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英译的四生论解读

2024-01-09 21:47张小曼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戴维斯林语堂

张小曼,王 怡

(1.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主提出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翻译学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正在兴起的生态化论域(1)胡庚申.刍议“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2):125-131.。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生态翻译学从提出到实践到日趋成熟,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被誉为“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一面旗帜”(2)许钧.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一面旗帜——《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序[A].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为世界译学大厦提供了中国智慧(3)魏向清,刘润泽.生态翻译学“术语革命”的理论价值意蕴[J].上海翻译,2022(1):9-15.。

“创新是译学发展的根本,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4)方梦之.翻译大国需有自创的译学话语体系[J].中国外语,2017(5):93-100.。从2001年胡庚申提出“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开始,生态翻译学走的就是创新发展之路,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胡庚申(5)胡庚申,王园.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定位、内涵与特征[J].外语教学,2021(6):1-6.指出,“生态翻译学既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特征,又表现出一种取向于生态化论域研究的趋势。”因此,不论是最初的“翻译适应/选择论”(6)Hu,G S.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11(4): 283-291.,后来的“翻译生态、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的三生论(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还是目前的“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的四生论(8)胡庚申,孟凡君,蒋骁华,等.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J].鄱阳湖学刊,2019(6):26-33.,都是当今翻译学研究的生长点。

所谓“四生”,是指“尚生、摄生、转生、化生”。“尚生”指崇尚生命,是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原则立场,体现了生态翻译学所倡导的“生生与共”理念(9)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74-186.;“摄生”指获取生命,是译者对原文生命的理解与把握;“转生”指转化生命,是译者要尽可能将原文的一切生命价值转达至译文中;“化生”指运化生命,让译文独立地存活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既蕴含着生生之道,又摄涵着‘生生之谓译’的真谛”(10)胡庚申.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J].中国翻译,2021(6):5-14.。作为翻译研究的一种独特的生命视角,四生论是“生态翻译学内涵实质的生命结晶及其核心思想的精炼概括”(11)胡庚申.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J].中国翻译,2021(6):5-14.,蕴含东方智慧的生态方法,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特色,颇具继承性与创新性”(12)House,J.Translation the basics[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18.,其理论观点有效推动了中国译论的超越与进步,又向世界有力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翻译智慧结晶的典型代表。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魏晋六朝文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作。我国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和专门研究陶渊明的美国学者戴维斯(A.R.Davis)都翻译了《桃花源记》,这两个英译本广为流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文的翻译与研究。针对上述两个英译本,现有研究主要基于语言学、文学或翻译学理论,对译本内容进行比较与分析,以加深对中国古代诗文翻译过程及策略的理解与把握。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从生命视角去深度揭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间生动鲜活的转换、延续与发展问题,这与《桃花源记》在国际社会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拟以生态翻译学的四生论为指导,对比研究林语堂和戴维斯《桃花源记》英译本,探讨文本移植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的“顺生”和“逆生”,以期在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引领下进一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古代诗文的英译提供借鉴,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思想的沟通与交流。

一、尚生:因生而译,向生而行

“尚生”,指“崇尚生命、重视生命”。于生态翻译学而言,“尚生”是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原则立场和价值取向(13)胡庚申.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J].中国翻译,2021(6):5-14.,既要注重和尊重原文的生命,传达其内涵与价值,又要赋予译文以生命,使其在新翻译生态环境的存在与传播中拥有不息的活力。翻译是译者对两种文化生态实施人为影响的跨文化交际行为(14)魏向清,刘润泽.生态翻译学“术语革命”的理论价值意蕴[J].上海翻译,2022(1):9-15.。胡庚申(15)胡庚申,孟凡君,蒋骁华,等.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J].鄱阳湖学刊,2019(6):26-33.认为,译者只有将作品看作是鲜活的生命体才能移植文本生命及其全部价值,这样翻译才是一场有机的生命活动,而非单纯机械的文本转换,才能促使原文生命在异域中得到新的诞生、释放、成长,实现原文和译文的生命延续。

例1:“不足为外人道也。”

林语堂译:The villagers 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 their colony.(16)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You should not speak of this to those outside.”(17)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在古汉语中,“不足”的意思是“没有必要”或“不值得”。对于桃花源的村民们来说,“不足”表达了他们不希望外人打扰其平静低调隐居生活的强烈愿望。对此,林语堂用“beg”一词来表达村民们对外来干扰的担忧与顾虑,恳求渔人不要将桃源之事告诉他人;戴维斯则用“should not”来传递村民们的内心诉求,将其不想被打扰的情感表现得尤为强烈。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将原文视作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并利用生动独特的方法将这份感情传达给目标语读者,这无疑是延续原文生命、推动原文在异域重生的有效前提。

例2:高尚士也……

林语堂译:a great idealist…(18)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a scholar of lofty ideals....(19)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陶渊明在文章结尾借“寻访桃花源未果”一事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寻而不见,扑朔迷离,令人神往;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并不存在如此美好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及其内心深处的隐逸之情。林语堂将刘子骥的身份译为“idealist”,即“理想主义者或空想家”,这不仅巧妙地暗示了刘子骥的失败结果、桃花源的虚无之意,还指出了陶渊明关于桃花源的理想在当时只能是虚妄的理想,无法成为现实,不仅简洁生动地诠释了原文主题中的惋惜与向往之情,还使译文也充满了丰沛的情感,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与林语堂不同,戴维斯将刘子骥译为“具有崇高理想的学者”,借此表现出对于陶渊明来说,桃花源是其崇高的理想,是其在现实社会中未能实现的内心向往,虽不及林语堂译文对于虚无的桃花源的暗示,却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意。因此,两位译者都对原文给予了感受生命般的尊重,领会了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生命效果,并着力赋予译文以灵动的生命力,展现原文的独特生命价值。

林语堂(20)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将陶渊明视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最完美的人物,深深为其作品所折服。他在翻译时立足原文,尊重原文生命,潜心追求闲适与自然,向往超脱世俗的本真;他也重视译文生命,通过借助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语境,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互通,为译文注入新的生命,力求实现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生长与存续。戴维斯是海外陶学最知名的研究者之一,他把原文视作情感充沛的生命个体,深入文本生命,感受原文精神内涵,将陶渊明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看作是中国人情感流露的表现,并倡导借此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戴维斯对原文生命的崇尚还在于他对原文生态环境与译文效果的重视,他认为如果不能对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生活处境拥有充分、深刻、得体的认识,那么译者想要完成一份令人满意的翻译几乎是希望渺茫的(21)A.R.戴维斯,包涵.我的陶渊明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86-88.。翻译,缘于体会原文之生命特质,归于创造译文之全新生命力。因此,两位译者都凭借着对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热爱之情和对陶渊明真切的崇敬之心,不断深入文本研究,因生而译,向生而行,感原文所感,传原文所传,给予原文生命充分的尊重与敬仰,赋予译文生命足够的鲜活与张力。

二、摄生:尽己之力,获文之生

“摄生”,指“获取生命、汲取生命”。“摄生”意为译者在“尚生”的原则立场上进一步深入获取原文的生命。胡庚申(22)胡庚申,孟凡君,蒋骁华,等.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J].鄱阳湖学刊,2019(6):26-33.认为,“摄生”是译者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原文,完整获取原文的生命价值,尽可能使原文本的价值得到圆满的移植。原文生命是译文生命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得以存活并延续的基础,文本移植可以表现为译文的诞生、生长、衍生、再生等具有生命形态的特征(23)胡庚申.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J].中国翻译,2020(5):5-12.。作为文本移植实施者的译者需要结合翻译生态环境,把握原文的语言文字特点和文化价值本质,关注原文文本内在与外在的生命特征,为后续将原文的生命移植到译文中奠定良好稳定的基础。在生态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深入挖掘原文生命,掌握相关概念背景,全面透彻理解原文,才能有效实现原文及译文生生不息的双重生命价值。

例3:黄发垂髫……

林语堂译:the old men and children…(24)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The white-haired and the children…(25)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在中国古代,常用“黄发”指老人,用“垂髫”指儿童,这两个词语运用了借代修辞格,体现了桃花源中安然幸福的生活画面。林语堂准确地把握了原文含义,用简洁的语言向英语读者传达了其中含义,保证了原文的生命价值;戴维斯作为西方学者,也竭力体会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分析原文写作手法,在把握原文文化含义基础上还相应地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展现了中华文化,使译文既有可读性又有观赏性,有力地印证了“摄生”翻译的意蕴。

例4:郡下……太守……。

林语堂译:the magistrate’s office… the magistrate…(26)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the commandery… the prefect…(27)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作为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自秦汉以来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8)冯辉,齐书深.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J].学习与探索,2001(3):126-130.。“郡”是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太守”则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二者均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两位译者都对此有准确的理解,将其与西方行政区划和官职进行类比,在此基础上,林语堂将其翻译成“the magistrate’s office”和“the magistrate”,戴维斯则译为“the commandery”和“the prefect”。对英语读者来说,这几个词都是其所熟悉且常用的,因此,通过类比,两位译者的译文都能帮助读者清晰地明白“郡”与“太守”的含义,厘清原文中的故事情节,这也是译者在“尚生”立场上的“摄生”,是原文生命在异域的再生。

林语堂(29)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学贯中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首先,他在理解中国文化、分析原文文本过程中,不仅准确掌握原文的字面意思,还着力明晰作者的时代背景,理解文中具有文化含义的词句,领会作者所传达的生命价值内涵,在结合中西文化异同点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创造一个具有原文同等生命力的鲜活译本。其次,为更好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林语堂还潜心研究,完成了专门对外展示中国的著作《生活的艺术》,进一步探索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等作品中所体现的“闲适与自然”的主题思想,反驳了陶渊明是“逃避主义者”的观点,阐明了陶渊明对于当时混沌官场的不满与厌恶、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抗、对恬淡和平田园生活的深深热爱与憧憬,“匡正了陶学史上以儒家功利文学观、南宋道学面孔、近代庸俗社会学等意识形态对陶公的错误解读”(30)刘中文.心灵的感召 真诚的攀仰——梁启超,林语堂,朱光潜论陶渊明之人生[J].学术交流,2010(12):161-165.。

在翻译《桃花源记》之前,戴维斯就积极地对陶渊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多次刊出“陶渊明研究”专栏,发表数十篇研陶文章,为后续的译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与英语有较大差异,戴维斯多次分析参考了明清、民国学者、当时台湾学者以及日本学者的观点,博采众长并加以内化,从而提炼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与观点(31)张月.戴维斯《陶渊明集》英译副文本的学术批评和问题意识[J].人文论丛,2021(1):101-110.。在对原文进行更为具体地分析时,他强调要从文字本身去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因此细致地考察分析了陶渊明撰写《桃花源记》时的生活处境和时代背景,将陶渊明置于社会文化历史中探讨其作品内涵与价值,体会作者情感;为阐明原文中的典故,如“黄发垂髫”“津”等,戴维斯对各类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与思考,在基本把握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挖掘原文生命,结合目标语的翻译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翻译,以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与神韵(32)Liu,T.T.Tao Yuanming,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1983 by A.R.Davis.Cambridge,e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Review[J].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86,8(1): 157-159.。

要而论之,在“摄生”上,林语堂凭借其特有的经历,对《桃花源记》中的中华文化进行了贯通中西的理解与感悟,真切传达了原文的主题思想;戴维斯博采众长,对原作的背景、语言、典故、情感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分析与思考。因此,两位译者虽存在差异,但无一不在竭力摄取原文生命,为后续的“转生”与“化生”铺平了道路。

三、转生:转原之灵,化译之生

“转生”,指“转换生命、再造生命”。“转生”是把原作生命转移到译文中,这是一种生命灵动的过程(33)胡庚申,孟凡君,蒋骁华,等.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J].鄱阳湖学刊,2019(6):26-33.。在生态翻译学看来,翻译是原文生命的重生过程,即将原文生命连同其生态环境完整移植到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中,将有生命的原文转换为有生命的译文,并着力推动保持并落实译文生命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诞生与存续。因此,“转生”既承原文之“生”,开启译文之“生”,是整个生态翻译过程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一环。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原文内在的生命特点出发,合理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将原文生命从原文生态环境转移至译文生态环境,准确阐释原文含义,传达原文文化,传递原文情感,展现原文主题,使译文适应译入语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例5:数百步

林语堂译: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34)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35)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在中国古代,“步”通常被用作为一个长度计量单位,并且在不同朝代,一“步”所表示的距离也有所不同,如周朝一步约为八尺,秦朝一步则约为六尺。在原文中,“数百步”描绘的是小溪两岸那鲜嫩美丽、中间没有其他树木的桃林所占土地的大致长度。因此,在翻译时,鉴于“步”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林语堂选择用“码”这一长度单位进行折中表达,一码为三英尺,将“数百步”译为“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用英语读者熟悉的长度单位帮助其了解桃林的占地范围,使译文适应了新的翻译生态环境,落实了译文之“生”。戴维斯将“步”直译为“paces”,等同于人们日常理解的实际步数,虽与原文最初的含义有所出入,却保持了原文简单质朴、贴近生活的文风,使英语读者对原文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与了解,这同样是对原文生命的有效转换。因此,林语堂与戴维斯虽侧重点不同,却异曲同工将原文生命转达到译文之中,使之能够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存续与发展。

例6:见渔人,乃大惊……

林语堂译:They were greatly astonished to see the fisherman…(36)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When they saw the fisherman,they were greatly surprised…(37)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翻译是人类社会生态中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交流活动(38)刘军平.生态翻译学之三大哲学价值功能[J].上海翻译,2022(1):1-8.。英语是形合语言,常通过各类逻辑关系词或连接词来实现语句的连接,结构完整;而汉语是意合语言,较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结构也较为松散。《桃花源记》是诗体古文,意合是其不容忽视的生命特征之一。因此,在翻译上述渔人和桃花源村民见面情景时,为符合英语中主语显著的表达习惯,林语堂和戴维斯都相应增加了原文中省略的主语“they”。这一翻译方式适应了英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准确转换了原文生命,既保证了译文的流畅度,又为英语读者的理解扫清了障碍。在语态上,汉语的主动句比较多,被动句相对较少,而英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兼有。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将原文的主动语态转化为译文的被动语态,都通过句法结构变化满足了英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实现了从原文生命到译文生命的转达。

例7:及郡下,诣太守……

林语堂译:He went to… and told…(39)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When he reached…,he called on…(40)Liu,T.T.Tao Yuanming,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1983 by A.R.Davis.Cambridge,e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Review[J].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86,8(1): 157-159.

“诣”表示下级对上级的拜谒,这在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社会颇为典型,但却为注重平等的现代西方社会所陌生。所以,在翻译该词时,戴维斯采用了短语“called on”,意为“尊重地拜访某人”,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情感意味,达到了生动转达原文生命特点的最佳效果;而林语堂则简单译为“went to”,虽在字面意义上无可厚非,却丧失了原文内在蕴含的政治文化特点,未免有所遗憾。民族特色是民族典籍的精髓,翻译时应尽可能保留,否则就破坏了翻译生态平衡,失去了翻译的意义(41)冯丽君,张威.生态翻译视阈下民族典籍译介研究[J].外语教学,2021(1):100-103.。戴维斯保留文化差异的译文是对原文生命的有力延续与转换,是更鲜活、更有意义的“转生”。

林语堂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及表达习惯,消除其在理解上的障碍,如在翻译历史朝代时,他选择采用直译加标注的方法,用公元基督教纪年的方式为英语读者阐明文中所涉及的历史年代;在翻译成语、四字结构和文化负载词时,他选择保留该词最基本、最直接的含义,保证读者对原文整体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说,林语堂将原文的生命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转换到译文中,促进译文生命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诞生与存续。

戴维斯作为精于陶学的美国学者,在翻译时准确地处理了英汉语言的差异,保证了译文的流畅通顺。对于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他力求精准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画面美感,竭力将与原文含义最接近的词句传达给读者,转换原文文本生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落实译文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诞生、生长与发展。

一言蔽之,林语堂在转达原文生命时更倾向于向读者传达原文最基本、最直接的含义,保证了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戴维斯侧重向西方读者传达最接近原文的意义和生命特点。两位译者虽然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都能跨越语言与文化差异,延续原文生命,再造译文生命。

四、化生:新新相续,生生不息

“化生”,指“运化生命”。“化生”意为通过生态翻译让译文具有独立的生命力,实现其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转世、再生与存活,是译文生命状态的呈现(42)胡庚申,孟凡君,蒋骁华,等.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J].鄱阳湖学刊,2019(6):26-33.。译文的诞生并不是原文生命的结束,而是原文生命在异域中生生不息的延续与发展,这与本雅明的“来世生命”(43)Benjamin,W.The Translator’s Task[A].In: Venuti,L.(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3rd ed.)[C].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12:75-83.有殊途同归之妙。翻译是生命的旅行,原文只有获得重生翻译才有意义(44)罗迪江.当代翻译研究的机体主义建构:翻译生命观的构想[J].中国翻译,2021(5):15-24.。因此,在“尚生”“摄生”“转生”之上,译者还要考虑到译文后续的传播与发展,让译文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获得足够的生命动力并不断成长,反过来促进原文生命的“复活”与“新生”,提升原文的影响力,实现原文与译文共同的螺旋式上升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互鉴与互通。

例8:落英缤纷。

林语堂译: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45)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fallen blossoms lay in profusion.(46)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落英缤纷”是描写桃花源中自然美景的点睛之笔。陶渊明仅用几个字就勾勒出鲜花盛开、落花缤纷的景象,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桃花源的秀丽与美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原文的“清新质朴,法天贵真”(47)周英莉,许卉艳.论英译中陶诗意蕴的最佳关联性的传递[J].外语研究,2018(5):74-79.。林语堂的译文着重于落花的景象,用非常简洁的语言为英语读者描绘了花瓣飘落后的静态之美。戴维斯选择用“fallen”修饰“blossoms”,用“lay”描绘花瓣铺在地面的场景,巧妙地重现了落花的动静之美,帮助英语读者沉浸式地感受了陶渊明笔下无限美丽的桃花源。两位译者的译文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生动延续了原文所描绘的桃源之美,具有独立的生命力,是原文鲜活的再生状态。

例9:……避秦时乱。

林语堂译:…to escape from the tyranny of Tsin Shih-huang (builder of Great Wall) 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48)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戴维斯译:…fleeing from the troubles during the Qin period (221B.C.-208B.C.).(49)Davis,A.R.T'Ao Yuan-Ming: Volume 1,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陶渊明借《桃花源记》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其对没有战乱、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因此,“秦时乱”既是桃花源村民来此绝境的原因,也是作者所处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在翻译时,林语堂进行了必要的解释,交代了相关的背景时间,说明了秦始皇的苛政暴行,解释了村民躲避战乱的原因,为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西方读者阐明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主旨;他还用西方读者所熟悉的“万里长城”对“秦始皇”进行了补充说明,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还巧妙地传播了中华文化。由此可见,林语堂有效地实现了原文内容与主题在译文上的转世与再生,既让译文能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被读者所理解,实现其生命的发展,又能让原文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提高影响力,实现其生命的复活。而戴维斯选择利用添加具体时间标注的方式完成对“秦朝”的解释与翻译,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时间脉络,推动西方读者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社会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桃花源记》在异域生生不息的独特“化生”。

作为以英语写作驰名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其对陶渊明“闲适与自然”田园思想的向往的介绍与传播,更是引起众多学者对中西田园思想的比较与研究,促进了中西文化思想的沟通与交流,为其在新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化生”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林语堂英译本也成为众多学者分析研究的重要对象,进一步构建了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戴维斯英译本见解独到,堪称西方陶学研究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译本。该译本不仅向西方读者准确地传达了陶渊明作品的含义、情感与主题,还因其“收集并分析了中国关于陶渊明的学术著作中大部分有价值的作品”而被称为“西方学习者的巨大福利”(50)Liu,T.T.Tao Yuanming,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1983 by A.R.Davis.Cambridge,e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Review[J].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86,8(1): 157-159.。因此,这不仅是英译陶渊明作品的经典,而且是英译中国文学的经典(51)张月.戴维斯.陶渊明集.英译副文本的学术批评和问题意识[J].人文论丛,2021(1):101-110.,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生动体现了戴维斯英译本的旺盛生命活力,有效地推动了西方读者深入了解陶渊明及其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思想,形成对中国传统作品与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但是该译本文本生命颇具意义的“化生”,而且是原文成功的“复活”与“再生”。

虽然林语堂和戴维斯的翻译重点不尽相同,但二者的英译本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呈现出新新相续、生生不息的鲜活状态。这不仅促进了国内对《桃花源记》新的研究与分析,为中西田园思想的比较与交流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认同与自信,还进一步提高了《桃花源记》的国际知名度,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论,涵盖崇尚生命、获取生命、转化生命、运化生命的整个翻译过程,为当代翻译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从四生论来看,林语堂和戴维斯的英译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再现了《桃花源记》从原文到译文的生命轮回。首先,两位译者都尊重原文生命特质,关注译文生命存活,展现了生态翻译学“崇尚生命”的翻译理念;其次,两位译者在译事之前都积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价值,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竭力摄取原文生命;再者,两位译者的翻译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能考虑到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原文生命进行合理转换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实现其在译文中的再生;最后,两位译者的英译本都是目前流传较广、影响力较大的版本,在不同程度上向世界展现了《桃花源记》的文学魅力,体现了翻译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化生”理念。

当前,我国已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因此,中国传统古诗文的英译尤为重要,这对译者的双语文学功底、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桃花源记》而言,林语堂和戴维斯的译本颇为典型,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发挥翻译力量,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古代诗文的英译提供丰富的借鉴。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戴维斯林语堂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进一步放大细腻通透的优势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 MODEL M/MODEL S/BASSON 88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桃花源记》
探访林语堂故里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太空艺术家唐·戴维斯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