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刍探

2024-01-04 04:03刘芳
成才之路 2023年36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有效方法管理机制

刘芳

摘要:高校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文章首先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其次分析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与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指出高校要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科研模式、创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完善科研导师制等,激发教师科研动力,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管理机制;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6-0013-04

基金项目:河北省衡水市衡水学院2022年校级课题(高校教师发展研究专项)“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及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2JZ16)

教师在高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助推作用,如果高校忽视发挥教师科研优势,极易对科研工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20年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数为19988个,2021年更是增至22859个,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14.36%。由此可见,高校科研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势在必得。因此,高校应积极研究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从主观、客观等不同维度同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教育科研进行了深入研究。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L. Boyer)在主持撰写的《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Scholarship Reconsidered,1990)中指出,学者应具备四种学术能力。第一种为学术发现能力,即学者应具有问题发现与探究意识。第二种为学术整合能力。学者应能够及时、正确地判断各类资源,第一时间把握市场技术需求,挖掘对市场发展有利的教育资源,并采取有效手段获取资源,结合专业对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第三种是学术应用能力,即学者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第四种为学术教学能力,即学者应具有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能力。

英国学者埃利奥特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的观点,并提出“以行促思”与“行动探究”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人类需求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重组可需求层次,并提出生存需求、关系需求以及成长需求等三种人类需求,被称作ERG理论。即新入职教师更关注自身生存,适应工作环境后的教师更关注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应用ERG理论可提升高校教师生存、相互关系与成长型思维发展能力,推动初入职教师与资深教师生态错位发展,打造教学科研共同体[1]。

国内与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有关的理论主要有激励理论、生态位理论与双因素理论。迟萍萍在《激励理论视域下民辦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中建议高校从政策、文化、物质、精神等四方面对教师进行激励,以此推动教师主动开展科研工作。肖晗予、张黎、周周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提出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即让中青年教师错位发展,并进行资源整合。由此可见,尚未有学者提出与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有关的新理论。

1.丰富教师知识储备

一方面,在科研中,为更好地开展科研项目,教师通常会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不断接触新知识,有效拓宽自身的知识广度。另一方面,在围绕科研项目开展工作时,教师需主动了解相关知识,并对知识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点。此过程可帮助教师全面理解知识。除此之外,随着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其会对越来越多的知识体系形成深刻认识。

2.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提高对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并对教师进行培养可更好地满足其发展需求。一方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各项能力,以此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时,教师可将自身想法与创新观念充分展示在科研项目中,有效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3.推动高校科研发展

从高校科研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可为高校科研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高校科研项目众多,科研方向也较多,需教师钻研深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需要高校做好科研传承工作,营造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的优质氛围,以此带动全国性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成为科研工作的核心。教师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可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1.科研意识淡薄

刘霄在《“谁”左右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选择———基于“能力”的认知而非“功利”的取向》一文中表示,通过相关问卷调查得出,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对教学感兴趣的教师占13.1%,对教学、科研都感兴趣但更倾向于教学的教师占38.5%,对两者都感兴趣但更倾向于研究的教师占43.3%,主要对科研感兴趣的教师仅占5.1%。对研究更感兴趣的教师占48.4%,对教学更感兴趣的教师占51.6%[2]。由此可见,高校大部分教师科研意识并不强烈,甚至仅将教学看作自身的重要任务。

2.科研经费不足

受多方因素的限制,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比如,王阿乐、杨欣梅、白晶、王秀莉、张新祥等人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现状分析及建议———基于北京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问卷调查》一文中表示,有62%的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展中面临“部分费用已使用但无法报销”的问题,有61%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的人头费用不足[3]。这侧面反映出高校科研资金缺口较大,难以保障各项研究任务。

3.科研投入时间少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要求师生比应为1∶16~1∶18。但在高等教育扩招下,高校学生数量日渐增加,但教师增加比例远小于学生增加比例,导致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更加繁重,较少有多余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比如,童素娟、李彦佳与杨晓刚在《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及制度优化———基于全国413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表示,通过问卷调查,46.73%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量过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只有7.99%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有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4]。由此可见,能否使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互不干扰已成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4.导师配备不到位

海外高校科研导师制较为完善,且导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可对教师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提升其科研水平。但在我国高校中,仅有部分高校选拔了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科研导师,通过传帮带帮助教师成长。比如,陈清森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实证研究》一文中表示,通过统计数据得知,408名教师中只有105名拥有科研导师,占比25.74%,且有六成以上拥有导师的教师认为导师的指导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5]。由此可见,缺乏导师的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1.优化内部管理机制

(1)改革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在考核方面,高校应打破传统考核模式的桎梏,立足综合角度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以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比如,在考核教学型教师时,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重点,科研工作量为辅助;在考核科研型教师时,将科研工作量作为考核重点。这样,面向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类型的教师采用不同考核体系,能确保各类型教师均得到优质发展,进而推动教学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积极主动开展科研工作,以点带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在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应秉承“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其不仅科学有效,还可规范教师行为,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积极性。比如,在激励教学型教师时,采用精神激励,颁发优秀教师奖、模范教师奖等;在激励研究型教师时,采用物质激励,适当颁发奖金;在激励教学研究型教师时,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颁发荣誉证书,并对其进行职称评定政策倾斜。这样,能使每位教师的努力都得到相应的回报,并积极向研究型与教学研究型教师转型。

(2)构建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互通机制。一是大力倡导“教学学术”观念。高校要推动教师形成“教学学术”观念,让教师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置于同等地位,强化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还要鼓励教师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相互转化,推动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发现新问题,并运用科研成果解决教学中遇到问题。二是完善教师培养机制。高校要大力建设科研队伍,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加入科研队伍,并让教学经验与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向他们传授经验,以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与科研冲突的问题,推动他们主动开展科研工作。

2.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科研模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高校可借鉴互联网消费模式打造一站式科研创新平台,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在线上,高校主要展示科研成果、评估成果价值,以此拓宽宣传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为解决科研经费欠缺的问题提供重要支撑。在线下,高校应为科研教师与成果需求主体搭建沟通桥梁,有序开展科研成果检测、验收、转化、产业化等工作。除此之外,高校可建设网络科研社区,将科研项目与资本直接对接。相较于传统融资方式来说,网络融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可控性,融资额度可根据科研项目实际需求来制定。高校可通过网络科研社区积极推广项目,并详细介绍项目背景与优势,与项目购买方围绕目的、费用、项目进展、成果检测等进行沟通交流,确保科研项目满足需求主体的要求,保证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有效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以使更多教师主动开展科研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3.创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首先,转变教师工作重心。2012年,中南大学曾规定: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在八年内可不承担教学任务,需专心科研工作。高校可借鉴中南大学规定调整教师工作重点。比如,高校可向教授、院士级的资深教师分配一部分教学任务以及基层管理任务,为讲师级的教师争取更多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使其将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科研工作中,并为其提供验证知识体系、积累科研经验的机会,进而提升其科研能力[6]。

其次,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岗位设置方面,德国高校教师岗位不仅类型全面,而且分工详细。其通常将岗位分为教学助手、初级教授、专业教授、综合型教授等。教学助手的工作任务主要为完成学校或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开展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工作。初级教师工作较为自由,并且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高校通常每两年会开展一次初级教授评估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或晋升提供参考。德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方式可为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发展方向夯实基础,为教师创设长足发展的平台。英国高校在教师岗位设置方面也有相似规定,如在同级教师之间设置注重教学的高级讲师职称与注重科研的副教授职称。除此之外,国内多所高校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如武汉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均设立过“教学型教授”职称,同濟大学设置了“专业建设责任教授”岗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使各高校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高校可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在教师职业规划方面的优势,根据教师类型划分职责。如教学型教师仅需关注各项育人工作,研究型教师仅需关注科研工作,并帮助教学研究型教师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向其合理分配教学工作。这样,能推动教师在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完善科研导师制

首先,打造优质科研环境。高校应着力构建科研指导团队,邀请文献查询网站工作人员向教师传授文献检索技巧,提升教师资料搜集能力;高校应与兄弟院校加强合作,并邀请业内优秀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高校应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莅临指导。除此之外,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研究水平更高的学校与机构中跟岗学习,或到国外一流高校访学,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学术观点与研究应用成果。

其次,選拔资深教师担任科研导师[7]。高校应选拔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科研导师,在导师的正面影响下推动教师及时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高校要明确规定导师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指导计划,并为导师提供一定的津贴补助,调动导师指导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可鼓励教师参考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午餐讨论的形式,在午餐休息时间向导师请教科研、教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以保证教师间的沟通效率与连贯性,并有效弥补导师因工作繁忙无法抽身指导的弊端。高校还可根据教师发展情况定期开展科研交流会,以交流会的形式使教师与导师进行更全面充分的沟通交流,为导师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调整指导内容夯实基础,确保导师指导高效开展。

再次,引导教师主动强化内功修炼。高校应鼓励教师强化内功修炼,详细研究科研项目申报需准备什么材料、进行什么流程,并以校级科研项目为出发点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市厅级级科研项目等进行逐级研究,找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研路线,不断提高项目层次,确保与导师实现同频共振,逐渐提升科研能力。

总之,科研素养与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在科研能力提升中主要存在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投入时间少、导师配备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科研模式、创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完善科研导师制等办法,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徐萍.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理论与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03):84-91.

[2]刘霄.“谁”左右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选择———基于“能力”的认知而非“功利”的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20(03):57-64.

[3]王阿乐,杨欣梅,白晶,王秀莉,张新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现状分析及建议———基于北京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问卷调查[J].教育财会研究,2021,32(04):73-78.

[4]童素娟,李彦佳,杨晓刚.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及制度优化———基于全国413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22,22(03):36-46.

[5]陈清森.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132-136.

[6]汤冬冬,徐兴林,王红霞.新时代民办高校科研能力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08):91-96.

[7]鲍威,金红昊,田明周.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5):54-62.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iu Fang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laces for imparting knowledge. Improvi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not only necessary for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article first studies relevant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it focuses on studying effective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It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stimulate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by optimizing intern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novate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ls, innovating teacher career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roving the research mentor syste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 universities;teachers;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managementmechanism;effectivemethods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有效方法管理机制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