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叙事、价值认同与情感传播: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第五季的创新表达与分发逻辑

2024-01-02 12:22曹堃
武汉广播影视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书信情感文化

曹堃

全民阅读理念的提出以及阅读日的设置使得阅读这一提高人民素质、促进文化发展的手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以阅读为主的文化类视听节目更是契合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理念,不断登上社会舞台。从《朗读者》《子午书简》《我在岛屿读书》等阅读类节目的收视和反响来看,当下大众的文化需求仍处于旺盛时期,在满足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巧妙地推动历史延续、实现文化传承,是视听类节目的目的所在。历史档案类文化节目《见字如面》以明星人物阅读“书信”的现场方式,结合3D投影技术以及现场表演的舞台组合,引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充满活力、感人至深的时代场景[1],从集体记忆上升到民族记忆,并借助影像化的方式加以保存。本文将从场景叙事中对叙事现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搭建和对中华文明价值的塑造两大方面对《见字如面》节目的创新之处进行探索。

一、场景叙事:空间的建构

“场景”一词首次进入学术视野并演化为一种新的理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移动、传感、数据和未来隐私》一书中,美国科技界资深记者罗伯特·斯考伯与作家谢尔·伊斯雷尔当时曾预言,未来的25年互联网将进入场景时代。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场景应用也不断增多,不断有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场景作出新的定义,但场景中所包含的空间、场所等要素是相同的。结合当下文化类节目频繁使用空间场景的趋势,笔者认为,节目类场景应包含实物、表演人物、场所环境等要素,以达到相关表演实践能够借助场景的还原最大程度贴近节目目的。在最近几年的视听节目类型中,并不缺少场景式应用的文化类节目,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千古风流人物》《一本好书》等,此类节目多是通过对古典书籍的场景化打造、现场嘉宾的在场解读、与观众的多屏互动来唤起不同群体的内心情感,在弘扬文化与优秀传统的同时传递正向社会价值观。

(一)仪式化还原情境营造在场空间

仪式通常在具体的场景空间下进行,空间为仪式的举行提供了物理或虚拟场所。《见字如面》节目同样采取了仪式化的展演布局,从节目现场演播厅里的舞台空间布置到明星读信人的现场阅读,无不体现着戏剧化效果的传播仪式观。节目对现场场景的极致追求,才使得观众在新时代的当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忘记物理环境,沉浸于跨越时空区隔的久远年代,在特定的情境下实现身体在场[2],弥补了过去只能依靠视听的单调体验,特别是节目中对于投影技术的运用,拟象化的历史人物再次活化,借助影像重现,给予观众一种穿越感,是对于观众体验鸿沟的弥补[3]。例如,在《见字如面》第五季“征途”主题朗读中,由王劲松老师扮演的早期共产党领导人方志敏受到了敌人的残害后,在狱中朗读名篇《可爱的中国》,王劲松老师布满血迹的衣服、狱中冰冷的栏杆、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床椅,最大程度地仪式化还原当时的情景,他用强劲的语气把不甘受辱的毅力、誓要建立新中国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于节目前四季主要采用“背景+嘉宾现场朗读”的画面,第五季对于场景,尤其是现场扮演的运用次数更多,时长更长。在每期节目44~60分钟的时长里,每期场景演绎的时长如表1所示。

表1 《见字如面》第五季每期节目场景时长

表2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另一方面,节目中对符号的运用也无处不在,发黄的信纸、建党时互通书信的桌子、被反动派殴打后血迹斑斑的服装等等,小符号的运用透显出来的是大历史。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既包括“能指”,即表达意象的形式,也包括“所指”,即形式表达的意象,《见字如面》通过呈现视觉符号,传递了精神隐喻[4]。节目名称“见字如面”就存在着某种隐喻的表达,“字”是信的主要表达载体,而“面”是收信者的外在形象表征,字和面的直接对话意味着写信人与收信者表达思念的情感交流,而字所承载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信人想表达的间接意旨,通过符号的发送编码与接收解码实现意义的交流与互动[5]。在这样的过程中,节目中的仪式也变成了符号,如在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片段中,我们可以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方面感受到隐喻的传递。

(二)镜像化到实体化延伸想象空间

1.镜中的“信”世界与现实展演

媒介有多重呈现形态,扁平化的书信是纸质媒介,包含图片声音的电视是电子媒介,依靠于纸制化媒介的无法原态雕刻的属性,书信中所蕴含的镜中世界给予了信息接收者自我发挥的余地[6]。作为档案记录类的文化节目,《见字如面》将书信中的信息解读、情感传递、意义传达以明星朗读的方式进行了现实展演,但是书信中所蕴藏的信中世界却是未被完全挖掘的另一个空间,明星人物的现场朗读和表演只是将镜中世界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对当时场景的原貌描绘,未定边界的信中世界是观众难以捉摸的理想他国,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平面化的书信能够给观众带来具有想象意味的立体化空间,满足观众好奇心理的同时带来无限的意义探索。

该节目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物理空间与想象空间的交叉重合,使观众共情的同时产生时空错乱感。由刘琳和靳川川扮演的母子朗读邓芳芝与其子黄继光与的两封关联信时,英雄母子终于跨越时空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同框。镜头前,“黄继光”读完冲锋前写给母亲的信后,与母亲深情遥望。随即,儿子倏忽消失,当“邓芳芝”缓步上前,勇毅地读出她写给全体志愿军的公开信时,录制现场一片唏嘘。历史与现实的重合跨越了时空距离,使观众如同置身母子相见现场,弥补了历史脉络上母子未见的遗憾。而在赵一曼写给孩子的遗书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录制现场,刘琳、王劲松两位老师换上囚服、做完遭受酷刑的造型时,深夜的一束光投在牢房的床头附近,肉身属性的现实人物化身成了想象化的历史英雄,历史情境仿佛真实再现,诉说久远的故事。

2.平面化与动态化的媒介对接

纵观近年来出现的文化类视听节目,基本是结合最新出现的视觉动态化呈现手段达到观感效果立体与美化,《见字如面》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并未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而是将节目的主要题材“书信”既作为内容又作为表达方式进行呈现。节目开播第一季时,主持人翟毓红以“用书信打开历史”介绍节目宗旨[7],将传统“车马都慢”的书信与现代传媒结合起来,沉睡于纸张上的一个个字体在一声声诵读中活跃起来,被赋予了记忆属性,结合节目现场的精彩演绎,原创者的亲笔文书经过历史的沉淀,穿越时空界限来到观众面前,勾织起一幅幅故事画面。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完美融合,既发挥了现代传媒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又强调了传统媒体发挥价值的独特性。在共产党先驱毛泽东和蔡和森分处两地互通消息的书信中,双方将对建立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表示高度赞同,字里行间的默契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回到建党之年,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互借力,将节目效果推到了高潮。

二、价值认同:意识共同体的产生

《见字如面》节目作为回忆历史、怀念经典的文化类节目,在价值内核上契合中国人的精神共鸣,挖掘出深埋于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纽带,通过作品演绎的形式创造群体归属感,以观众对书信的历史认同为前提,在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得到全新阐释的同时,凝聚了相同的意识观念,促进集体感的加强。

(一)文化仪式形塑文化与精神价值

书信包含着中国人久经世事而总结的人生思考,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领会与感悟,书信不仅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载体,更蕴藏着写信人深埋心底的情感牵挂。为了获得双方之间的意义交流,单纯的书信互通就具备了仪式属性,信中涉及到的称呼、问候语与落款、日期等也是仪式感的体现,这些书信中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穿越时间长河被现代人领会和传承,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8]。

《见字如面》第五季是为迎接建党百年华诞特别制作的《初心季》,除了延续节目“一人一信一舞台”的传统风格,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上聚焦“初心”,通过选择具有重大“地标”意义的历史书信、文献,讲述中国共产党追寻真理、舍身取法的寻路历程以及带领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故事,故事独立、立体,选择不同的明星表演,舞台上场景和氛围的布置极易勾起观众的情感波动。在该季的第一期节目中,孙中山先生让位袁世凯的辞职信是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真实再现,虽然后来的历史走向对于来自现代的观众而言已然知晓,但鲜活的历史场景的演绎仍然激起了现场观众对于这一画面的愤慨与不满,观众由这一画面也会产生对军阀的仇恨,对振兴中华的精神传承希冀,增强奋发图强的力量感。书信的诵读不仅是精神的传达和传承,而且也会激起观众对人物故事的了解与跟进。在第七期节目中,民族英雄黄继光牺牲之前与其母亲邓芳芝的书信对话令人潸然泪下,信中描写了黄继光对于上战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与战士们目标一致的团结,而母亲对志愿军的回信中又表达了对儿子牺牲的接受与对祖国大业的支持,一来一往的书信交换进一步呈现了邓芳芝作为中国千万个深明大义的母亲的缩影,也将中华精神文化中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民解放的执着刻画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增强了历史文化的厚度。

(二)个人与集体记忆建构情感共鸣

叙事的核心是为了故事内容的展现,叙事的主体就是“讲故事的人”[9],叙事主体的技巧把握、情感抒发会带动台下观众的思绪与情绪,因此有“讲故事的人”十分必要。《见字如面》节目在讲述人的选择上采用的是“主持人引进+明星嘉宾朗读+文学学者解读”的人物结构[10],文学专家在这里主要是对于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和解释,而在情感分发方面,主要是由主持人与明星嘉宾发挥主要作用。主持人通过对故事内容的介绍,一方面带动叙事进程,推动节目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准确把握现场观众的情感程度,调节观众情绪。而明星嘉宾是该节目全程的主要叙事主体,在上台朗读时嘉宾并不进行自我介绍打断情感氛围,而是直接对信中故事进行叙述,连续的情感路径使观众沉浸在心路历程中。同时,节目组所选择的读信嘉宾也是关键之举,大都是一些演技在线、能够共情的艺术家,如刘琳、何冰、王劲松、赵立新等,这些嘉宾在对于信中故事的情感把握上松弛有度,读信的节奏快慢适宜,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信中世界的价值观[11],无论是个人信件,还是集体所写的公告、告知书等,读信人所建构的双重角色在构建观众独属于自己的个人记忆与群体参与的集体记忆之间来回游走。在不同的信中,记忆属性并不相同,而信件所创造的想象空间也存在差异,有辛亥革命的家国情怀,有告全体同胞书的团结奋进、有号召留美学生回国建设的谆谆教导,有英雄母亲献子为国的深明大义……受众沉浸在共同的文化叙事情境中,产生一定的共情效果。

《见字如面》第五季是为了献礼建党百年对党的奋斗历程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在怀旧的同时勾起观众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美好祖国的集体记忆,尤其是节目选择从党成立开始进行故事演绎,采取时间线历程拉近现代征程,完整的链条记忆使观众再次回望建国之路,将普通话语叙事上升到国家高度,一封封的家书、信件共同编织起属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记忆,折射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使其不仅具有家庭属性,更具有民族属性。在邓芳芝得知儿子黄继光牺牲并收到四面八方的慰问信后,她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我失掉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了千千万万个儿子,我像爱光儿一样爱着你们,我希望你们也像光儿一样在彭司令的教导下,英勇作战,叫全世界的人过和平幸福的好日子……此时的刘琳老师是作为英雄黄继光的母亲回信,而她母亲的身份也必定会引起台下同样具有母亲身份的观众的共鸣,信中所提到的黄继光为国牺牲的英雄事迹也可能唤起同样具有报效国家决心的青年群体的认同,受限于不同的身份属性,不同群体的观众会根据信中世界自觉找寻属于自己的身份群体,建立身份认同,在社会场域中实现观众的多元解码[12]。

三、节目的传播特征

(一)戏剧演绎的情感化营销

相较于前四季节目,第五季节目添加了舞台现场进行戏剧化演绎的环节,并且根据上文表1对第五季每期节目戏剧演绎时长的统计,场景演绎年代故事的时长占据较大比重,情节化的现场故事重现是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以往的综艺节目现场,都会采用现场与观众充分互动的方式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促进节目活跃度的上升,甚至在一些答题类节目现场还有会场外求助环节,激励观众主动参与其中。《见字如面》第五季作为一档演绎民族故事、诉说家国情怀的文化节目,在节目主题和风格上较为严肃,注重节目书信传达的意义共情,字里行间传达的是书信世界的宁静致远与家国担当[13]。

在华罗庚写给全体留美华人学生的信中,他对于祖国现时期进行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与生为中国人而为祖国服务的坚定决心进行了阐述,呼吁在美国求学的学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把祖国对培养留美学生所耗费的心血与付出传达出来,演绎人宁理老师声情并茂,把书信中对于报效祖国的热情与渴望全面抒发,演绎的同时也勾起台下观众对于当时故事情境的想象,使观众在舞台场景的推动下穿越回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年代,一句“受了同胞的血汗栽培 成为人才之后不为它们服务 这如何可以谓之公平 如何可以谓之合理呢”是对当时年代的青年一代的鼓舞,也是来自二十世纪的华罗庚对现代年轻一代的教导嘱咐,激励起现场观众与场外观众集体记忆中保家卫国的情怀。传播学者吴飞曾经提出,通过沟通提升共情力,而带有传播文化意旨的文化类节目在传播时的目标之一就是尽量消除文化隔阂,打通文化共同的意义空间,实现台上台下的同频共在[14]。《见字如面》第五季在讲述党的故事的同时,注重故事情感的延续性传播,通过现场嘉宾的朗读与表演实践相结合,走进观众的情感地带,实现在观众心中的记忆延续。

(二)观众群体的自行社交化传播

近段时间,瑞幸咖啡和茅台酒的联名使得双方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效果,借助“美酒加咖啡”的营销噱头,受众在买账的同时自行通过微信发朋友圈、小红书打卡、微博晒图等方式向外围宣发,以表明受众个体积极参与社会流行行为,无形之中于企业实现了零成本的社交媒体传播。《见字如面》第五季场景化的戏剧演绎效果同样迎来了自媒体、社交媒体的自行传播,在前四季的放映结束后,有关节目内容的社交媒体推广极为有限,受制于节目形式单一,即:主要是现场朗读的方式,因表演缺失,节目虽属于文化类流行范畴,但通过社交媒体宣发现状观察,节目并未进入观众内心深处,节目效果与第五季存在差异。

《见字如面》第五季播出之后,恰逢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节目主题属于热门系列,且第五季相较于前四季具有引入戏剧化演绎的节目优势,扁平化的文字被赋予媒介属性,通过现场的声光电与人物演绎实现了拟人化展演,观众在观看之后被信中的世界深深吸引,首先是自我感觉的全方位沉浸,其次是沉浸过后的以随手转发、评论、分享为主要方式的二次传播,“小电影场景”式的节目表演获得了一定的社交媒体转发频率[15]。在小红书媒体平台,有不少博主通过剪辑的方式将节目中感人的片段剪辑下来进行平台放映,或通过图片配文案的形式进行转发,而属于小红书的受众群体在接收到相关推荐之后进行节目观看会增加节目的点击率;其次,在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当下传播频率高的社交化媒体平台,无论是节目方的推广宣传,还是受众群体的自我宣发,都比前四季更有看点,这与第五季精心打造的舞台场景表演密不可分。其中,在微博上,有#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初心季#等话题,还有用户进行发言的打卡行为;在抖音上,该节目有自己的抖音号,以及节目剪辑的合集视频等等,引起了观众的讨论和互动,传播效果良好。

结语

在当今新媒体盛行的环境下,《见字如面》第五季作为一档定位为书信故事的文化叙事节目,在前四季的基础上加入了戏剧化演绎的形式,助力该节目在文化盛潮中夺得一席之地。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节目的价值塑造以及情感传播角度分析节目的创新之处,通过深度的文化内核传承、新颖的节目形式呈现、与观众的互动情感交流实现精神价值的不断延续。

猜你喜欢
书信情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分
情感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谁远谁近?
共 筑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