学要求,达到课程“提质”的教学目的,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优化的具体方向。

首先,教师需要拓宽自身的讲课思路,要合理改进课堂知识讲授的内容与形式,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在课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效率,使其能够快速探索出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发现表层知识背后的深层现象,了解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历史发展历程,使他们真正深化对历史的认知,更加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精简历史作业的数量,改进作业的形式。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历史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学生这一主体,要根据他们每堂课实际的学习情况制定层次化历史作业任务,以此来减轻学生作业完成的负担。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实践作业任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使作业发挥出应有的减负提质作用。

最后,教师需要合理优化课后指导活动,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难题或作业难题,以此来增强他们历史学习的信心,降低其知识复习的压力。

三、基于“双减”政策实施初中历史“减负”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提质”是“双减”政策的根本要求之一,除了提高作业质量之外,还要求教师提高课堂质量。因此,教师应立足课堂,全面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着力打造符合当前形势的高效课堂模式,始终坚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化体现“减负”要求,转变课堂质量低下的现状,基于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引领自主探究,实施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通过深度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优化教学关系的同时,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教师可从历史课程特征入手,采取任务驱动方法,以学习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表层历史知识切入,在探究中逐步发现其本质与内涵,了解历史知识背后蕴含的社会人文现象。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围绕任务层层推进,深度探索,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缓解学习压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时,为了实现深度教学,教师结合课程重点设置学习任务,先利用一个问题引出探究任务,提问: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途径渤海时留下《龟虽寿》这一千古名篇。此时,曹操已53岁,他的“壮心”是什么呢?此问题相对简单,学生根据对历史的了解便可得出曹操的“壮心”在于统一全国。随后继续展开深度探究,提问: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针对上述问题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历史经验综合思考,自主探究后总结答案,回答问题。在任务驱动下,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提炼,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与影响,建构出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这样的教學能够达成深度学习目的,实现“减负”要求。

2.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工具已成为历史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为高效课堂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师应以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支撑力量,精心设计现代化课堂模式,巧妙实施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合理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与真实史料,丰富学生历史视野。信息化课堂构建可充分利用微课、电子白板、智慧教室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技术,精简教学结构,吸引学生参与,聚焦问题解决,让信息技术引领课堂教学高效开展,增强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时,为了让学生真切了解唐朝的繁荣盛况,教师可搜集相关历史故事、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制作微课,要求学生课前自主观看,直观感受盛唐气象,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思考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提前了解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课堂上,教师利用一段盛唐时期的纪录片引领学生详细了解唐朝走向鼎盛的历程,让学生从经济、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直观感知盛世繁荣,将平面的内容立体化地呈现出来,转变历史知识的呈现形式,带给学生别样的体验。同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拓展相关史料,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加深理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通过视觉刺激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师生围绕重点知识与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效率大幅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优化作业,发挥历史作业价值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减轻作业负担的要求,教师应精简数量,提升质量,控制时间,创新形式,以此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基于此,历史教师可从因材施教、理实结合两个方向着手,减少机械化、无意义的作业,设计多样化、高质量的作业,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历史作业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学习空间。

1.落实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

“双减”政策提出:“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在此要求下,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客观认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分层作业,适应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课后需要,让每个个体通过完成作业弥补不足。在作业设计之前,教师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个体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作业设计的目的,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降低其抵触心理,从中汲取历史知识,获取作业乐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课堂学习情况设计分层作业。其中,C类作业为核心巩固训练,以教材核心知识点为主,设计选择、填空等题型,要求学生巩固重点知识;B类作业为基础能力训练,在C类作业中选择部分题目,同时增加论述题,要求学生对核心知识点强化巩固,并能基于题目进行知识运用;A类作业为拓展提升训练,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知识点,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近代中国屈辱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C类作业要求学困生必须完成,B类作业由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完成,A类作业由有意愿自我提升的学生完成。此分层作业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准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应其学习特征的作业任务,三个层次训练重点不同,从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思维训练层层递进,改变了机械化的训练形式,学生的作业质量不断提高,作业压力减少,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2.创新作业形式,设计实践作业

常规历史作业往往以书面作业为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有些书面作业并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增加实践作业,组织学生围绕课程主题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历史调查、信息搜集、实地参观、宣传倡议等实践活动来丰富历史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初中生的主观意识较强,他们对实践作业的喜爱程度较高,且能做到积极参与,教师须注意实践目标,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夯实基础,培养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0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设计调查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改善情况。针对此调查任务,学生可采取向家人咨询、参观博物馆、问卷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小组整合处理后撰写调查报告;课堂上分组讨论,各组代表上台汇报调查结果,概括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随堂完成“写给未来的信”实践任务。此历史作业以调查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信息收集与整理中获取关键知识,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真切体会改革开放的成果,学会应用历史知识判断、分析、概括历史问题,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积极发展。

(三)合理规划,提高课后指导效果

课后指导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历史教师必须抓住课后指导这一关键环节,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增强课后指导效果,适应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

1.营造活泼氛围,加强课后体验

对于初中生而言,兴趣是其参与学习的动力,而生动活泼的氛围能调动其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愉悦、放松。为了让“减负”落到实处,历史教师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体验活动,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出活泼的历史氛围,改变以往严肃的课堂现状,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教师可组织辩论、情景表演、角色体验等活动,把一些历史观点、历史事件搬到课堂之上,让学生以说或演的方式表达个人想法,深入感知历史场景,了解历史人物,在轻松的体验式学习中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鸿章这个关键历史人物,教师可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人物功过评价,引导学生说出对李鸿章的认识,提出不同的看法;然后组织辩论活动,正方论点:过大于功;反方论点:功大于过。确定论题后由学生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分成两组并进入自由准备时间,正反双方推选出四名代表展开辩论,在辩论中须提出论点,说明论据,通过双方的语言交锋清晰地呈现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明确他倡导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功”及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人物评价和辩论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主动了解历史人物,学会表达个人观点。

2.实施在线教学,提供课后指导

在线教学可以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局限,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指导,满足学生课前、课后学习需要。教师可开设在线教学渠道,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或学习软件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将此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师生之间在线交流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学习障碍,教师再通过专项指导帮助其解決学习难点与作业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课后辅导,增强课后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本单元对英国、美国、法国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发展做出了详细介绍,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关键时间点、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教师可制作单元知识复习课件,连同各课时课件及史料素材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学习,并开设在线答疑课堂,由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进行释疑,通过双向互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掌握,提高课后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教师本着“减负提质”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进行优化探索,这些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历史教师应关注“双减”政策要求,与历史新《课标》有机结合,从“减负”视角优化历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旭峰《双减背景下探索“三性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年第11期。

[2] 解伟静《创新教学,减负增效——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年第17期。

[3] 刘建富《做好历史作业“加减法”——“双减”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年第11期。

(马艳红,1982年生,甘肃临夏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双减历史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历史
作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