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及对工作负荷感的影响研究

2024-01-09 07:20孔凡琴杨大清
关键词:负荷班主任研究

孔凡琴, 邓 涛, 杨大清, 万 满

(1.吉林省教育学院 教研办,长春 130022;2.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3.东北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研究院,长春 130024)

一、问题提出

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诉求,也是近年来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关注点。尽管这方面的改革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对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内容和结构的全面认识以及对不合理工作负荷的科学辨识,导致政策实施效果未尽人意。因此,基于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探明中小学教师总体以及各级各类教师的工作时间现状,明晰其工作内容和结构,厘清工作时间对工作负荷感的影响,有助于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延展性与主观性等特点,“为教师减负”虽可定义却难操作,以至于相关研究成果较少[1]。事实上,给中小学教师减负的首要前提是明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结构。教师工作时间具有周期性、规律性的特点[2],且工作时间是教师工作量最直接的体现[3]。因此,了解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现状,不仅能有效还原教师日常工作的真实样态,明晰其工作内容和工作结构,而且能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目前,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的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现状如何?工作时间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时间,切实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减负?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实证调查研究对上述问题给予回答,但这些问题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全国48 874名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及对工作负荷感的影响展开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总体现状如何?(2)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对工作负荷感有何影响?基于此,为减少不必要的非教学工作时间,合理调整教师工作内容和结构,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性工作负荷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研究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学者们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度的研究。有研究者分别对我国初中教师[4]、高中教师[5]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初高中教师工作时间偏长。还有研究发现,教师工作时间长度与教师的抑郁程度显著正相关[6];如果教师每周教学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其工作的积极性便开始明显下降[7]。二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密度的研究。有研究者将工作时间密度定义为“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处理的事情和活动的数量”[8]。对小学教师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单位时间里的工作密集度越高,工作时间密度越大[9]。三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结构与分配的研究。有研究将教师工作时间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学科教学时间、学生管理时间、学校事务时间、专业发展时间[10];也有研究将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分为五个方面,包括教学时间、沟通时间、教研时间、自我发展时间、其他时间[11];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将教师工作时间分为:“教学活动时间和非教学活动时间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常规备课时间、课程活动时间、批改作业时间、辅导学生时间、教师培训以及学校会议时间等具体事务的时间。”[12]总的看来,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工作时间和非教学工作时间两部分。其中,教学工作时间是指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时间;非教学工作时间则是看似与教学不直接相关,但可为维持教学秩序、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保障的工作时间。综观已有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研究,大多是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进行的,且研究样本构成较为单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为有限;鲜有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现状的大样本调查研究,尤其是讨论工作时间变化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感影响的相关研究更少。

(二)关于教师工作负荷的研究

工作负荷(Workload)原本是组织管理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既与工作绩效有关,也是用来评估工作设计好坏的重要变量[13]。具体而言,工作负荷是指工作者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付出的所有成本,包含生理与心理投入的主观认知[14]。随后,工作负荷这一概念逐渐被应用到教育研究领域。教师工作负荷被用来描述教师在履行职业角色时所践行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其所需要的时间,其总量和不同工作任务的结构比例共同决定教师工作负荷的状况[15]。目前,学界关于教师工作负荷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探讨了工作负荷给教师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对工作产生疏离感[16]、增大离职倾向[17]等。但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者发现,工作负荷有可能是一种“挑战型”压力,能够激励教师个体努力工作,从而给个人和组织带来积极影响[18]。工作负荷究竟会给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说明。工作负荷对教师个体来说不仅是一个客观事实,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即同样的工作任务有可能使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工作负荷感受。有研究者将工作时间作为衡量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的直接指标[19]。我国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进行研究始于2006年,李军等用工作时间考查了上海市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负荷[20]。但这些研究大多只是将工作时间作为测量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的一个客观维度和指标,并未单独就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对其工作负荷感受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基于此,本研究在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整体现状和每天工作时间的差异情况的客观事实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工作时间对其工作负荷感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课题组自编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调查问卷》。问卷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是否在编等个人资料;第二部分是工作强度现状,包括工作时间利用、工作内容结构、工作投入差异、工作负荷感、减负状况与需求;第三部分是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维度;第四部分是减负经验与建议,该部分采用开放式题目,由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填写。问卷总体α系数为0.883,问卷结构及信度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构及信度检验

(二)研究对象

在正式调查中,调查对象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未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累计发放问卷50 314份,经回收处理后得到有效问卷48 87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约97.1%。样本具体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基本构成情况(N=48 874)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25.0软件对收集到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并采用描述统计、均值比较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式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中小学教师每天、每周、每学期工作时间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分别从性别、教龄、学校类型、地区分布(学校所在地)、是否担任班主任等维度深入了解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的差异情况;最后,探究工作时间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感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总体偏长,且时间分配结构不合理

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教师每天、每周、每学期的工作时间都偏长,且存在工作内容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在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的现状方面,本研究将中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任务分为备课与上课准备、学生辅导、作业批改与分析、学生管理与德育以及其他非教育教学性工作。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日均工作时长约9.80小时,其中每天用于备课与上课准备的时间最多,约2.98小时;每天用于非教育教学性工作的时间约2.20小时,仅次于备课与上课准备的时间;用于作业批改与分析的时间约2.13小时;每天用于学生辅导的时间约2.08小时;用于学生管理与德育的时间约1.95小时(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工作时长的总体状况

在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间的现状方面,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约9.80小时,平均每周末加班时长约2.43小时,故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长约51.43小时。每周用于部分教学工作任务的时间约9.63小时;而花费在部分非教学工作任务的时间约11.85小时,超出每周教学工作时间2.22小时。花费在安全管理与疫情防控(约2.73小时/周)以及材料、表格填报(约2.49小时/周)等方面的时间构成非教学工作时间的主要事项。这表明,中小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不仅偏长,而且存在工作内容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用于部分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任务的时长比较

在中小学教师每学期工作时间的现状方面,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学期的工作事项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本研究只统计了每学期中小学教师花费在11项常规工作上的时间,并按照其与教学工作的相关程度划分为教学工作时间和非教学工作时间。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每学期用于11项常规工作的时间合计约45.85天。其中,用于教学工作时间约16.38天,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参加培训约6.22天,其次是教学比赛、公开课约5.32天,最后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约4.84天;每学期用于非教学工作时间约29.47天,迎检备检的时间约5.90天,非教育教学性会议的时间约5.19天,可见迎检备检和非教育教学性会议是每学期非教学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学期用于教学与非教学工作任务的时长比较

为进一步探明中小学教师日常加班的具体事项,本研究让中小学教师就“您平时加班花费时间较多的前5项工作任务”进行选择作答。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日常加班的前5位具体事项分别是:备课(有70.40%的教师选择)、作业批改与分析(有60.30%的教师选择)、上课(有45.90%的教师选择)、课后服务(有39.00%的教师选择)、备检迎检(有35.80%的教师选择),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中小学教师日常加班的具体事项

(二)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存在差异

从性别、教龄、学校类型、地区分布(学校所在地)和是否担任班主任等不同维度来看,目前我国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和每天用于各项具体工作事项的时间有显著差异。

具体而言,其一,在性别方面,中小学女教师每天工作时间显著高于男教师,女教师每天用于备课与上课准备、学生辅导、作业批改与分析的时间均显著高于男教师;而女教师用于其他非教育教学性工作的时间要显著低于男教师;花费在学生管理与德育方面的时间,男女教师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二,在教龄方面,教龄与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教龄在0—5年的教师日均工作时间最长,随着教龄增加,日均工作时长开始递减。其三,在学校类型方面,民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用于备课与上课准备以及作业批改与分析的时间都显著高于公办学校及其他学校的教师;而在其他非教育教学性工作方面,民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又显著低于公办学校及其他学校的教师。其四,在地区分布方面,在城市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用于备课与上课准备、学生辅导、作业批改与分析、学生管理与德育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性工作时间均显著高于在县城和乡村工作的教师。其五,在是否担任班主任方面,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高达10小时以上,显著高于非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并且是否担任班主任在备课与上课准备的时间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还要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具体情况见表6和表7)。

表6 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日均工作时长比较

表7 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用于各项工作的时长比较

(三)工作时间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感的影响

本研究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对其工作负荷感的影响因素模型(如表8所示)。其中,M0为控制模型,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教龄、学校类型、地区分布(学校所在地)、是否担任班主任。控制模型结果表明, 中小学男教师的工作负荷感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为0—5年和6—15年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显著高于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显著高于其他学校的教师;在城市和县城任教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显著高于在乡村任教的中小学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接着分别加入不同自变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

表8 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对工作负荷感的影响

M1加入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长,结果表明, 每天工作时长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越长,其工作负荷感越强。

M2加入中小学教师每天用于处理纠纷与协调关系的时间,结果表明,R2变化了4.20%,说明处理纠纷与协调关系的时间显著正向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即中小学教师用于处理纠纷与协调关系的时间越长,其工作负荷感就越强。

M3加入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工作时间感受的量表题,如“工作日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教师对自身工作时长的感知)、“工作日我能合理安排时间”“我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思考工作”“寒暑假除去培训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休息”。结果表明,除了“工作日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对其工作负荷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其余均对工作负荷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中小学教师在工作日每天的时间排得越满,其工作负荷感就越强;在工作日越能合理安排时间、利用点滴时间思考工作以及寒暑假大多数时间都能够休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就越低。当加入了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工作时间的主观感受后,教龄变量影响不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明,教龄在0—5年的教师与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工作负荷感的差异主要是由其对工作时间的主观感受所引起的。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偏长且时长分配结构不合理;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长以及由此导致的工作负荷感具有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教师每天工作时长、用于处理纠纷与协调关系的时间和工作时间的主观感受影响了其工作负荷感。这些发现为未来完善教师减负政策、提高教师减负实效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教师减负:厘清工作边界与尊重专业自主权并行

本研究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偏长且时间分配结构不合理,用于教学工作任务的时间偏少。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长约51.43小时,但每周用于教学任务的工作时间却只有9.63小时。这与2020年杜屏等的小学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为52.00小时[21]和盖阔等的中小学教师非教学工作量偏高、任务结构不合理[22]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从国际比较来看,与TALIS 2018年教师工作时间数据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长高于48个国家和地区的初中教师平均工作时间38.30小时,但每周的上课时间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处于最低位[23]。这说明,减负政策执行以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偏长、工作内容和结构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主要原因是,以往给中小学教师减负的工作通常侧重于教师工作负荷产生后的过程治理环节,很少深入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的现状。因此,虽然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却并未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两点建议。

其一,为中小学教师减负需“正本清源”厘清工作边界。由于现代工作的复杂性、跨时空性,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边界逐渐被弱化,工作与非工作、家庭与职场之间的边界越发模糊[24]。一般认为,较强的工作边界表现为非工作事务难以向工作事务进行渗透,较弱的工作边界则会导致非工作内容向工作内容入侵[25]。中小学教师较弱的工作边界则表现得更加复杂,除了非工作内容向工作内容入侵之外,还存在工作内容向非工作内容入侵。利用周末或假期的休息时间完成备课、批改作业、填报资料等工作内容,已成为目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常态,在无形之中加大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因此,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就不能任由其工作边界继续无限扩展,必须厘清其工作边界。重点是要明确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专业责任、专业义务三者的概念和适用范围,不能让教师专业责任被无限放大。具体来说,教师职业责任就是以教师为本的责任;专业责任是以为学生为本的责任,其核心在于通过教育教学为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负责;教师专业义务是通过法律或道德等手段与教师这一角色绑定在一起的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责任。由此可见,教师专业责任只适用于专业生活,拥有特定的时空边界,包括义务性专业责任和非义务性专业义务[26]。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责任无限放大,将工作内容无限扩展,必须做足做好工作内容的“减法”,从而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回归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中。

其二,为中小学教师减负需尊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自主权。中国长期存在的集体主义传统文化导致教育领域忽视教师个人专业自主权。如今中小学教师工作边界模糊,一定程度上是其专业自主权缺失的具体表现。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教师作为主体在遵循社会、教育规范及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教育行为并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的教育自主的权利[27]。尊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让教师拥有对不合理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要求说“不”的权利,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划定合理边界,避免其彻底沦为各项社会事务的附庸,从个体层面避免由不合理的非教育教学性事务所产生的工作负荷。

(二)教师减负:考虑教师群体差异,因“群”施策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现状的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和用于各项具体事项的时间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民办学校教师、城区教师、班主任教师工作时间偏长。这与已有研究的研究结论相一致[28]。为此,本研究建议,为中小学教师减负需因“群”施策,尤其要重点关注青年女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两类特殊群体的工作负荷。

1.重点关注青年女教师的工作负荷

从性别维度来看,女性教师的日均工作时长显著高于男性教师;从教龄维度来看,教龄越短的教师日均工作时间越长。青年女性教师受到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加之女性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更细致、对工作要求更高、对工作环境的变化也更敏感等女性自身的特点,共同导致中小学教师群体中青年女教师的工作负荷尤其沉重。为此,本研究建议,在为中小学教师整体减负的同时需突显减负措施的差异性和针对性,重点关注青年女教师这一特殊教师群体。除了明晰工作边界和重点治理非教学性工作负荷之外,还可以考虑让青年女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来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让其与其他教师承担同样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

2.多渠道切实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荷

班主任作为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一类特殊的存在,除了要承担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家校沟通、组织班级活动以及收集各种信息等任务。因此,班主任的日均工作时间相比于副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更长,其工作负荷也更重。因此,本研究建议,要切实采取措施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荷。一方面,明确班主任的职责范围,不能将任何有关学校和班级学生的事务都交给班主任处理,让班主任一个人“大包大揽”;另一方面,考虑适当分散班主任的职责或增加一定数量的相关教辅人员,为班主任分担一部分非教学性工作。例如,英国采取增加或设立助教,配备文职、财务和行政等职位为教师分担非教学性工作,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29]。总之,需要多渠道共同发力为班主任切实减轻过重的非教学工作负荷,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归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

(三)教师减负:重点治理非教学性工作负荷

本研究证明,不同类型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工作负荷感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工作时间显著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感。具体而言,工作时间越长,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越强;花费在处理纠纷与协调关系的时间越长,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感越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时间的主观感受显著影响其工作负荷感。这与已有研究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越长,其工作负荷越重的研究结论一致[19]。但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花费在处理纠纷与协调关系的时间、工作时间的主观感受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感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建议,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可以从减少非必要的工作时间入手,重点治理由非教学性工作所产生的工作负荷。

首先需要明确,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减掉的应是不合理的非教学性工作负荷,而不是任何工作负荷都要被减掉;而且减负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减负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本研究和国内其他既有研究都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迫切希望减少额外的、不必要的工作负荷[19];在国外(如苏格兰),被教师认为能够有效减少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首要措施是减少校内文书工作和官僚工作,从而保证法定工作时间都用于备课和批改作业[30]。由此可见,国内外中小学教师对减负的关注重点都是减去不合理的非教育教学性工作负荷,以确保自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中。因此,为中小学教师减负需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治理非教学性工作负荷,从而确保教师有一个宁静、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和校园环境来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其次,非教学性工作负荷的治理需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常态化审查督导和规范机制,尤其是重点检查和督导迎检备检、各种非教育教学性会议等与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不相关的社会性事务。筑牢并严控不合理的非教育教学性社会事务进入学校、教室和课堂的底线与红线。最后,非教学性工作负荷的治理需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专业组织的作用。外在的审查督导规范机制固然重要,但对治理非教学性工作负荷最具发言权和建议权的还是教师群体自己,事实上最好的治理便是自我治理。因此,在非教学性工作负荷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组织的作用,为教师提供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让教师有“实力”、有“勇气”向不合理的非教学任务说“不”,这才是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治本之策。

猜你喜欢
负荷班主任研究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夸夸我的班主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班主任
防止过负荷时距离保护误动新判据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
负荷跟踪运行下反应堆一回路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