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学制贯通式培养模式下的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4-01-11 01:12张子成王小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制学段课程体系

张子成,王小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a.合作办学处; b.汽车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方案开创性地提出了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的贯通培养,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层级贯通,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需求。”[1]“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下,长学制一体化育人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新热点。”[2]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新鲜事物,各职业院校需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依据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则是课程体系。中、高、本各学段(中职2年+高职3年+本科2年)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为长学制贯通式培养创造了可能,也细化了长学制贯通式培养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支撑;各学段课程体系融合构建,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培养出能够终身发展、受企业欢迎的汽车维修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一、长学制贯通式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高职专科实行的三年学制对大多数工科类专业而言,学时并不充裕,没有很好地兼顾到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技术技能的积累规律。在具体实践中,当前实施的长学制贯通式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各学段培养导向有差异、培养目标界定不明、各学段重复设课、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教学标准欠统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应对贯通式培养能力支撑不足以及缺乏较好的一体化培养方案等现实问题。以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劳动,汽车结构的复杂化、功能定位的个性化、控制系统的电子化、操作使用的智能化都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中职或高职三年学制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只能完成简单的维护保养工作,而对现代汽车的复杂故障维修及整车控制调试等工作则难以胜任。

笔者搜集了甘肃省内某某县职教中心、兰州某某职业学院、兰州某某学院等十余所中职、高职及本科各学段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对比发现各学段汽车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存在如下四个缺陷:一是各学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衔接;二是中、高、本文化课程脱节;三是专业课程科目名称与课程内容重复率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雷同;四是各学段就业层次及面向不明确,岗位无区分。李军等(2020)也认为:以兰州市为例,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起点、衔接基础、衔接核心、衔接主体、衔接保障和升学路径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如课程目标缺乏稳定性、课程内容实施缺乏层次性、课程管理缺乏标准性、课程实施缺乏开放性、课程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模式缺乏多元性等”[3]。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本文拟以汽车类专业为试点,对从初中招生上来的学生,用“2+3+2”总共7年的时间培养汽车维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2+3+2”长学制贯通式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立的根本,课程的设立必须要尊重人才对技术技能以及技能的发展规律。本文提出“用5~7年的学制培养一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较为合理的研究假设。笔者设定的培养目标是:(1)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基础等专业知识;(2)掌握扎实的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机电维修及检测技术、复杂电路及车载网络分析和维修能力;(3)熟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工程知识和科学原理识别、表达、分析和解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独立或合作制订有效的工程技术或管理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在制订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够考虑对社会、环境和安全的影响,明确工程师社会责任,在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领域具备初步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项目管理及服务的能力;(4)能够就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等,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5)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具有适应汽车服务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能力;(6)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具有安全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是将社会职业岗位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连接起来的桥梁,课程体系的建立,即是对这一桥梁进行加固拓宽,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帮助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4]。课程体系建立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目标,“宽基础、厚素养与高技能的培养定位是贯通项目对德技并修育人理念的彰显和贯彻,也是贯通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追求。”[5]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人才[6],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研发策划技能的人才,中、高、本人才培养目标要注重其差异性和层次性。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厘清各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设置各学段的专业课和实训实习课,最终形成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拓扑图。

图1 汽车类专业中、高、本贯通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拓扑图

课程体系涵盖文化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及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PGSD能力分析模型,构建了内容覆盖面广、课程类型丰富、专业能力分层递进、课程相互支撑的“2+3+2”七年贯通式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各学段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项实训课程,专业理论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及拓展课;专项实训课程包括基础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及拓展技能实训等。中职(2年)期间主要以汽车车身维修、保养、美容等初级维修和保养项目为主,开设机械识图、汽车车身结构、汽车养护等专业课程,同时开设文化基础课及通识教育课,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高职(3年)包括2年校内学习和1年企业实践,校内学习期间主要学习汽车检测、诊断、电路维修等中、高级维修及车间管理,开设CAD制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程,同时开设文化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及创新创业课程,为后续本科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做好铺垫。本科(2年)期间主要学习汽车控制原理、通讯、网络、智能网联技术等高级维修、服务管理、研发策划、质检等,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发动机理论与汽车理论、汽车事故鉴定学等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大学英语等文化课。

四、主要实践环节及进程

中职阶段是高职阶段的基础,高职阶段是本科阶段的过渡,同时也是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本科阶段则是中、高职阶段的拓展与延伸。长学制贯通式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养成需要遵循模块化原则,“在明确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内容相对独立、易于重组的实训实习课程内容,合理设计模块间的接口,形成课程模块相互支撑、课程内容相互衔接的模块化实训实习课程体系结构,更易于在中职和本科阶段的灵活实施”[7]。

中职阶段:钳工实训、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焊接实训、钣金实训、喷漆实训、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训、汽车美容实训、1+X初级项目实训。

高职阶段:汽车驾驶实习、电工电子实训、汽车整车拆装、汽车检测实训、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汽车故障诊断实训、汽车营销实训、汽车维修企业生产实训、1+X中级项目实训。

本科阶段:测量与CAD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智能网联综合实训、车载网络实训、汽车服务工程课程设计、专业综合技能实训、1+X高级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实训、教学实训(表1)。

表1 中、高、本贯通式(2+3+2)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及进程计划表

五、结论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是长学制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及设计的核心,其中课程体系的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该课程体系立足于甘肃省职业教育现状,结合中、高、本各学段教学特点及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各学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重组和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训实习课程,重新构建了更趋合理的“2+3+2”贯通式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为长学制各阶段的有效衔接和融通递进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依据,并给其他专业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参考。

猜你喜欢
学制学段课程体系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