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专业群服务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4-01-11 13:23谢永平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工智能技能

谢永平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21年4月,建设技能型社会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更加鲜明,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1]。可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全面建成技能型社会是完善与升级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在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以专业群与产业集群有效对接的方式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拟基于技能型社会内涵特征,立足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分析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与产业对接现状以及难点,探索人工智能专业群服务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技能型社会内涵释义及本质要求

技能型社会是国家的创新型理念和重大发展战略,对其内涵和本质要求做出深刻阐释并厘清其与高职教育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是探索专业群建设路径的逻辑起点。

(一)内涵释义

近年来,技能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认可,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权威统一的内涵释义还需实践的论证。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三全特征”[2],本文认为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在于以技能的习得与发展为逻辑起点,以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提升国民收入以及社会生产效率为目标,以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为主要架构的融合、多元、均衡的新型社会发展理念。

(二)本质要求

技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技能培训有效供给。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做好技能资源的供需对接,由职业院校提供基本技能习得训练,社会用人机构提供岗位发展技能培训,并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好技术技能预测预判,为处在技能发展不同阶段的劳动者提供可持续的技能供给。二是构建技能保障及技能援助制度。在社会范围内设计行业技能发展上升路径,深化技能发展空间;形成技能使用、转让经济补偿制度,保障技能人才既得利益;做好弱势群体技能习得援助,对于儿童、青年、老年以及特殊群体实施精准技能援助帮扶[3]。三是实现高技能提升社会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我国人口数量红利,低技能均衡(Low-Skill-Equilibrium)发展模式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数量红利的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发展亟须由低水平技能均衡(Low-Skill-Equilibrium)向高水平技能均衡(Hight-Skill-Equilibrium)转变[4]。德国、日本在高技能提升社会生产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发展技能型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

(三)技能型社会本质要求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技能型社会要求实现高质量技能资源的供需有效对接,其中涉及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体现在学校培育的技能人才与企业具体需求的契合关系上,高质量需求供给体现在“存量”技能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关系上。我国已建成覆盖国民经济发展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教育在培育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主力军。 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社会建设提出了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保障,两者之间联系、相互作用的支点与枢纽就在于高职教育。理顺其中逻辑关系,便可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

二、湖北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现状

经过首轮的“双高计划”建设,湖北地区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分析专业集群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以及困境,能够为下一步探索指明前进方向。

(一)湖北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

2021年湖北省立项建设了29所高水平高职院校、84个高水平专业群[5]。按照“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布局,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调研,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调整变化,优化专业设置,初步建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对接服务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职业院校及专业群的通知,立项建设62个重点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群集群[6],为湖北万亿级、五千亿级、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发展加大了人才支撑力度。

(二)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51020”现代产业体系是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的构建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本文人工智能专业群对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属于“51020”中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专业技术角度看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光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省内已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300余家,产业规模约350万亿元,业务范围基本涵盖了基础、技术以及应用三个层面,形成了基本完备的产业链[7]。“十四五”期间,按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计划以武汉市为核心,创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同时以“襄十随神”城市群和“宜荆荆恩”城市群为重点培育省域副中心,充分发挥城市圈的引领和带动效应。计划到2025年,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打造100个以上的示范应用场景。由此可见,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高速发展中迫切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供给。

(三)人工智能专业群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困境

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技术背景相近、服务一条完整产业链的相关专业以组建专业群的方式发展[8],有助于效益最大化。湖北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大部分从2020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湖北地区人工智能专业群在服务产业链发展上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专业群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效能还未充分体现,培育的技能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技术规格上都与产业发展存在差距。对标“十四五”规划目标,湖北人工智能专业群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上还存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未能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校政、校校多方联动相互融通的互动机制[9]。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较小,约为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1/5。湖北地区人工智能专业数量以及培育毕业生数量规模不大,目前能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基本适应,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人才供给数量不足的弊端将逐步显现。同时,很多企业与学校虽有合作,还属于小范围一对一的合作探索,在人才规格与技术发展深度对接方面未能形成保障双方利益的流通互动机制,导致合作发展不够深入。二是专业群“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速度与产业发展进程有落差。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提升直接影响专业群建设效果。2022年12月公布的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湖北省仅5所高职院校获批,2021年湖北省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校内专任教师比为59.53%,专兼职教师技能供给的不足制约了专业群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三是技能成果的积累未能形成顺畅认定并流转的机制。经济发展的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类型、规格及数量会提出新的要求。从专业领域看,一个学习者在参加某项技能培训、认证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可能是多方面或不同等级的,那么将此不同类型以及规格的技能成果进行存储,并实现在不同领域的转化是实现技能人才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有效流动的必要途径。

三、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群服务湖北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可以将高职教育“人工智能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发展整体,构建跨领域的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组建跨区域的技能导师团队、搭建跨时域的技能信息系统,将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探索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跨领域的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搭建

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培育符合岗位需求、契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绝非学校单方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搭建跨教育、科技、产业等各领域的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10],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本质体现,能够有效解决校企、校政、校校多方联动相互融通的互动机制缺失的问题。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构建区域联动的政、校、行、企发展机制,为平台构架的设计提供了宏观指导。

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具体项目作为执行抓手,部分合作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未能达到“多赢”局面,技能人才培养效果不佳[11]。本文探究的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政府、学校、企业多方有效联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在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技术底座支撑服务、技术服务创新等方面多方协同,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对接。平台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在政府宏观统筹下,以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实践为载体,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建设;教育领域成员包含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群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专业的省内高职院校;产业领域包括华为、武汉云等区域知名企业以及其生态链相关企业群;科技领域由省内相关科研院所予以支持。项目实践实行“轮值”负责制,由平台理事会选择在专业群领域成果显著的核心院校牵头,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对应项目,其他院校以及相关产业链的生态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则负责做出人工智能专业群前沿技术发展以及核心技能的前瞻性预测,最终打通平台内多方协作互通,实现专业群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1 跨领域的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基本架构图

例如“市级学子留汉”项目,在武汉人社局资金与政策支持下,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华为、武汉云等知名企业,建设湖北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给综合服务平台,计划3年培育数字化人才17.9万人。高职院校牵头成立由政府、学校、企业代表组成的平台运营理事会,并根据学校的优势专业,实行项目“轮值”负责制。根据人社就业数据统计以及“光、芯、屏、端、网、云、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湖北省内数字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布局,同时做好在校生的技能培训,以及为平台内有工作调动需求的社会人员做产业链技能再就业培训。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下游厂商、企业中存在较多中小微企业,考虑到专业群和产业链的共性底层技术相通特性,高职院校进行科技成果转换,为产业链生态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并且每年利用寒暑假校内资源空闲期,面向产业链内不具备系统培训员工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项目,助推产业链生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升级,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跨区域的技能导师团队组建

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高质量技能人才培育,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于其实施主体技能导师团队的组建。这里的技能导师并不是指单纯的学校专业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而应是具备行业背景和生产一线的、在产业链中某个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实力的、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学校专兼职教师或企业外聘教师。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以学校为人才培育主阵地的背景下,培育学生技能的任务是由院校教师承担。在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显然单纯由学校承担技能人才的培育任务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据此,本文提出技能导师团队的组建目标。基于湖北人工智能以武汉为研发龙头,以宜昌和襄阳为示范应用的产业链布局,在系统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指导下,打破区域壁垒,整合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内校、企、政优质资源组建跨区域的技能导师团队,为技能人才“扩增量”“优存量”提供重要支撑。

系统论是由生物学家贝塔朗非提出,起初用于分析生物系统,后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领域都有所应用。它认为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具备一定功能的整体[13]。在系统结构合理、子系统之间相互发生正向互动的时候,系统整体功能将大于各子系统分别作用的效力。这对于我们利用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学校、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相关优势建构技能导师团队具有指导性。

平台中的技能导师团队采取“模块化”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平台中每一个高职院校以及生态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模块),根据各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群核心专业以及特色专业,对接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生态企业,以项目“轮值”负责制为驱动,平台中各单位都以模块化的方式灵活、动态组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技能导师团队。例如,湖北省开展“云计算与大数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项目,平台内A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为云计算,则由A院校担任本次项目的轮值理事,负责项目的投标、建设以及交付。在实施过程中A院校可联合平台体系中的华为技术、武汉云等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由企业方派出相应技术领域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共同开展实施项目,其他相关院校则派专任教师参加项目培训,实现由一批“能工巧匠”培育出新一批“能工巧匠”的良性循环。又如,武汉市“数字技能实训基地”项目的“信息安全子基地”分包项目,则由平台B院校发挥专业优势担任轮值理事,联合平台内深信服、360等安全企业承担项目实施主体,企业方提供现网专业设备,学校方提供场地,双方共同组建技能导师团队,企业派出4名工程师在项目建设期常驻学校指导施工、建设,项目建成后继续留任2名工程师在一年内常驻,参与基地运营,学校方按职称或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给予补贴。子基地建成后,既可以为学校专业日常教学使用,同时也为平台内相关院校和生态企业提供校外实训项目、员工岗前培训等服务。根据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链规划,武汉市是研发中心,涉及的产业链基础层以及技术层的学校、企业较为集中,则在云计算、大数据、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等专业领域聚集更多高水平技能人才;宜昌、襄阳等地是示范应用中心,则在应用层汇集更多人才。基于技能导师团队架构,可打破地域的壁垒,在项目驱动下,平台各单位发挥专业或技术优势,实施技能导师团队的动态组建,为省内相关院校、生态企业提供产业链不同层面的技能培养与支撑。

技能导师团队从人员结构上看,包括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科研院所研发人员。从规模上看高职院校教师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在考虑技能导师团队组建的同时,还应考虑技能导师的培育以及可持续发展[14]。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四条共性要求,并根据中职、高职教育不同特征,将“双师”分为了初、中、高三个级别,并在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科技成果转换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要求。

图2 技能导师团队“模块化”组建图

资源依赖理论是美国学者杰弗里·菲佛和杰勒尔德·萨兰基克提出的,最初应用在经济领域。他们认为,组织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内循环,而应与外界进行资源的有效交换[15]。这为平台系统内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成长为“技能导师”提供了理论指导。学校方拥有教学实训场地、先进教学理念、优势专业背景等资源;企业方则把握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首先,建立平台内部理事会成员学校、生态企业的师资互助机制,互相以协议的方式约定每年定期进行师资交流互训活动。形式有很多种,如互聘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课的授课、讲座;教师赴企业参与技术革新、工艺升级;生态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企业工程师赴学校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等。其次,建立平台内技能导师互助流动薪酬标准,应不低于学校相应职称课酬水平。

(三)跨时域的技能信息系统构建

技能具备实践性、发展性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区域经济宏观政策的调整,对产业发展技能的需求是不断调整变化的。因此,构建区域内专业人才技能的积累和转化系统,实现技能这一独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基于全民终身学习理论,借助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组建区域人才技能信息档案系统,实现跨时域的个人技能认定、存储以及转换,能够为区域产业获取不同类型和数量的技能供给信息提供数据支撑[16]。笔者所在学校自2016年起开展学分银行应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借鉴银行管理模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与积累。构建了以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为主体,通过学分银行平台和赋能提质平台开展运营,覆盖省、市、县三级80余家网点的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应用模式。学校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带动全省分网点等单位投入累计近千万元,先后组织700余家企业、培训机构、本科及职业院校参与实践。建成后的学分银行为省内20余万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成果认证服务,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在学分银行的架构基础上,构建跨时域的技能信息系统,为省内人工智能产业链技术人才积累“技能”积分,完善区域人才技能资源库,为人才的区域流动与发展提供保障。采用“学习成果形式—转化标准—成果认证证书”学习成果“赋值”理念,为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内成员单位建立技能积累、认定标准。根据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对于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结合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将相关技能成果分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权威认证两大类。依据技能成果的类型以及获取成果所付出的学习、训练时间等因素,设立参考“汇率”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赋值,将技能成果以标准化、统一的学分进行存储,学分存储终身有效。平台理事会根据产业链生态企业岗位特性以及人力成本核算等标准,制定转换办法和规则,通过协议或平台内理事单位约定等方式,兑换标准化学分,从而实现技能成果转换。

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推动作用愈发明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密切对接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17]。2022年9月,武汉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结合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双区引领战略”,未来湖北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需要大批专业化技能人才。高职专业群的建设与产业链发展紧密对接,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落脚点和着力点。走出技能人才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困境,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思维,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以及机构之间的强利益相关体。打造新型技能供给综合服务平台,在平台架构基础上,盘活资源组建技能导师团队、构建技能信息系统,更大程度地发挥平台合力,为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效力。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工智能技能
高级技能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