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浙江景宁为例

2024-01-03 19:45金劲彪饶永辉
关键词:景宁康养生态旅游

金劲彪 饶永辉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聚居区域大多为“山老边穷”的农村地区,也是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振兴发展,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通过践行“两山理念”,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富民路径。上述政策的提出,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农村生态激活、业态激活、人才激活、服务激活等指明了方向。

生态旅游,作为农村生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强调在尊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达到消费者体验自然之美和民族文化之魅力的目的,是聚焦“绿色发展”、壮大生态经济的有效途径(1)王邦辉、谢晓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考》,《南方农业》2023年第2期,第149-154页。。然而,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仍停留在以自然、人文为主的“单核”发展阶段,由于旅游业态较为单一,缺乏内容载体和形式创新,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数远离城市,分布于山区、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具备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先决条件。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及身体亚健康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变为康养需求,“银发经济”效益开始增长(2)孙凤涓、张雨芊:《银发经济视角下的苏州生态旅游养老产业布局策略研究》,《江苏商论》2018年第1期,第76-78页。。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珍视健康,希望通过康养度假、康养休闲等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与健康、养老等有关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市场追捧。有鉴于此,依托少数民族地区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实施“生态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双核”模式,是“十四五”期间实现乡村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现实路径。

一、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模式

当前,我国部分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利用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与行业人才培养,实现了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的初步融合,逐步摸索出彰显本地特色的不同发展模式(3)金媛媛、王淑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生态经济》2020年第1期,第138-143页。。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

(一)资源融合模式

资源融合模式是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温泉、湿地、湖泊、气候、森林等优质自然资源,与康养产业相结合,开发独具当地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如,通过建设森林康养度假区、温泉度假区、生态旅游线路等形式,打造以“休闲养生”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提供与自然环境互动、沉浸式体验和康养养生相关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休闲和精神的需求。资源融合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自然生态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并进行有效整合。同时,需要建立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机制,确保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还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和社区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此外,在休闲康养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让游客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主体责任。将旅游收益用于生态环境改善,从而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生态康养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如,河南省鄢陵县以“花木产业”资源为基础,打造“全域康养”旅游综合体和产业集群,建成了国家绿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以上。

(二)技术融合模式

技术融合模式是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深入发掘中医药资源,开发和推广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等一系列健康养生产品,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技术融合模式通过建设生态产品体验中心、中医保健中心等形式,打造以“医药养生”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这种模式旨在为游客提供医疗、康复和养生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让游客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医疗康养产业的建设和运营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消费和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技术融合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在合理规划当地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发展以“医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此外,在医药康养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产业的规划和建设,促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医疗、生态旅游全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形态的融合发展,提高生态技术和服务向生态资本的转化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当地依托“天然药库”的特色优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人学中医、家家种药材”,逐步打造出以“针灸按摩、药浴药膳”为主题的中医康养旅游模式。

(三)市场融合模式

市场融合模式是为满足多样化的生态旅游需求,打造集劳作体验、社区生活、田园观光、医疗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提供“一站式”康养服务。市场融合模式通过开发康养地产、创建康养社区、举办民族节日活动等形式,打造以“田园养老”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市场力量,将生态康养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传播给目标消费群体,提高其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市场推广,更好地让消费者了解到生态康养旅游的长处和价值。市场融合模式的实施,需要旅行社、酒店、景区、康养机构等多元市场主体的共同合作,合力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通过引入市场力量,完善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减轻城镇人口老龄化压力,提供适合老年人休闲养老的生态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如,甘肃省定西市充分挖掘当地田园养老旅游特色,逐步形成以“农业休闲”为主题的新型田园康养旅游模式,涵盖农家观光、特色美食、娱乐休闲、果蔬采摘等多种旅游新业态。该市充分利用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有利位置,通过完善田园康养综合体,打造独具特色的“西北江南水乡”旅游名片,探索出一条以“田园康养、亦农亦旅”为特色的康养旅游新路子,202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9.30%(4)吴冬华:《乡村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8期,第107-111页。。

(四)文化融合模式

文化融合模式是将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体育文化、宗教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与康养产业相结合,以文化要素满足游客精神需求、提升游客精神涵养。文化融合模式通过民族风情博览园建设、民俗文化表演等形式,打造以“文化养生”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这种模式旨在通过组织传统音乐演奏、舞蹈表演、手工艺制作等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文化融合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为游客提供全面、多元的旅游体验,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在文化康养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价值塑造”功能,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游客在旅游中增长见闻、启迪思想。如,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达赖圣泉、白佛寺、沙陀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近年来逐步发展出以“藏文化活态传承”为特色的民族文化康养旅游模式。当地充分发挥藏族牧民作为藏文化“传承者、发展者、参与者”的作用,以青海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色,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文化康养旅游新业态,在文化碰撞中融合历史脉络,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景宁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浙江省的山区县、民族县,在生态资源、民族文化、政策机遇、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上述条件也为景宁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提供了现实基础及可行性。

(一)生态优势

景宁地处浙江、福建两省交界,呈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地貌特征。作为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及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景宁蕴含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栖息着500多种珍稀动植物,拥有大仰湖、望东垟、仰天湖等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龙泉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宁境内河流、湖泊分布广泛,水资源蕴藏丰富,是瓯江、飞云江“两江”源头,其中留山水库是我国最大的山地水库之一。景宁全域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Ⅰ、Ⅱ类标准,三夺“大禹鼎”,其中Ⅱ类以上地表水质达98%以上。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1.12%,空气质量优良率100%,PM2.5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2017年以来,景宁累计获得绿色奖补资金23.69亿元,创成国家级生态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常年位列浙江第三、全国第五。近年来,景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形成,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多元,畲乡自然山水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草鱼塘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相融、生态镶嵌的大格局日趋完善。上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景宁县乡村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共栖空间。

(二)民族特色

景宁县作为畲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县域内民族文化浓郁、历史底蕴深厚,具备孵化生态康养旅游项目、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品牌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景宁县先行先试,通过民族地区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积极融入丽水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加速民族特色资源价值转化,推进民族风情与康养旅游融合,打造畲族生态康养旅游基地。景宁已建成东弄畲家田园综合体、那云度假村·悬崖上的天空之城等旅游项目,落地中国畲族博物馆、千年山哈宫、百鸟朝凤、民族体育公园等畲乡风情地标,深化时思寺等历史建筑保护提升以及古廊桥、古村落等活化利用。此外,景宁通过全面提升现有4A级景区能级,突出民族风情主线,将畲族元素植入艺术作品创作、文化节庆活动、景区规划设计、文创产品研发,推出一批畲乡风情特色游核心旅游产品。景宁以畲味、畲艺、畲品、畲服、畲居等民族特色为融合点,整合推出“中国畲乡三月三”“诗画畲乡·四季景宁”“畲家十大碗”“畲乡十小碟”“畲乡十药膳”等县域特色旅游品牌,活态传承畲族民歌、畲族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累计发展农家乐民宿288家,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示范县。上述项目的实施及旅游品牌建设为景宁发展生态康养旅游确立了特色。

(三)政策支持

自2015年以来,康养旅游日益受到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从中央层面来看,“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为确立和发展生态康养旅游进行了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从地方层面来看,《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要“打响山区全域旅游品牌”“支持举办景宁畲乡‘三月三’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景宁作为第一批印发实施“一县一策”的地区,围绕“少数民族地区融合发展”制定了《关于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共24条政策举措,其中19条已经推动落实,总体推进情况良好,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域。此外,《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对“发展全域森林康养旅游,构建‘1+4’旅游产业体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最终实现“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畲乡风情特色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上述文件的实施,为景宁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市场需求

新冠病毒感染使社会大众进一步加深了对“健康”的认知,康养旅游的消费意识和观念开始逐步形成。生态康养旅游的核心要义在于“绿色”“健康”“休闲”,通过将生态资源与康养资源相融合,让人们在享受美好的自然资源的同时达到维护身心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5)柴寿升、魏长晶、单军:《健康中国、国土空间游憩与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基于战略融合的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第109-114页。。相较于传统的旅游模式,生态康养旅游形式更加灵活、业态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广泛,能够满足人们健康管理、压力释放、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等多方需求。景宁县内康养旅游资源丰富,既具备容纳市场外溢需求的潜力,也具备协调医药养生、绿色餐饮、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以2021年为例,景宁县与磐安县同为浙江省山区县,同以“康养旅游”为地方特色,前者接待游客总人数为25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6.70亿元,后者接待游客总人数为290.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46.94亿元(6)数据来自《2021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造成两者差距较大的原因在于,景宁境内千峡湖、百山祖国家公园、云上天池等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森林康养、畲医畲药疗养等特色旅游模式刚刚起步。旅游收入的差距也表明,景宁县康养旅游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上述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广阔的市场需求,为景宁发展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

三、景宁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景宁除了存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硬件问题外,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产业融合能力不足

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需要从资源、技术、市场、文化等方面找准切入点,既要在生态旅游产业中体现健康、养生要素,也要在康养产业中纳入“生态旅游元素”(7)石映昕、杨尚勤:《传统文化观与现代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价值及路径》,《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5期,第45-50页。。具体而言,景宁产业融合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产业融合定位尚不明确。产业融合仍以原有的自然资源导向型为主,集中于单一要素利用,规模化、精品化程度不高,区域关键生态优势未形成品牌效应。二是价值转化方面表现不佳。在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康养产品价值的转化率较低。上下游关联产业联动不足,产业条块分割严重,尚未形成生态旅游开发体系和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链。例如,对于畲药、山泉水等生态康养产品的开发大部分停留在前端环节。三是生态康养旅游产业的开发、整合力度不足。康养旅游与畲乡文化、红色文化、体育、农业、木制玩具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端生态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欠缺,集休闲、体验、医药、养生、健身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生态康养旅游产品欠缺。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目前景宁康养旅游产业市场化开发水平有限,全县规上旅游企业仅1家,产品体系标准化较难推进,导致康养旅游品牌信任度、影响力不高,品牌效应不显著。

(二)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2021年,景宁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全域旅游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景区景点规划等内容,还包括酒店、餐饮、购物及泛旅游产业项目等,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依靠政府、地方国企难以支撑。具体而言,景宁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招商引资方面。囿于生态康养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较少等因素,难以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导致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不足,许多重要项目缺少资金流入。二是政策实施方面。虽然地方政府对康养旅游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在微观层面仍缺乏细则指引和配套措施。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例,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财政专项政策、专项资金的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无形中降低了景宁生态康养产业的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三是金融服务方面。目前专门支持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较少,“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渠道尚未畅通。四是资金配置方面。地方部门在政策统筹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由于涉及一系列多跨事项、重大事项、薄弱事项,生态康养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与实际使用脱节,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创新能力是产品形成品牌效应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顾客体验和服务品质。具体而言,景宁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创新平台。景宁目前虽然不乏从事旅游类或康养类的企业,但缺乏将生态旅游和康养行业进行跨界整合的企业,缺乏突出民族特色优势且能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创新平台。二是产品创新。生态康养旅游产品在整个行业价值体系中属于高端型、复合型旅游产品。产品开发难度大、建设周期长,仅仅依靠本地个体旅游从业者难以完成,需要引入具备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景宁生态康养旅游作为行业融合的产物,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企业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尚未充分找到生态旅游与健康养生相融合的突破点、创新点和增长点,进而导致现有的产品业态较为单一,缺乏具有鲜明“景宁特色”的生态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三是模式创新。景宁目前主推的“森林康养”,本质上仍是一种“资源融合”的发展模式,更多体现的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转化。目前尚未充分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畲医畲药资源,较少从“技术融合”“市场融合”“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尚未形成“森林康养”“医疗康养”“文化康养”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康养旅游产业集群。

(四)产业建设人才欠缺

作为新兴产业,生态康养旅游需要集聚一批精通旅游管理、健康养生、广告营销的专业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然而,景宁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建设人才欠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人才供给。由于地方院校尚未将“生态康养旅游”这一新兴行业发展方向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二是人才需求。目前景宁县从事生态康养旅游领域的人才存在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以及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占比较少等突出问题。2013年以来,景宁招聘到的临床医学类硕士及以上人才仅3名。现有在职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超过45周岁,且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三是人才培养。目前景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匮乏、发展滞后,全县仅有一所职业高中,且办学条件不佳:占地面积33.3亩,与一级中职校标准相差117.2亩,无法正常开展实训。职业工种目录与山区县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匹配度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工种缺乏。四是专业人才。景宁在森林康养运营管理、康养产品开发设计及森林康养休闲、健身、养生、养老、疗养、体验等方面,缺乏专业型人才。以中国畲乡森林康养博览园项目为例,由于缺少专家指导,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景宁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不畅的原因

探究景宁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问题,需要追本溯源,从目标需求、组织管理、人才招引、盈利模式等方面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厘清解决思路并寻求破局之策。

(一)多元主体的目标需求不同甚至相斥

景宁县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当地政府、企业、院校、从业者、游客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力推动(8)周小梅、黄鑫:《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制度创新》,《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9期,第23-27页。。由于目标需求不同,不同主体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和矛盾。一是政府部门的目标需求在于通过推进产业融合,催生“森林康养”“医药康养”等新业态,夯实景宁全域旅游支柱产业地位,但容易忽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二是旅游、康养企业的目标需求在于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实现企业盈利,但容易为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长期的项目投资和建设。三是人才培养院校的目标需求在于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任务,按照既定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顺利毕业,但学生在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可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四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目标需求在于完成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但容易为片面追求个人收益而降低服务质量、损坏游客利益。五是普通游客的目标需求在于追求景宁优质的康养旅游资源,获得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感官体验,但现有建设程度不能充分满足其需求。因此,当前景宁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不畅的根源在于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甚至相斥,无法有效兼顾各方利益,增加了产业融合及创新的难度。

(二)政府组织管理与产业发展目标存在差距

景宁县康旅产业融合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政府部门组织管理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还存在差距。一是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目前政府部门对于生态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管理,更多是基于原有的组织架构。各部门之间独自负责一块业务,由于管辖范围、职责权限不同,容易产生多头管理或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了政府对产业融合的推进力度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二是缺乏联动。无论是产业融合还是生态产业体系的建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景宁当地文广旅体、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生态环境等政府部门之间沟通联动、协调统一。景宁康旅产业发展现状表明,政府有关部门在康旅产业规划、管理、融合上尚未形成合力,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动能不足。有关部门在推进康旅产业发展上动力不足,重大旅游资源系统开发谋划力度不够。以山海协作项目为例,主管部门在组织管理方面缺乏推动,导致在项目招引、平台共建上没有充分发挥结对发达地区在人才、资金方面的优势。因此,景宁康旅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统一目标的指引下,厘清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管理权责与边界,将其纳入一个有利于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的有机体系当中。通过建立起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解决康养旅游行业融合发展中出现的组织机制问题。

(三)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匮乏

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目前景宁生态康养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匮乏问题,成为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症结所在。一是地理环境限制。景宁处于区域交通末端,虽然当地政府在“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但受区位因素的影响,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和行业急需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创事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康旅产业人才来景宁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一定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目前景宁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外来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的需求。三是人才聚集不足。生态康养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大批先行者投身产业发展,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目前景宁从事康旅产业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较少,难以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四是薪资待遇未形成吸引力。景宁康旅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难以开出丰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因此,探索建立景宁康旅产业人才引进、激励的有效机制,加大各类人才定向培养力度,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模式,发挥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确保所需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是解决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困难的关键所在。

(四)企业盈利模式制约

景宁生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困难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企业盈利模式的制约。一是前期投资大。康养旅游类产品和服务的盈利模式有别于传统旅游行业或康养行业的盈利模式,走的是“高端化、精品化产品的定制路线”,前期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同步升级(9)王伟杰:《智慧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以贵州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为例》,《理论月刊》2022年第12期,第83-93页。。由于康旅企业前期投入的建设运营资金,多数来自银行贷款,前期投入资金越多,后期面临的资金风险和使用成本越高。这一原因导致了景宁县目前较少有规模以上企业进入相关产业。二是投资周期长。生态康养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康养旅游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目标,有些企业甚至可能处于亏损状态。上述结果进一步造成了企业后续增长乏力,行业整合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市场风险高。生态康养旅游本质上仍属于旅游产业,受社会、经济等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加。以2020年为例,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影响,景宁旅游总收入为67.46亿元,相较2019年下降14.90%。因此,帮助企业如何找准盈利增长点,创新营销策略,突出少数民族区域特色,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品牌,解决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降低市场风险,是解决康养旅游产业融合问题的落脚点和突破点。

五、景宁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景宁生态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必须从“实施全域旅游”的战略定位上统筹全局,从“实现山区跨越式发展”的远景目标上下足功夫,加快补齐品牌建设、基础设施、金融投资、人才服务等方面的短板。

(一)突出民族区域特色,加强康旅品牌建设

立足景宁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深度挖掘区域民族文化和生态特色,打造以“畲族文化、畲乡风景、畲医畲药”为特色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一是要找准“康养旅游结合点”,打造高端化、定制化、精品化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10)陈慧慧:《文旅融合视域下青海湖生态旅游高地建设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第83-88页。。重点扶持若干个独具景宁特色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将畲族文化元素融入保健产品、生态食品、文创产品当中,将畲族传统医药技艺融入养生、保健服务当中,不断丰富产品内容和服务形式,增加游客场景化、沉浸式的旅游体验,不断创新康养旅游新业态。二是重点打造一批旗舰型、引擎型高等级康旅品牌,创立康养旅游新地标。如,通过山海协作最美生态旅游线路建设,充分挖掘景宁森林康养、山泉水、畲医畲药等自然生态资源,培育全域森林康养旅游体系,打造中国首个呼吸系统森林康养示范县、长三角森林康养新标杆。三是加大生态康养旅游品牌宣传力度。采取直播营销、互动营销、知识营销等多种营销模式,扩大“中国畲乡三月三”“畲山居”等景宁特色品牌影响力,增加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和辨识度。如,在森林康养度假园区内开设网络直播平台,邀请国家、省市媒体及各类自媒体,利用畲族传统节日,宣传景宁生态环境、康养产品及民族风情。四是加强景宁特色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形象维护。做好品牌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主要消费地数据的采集与统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广告铺设和宣传,以点带面、层层递进,串珠成链,形成景宁康养旅游品牌的聚集效应。

(二)完善产业融合政策,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不断细化、完善景宁全域生态康养旅游实施方案和产业融合政策,加大康养旅游的培植力度。一是建立权责明晰的产业融合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成立“生态康养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景宁康旅产业融合事宜,强化政府在顶层设计、行业标准、品牌建设、业态激活、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细化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方案,明确在品牌定位、融合主题、空间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专项负责人,增加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培育更多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服务,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完善康养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景宁全域交通主干网络建设,在主要康养景点开发建设绿道、山林和滨水游步路等设施,发展山地轨道等特色交通,让游客近距离接触景宁的良好生态。加大吃住娱购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康旅综合体地标项目。推进中国畲乡森林康养博览园建设,形成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集群。推进浙西南医疗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创新“康养+医疗”融合模式,形成森林康养新业态。推进景宁南部高山养生发展区建设,打造以云中大漈和大仰湖湿地景区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基地。推进景宁森林休闲养生城市、森林康养名镇、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人家建设,给予一定的前期政策优惠。

(三)引导金融资源聚集,拓展投融资渠道

破解景宁康旅产业的投融资困境,应以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知名企业投资康旅产业为引领,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社会资本等多方金融资源向康旅产业发展聚集,优化产业融资环境,形成多元活跃的投融资体系。一是政府部门增设康养旅游专项资金,加大对高需求、高潜力、高成长类康养旅游项目和产品的资金扶持力度。如,将专项资金用于康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用于发展“畲乡风情康养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等特色康旅项目。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景宁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链发展需求,建立集价值发现、投资、融资、退出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绿色投融资平台,提供权属交易、抵押、保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如,鼓励金融机构实施“政银保”小额贴息贷款4.0版,不断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在景宁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加大绿色信贷发放力度。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康旅产业,通过公办民营模式或“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进行合作。如,鼓励景宁“三小经济”从业者返乡投资生态农庄、养生保健、餐饮等业态,进一步活跃县域民间投融资氛围。四是鼓励各类创投机构参与到康旅产业融合当中,通过股权投资、天使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与融合发展。如,通过落实“凤凰行动”“雄鹰行动”等发展计划,引导景宁中小微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四)健全人才引育机制,深化产业协同创新

进一步健全景宁康旅产业相关人才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创新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模式,加大各类人才定向培养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回流。针对高校毕业生,加大灵活就业、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畲雁归巢”回引计划,鼓励景宁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针对高层次紧缺人才,在人才住房、医疗保障、职称评定、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实施“戴帽下达、人走帽留”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开展“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深化“畲乡人才智库”建设,拓宽高端人才对接交流渠道。鼓励实施“银龄计划”,探索“银发人才”“拎包工程师”等人才共享举措。鼓励发达地区旅游、康养行业方面的领军人才在景宁设立工作室。二是加快人才队伍培育。依托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加强康养旅游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人才培养。三是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通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高校共建医疗康养人才基地、旅游人才基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共同举办康养类学术会议、高峰论坛,以智慧康养、生态旅游等现有产业基础为切入点,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与浙大一院、树兰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打造浙江省康养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建立“康养+医疗”的康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六、结 语

目前,景宁尚未形成绿色引领、资源互补、融合发展、效益显著的生态产业聚集态势,也是浙江省山区26县中唯一尚未明确“一县一业”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有鉴于此,应在国家“生态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紧紧围绕景宁少数民族区域优势和特色,深入挖掘畲族文化资源,形成以畲乡风情特色为核心,以森林康养、运动休闲、乡村度假、红色文化为融合点的“1+4”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形成景宁全域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效应。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扩大民族特色品牌影响力,催生新业态,带动新引擎,全链条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链。与此同时,在“十四五”期间景宁追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定位,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探索“两山金融”,培育“两山公司”,构建统一、开放、竞争、合作的康养旅游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景宁康养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景宁金钟雪梨种质资源调查与后续利用探讨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