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资源匮乏下入乡创业绩效的形成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

2024-01-01 02:49田逸飘刘明月廖望科
关键词:创业者案例资源

田逸飘,刘明月 ,廖望科

(1.大理大学 经济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是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方略。乡村创业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内生动力,场域转换和群体拓展是乡村创业有别于城市创业与农户创业的重要特征[1]。2022 年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截至2022 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已累计达到1 220 万人,比2020 年增长了20.8%,其中有近三成为入乡创业者①数据来源于央视网:https://news.cctv.com/2023/04/26/ARTItO3GKUvV0SLjZrdwJ1dm230426.shtml。。近年来,随着《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我国在政策供给上给予了创业活动巨大支持与充分保障,陆续在政策环境优化、创业平台搭建、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2]。在此激励下,创业者不断涌入乡村探索和创新产业发展业态,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从城市到乡村不仅是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更是一种社会空间转向另一种社会空间,因此入乡创业总是受到情景和主体的多方约束[3]。一方面生态资源的优越性与生产资源的有限性使创业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固有社会意识与创新思维冲突,使创业活动受多方限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为此,在乡村资源匮乏情境下,如何适应乡村社会的特殊性,让创业活动具有可持续性,是当前入乡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

入乡创业作为激活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已越发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创业绩效是决定入乡创业活动能否长期扎根于农村的重要因素。针对乡村创业资源匮乏的特殊性,多数学者基于资源基础论探讨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4]。其核心是资源特征及资源开发过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5],在此过程中,资源整合能力尤为重要[6]。资源整合是新企业将各类资源进行组合与配置,从而成功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过程[7]。该过程包括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8]。对于乡村创业而言,部分创业者面临较大的资源约束,在此情境下对手头现有资源的凑合使用是创业伊始开发识别机会的重要手段[9]。但这种资源拼凑主要针对低廉,且容易被管理者忽略或者闲置而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的资源[10]。对于拥有充裕资源和优质资源的创业者,采用拼凑的方式获取资源将会“挤出”优质资源的优势。在此情境下,更行之有效的手段是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对企业所具有的高度匹配的资源加以利用,迅速地将机会予以开发并推向市场,从而转化为绩效[11]。

战略选择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其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发展方向[12]。围绕战略选择与创业绩效的研究,学界主要基于战略适应论,以分析创业者从环境中识别、开发利用机会为出发点,强调创业战略选择对创业绩效的影响[13]。在此过程中,战略选择一方面对企业资源有着相应的要求[14],受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资源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战略还需适应外部政治、经济、制度环境,才能充分融合内部资源和外部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15]。这种适应过程,亦是创业者通过战略选择与外部环境产生交互影响,为企业带来增益的过程[16]。Peng 提出的“制度—战略—绩效”框架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17]。在此框架中,对于制度环境,North强调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将其划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18],Scoot 则从组织发展的角度,研究不同的制度环境下组织活动和组织行为的变化[19]。而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学者们从最初的财务、收益等方面的绩效扩展为包括经济效益[20]、社会效益[21]与生态效益[22]等内容的综合绩效。

综观现有文献,学界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启发,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首先,已有研究多关注农户创业和返乡创业,较少对资源匮乏情境下入乡创业绩效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其次,现有研究多以城市商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解析创业者个体特征和制度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较少关注入乡创业者这一特定群体在场域转换后,其资源优势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最后,既有研究鲜有对入乡创业者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影响创业绩效,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机制做出清晰解释。因此,在乡村资源匮乏情况下,厘清入乡创业者的资源优势特征与外部制度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既有助于创业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配置资源,保持创业活力,又有助于政府优化政策支撑体系,助力乡村创业。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一方面,案例研究是一种构建构念、命题和理论的有效策略,能够阐述特定情境下新事物发展的复杂过程[23]。另一方面,相较于实证分析,案例分析能够更为透彻地揭示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机理,能够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解析企业或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运行规律,提炼出具有理论意义的和实践价值的结论。

(二)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所遵循的是分析性概括,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其目的是揭示案例中的理论概念和原则,因此案例并不是样本[24]。案例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典型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并且要凸显研究问题的核心属性和关键内容。除此之外,考虑到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入乡创业绩效的形成机制,所选案例除满足上述原则以外,还需满足以下标准:其一,创业者应满足非本地化的要求。其二,创业企业须具有3 年以上的创业时长和稳定的创业收入。基于上述考量,文章选择云南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江公司)作为案例对象。该公司创始人是典型的外来入乡创业者,所创企业以大米和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业务为主,自2015 年创建以来获得了丰厚的业绩成果,是当地的明星企业。

(三)数据收集

为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本文使用多种渠道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数据的“三角测量”,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具体数据类型包括:(1)实地考察和访谈数据。自2019 年起,研究团队便因各类课题对荣江公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访谈。访谈对象均为公司创始人,每次访谈时间都在1 h 以上,并有2~4 名团队成员参与考察和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创始人的个人情况、公司发展历程、所取得的创业绩效、资源获取途径以及对政策制度的评价和感知等内容展开。每次访谈后都会将相关材料整理成文档。(2)微信或电话沟通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笔者多次通过微信和电话等方式与公司创始人进行沟通,查漏补缺并完善相关证据链。(3)网络媒体报道数据。除上述一手资料数据以外,本文还搜集了来自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公司公众号推文和流媒体视频信息等二手数据。

(四)案例编码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处理。首先,通过开放式编码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概念化处理,并归纳形成副范畴。其次,通过主轴式编码找寻各个概念和副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提炼形成主范畴。最后,基于归纳和提炼出的副范畴与主范畴,通过选择式编码凝练出核心范畴,并通过“故事线”的方式描述出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

1.开放式编码

为避免主观偏见,本文均采用受访者的原话进行概念化处理,并对相近的概念进行范畴化。在此过程中逐步提炼相关话语,通过反复调整修订,形成副范畴。最终提炼出112 个概念,11 个副范畴,编码结果见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结果与证据展示

2.主轴式编码

为归纳出主范畴,根据各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往复比较并重新调整,最终归纳出资源整合、战略选择、创业绩效和制度环境四大主范畴,其关系内涵见表2。

表2 主轴式编码结果

3.选择式编码

为提炼出本文的核心范畴,根据已形成的副范畴和主范畴,利用“故事线”串联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已形成范畴的反复推敲,本文最终提炼出“入乡创业绩效形成机制”这一核心范畴。据此,将故事线描述为:在乡村资源匮乏情况下,入乡创业者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创业资源,并在外部制度环境影响下,通过调整企业战略提高创业绩效。最终构建的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入乡创业绩效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

4.饱和度检验

为检验模型的理论饱和度,将额外搜集到的二手数据资料进行扎根编码,结果并未出现新的范畴与关系,4 个主范畴内部也未发现新的类属。因此,本文得到的理论模型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信息整合、产品定位选择与创业绩效

信息整合是企业对经营所需资源、技术和市场等信息进行搜寻、甄别、整理与应用的过程。长久以来,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入乡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壁垒使创业者难以准确掌握创业地的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变化。如何选择产品是初创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亦是企业需要基于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判断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于入乡创业者而言,可以利用其异质性社会网络资源,与不同类型成员互动,从而获取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同时还可以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打破其同质化和信息闭塞的弊端,了解当地的资源存量。通过上述两种途径获得信息咨询,进而调整企业产品定位,持续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以此获得稳定增长收益。该案例中,创业者利用自身社会网络资源,在创业初期对市场和创业地进行了充分考察与研判,确定了生态农业这一发展方向,并积极与农科院的专家合作,推广新品种种植,打造出了4 种生态大米与10 余种生态蔬菜品种的产品集群。且多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和“有机产品认证”,不仅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还大幅提升了产品品质,其市场价格也远高于其他普通产品,为创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命题1:创业者通过整合信息咨询,调整企业产品定位,提升入乡创业绩效。

(二)资金整合、经营模式选择与创业绩效

资金是维持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在乡村创业资源匮乏情境下,入乡创业者需要依靠自身的资金优势与整合能力,不断投入并保持创业活力。创业者通过资金整合为企业调整优化经营模式提供坚实保障,让其拥有足够的资金底力支付规模化发展中的土地流转成本与劳动力成本、标准化生产中的技术投入成本以及品牌化营销中的宣传成本。而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与销售业绩也在上述差异化经营模式下得以稳步提升。案例中,创业者通过整合自有资金、借贷资金与亲友借款,大力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在创业初期便建立了大约4.67 hm2蔬菜标准园和33.33 hm2“稻鱼”综合种养示范田,逐步形成了以“稻鱼”“稻蟹”“稻鸭”三种模式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群。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模式近千公顷,被各级政府授予了“扶贫爱心企业”“就业扶贫车间”“扶贫明星企业”等称号。并通过打造“葛荣江生产大队”洱海流域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收益。上述成功更是让企业成了社会各界交流考察的重点对象,每年接待访客人数达到了1 万多人次,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命题2:创业者通过整合多元资金,优化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入乡创业绩效。

(三)经验整合、关键技术采用与创业绩效

经验是生活工作实践中的知识技能积累,能够逐步凝练成个人的思维、意识和观念。传统农业生产中,劳动者通过“干中学”积累经验,并逐步沉淀为人力资本,帮助其解决问题。而经验整合是将已有知识、观念、意识应用于其他领域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并解决问题。高阶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发展绩效[25]。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在确定产品定位和经营模式之后,需要选择与之相适的关键技术,这便需要依托创业者的先前经验,判断技术需求,做出合理选择。而技术是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生命力,适宜的技术投入能够同时兼顾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环保责任。该案例中,创业者意识到涉农创业若要突出产品和企业发展特色,一方面需要解决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摆脱传统农业效益过低的问题,因此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控本增效。鉴于此,企业在创业初期引入水肥一体数控系统用于生态蔬菜种植,大幅降低了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并且还陆续购入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轮式拖拉机等用于生态大米种植,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此外还依托生物有机肥、生态种养、绿色防控、秸秆还田、节水农业技术及田园清洁生产,实现控水、减肥、减药,废弃物及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以及农田尾水回提循环利用,赋予了生态蔬菜更高的品质保障,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产业链延伸上,公司主动求变,投入1 000 多万元建成精米日产150 t 加工生产线,包括烘干、加工、包装等,成功实现了生态大米从种植、加工、包装到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命题3:创业者通过整合各类经验,选择适宜技术投入,提升入乡创业绩效。

(四)以政策支持为表征的正式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制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外生动力,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乡村,制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人们认为创业行为能够获得政府资助,并享受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权利,将会降低个体对创业初期资源约束的担忧[26]。拥有政府支持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内部政策信息,从而根据政策和产业的方向提前对其自身管理体系,规则和流程进行改进[27]。以政策支持为表征的正式制度环境,一方面通过项目奖补,减缓入乡创业者的资金压力,优化战略选择,影响创业绩效。案例中,企业有着每年折合1800 元/hm2的生态种植奖补,其中包括12000元/hm2的现金直补和6000元/hm2的有机肥补助,这一政策减轻了企业的土地流转成本压力,使其能够把更多的资源投入生产层面。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扶持下,企业先后获评“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国家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州级现代农业庄园”,并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云南好粮油”“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等产品称号,自此企业知名度大幅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扩大。

命题4:以政策支持为表征的正式制度环境通过降低资源投入成本和提升企业声誉发挥调节作用。

(五)以价值观念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非正式制度所体现的是乡村的创业氛围,以及当地人对创业事业的态度观念。创业者感知社会群体对创业的看法,会显著影响创业的投入与积极性,进而影响创业企业的绩效[28]。良好的创业环境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29]。在特殊的乡村社会环境和资源环境下,入乡创业所需的土地和劳动力都需从乡村本地“资源池”获取。积极友善的创业氛围将有助于创业者从“资源池”中获得资源,进而降低资源获取成本。案例中,当地人的积极态度和较高的流转意愿,让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近百公顷流转土地。除此之外,乡村地区在制度禀赋方面往往存在大量的非正式个人连接而缺乏正式的交易型连接,导致在进行大规模生产时,面临缺乏大批量熟练劳动力的问题[30]。但在案例中,当地人对入乡创业者多持欢迎态度,愿意与各类经营主体签订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这有效解决了企业的雇工问题。

命题5:以价值观念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环境通过降低资源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发挥调节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单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乡村资源匮乏情境下入乡创业绩效的形成机制以及正式制度环境与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入乡创业者通过整合资金、信息与经验等创业资源,调整优化企业战略选择,进而提升创业绩效,以政策支持为表征的正式制度环境和以价值观念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环境通过“增减”机制发挥调节作用。首先,入乡创业者利用信息整合帮助企业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而持续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以此获得稳定增长收益。其次,利用资金整合为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提供保障,帮助其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销售业绩。再次,入乡创业者还利用经验整合帮助企业选择与生产产品和经营模式相适配的关键技术,兼顾企业生产效率与环保责任。其三,以政策支持为表征的正式制度环境通过帮助企业降低资源投入成本、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升企业发展声誉,发挥调节作用。最后,以价值观念为表征的非正式制度环境通过降低企业资源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优化资源投入结构,发挥调节作用。

(二)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可获得如下研究启示:第一,入乡创业应选择创业者熟识的领域或行业。入乡创业比返乡创业更具挑战性,在复杂的乡村社会环境下,同业竞争中入乡创业者需要比其他创业者具备更多的资源优势,因此选择自身熟悉的领域或行业进行创业,将有助于企业快速成长。第二,入乡创业者应结合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选择企业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以避免创业的盲目性,把自身优势充分注入创业项目中,能够让入乡创业持续扎根乡村。此外还应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性与适配性,充分融合企业的产品战略、经营战略和技术战略,以实现效率与收益齐增。第三,入乡创业者应高度重视制度环境的影响。在乡村资源匮乏的情境下,制度环境将对乡村资源整合与配置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入乡创业者应保持对制度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制定发展目标。

入乡创业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问题,由于研究资源和时间限制,本文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随着场域扩张和群体拓展,入乡创业的内容已越发丰富,本文仅关注了涉农创业的绩效形成问题,未来研究还可以尝试从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等其他领域探究入乡创业绩效的形成问题。另一方面,本文采用单案例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所得结论还需进一步利用多案例或定量分析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与科学性。

猜你喜欢
创业者案例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资源回收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