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l-Yoon综合征一家系临床表型及ATAD3A基因变异分析

2024-01-09 02:33郑祎于欣雨张婷胡凌微周朵黄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错义肥厚型证者

郑祎,于欣雨,张婷,胡凌微,周朵,黄新文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与代谢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2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浙江 杭州 310003

ATAD3A基因位于染色体1p36.33,编码线粒体膜蛋白,对维持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1-2]。该基因变异可引起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大,可有外观畸形、高乳酸血症、肥厚型心肌病、脑桥小脑发育不全等症状。截至目前,文献报道ATAD3A基因变异80例,临床表型包括HAYOS、PHIRNL、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2-4]。本文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确诊一个ATAD3A基因变异家系,探究其临床表现及基因特点,为遗传学诊断和咨询提供依据。本研究对象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通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2021-IRB-292)。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摘要

先证者女性,11 d,因“咳嗽伴口吐白沫3 d”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先证者系孕39+2周单胎顺产娩出(孕2 产2),出生体重3.17 kg,出生时Apgar 评分正常,否认宫内窒息史和窒息抢救史,父母亲否认近亲婚配及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时体重3.14 kg,身长50 cm,体温36.5 ℃,心 率198 次/min,呼 吸62 次/min,血 压63/32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神志清,精神尚可,皮下脂肪薄,追声追视较差;心率快,心音弱,呼吸急促,未闻及明显杂音;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2.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0.5%,超敏C 反应蛋白0.54 mg/L;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28 037.7 pg/mL(参考值<300.0 pg/mL),肌红蛋白101.5 ng/mL(参考值2.75~31.03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8.9 ng/mL(参考值<5.0 ng/mL),特异性肌钙蛋白0.25 ng/mL(参考值<0.40 ng/mL);血浆乳酸4.0 mmol/L(参考值0.5~1.6 mmol/L),pH 值小于7.00;血串联质谱酰基肉碱检测辛酰基肉碱、癸酰基肉碱偏高,分别为0.45 μmol/L(参考值0.02~0.17 μmol/L)、0.51 μmol/L(参考值0.03~0.22 μmol/L)。心脏超声检查提示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收缩力减小,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射血分数32%~69%。心脏磁共振检查提示左心室心肌不均匀增厚伴异常信号,伴少许纤维化。心电图检查提示T波改变及高侧壁ST段改变。胸部X线检查提示右下肺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及脑桥T2信号偏高,额颞部脑外间隙稍宽。脑电图检查正常。患儿住院3个月余,反复出现心力衰竭、高乳酸血症、喂养困难、体重不增,最终于3.5月龄时死于心肺功能衰竭。

先证者姐姐足月顺产娩出,出生时Apgar 评分正常,于18 d因“少吃少动2 d,反应差1 d”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当时昏迷状态,肌张力减小,血气提示代谢性酸中毒,pH 值小于7.00,乳酸24.0~29.0 mmo1/L;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乳酸脱氢酶1954 U/L,肌酸激酶102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539 U/L;胸部X线检查提示两肺渗出性改变,心影大。患儿当日即死于“新生儿败血症、心功能不全”。

1.2 基因检测结果及致病性分析

分别采集先证者和父母2 mL EDTA抗凝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序列捕获技术(Agilent SureSelect 系列试剂盒)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 捕获并富集后进行PE150 高通量测序(美国Illumina 公司),结果显示,先证者ATAD3A基因chr1:1463113(NM_001170535.3)Exon:14 和chr1:1463228(NM_001170535.3)Exon:14 存在复合杂合变异,为基因移码突变c.1492dup(p.T498Nfs*13)和错义突变c.1376T>C(p.F459S),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和母亲(图1)。将先证者姐姐的新生儿筛查干血斑进行基因检测(先证者父母提供),结果显示其ATAD3A基因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变异。

图1 先证者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高通量测序结果Figure 1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results of the proband and their parents

检索GnomAD、1000 Genomes、ClinVar、LOVD 和HGMD数据库,患儿两个变异位点均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指南,c.1376T>C(p.F459S)为错义突变,用SIFT、PolyPhen、FATHMM、MutationTaster软件预测均为有害突变,变异评估为“临床意义未明”;c.1492dup(p.T498Nfs*13)为移码突变,预测可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变异评估为“致病”。

将ATAD3A 氨基酸序列提交到i-TASSER 预测其三维结构,使用PYMOL 软件对新发错义突变的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5]。结果显示,野生型459 绿色位点的苯丙氨酸在被丝氨酸取代后,该区域苯基与周围氨基酸产生的疏水键变少,与周围原子产生的次级键变少,不利于维持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稳定性下降(图2)。

图2 ATAD3A部分三级结构p.F459S变异的结构稳定性分析Figure 2 Structur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p.F459S variant of the partial tertiary structure of the ATAD3A protein

2 讨论

ATAD3A定位于染色体1p36.33,含16 个外显子,大小约22.5 kb,在人类中,ATAD3A复制两次形成ATAD3A、ATAD3B和ATAD3C串联排列的ATAD3基因簇[6]。ATAD3A在胚胎早期至成年期的所有组织中普遍表达,ATAD3B对ATAD3A起负调控作用,仅在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而ATAD3C可能是假基因[7]。三个高度同源的旁系同源阵列的遗传结构使该区域易发生基因重排[1]。ATAD3A编码的含有ATP 酶家族AAA 结构域的蛋白3 成员A 是一种线粒体膜蛋白,其羧基末端面向基质形成六聚体环状结构,氨基末端区域位于外膜与其他酶复合,参与线粒体嵴结构形成以及与内质网的连接交换,在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自噬、mtDNA 维持和胆固醇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3,8-9]。ATAD3A缺失会导致小鼠、黑腹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的早期胚胎或幼虫死亡,提示ATAD3A在胚胎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4,10]。

ATAD3A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病首次由Harel等[4]在2016 年报道,截至2023 年11 月共检索到80 例患者[1-4,11-24],来自61 个家系,男女比例为45∶35,发病年龄为宫内26 周至儿童期,死亡52例(65.0%),死亡年龄中位数为1 个月(宫内36+6周~2 岁),最大随访年龄40 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外观畸形(61.3%)、角膜浑浊或先天性白内障(57.5%)、高乳酸血症(57.5%)、肌张力减小(55.0%)、肥厚型心肌病(46.3%)、小脑萎缩或发育不全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50.0%),见附表1。其他表现包括代谢障碍(甲基戊二酸尿症、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增加),癫痫、急性脑病、多发性挛缩等神经系统表现,视神经萎缩、视力下降、畏光、眼球震颤等眼部表现及胎儿水肿、肺泡发育不全、肝肿大等。极少数患者有听力丧失、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牙釉质缺陷、桥本甲状腺炎、硬皮病等。

ATAD3A变异引起临床表型主要有三类。PHIRNL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在宫内发病并在新生儿期死亡,临床表现严重,常有角膜混浊、癫痫发作、畸形面容和进行性脑桥小脑发育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症状,需要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7,12]。ATAD3A变异导致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或四肢痉挛性瘫痪及畏光、视力下降症状[11]。HAYOS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临床表现差异大,核心特征为发育迟缓、肌张力减退、痉挛、周围神经病变和肥厚型心肌病,常伴有高前额、三角面容、小颌畸形、低位耳、鸡胸、足部畸形等外观异常及智力缺陷;常见血浆和(或)脑脊液乳酸增多,头颅磁共振光谱乳酸峰升高,提示小脑萎缩或发育不全[4]。本文先证者及其姐姐于新生儿早期出现体格发育迟缓、难以纠正的高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肥厚型心肌病及肌张力减退,符合HAYOS诊断。

截至目前,报道的80例患者涉及的ATAD3A基因变异包括错义突变(36.27%)、重复突变(21.57%)、缺失突变(21.57%)、移码突变(8.82%)、剪接突变(6.86%)、无义突变(2.94%)和非编码区突变(1.96%)7种变异方式(附表2)。其中缺失突变中有4 例患者双等位基因ATAD3B/ATAD3A缺失(3.92%),未报道具体变异位点。基因变异类型与临床表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大片段缺失变异为隐性遗传,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ATAD3A基因均缺失,细胞中ATAD3A表达显著降低,引起mtDNA聚集、胆固醇代谢异常,严重影响发育,绝大部分患儿于新生儿期死亡,磁共振提示小脑或脑干发育不全(85.7%)等[2,4],表型为PHIRNL。大片段重复突变为显性遗传,源于非等位基因同源重组产生ATAD3A-C融合基因,ATAD3A中ATP酶结构域高度保守的精氨酸指(Arg466)在ATAD3A-C 融合蛋白中变为半胱氨酸,可能会抑制ATP 酶的活性,细胞中90%的ATAD3 六聚体掺入了ATAD3A-C 融合蛋白[3,25]。患者临床常表现为特征性的致命性围产期心肌病(77.3%)、持续性高乳酸血症(86.4%),脑桥小脑发育不全与周围神经症状较轻的HAYOS,其中g.1391996_1460043dup变异共报道12例,是截至目前报道最多的变异位点(11.8%)[17]。ATAD3A显性错义突变可能通过上调Ⅰ型干扰素的途径发挥致病作用,表现出较轻的小脑发育不全和更广泛的神经和多系统疾病,且常伴有自身免疫疾病[18]。其中c.1064G>A(p.Gly355Asp)错义突变位于ATP 酶结构域的ATP 结合Walker A 子域,临床表型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4,11]。ATAD3A复合杂合无义突变目前仅报道2例,表现为明显的外观畸形、小脑脑干萎缩或发育不全、角膜混浊,分别于出生后6 和3 d 死亡,临床表型为PHIRNL[12]。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复合杂合变异共报道3个家系6 例患者[1,15],移码突变位于ATP 酶结构域中,而错义突变位于ATP 酶结构域外。6例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其中5 例年龄在17 岁及以上,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周围神经系统病变、肌张力减低、下肢痉挛、先天性白内障、视力下降等。本文先证者及其姐姐为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复合杂合变异。但这两个变异均位于ATP 酶结构域,对ATAD3 表达及活性影响较大,结构预测有害,导致本家系的两例患者发病时间早,肥厚型心肌病和高乳酸血症症状突出,生存时间短暂。

目前,ATAD3A基因变异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生酮饮食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线粒体生成延缓患者小脑萎缩进展[21,26]。该基因变异患者预后差,随访期间死亡52例(66.7%),中位数年龄1 月龄,致死性的新生儿脑桥小脑发育不全是重要的死亡原因,存活患者往往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综上所述,本文报道了一个ATAD3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HAYOS 的家系两例病例,第一例突发死亡没有明确遗传学病因,导致第二胎又出现同样病例,因此对于早发不明原因心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小脑或脑桥发育不全、肌张力低下的患儿,即使死亡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明确遗传学病因,指导产前诊断以避免同样病例再次出生。

本文附表见电子版。

志谢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3560)支持

Acknowledgements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2073560)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s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re is no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author(s) 2023.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4.0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猜你喜欢
错义肥厚型证者
利用AlphaMissense准确预测蛋白质组的错义突变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GJA8基因错义突变致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遗传分析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MKRN3基因与儿童中枢性性早熟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