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溺爱”教育的危害

2023-12-30 08:19赵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尊师重教笔者学校

摘 要:现如今,在教育领域,存在着一种不合理的现象,那就是“溺爱”教育。多年的应试教育和不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它在社会上产生了阻碍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破坏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等诸多不利影响。笔者在文章中就“溺爱”教育形成的原因、不利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溺爱”教育 应试教育 尊师重教 立德树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61

说到“溺爱”这个词,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家庭教育。从过去到现在,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溺爱”这种现象。它指的是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宠爱,让孩子在自己庇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另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品性也未做严格要求,老是以“我的孩子是最好的”自居,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引发了许多家庭悲剧。

我们今天所要谈的“溺爱”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这个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指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地位特别是优生的地位放得很高,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也违背了尊师重教这一社会传统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这种溺爱现象主要表现为:1.一些学校为成绩优异的同学提供特别优厚的条件,吸引这些学生来本校就读;2.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矛盾时,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会对受教育者进行过度保护,让教育者的地位变得卑微,背离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3.有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喊出了“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这一口号;4.还有一学校为了扩大影响,便于招生,为本校考上清华的学生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让学生披红戴花巡街游行,甚至在校园内为该生树立了一座雕像,以此来激励其他的学生。

细数种种“溺爱”教育的现象,让人不得不深思。可悲的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书育人的教师不知何时开始变得低下,因为他们面前的学生已经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学生甚至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可叹的是教师的职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记得有一个教师曾经问学生,长大后想不想当教师,那位同学不屑地说:“当教师又累,工资又低,还要受气,谁愿意当教师。”不知何时,如今的人民教师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吸引学生的职业。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今教育中的“溺爱”现象,笔者认真分析,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它是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物。虽然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国家也在尝试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但一切都还在摸索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当下我们主要实施的其实还是传统的应试制度。即便多了一些渠道来选拔人才,但考试分数还是作为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既然是唯分数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学生成绩的优秀与否就代表着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的教育成功与否。家长会向教师要成绩,为了成绩,家长们会放弃每个学期只需几百元学杂费的公立学校,而去选择每学期学费在一万多的私立学校,这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社会会向教师要成绩,社会上大众的目光不会重点关注你培养的学生素质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学校的课外活动是多么丰富多彩,学生是不是很快乐,重点是有多少学生考了高分。在这种现行体制下,学校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会格外关注,甚至会出现前面所看到的学校对考取名校的学生进行过度包装、过度宣传的不合理现象。

其次,不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如何评价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教育,是一个难题。虽然近些年,我国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有些地方,为了应对改革,只是增多了相关科目考试的次数,或者采用了全国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或者是特长生招生制度。这些政策所能惠及的考生只是极少数,或者说这些数字相对于全国每年一千万左右的高考大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部分学生还要靠分数说话,分数才是硬道理。在這样的体制下,各级省、市、州在评价学校时,学生成绩依然排在第一位。就高考而言,一个学校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有多少,本科升学率是多少,是一个综合性评价标准。每个学校在每一年的高考前也会制订相关高考目标,从而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此类推,各级小学和初中也都会有相关的升学指标。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加剧了教育中的“溺爱”现象。学校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就需要更多的优质生源,有了优质生源,就能在小考、中考、高考中通过成绩胜出,为了得到优质生源,在每年的志愿填报季,许多高一级学校都会到低一级学校中宣传,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有的学校会开出一系列优惠条件,例如学费减免,按月发放生活补助,提供单独的寝室,为其家长提供相关的工作岗位以便陪读等。甚至有几个学校的教师同去争取一个学生,学生决定谁给的条件优厚就去哪个学校就读,有的学生还跟教师谈起了条件。看到这些现象,笔者再也感觉不到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和光荣,只感受到了教育的悲哀。

再次,教育市场混乱。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会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的项目中就包括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家投资教育这样的项目。一些企业家们投资教育,不是做慈善,而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都花重金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办贵族学校。这样的学校往往收费比较贵,少则几千、上万一学期,多则几万一学期,让许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这样的学校开销也会很大,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运作的。所以生源对于这样的学校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办学初期,学生家长的口碑更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有些学校就告诫教职工要把学生家长当作自己的上帝,尽心尽力为他们做好服务。甚至有些学校还把学生的满意度纳入了教师的年度考核体系中,这难道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溺爱”吗?

笔者想到,“天地君亲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却要教师俯下身子把学生奉若神明,这种角色的转换不知会带来什么结果,很幸运,笔者的领导并未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听到这样的至理名言,笔者却如鲠在喉。笔者认为,如果把学生当作教师的衣食父母,让学生不成熟的评价来决定教师的好坏,这样的教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一群跪着教书的人又怎样培养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站着的人?教育是讲究师道尊严的,如果把神圣的教书育人引申为一种服务性职业,它难以结出善果。

很多学校喜欢夸大教育的作用。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又延伸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例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明确地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生本身也的确就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无可非议,但是万事都讲究一个度。如果推的太高,就是“溺爱”。例如,还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听到这句话,笔者有一种如芒在背之感。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仿佛自己成了一个罪人。虽然这些年来笔者一直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在教书育人,也一直秉承着立德树人的宗旨在从事教育,但并未成功地将每一位学生都送入重点大学,还有少数同学甚至未读完高中,在笔者的苦苦劝说后还是主动退学,另谋出路。还有极少数同学,因多次违反校纪且屡教不改后被学校劝退。回想起种种,笔者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在误人子弟。但是转念一想,如果笔者的做法最终被界定为误人子弟,那笔者身边,乃至全省,甚至全国,成千上万的教师们,又有几个合格的教师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如果只作表面理解,仿佛没有什么,只是突出了学生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学生因材施教,促其成才。如果仔细分析,这句话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这句话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把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就是教师的无能。学生成才的途径很多,接受教师的教育并非唯一的方式,而且,即便是再高明的教育家,也并不能保证她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也只有七十二人。教育虽然负有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教育不是萬能的”。这句话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把学生不能成才的责任都甩锅给教师,这是让人断然不能接受的。

从上述的种种“溺爱”教育的现象中,我们感觉到这样的教育已然变了味,它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而是蒙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甚至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铜臭味。这样的教育还能称之为教育吗?这样的教育所能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全健康发展。这样被溺爱的孩子,他的人格是难以实现健康发展。这样的学生被学校、被班级、被教师当作宝,在学校中备受关注,时间长了,他们并不能真正认清问题,容易骄傲自满,自视甚高。有的学生还会错误地认为他们优秀,学校、教师关注他们是理所当然,甚至认为是他们成就了教师,成就了学校。这样的学生全然没有了谦逊、感恩等优秀品质。这样的溺爱也容易让学生成为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遇到了更优秀的人的时候,面对现实的挫折,容易变得脆弱,因为以前一路走来太过顺利,时时被宠着,时时有人帮他们排忧解难,而一旦要自己独自面对时,就无所适从,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由此可见,“溺爱”教育下的孩子是不健康的。

其次,“溺爱”教育容易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教育这个领域里,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相信教师,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只有真正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会和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好各种知识。但是学生在被溺爱之后,认知能力就会下降,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被溺爱,他们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甚至是高高在上,教师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什么,因为他们成绩好,教师都会上门来“求”他们到学校去上课,没有他们,那所学校可能就办不下去。他们可能忘了,他们即使有一点点的成绩,那也是在一个又一个教师的帮助和关怀下,一步步取得的。一旦有了错误的认识,这些学生就会挑剔教师,甚至不信任教师,不尊重教师,教师一片真心换来的却是不信任、不尊重,这种现实让教师又作何感想,他们还能静下心来教书吗?由此看来,溺爱并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再者,“溺爱”教育还会破坏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盛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苏联政治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也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些对教师职业的诠释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伟大的。说它平凡,是因为它只是众多职业中很普通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说它伟大,是因为它又担负着立德树人这项艰巨而很光荣的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从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这份职业的巨大意义。正因为这样,从古到今我们的社会都主张尊师重教。从古到今,有关教师的称呼有许多,例如“师长”“夫子”“师傅”“先生”“教师”等。从这些称谓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尊敬”。在过去,教师和天地君亲一起被供奉在许多家庭中。由此可见,教师一直是倍受尊敬的。但是,在变了味的教育下,教师要低三下四地求学生,把学生和家长奉为上帝,面对学生家长的责难有时还要忍气吞声。师道尊严,在这时已经荡然无存。由此可见,“溺爱”教育正在一点点侵蚀“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最后,“溺爱”教育最终将会导致我们背离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我们的教育是把年轻的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接班人。这样的接班人一定是有着健全人格的。但是,在“溺爱”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容易骄傲自大,很难做到谦逊、感恩,面对挫折时,会表现得较脆弱,所以,他们人格也就难以得到健全发展,如果在后来的成长道路上仍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溺爱”教育有违我们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综上所述,“溺爱”教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学生、对社会风气以及我们教育本身都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应当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还教育一片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赵欣眉《基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探究——以乐山市第七中学为例》,《教育科学论坛》2023年第27期。

[2] 许丹红、桂勇《如何助子成龙?——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5期。

[3] 何青翰《克服“溺爱”:朱子〈大学〉思想中的“家教”》,《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赵信,1978年生,男,湖北宣恩人,大学本科,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学教育)

猜你喜欢
尊师重教笔者学校
尊师重教永远在路上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学校推介
尊师重教的古代先贤们
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
性能相差达32%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