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足迹与收入脱钩分析

2024-01-08 10:35张北赢
资源与产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赤字足迹经济带

王 瑶,张北赢

(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两个目标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旅游业被认为是一项环境友好型产业,但Becken等(2003)发现一直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却排放了更多的隐性温室气体。2018年旅游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8.3%,远超多数产业(Lenzen等,2018)。大规模旅游活动引发旅游地土地变化、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业低碳转型、推动旅游业碳足迹排放与旅游收入脱钩,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Gössling(2002)首次提出旅游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经后续学者不断补充与修缮,目前主要分为投入产出理论(IOA)的“自上而下”法(Perch-Nielsen等,2010)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LCA)的“自下而上”法(Gössling等,2008)。国内学者将理论引入后,得益于统计数据体系的日益完善,一部分学者利用投入产出理论对不同尺度上的区域做了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2009—2011年旅游碳足迹不断增加(汪清蓉等,2014);成都市1999—2004年旅游业碳足迹增加了400万t(Liu等,2011);山东省旅游碳足迹2000—2015年分布特征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田红等,2018);江苏省1997—2007年旅游碳排放增快 (陶玉国等,2014);全国范围内2007年旅游间接碳排放量占终端能源间接消耗碳排放总量的2.93% (袁宇杰,2013)。而生命周期理论更适合于不具有数据统计基础或者尚未建立卫星旅游账户的景区景点、局地尺度上旅游业碳足迹的测算,理论中将旅游活动过程划分为7部分(王淑新等,2019)。张瑞英等(2015)发现野三坡风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碳足迹比重差异很大;肖建红等(2011)研究认为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碳足迹最大;Tang等(2014)对中国大陆的旅游碳足迹做了测算,1999—2021年旅游碳足迹年增长率为12.6%。后又有学者将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进行比较,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碳足迹与承载力处于失衡状态(董红艳等,2018);青海省旅游碳承载力高于碳足迹(孔琳,2022);华东各省份旅游碳排放与碳承载力基本失衡,生态旅游压力巨大(涂玮等,2021)。阅读文献发现,极少数学者创新性地将经济脱钩理论引入旅游发展、旅游碳足迹中,王兆峰等(2019)、李振环等(2021)分别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和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测度与时空格局做了研究。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的8座城市是江苏省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区域。由于旅游资源的禀赋及发达的经济、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8亿人次,国内外旅游收入1 692.4亿美元,均达到近年峰值。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国内外旅游总人数为3.9亿人次,出游人数依旧庞大。沿江经济带占江苏省总面积的47%,但2019年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却占江苏省总量的77%和82%,狭小的面积上承担的碳排放量可见一斑,这与推动江苏沿江经济带“以绿色发展降低生态负荷,打造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绿色城市群”发展的目标不符(田泽等,2020)。文章以旅游碳足迹理论为基础,修缮旅游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计算模型,对江苏省沿江经济带2016—2020年旅游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并结合脱钩理论模型分析旅游碳排放与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认知区域旅游生态安全,以期为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制定针对性的低碳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江苏省沿江8市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主要包含长江两岸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泰州及扬州8个城市,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7%。长江横贯其境内东西约433 km,地形主要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左右,域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2020年江苏省沿江经济带8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0 781.7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5 483万人,城镇化率为78.5%,人均GDP为14.7万元。一、二、三产业占比为3.5∶44.7∶52.8,其中旅游业占生产总值的8.7%,较2019年明显下降。

1.2 研究方法

1.2.1 旅游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消费活动中消耗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数量,其中包括CO2等气体(Weidema等,2008)。旅游碳足迹指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引起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综合,可用CO2的质量表征。假定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消费产品过程中碳排放的本质是相同的,那么,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可用相关的旅游收入或者旅游者消费进行统一比较和测算(曹辉等,2014;谢佳琦,2015),公式为

式中:TCE为某年旅游碳足迹,t;A为某年旅游业总收入,美元;G为某年旅游业综合CO2排放强度,kg/1 000美元,目前尚未有关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等相关数据,因而采用世界平均碳排放强度623.13 kg/美元作为G的计算值;tce为人均旅游碳足迹,kg/人;N为某年内区域旅游人次。

1.2.2 旅游碳承载力

碳承载力是指绿色植被的固碳能力。一定时空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旅游经济系统中CO2循环的最大能力,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植被碳汇CO2的质量表示(董红艳等,2018;李颖等,2008;戴靓等,2013)。碳汇地主要是林地、草地,由于江苏省牧草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0.01%,其碳汇能力可以忽略不计,即江苏省的碳汇能力主要来自森林,公式(谢佳琦,2015;张明珠,2018)为

式中:TCC为旅游碳承载力,t;CC为某地区域总碳承载力,t;R为旅游碳承载力系数,即旅游业产值与地区生产值的比值;CCi为第i年植被森林碳存储量,t;α为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取值为0.195;β为林地碳转换系数,一般取1.244;xi为区域第i年森林活立木积蓄量;p为容积密度,即森林生物量转换为生物蓄积量的转换系数,本研究取0.5 t/m3;δ为蓄积扩大系数,即活立木积蓄量转换为生物蓄积量的转换系数,取1.9;γ为含碳率,取0.5;上述系数取值来源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规定的默认数值。

1.2.3 旅游碳赤字

旅游碳赤字是指旅游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差值,其值可反映某地区不同时期内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若两者差值为正,则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则表明当地的旅游发展为可持续状态,公式为

式中:TCD为旅游碳赤字,t;tcd为人均旅游碳赤字,kg/人。

1.2.4 脱钩分析

脱钩理论中的“脱钩”包括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前者指经济增长而资源消耗下降,后者为经济增长而资源消耗相对缓慢上升。根据Tapio脱钩指数理论(Vehmas等,2007),公式为

式中:CO2为旅游业碳排放对环境的压力;△CO2为现期相对于基期CO2的排放变化速率;TGDP为地区旅游总收入;△TGDP为现期相对于基期TGDP的变动速率。其判断标准(贾莉等,2018;焦士兴等,2019)如表1所示。

1.3 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要的地区生产总值、国内外接待旅游人数及收入等数据均来自2017—202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沿江经济带各市森林碳汇数据参考《2015—2020年江苏省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监测结果报告》、江苏省绿化委员会发布的“森林碳汇统计分析报告”及中国林业数据库中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活立木蓄积量5年清查一次,截至目前,2020年的数据尚未公布,遂2016—2020年每年的活立木蓄积量是以多年增长均值在2015年数据的基础上累计得出的。其次,活立木蓄积量以省为统计单位,各市的活立木蓄积量未核实,遂用各市的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占比,乘以省活立木蓄积量,进而得出各市的活立木蓄积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足迹核算

旅游碳足迹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国内旅游人数2016—2019年呈增加趋势,2019—2020年为下降趋势;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及旅游的大众化,国内旅游人数在2019年出现峰值,为6.76亿人次;受新冠影响,2020年旅游人数锐减,为极小值3.9亿人次。旅游收入、国内旅游碳足迹受国内旅游人数的直接影响,与其变化趋势一致,分别在相同年份出现最高值及最低值,前者最大值为1 647.1亿美元,最小值为1 010.5亿美元,后者最大值为1.03亿t,最小值为0.63亿t。人均旅游碳足迹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2020年为最大值,较2016年上升了12%。

表2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足迹计算结果分析Table 2 Estimation results of tourism carbon footprint of Jiangsu'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国际旅游人数2016—2018年为上升趋势,2018—2020年为下降趋势;2018年为最大值,为382.6万人次,2020年仅为2018年的1/5。外汇旅游收入2016—2019年呈增加趋势,2019—2020年为下降趋势;2019年出现峰值,为45.3亿美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缩减为2019年的1/3。国际旅游碳足迹与国际旅游收入变化趋势一致,相同年份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82.3万t和98.5万t。国际人均旅游碳足迹变化曲线近似为“√”,2017年出现最低值,为705.2 kg/人,最高值在2020年,为1 359.5 kg/人,首次超过1 000 kg/人。

总量变化趋势与人均值变化趋势不一,前者2016—2019年为上升趋势,2019—2020为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2019年均突破1亿t,旅游碳排放强度可见一斑,后者类似于“N”状,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峰值为2020年的164.4 kg/人,低值为2016年的148.1 kg/人。

近5年来,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的基本特征为:1)国内、国际及总旅游碳足迹均表现下降趋势,其中国内与总值曲线更为接近(图1(a)、图1(b)、图1(c))。2)人均国内、总值呈“N”曲线变化,上升幅度不大;人均国际呈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大(图1(d)、图1(e)、图1(f))。3)人均值与总量变化趋势不一,尤其以2020年为典型,总量大幅度下降,人均值却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

图1 旅游碳足迹Fig.1 Tourism carbon footprint

2.2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承载力核算

沿江经济带林地面积稀缺,碳承载力能力十分有限,2016—2020年呈微弱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 726.38万t增加到2020年的5 354.06万t。后乘以各年旅游碳承载力系数,旅游碳承载力也随之求出。2016—2019年旅游碳承载力明显上升,从2016年的665.95万t上升到2019年的791.59万t;受疫情影响,2020年旅游碳承载力系数大幅下降,在总碳承载力上升的情况下,旅游碳承载力却明显减少(图2(a))。人均旅游碳承载能力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呈字母“W”状(图2(b)),最低值为2019年的11.65 kg/人,最高值为2016年的12.36 kg/人。

图2 旅游碳承载力Fig.2 Tourism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2.3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赤字核算

如表3所示,2016—2019年旅游碳足迹不断增加,且增长率远超过旅游碳承载力的增长速率,旅游碳赤字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19年出现最高值,为9 754.5万t,2020年旅游碳赤字明显减小,侧面反映旅游碳排放量超阈值的情况得到一定缓解。人均旅游碳赤字从2009年的135.7 kg/人上升到2020年的152.4 kg/人,说明旅游碳排放效率不高。上述分析表明,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足迹已明显超过其旅游碳承载力阈值,各市皆面临不同程度的旅游碳赤字缺口。疫情之下,虽旅游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远低于其之前的发展速度,甚至慢于其他产业,但也存在积极的一面,碳足迹的明显减少可缓解旅游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表3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赤字Table 3 Tourism carbon deficit of Jiangsu'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2.4 旅游碳排放与旅游收入脱钩分析

江苏省2016—2020年沿江经济带旅游碳足迹与旅游收入脱钩指数变化趋势呈“N”型,如图3所示,总体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可以分为3个阶段:2016—2018年、2019年、2020年。根据脱钩理论判别状态可以发现,近5年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状态及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图3 脱钩指数Fig.3 Decoupling index

2016—2018年脱钩指数呈增加趋势,并在2018年达到峰值,为1.12。3年对应的状态分别为:弱脱钩、扩张性耦合和扩张性耦合,处于一个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碳足迹同时增加的状态,且2018年碳排放增长率超过旅游收入增长率。2019年处于弱脱钩状态,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碳足迹以较低的速度增长。2020年情况最为糟糕,处于衰退性耦合的状态,旅游碳足迹不断减少的同时,旅游收入也以相近的速度减少,完全符合疫情之下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全国2015—2019年旅游业与碳排放处于弱脱钩状态,而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碳排放多数时间内却处于耦合状态,随着《“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的颁布,有必要对沿江经济带旅行社、酒店等行业及相关碳排放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布局,及时调控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状态与水平,相信江苏省沿江经济带旅游业脱钩状态会有所好转。

3 结论与建议

依据旅游碳足迹及承载力模型计算分析江苏省沿江经济带2016—2020年旅游碳足迹、碳承载力及碳赤字的变化特征,根据脱钩理论分析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国内旅游碳足迹2016—2019年呈增加趋势,2019—2020年为下降趋势;人均旅游碳足迹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国际旅游碳足迹2016—2019年呈增加趋势,2019—2020年为下降趋势;人均旅游碳足迹变化曲线近似为“√”。总旅游碳足迹变化趋势与人均值变化趋势不一,前者2016—2019年为上升趋势,2019—2020为下降趋势,后者类似于“N”状,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

2)2016—2019年旅游碳承载力明显上升,2020年旅游碳承载力明显减少;人均旅游碳承载能力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呈字母“W”状。

3)2016—2019年旅游碳赤字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20年旅游碳赤字明显小于2016—2019年。人均旅游碳赤字从2019年的135.7 kg/人上升到2020年的152.4 kg/人。

4)旅游碳足迹与旅游收入脱钩指数的变化趋势为“N”型,5年间两者的关系分别为:弱脱钩、扩张性耦合、扩张性耦合、弱脱钩及衰退性耦合,两者的状态亟需提升。

江苏省旅游碳足迹已超碳排放阈值,那么,减少旅游活动限制、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等措施则是减少旅游碳足迹排放的最佳方法,但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中流砥柱,已成为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在大众旅游的背景下,居民旅行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减少旅游活动等措施显然不可取。针对上述情形,沿江经济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坚守“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底线,当大量游客向景区涌入时,限流、错峰入园、单双号预约等技术措施应被使用。对于管理者来说,当收益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矛盾时,管理者的决策应向后者倾斜。

2)需维护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秉持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积极探索“体旅文商农”的融合发展模式,以此降低单一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与破坏。

3)积极提倡低碳旅游,鼓励选择绿色低碳交通工具出行,同时增加植被碳汇,进一步提高旅游碳承载力。

4)政府可对沿江经济带旅行社、酒店等行业及其相关碳排放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布局,及时调控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状态与水平。

猜你喜欢
赤字足迹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成长足迹
足迹
足迹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春的足迹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互信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