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阿坝州黑水县羊茸哈德村为例

2024-01-09 09:48李佳颖李晨曦
民族艺林 2023年4期
关键词:哈德村落旅游

王 伟,李佳颖,李晨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传统村落凝结了大量历史记忆,不仅拥有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反映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及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甘孜藏羌民族地区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承载着大量生态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信息。位于川西地区的阿坝州,拥有更多的传统村落和文化特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通过相互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既能体现自身个性化的藏族文化内涵,又符合其他藏区特征的藏族文化共性[1],因此,针对当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就更具必要性与紧迫性。而如何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解决出现的具体问题并通过具体对策将文化特性运用在当地传统村落中,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阿坝州黑水县羊茸哈德村自“5·12”地震后,整体搬迁至黑水县奶子沟主路旁,虽为新迁村落,但仍然将所拥有的优越自然环境资源与特有藏族文化进行融合,通过一系列规划实践打造成了一座新式藏寨,并发展了“农文旅”特色经济。羊茸哈德村作为目前已得到保护与开发的传统村落,在提升村落居民住宅质量,逐步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也传承了当地文化,进一步实现了乡村振兴。

一、羊茸哈德村传统村落现状

羊茸哈德村原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沙石多的半山腰地区,交通极度不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养殖业和林木产业,生产生活均靠原始搬运方式。且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位于半山腰处的村民住房经常遭受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后虽因“5·12”地震进行了灾后重建,但村落面临的实际问题仍未解决。为彻底改变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的现状,羊茸哈德村进行了整体搬迁。搬迁后的羊茸哈德村位于黑水县最美彩林奶子沟的核心观赏区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极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典型的木石结构房屋被设计成为藏寨,利用新老村寨相结合的形式供游人居住,厚重深沉的筒钦、古老的牛皮转经筒和雄伟的白塔凝聚了深厚的嘉戎藏族文化,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大刀舞、嘉戎藏戏、克额围棋均来自羊茸哈德村。

为做到保护传统村落并发扬传统文化,新迁羊茸哈德村在整体村落中延续原有阿坝州民族风格,结合羊茸哈德村嘉戎藏族风情及搬迁点自然生态环境,对村寨的房屋风貌和各景观点的打造等进行再丰富、再完善。为利用旅游业全面带动其他各产业发展,当地成立了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以形成旅游与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农牧业、生态能源、农副产品粗加工以及文化相结合的产业体系,构建“农文旅”特色经济。羊茸哈德村作为当地发展最早、最快、最成熟的村落,最先采用“支部旅游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村落改造[2],自搬迁起就逐年设立村落保护与发展目标。羊茸哈德村利用规模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嘉戎文化、生态旅游以及康养避暑和冰山彩林节两个节点契机,迅速占领乡村旅游市场,通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及生态资源为当地带来经济提升,进而起到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当前,羊茸哈德藏寨已经正式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成为旅游景区。村落现状也因旅游产业及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提升,当地农户也已全部完成室内装修和庭院建设,无论从生产生活条件还是当地村落保护来看,羊茸哈德村都已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典范[3]。而通过旅游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的不仅有新村,在实现整个地区乡村振兴的政策下,老寨也依托特殊的半高山地势,实现了老寨改造,将破旧的老式建筑进行翻修,结合民宿产业,利用客房和农家饭等提升老寨的旅游吸引力。同时,开发和改造现有的小路及山顶,诠释山顶的故事,打造成既体现原有村落形态及村落文化,又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现代化等特点的嘎尔庄园。

二、问题的提出

(一)相关法律不全面、政策制度不健全

在政策制度方面,各村落的地方性保护法规没有自己的特色,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羊茸哈德村的乡政府与部门、村“两委”和村民三者之间的分工尚不够明确,未能形成“村委村民主导政府”扶持的乡村振兴的模式。同时,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导致基层组织制度没有植入到公司管理当中,不利于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其次,因传统村落自身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三重属性,应当由三个部门共同管理,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4],而村落本身就属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保护涉及的部门较多,难以形成合力,这就使得羊茸哈德村没有在串珠式的基础之上加强各村之间的协作互动。

(二)村与村没有协作、存在短板

没有合理地利用先发展村庄的优势与口碑对各村有特点的资源进行很好的结合,应当通过要素叠加,打破行政区域,实现先发展村带动后发展村,以便更快速高效地形成结对发展模式。由于部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的状态,村内各个部分都没有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没有对七彩甲足、红色昌德康养羊茸、梦幻杨柳秋、吉祥奶子沟、阳光干斯坝、秘境银针及红军驿站马河坝进行合理化、差异化规划。部分生活垃圾以及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等使得生态和生活环境越发恶劣,不仅影响着村落的格局风貌,也会阻碍羊茸哈德村的发展。

(三)缺少基层工作人员

羊茸哈德村落建设之初相对发展落后、环境欠佳。在整村搬迁之前,羊茸哈德村山高路远,造成了交通不便、人居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等一系列情况的存在,当地的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或远走他乡,村落的经济发展较慢无法吸引并留住年青人。当前村落中多为老年人,导致传统村落中缺少了人才和基层工作人员,村落现状无法使农村农民就业机会转向多元化,不利于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和争创文明乡镇。而传统村落又蕴含大量历史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年轻人流失的现象使得村落缺少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和修复,致使传统村落在申报编制规划上难以按要求完成,最终造成传统村落文化的散失、缺失和消失[5]。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落实国家项目

传统村落应积极落实国家项目,把保护作为第一原则,政府发挥监管职责,加强各部门的监管配合进度,各级政府应该配合其抓牢各项制度,及时调整当前传统村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弊端[6]。国家财政补助也应提高重视程度,在羊茸哈德乡村振兴规划中,近期和中期分别实施了“6个1 重点工程”(见表1),全乡总规划74 个子项,36 个重点项目,预计投资约6.68 亿元;2019 年启动项目17 项,计划完工6 项,预计投资约2.9 亿元。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的基础之上,也应将些许财政基金留给传统村落相关的国家项目,这是传统村落能够落实国家项目的关键。最后,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应加大保护力度,坚决抵制倒卖、盗卖文物的现象发生[7],使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留。

表1 “6 个1 重点工程”内容表

(二)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

针对极具时代特色以及文化底蕴浓重的传统村落,当地政府应当积极进行相关申请非遗工作的开展,积极对文化遗产进行评估、记录和分类。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出领导者的实际地位,通过各部门之间具体负责人的密切配合,对传统村落中现存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建立文物档案,以此有效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发展[8]。

在具体实施方面,应对羊茸哈德村落中的群众进行宣传讲座,发动各方力量评估村落遗产,广泛利用媒体对村落进行宣传,增强全国人民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在党校开设相对应的文化课题,以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地新闻媒体应当发挥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以营造全社会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社会风气。

(三)加强传统村落日常管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将千里党建示范走廊建设成果运用到羊茸哈德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全过程,锤炼出个体能力强、团结协作能力强的好班子,夯实全村突破性发展的组织基础。坚持以“规范促高效见实效”为思路,全面规范村级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建设,持续不断地开展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思想建党为根本,瞄准“选、育、管”三个重点环节,全面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永葆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见表2)。

表2 培养村级后备队伍表

通过全面加强羊茸哈德村村民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办公设施设备、规章制度上墙、标示标牌设置、办公流程示意、支部文化营造及环境美化绿化等基础,并根据服务对象设置旅游咨询、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点位,提升活动场所服务点位科学化水平,方便服务群众。通过“三比三争”活动,让支部书记本人充分检视自身现实表现,动态完善更新“三本台账”,促使争做政治明白人、致富领路人、清白干净人,切实发挥“领头雁”的职责效能。建立和完善活动场所运行管理、村组干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监督激励等规章制度,严格实行村组干部轮流坐班制度,方便群众困难诉求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解决,同时,推行重大党务、政务民主票决和公开制度,切实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体系。

(四)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1.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和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相结合。通过合理整治与引导对羊茸哈德村进行进一步的房屋改造与规划建设,将原有房屋结合当地特色改造出藏式民居样式建筑,使其在拥有美观的基础上保留文化价值。并重点支持包括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消防设施建设、道路维修、路灯照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卫生改善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建设[8]。

2.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和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9]。房屋和街巷的改造完善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基础和重点,这一步决定了村落后期的定位方向,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对羊茸哈德村街巷空间进行合理化改造,将土房土楼重新整治,通过推进传统民居工厂化建房,促进新型建筑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传承工作的创新。

四、羊茸哈德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共同协作(见图1),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村落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作为内在因素,以外部环境、政策变化等作为外部力量,二者共同形成传统村落的发展力量[10]。甘孜藏羌地区的羊茸哈德村特有的民族地区文化和自身旅游产业的发展即为内力,而国家项目和政府的扶持等则作为外部力量存在。

图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动力图

(一)加强村民物质与精神供给,以群众力量实现村落全面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农业、延续传统文化、提高村级治理等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的方式,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引领群众走向幸福生活,助推康养羊茸转型升级,实现康养经济持续发展。在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应重视村民的主体需求和主体意愿,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为村民提供有效供给(见图2),促使村民主体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动力[11]。就物质条件而言,应不断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村落人居环境建设,通过标准化种植当地生态蔬菜,对羊茸哈德村传统村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特色畜牧业养殖,将生态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切实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断增加村民收入以提升物质条件。从精神层面出发,需努力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归属感及认同感。通过建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来切实保障村民的各项权益。为提升村民在村落中生活幸福指数[12],着眼“文旅相融,以文促旅”,开展“特色文化挖掘和群众性文艺活动”,通过创造一个LOGO、制作一首寨歌、编排一支舞蹈、建立一支队伍、领略一方风情、树立一种理念,从“文态”上深度挖掘羊茸本土文化,提高羊茸哈德村传统村落村民以及游客的参与度,并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让游客体验特色的民俗文化,尊重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提升羊茸哈德村的保护与发展。

图2 村民主体需求构成

(二)尊重农业环境与本土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村落的历史延续和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村落独具特色的发展策略,本着“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打造“三微”“三态”旅游品牌为主攻方向,抓好传统旅游文化保护,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挖掘及展演,既要保护村民利益、安居乐业,传承好作为内在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篝火晚会、锅庄、大刀舞、刺绣、木工艺等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产业,更要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着眼“在彩林之中建农居、在农居周边建田园”,在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外界环境的同时,突出地域差异,实现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紧扣沟域经济和六大产业布局,组建双孢菇、羊肚菌等4 个种养业合作社,养殖凤尾鸡、藏香猪、黑水中蜂,在保证传统村落延续性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丰富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减少传统村落文化断裂和消失的风险。积极引领旅游公司对工作方式的改良和创新,提出新思路、出台新举措、争取新作为,全力打造“支部公司农户”的升级版,引导公司和羊茸哈德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实现产业和乡村振兴。

(三)整体规划民宿设计,推行建设特色文化小镇

真正的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人们越来越热爱并参与其中。在进行甘孜藏羌地区传统村落的规划实践时,应充分保护当地历史格局、人文风貌等整体空间形态[13],注重挖掘其典型性和特殊性,将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羊茸哈德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嘎尔庄园(见图3)依托半高山地势,对老寨进行改造,通过整体规划民宿设计,形成以藏式建筑、传统习俗为一体,延续院落的居住文化,借藏族人文地理,打造本土化、特色化、现代化的精品度假、观光、文旅产品类型。针对本土化而言,应传承“民俗、旅游、秘境、神往”的当地文化,保留“老宅”的空间形态格局,紧扣藏族文化底蕴,全面保护羊茸哈德村的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建筑及特色习俗等,“体现特色宅院聚落,体验藏茶酒文化、享独具特色的藏族风土人情”的多元共生文化;同时,特色化地结合项目自身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新功能业态,围绕“乐林、亲水、隐院”,充分体现“可游、可观、可居”的功能特色;秉持差异化保护传承的方向,将生态康养、美食康养、运动康养相融合,以彩林环绕的村庄、独具特色的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等构成“生态人文”的生态康养。最后,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化配套设施功能植入,以“马帮穿越,高山SPA、极限挑战、观光小火车、徒步穿越、牧民体验”等多种模式,吸引游客体验春冬看雪,夏看花,秋看彩林,打造特色民宿,彰显“火力旅游”品牌,感受童趣与野趣的返璞生活。

图3 嘎尔庄园总平面

(四)突出思想引领,实现村级治理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发展

在对羊茸哈德村进行传统村落保护时应将着重点放在保护阿坝州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以及周边自然肌理和生态规律上[14],对村寨景观点进行再丰富、再完善,保证发展和保护工作做得更细更实,确保村落建设保质保量推进。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对村“两委”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创立村规民约、设立公益性岗位、防洪堤、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及建设五个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点等方式,做到思想先行,更好地尊重羊茸哈德村落的生成规律。形成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风险共担的准则,在村支部、旅游公司和农户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采用“支部旅游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农户以房屋、资金等资源入股,实现生态农业及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15]。在保护传统村落自身生成方式的基础上,鼓励探索符合羊茸哈德村传统村落发展规律的保护方法和途径,避免一味追求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而破坏村落生成规律的现象。

(五)发挥产业策略,提升产业业态

体现传统村落的完整性,保持文化建筑、周边环境和整体功能形态的内在关系是重中之重。应围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进行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全面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生态保护旅游、生态治理旅游、旅游生态农牧业、旅游生态能源、旅游农副产品粗加工、旅游 文化”的产业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链,避免单纯强调嘎尔庄园和新寨开发等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提升而忽略其设施、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同时,对羊茸哈德村道路交通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共同保护,做大做强彩林经济,打造国际彩谷旅游度假区,建设高标准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形成“引客—迎客—留客”旅游目的地体系,依据现有的旅游资源,提升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实现生态旅游业增量、生态农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促进产业振兴发展。

五、结语

我国在长远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已经积累了厚重的中华文明,农耕文明见证着历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中一项重要的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见证不同地区的发展成果。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阶段,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强其保护与发展,是我们未来不容忽略的课题。本文对阿坝州黑水县羊茸哈德村的川西藏羌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得出优化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策略:(一)扩大宣传,打响品牌,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不断展现乡村活力。(二)持续深化产业业态,依托当地资源、生态、环境、地理优势,新建特色产业。(三)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助推村落转型升级。(四)加强生态农业、传统文化和村级治理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实现康养经济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哈德村落旅游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童心造就成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莫哈德担任美宇航局常务副局长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