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潍坊“非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30 08:19郝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核雕非遗潍坊

郝晴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师的重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传承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以潍坊“非遗”资源为例,重点探究潍坊“非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潍坊“非遗” 中学历史教学 课程资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将“非遗”资源融入历史教学有利于帮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目前,在中学历史新教材颁布之后,各地区使用统一的历史教材,不免忽视了各个地区的特色,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与家国情怀。潍坊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潍坊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当地的中学可以依托这些素材进行历史教学。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潍坊“非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利用路径,希望能够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一、潍坊“非遗”资源概述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61项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分为十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民间文学包括大禹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柳毅传说、李左车传说等;民间音乐包括诸城派古琴、挫琴、青州八角鼓等;民间舞蹈包括月宫图、地秧歌、百鸟朝凤;传统戏剧包括高密茂腔、周姑戏等;曲艺包括东路大鼓、青州八角鼓、渔鼓书、快书等;杂技与竞技包括孙膑拳、青州花毽等;民间美术包括潍坊核雕、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包括潍坊红木嵌银及木雕、潍坊风筝等;传统医药包括董家骨科正骨疗法、通经引药法等;民俗包括东镇沂山祭仪等。

二、潍坊“非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暴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性突破,教师必须丰富历史课程资源。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教学应将潍坊“非遗”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另外,“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具有历史、文化等多种价值,将“非遗”与历史教材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弥补教学中的弊端。

目前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着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教材以及课程的理解能力欠缺,教师需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统编版新教材是围绕着五大核心素养撰写的。相比旧教材,做了很大方面的改动,一方面,新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知识面广,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新教材近几年才投入使用,教师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方式也处于摸索阶段,并未完全吃透,教师还需深刻学习、掌握新教材,才能教好学生。历史课本中的事件距离现在较为遥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本中的某些概念对学生来说也太过抽象,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再加上教师的机械讲授,学生对课程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巧妙地将历史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用身边的小事来讲述历史事件。“非遗”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学生所处地区的“非遗”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可以有效提高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非遗”资源,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布,使我国的教育目标从以前的三维目標转向了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非遗”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非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两方面。

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宿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体现了其对育人功能的追求。从古到今,中国人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国与家始终联系在一起,历史学科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特别是能够培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必须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功能。将“非遗”资源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民族精神来自我们对自己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的一种热爱,而“非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独特的文化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情感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追求与民族特性。

以传统美术为例,在向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时,教师介绍了潍坊核雕,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早在先秦时期就推崇儒家文化,儒家的仁和礼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文人,这些思想同样渗透在潍坊民间艺术作品核雕的制作上,从形式到内容题材的选择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潍坊核雕用桃木雕刻,而桃木在古代文化中具有辟邪的功能,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平安的追求。中国传统的“桃”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夸父逐日死后,他的手杖化为“邓(桃)林”,后来,核雕中还出现了佛教文化的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非遗”有很强的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遗”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以潍坊核雕为例,潍坊核雕的产生与鸦片战争后清朝社会的动荡有关。潍坊核雕始于清末,公认的祖师是张大眼。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治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导致宫廷里的雕刻艺人大都沦落到民间,张大眼就是一个代表,他从北京流落到潍坊诸城以卖艺为生,因受潍县人都渭南资助,心怀感激,于是将核雕技艺传授给都渭南。都渭南又把技艺传给儿子都兰桂。另一方面,“非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以杨家埠木板年画为例,年画艺人会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创作出不同的年画作品,这样年画作品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非遗”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比较重视,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如政府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理论研究、推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投入大量资金等等。然而,由于西方文化的攻击等因素,“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传承力度不够,只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在承担保护与传承工作,很多中学生以及教师等外行人员对其认识较少,因此,“非遗”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小。

“非遗”在社会上影响力的缺失,不仅仅是“非遗”工作人员的责任,也是众多年轻一代的责任,在中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历史教学只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对“非遗”传承的了解较少。因此,历史教师应将“非遗”资源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等环节充分运用“非遗”资源,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非遗”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保护与传承意识。

以潍坊核雕为例,在学习新中国外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1955年周恩来总理进行外交访问,派人到潍坊寻找核雕,潍坊核雕传承人考公卿雕刻了7件作品,包括《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将这些核雕作品展示给学生,周总理将核雕作为礼物送予外国人,彰显我们的传统文化,表明我们的友好态度。

三、潍坊“非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将潍坊“非遗”资源引入课堂教學

中学历史教学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可以对本地区的“非遗”资源进行详细了解后,将其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潍坊“非遗”众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非遗”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好是选择学生所知道的“非遗”资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非遗”资源的运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课本中明确提到的,教师可直接应用并加以补充。二是课本中没有提到的,需要教师自己挖掘合适的“非遗”资源,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以导入环节为例,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对一节课的开始和结尾的印象最为深刻,好的开头作用巨大,能够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潍坊“非遗”资源来设计课堂导入,学生很快就会被其吸引,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必须选择与学生真实生活距离较近的“非遗”资源,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为例,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本课后,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和神话故事,但是这种传说离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太遥远,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将潍坊“非遗”资源《大禹的传说》引入课堂。并且提问学生:远古传说怎么理解?远古传说是真实的吗?考古挖掘证明了吗?同学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远古时代,了解远古传说背后的故事吧。由此自然进入新课讲授环节。

(二)挖掘潍坊“非遗”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历史探究课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进行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是历史探究课的重要表现形式。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开设课外探究课比较便利。

教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外探究课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确定合适的“非遗”选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选题,潍坊“非遗”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非遗”进行选题,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选择合适的探究对象。二是要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紧密结合。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活动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精神。同时,教师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制约,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指导。三是注意探究性学习与历史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探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如果学生本身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基础,那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就会比较吃力,不能发挥探究性学习应有的效果。另外,探究性学习还可能涉及其他学科,比如语文、地理、物理等,因此,教师还需要注意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

(三)开发潍坊“非遗”校本课程

潍坊“非遗”资源较为丰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地域特色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很多学校开发了一些“非遗”校本课程,但大多体现的是其艺术价值,关于“非遗”的文化与历史价值的校本课程较少。“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校与教师自主开发

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主要形式包括两种,一是本校教研组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研组和教师是最了解本校特色的,可以将本校优势更好地展现出来。二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课程,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

2.校外开发,校内引进

“非遗”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自主研发的,但是有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无法研制出合适的校本课程,这就需要采用校外开发,校内引进这种形式,也就是请高校历史课程专家和“非遗”研究机构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研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研发出来的课程还不能直接使用,学校还要根据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进行完善、调整,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非遗”校本课程。

3.校内外联合研发

校内外联合研发是指本校与其他高校以及“非遗”研究机构共同研发,研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为所有参与学校共享,校内外联合研发的校本课程是众多专家共同智慧的结晶,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 杨姣《曲阜“非遗”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金铃《“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3] 张秀芳《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4] 张逸凡《山东潍坊核雕工艺的当代变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核雕非遗潍坊
“核雕”进校园
核雕文化,非遗传承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筝”艳潍坊四月天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