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德育的创新实践探究

2023-12-30 08:19栗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德育评价教育

栗辉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要求。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结合新时代的教育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模式,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我们要围绕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这四个关键要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教学生态。教师要科学应用新的德育方式、手段和方法,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开展教学,在育才、立德和树人的综合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高中德育的创新变革中,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中德育 创新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60

在新时代背景中,教师要遵循全面育人的价值观,建立科学的德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思维认知特点,创新德育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在学习理解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首先,德育的创新符合国家育人发展的需要。教师结合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等问题,以此实现对德育的创新。教师要遵循德育为先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在德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历史传承中,教师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缺乏对是非正误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精神追求。教师创新德育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最后,德育的实施,为学生的终身德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将德育理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德育实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准则。在学生价值追求和德育认知的相互作用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结合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观念进行教学创新,助力德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工作的碎片化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德育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很多时候仅是帮助学生规范日常行为,缺乏对学生集体意识、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引领。德育工作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无法形成对学生的系统教育。

2.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德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很多时候仅仅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反而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德育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降低了德育的成效。

3.实践训练的不足

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没有开展实践训练,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体表现为:德育和社会实践训练的关联度不高,在德育训练环节,仅仅停留于形式化的练习。部分学生对待德育实践只是被动参与,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离,让德育产生了形式化的问题。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德育创新的主要模式

1.主体德育模式

教师要明确德育的基本要求和规律认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合理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2.活动德育模式

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以活动为目的和手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优良品质,围绕理论开展综合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巩固学生的德育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德育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德育理念认知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情感德育模式

对于学生而言,德育并不是学习接受标准的道德准则。教师要合理落实情感德育,通过情感的价值引领,了解学生真实的情绪。在肯定和认同、倾听和指导的情感触动中,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利用情感德育的科学渗透方式,能够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德育的创新实践

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德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成效。学校要基于德育发展目标,加强对德育队伍的建设,确保德育的有序开展。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岗前教育和职后培养,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岗前教育阶段,学校要围绕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和目标指向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能够结合新时代变化和国家政策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建立正确的德育发展认知。在职后培养环节,学校组建对应的德育队伍,由行业骨干牵头,结合教师团队,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德育方式的主题研讨会。在内部交流环节,教师要结合德育发展目标,对新时代德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创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及不同阶段的德育侧重等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和主题探讨。每个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认知看法,提出不同的独特见解。例如,有的教师围绕学科教育和德育的融合进行报告陈述,结合学科特性深入发掘德育素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各门学科的统筹联动,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系统教育。有的教师认为应当明确德育的阶段性发展侧重,围绕高中生在不同学年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求,科学开展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保障德育的实效。教师在课题研究和主题讨论中,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模式,构建科学的德育体系。

2.创设学生档案,提高德育成效

教师在开学之初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时观察和交流谈话,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为每个学生制作个人档案。在因材施教的德育过程中,切实提升德育实效。教师要摒弃经验式的德育方式,而是以预防、干预、维护和矫正的形式开展德育教学。在预防阶段,教师围绕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问题定期组织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情绪释放的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遇到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日常生活烦恼。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在解决学生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到了行为矫正和干预的环节,对于出现明显违规行为的学生,教师打破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开展平等对话,耐心倾听学生的消极情绪,了解学生负面行为出现的缘由。教师要通过换位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情感德育,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德育引领和情感教育的科学指导中,完善学生的内心建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认知。教师要將学生的档案作为教育依据,开展针对性教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3.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学生的隐性教育

学校要重视对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在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影响下,实现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深化学生对德育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利用口号标语、校园广播、文化长廊和黑板报等形式,定期介绍德育知识,塑造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产生影响。同时,学校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教师要结合新时代学生的认知特征,合理创设多样化的德育资源。通过趣味性的视频解说、知识科普和图文说明等形式,满足当前学生的认知需求。学校实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便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重要的节日期间,学校会举行不同主题的德育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主题演讲、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情感认同。例如,在每年的七月一日这一重要时间点,学校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等。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革命文化精神的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在唱红歌、观红剧、讲红色故事和演红色历史的多元校园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在德育过程中,要借助校园环境开展隐性教育,并通过主题活动开展显性教育,在显隐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4.开展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进一步开展家校合作。在两者的合力教育下,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是学校和家庭建立联系的桥梁,要完善家校沟通机制。教师通过电联、网络交流和家访等形式,为家长讲解孩子在学习生活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科学指导,解析高中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生活烦恼。家长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实现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巩固和深化。很多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良好,但是一回到家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和指导,就会出现自控能力降低等问题。在家校一体的协同共育中,教师通过实时信息交互,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家长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实现对孩子的德育引导。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放手让孩子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法治观念。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能够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家庭中开展德育教学,能够巩固学校德育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要将学生在家中的真实状态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进一步优化德育方案,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在家校一体合作沟通机制的建设中,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5.组织社会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开展实践训练活动。在提高学生德育理念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社会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例如,有的学生以社会调查作为实践主题,通过实地勘察,了解新政策下乡村产业的振兴情况。学生在访谈对话和资料搜集中,了解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时代特色,这能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同时,学生要分析新时期下制约乡村发展的客观因素。学生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譬如,有的学生发现,很多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的天然制约,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学生在了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要立足因地制宜和绿色发展的基本方针,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立足传统生态农业的基础,开辟特色化的旅游行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均衡升级。学生要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在应用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真实认知体验,科学开展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有机整合。教师通过知行合一的德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6.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德育的有效实施中,教师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借助新时代的德育目标、评价目标和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要素。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评价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评价环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书面评价形式。教师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要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在互相监督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而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教师要整合多元评价信息,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在德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并且,教师要对评价内容和要素进行细化,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在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借助积极的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德育的效果,提高德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要明确新时代德育视域下的各项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德育方针,实现对高中德育的创新变革。教师要立足德育的核心内涵和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符方军《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至善”德育的校本实践》,《中小学德育》2023年第3期。

[2] 冯文全、李霞《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的创新分析》,《中国教师》2021年第S01期。

[3] 邵承伟、徐轶君《浅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课堂德育渗透的创新》,《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二)》2020年。

[4] 吕小步、经庆录《落实高品质德育,促学生全面发展——家校共育视域下推进高中德育有效开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年第3期。

[5] 蘇国锋《新时代中学德育教学守正创新实践研究》,《学周刊》202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德育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