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传承视阈下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转译

2024-01-12 02:34宋晨瑶张大鲁
湖南包装 2023年6期
关键词:印章篆刻文创

宋晨瑶 张大鲁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篆刻艺术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用文创设计的手法将其与现代生活结合,既契合篆刻艺术的传承发展道路,又为文创产品减少了同质化风险。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转译为其在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今进行活态传承提供了参考方向。

1 非遗活态传承与篆刻艺术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发展与改变导致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活态传承对非遗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寻找其与人民现代生活融合的新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效果。

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印章是不可或缺的凭信法物,具有实用功能,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最初的印章大多以坚硬的金属作为材质,具有明确的功能属性。在文人的加入和石料的推广使用之后,印章的自由性和艺术性开始显现,逐渐成为篆刻艺术。它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篆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表现形式(图1),丰富的使用功能催生了其不同的形制,不同的时代背景孕育了印面上丰富的文字造型。将这些特点转化为现代设计师的创新源泉并在文创产品中加以体现,一方面,能够将与现代脱节的篆刻艺术更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中,展现其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推进现代文创产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表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图1 (a) 首领(b)新浦县尉朱记(c)元从都押衙记。

1.1 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现状概况

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是,文创设计是建立感性形象与造型的映射机制的过程[1],它是把用户体验转换为文创设计方法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先利用产品语义学对文化要素进行转译;再借助形式生成方法实现产品造型与表面纹饰设计;接着根据需求,对意象与造型融合进行优化调整;最后完成文创产品设计[2]。

西泠印社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具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其已对篆刻艺术进行了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其篆刻艺术文创产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笔者对西泠印社文创产品进行考察时发现,其篆刻艺术文创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印面的文化元素进行了转译和再生成,对其艺术形式的还原和表现十分充足,但是在其产品整体与篆刻艺术中印章的意象与造型的融合并没有突出表现,整体趋于商业化和大众化。从使用功能的角度来看,在日本第15届印章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中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创产品在表现日本的文化习惯的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印章的特性。“学习的记忆”(图2)将印章中的“印迹”概念提取后与垫板结合。让一块垫板具有留下痕迹的功能,特意将书写的印迹保留在垫板上,从这些印迹中将学习的时间可视化。“纹样痕迹”(图3)也提取了印章中的“敲章”和“印迹”概念,一次次胶带的粘贴可以让人联想到一次次敲章的过程,并且让撕掉的胶带留下特别的纹样痕迹,显得生动有趣。“料理的落款印”(图4)提取了“落款印”的概念,将印面材质更换成了软硅,使得印章可以盖到曲面的餐盘上。将料理也视作一件作品,让消费者在完成一份料理之后,像盖上落款印一样盖上自己的LOGO,帮印章拓宽了它的使用范围。由这些案例得出,在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其本身带有的艺术属性之外,应该将其功能方面带有的印章属性也考虑进去。从印章概念创意转化及篆刻艺术内涵挖掘两方面入手,用创意思维和创新手法将印章概念通过篆刻艺术文创产品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以印章文化的趣味吸引消费者对于传统篆刻文化的注意和认可,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的目的。

图2 学习的记忆。

图3 纹样痕迹。

图4 料理的落款印。

1.2 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融入思路

以印章文化作为趣味点融入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于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接纳度和认同感,做到非遗的活态传承。印章文化根植于篆刻艺术,在时代变更中不断更替和翻新,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玩法,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一种适应现代的生存模式,深受现代年轻人喜爱。而印章文化也始终是篆刻艺术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篆刻艺术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赋予了篆刻艺术除审美价值之外的使用价值,丰富了其自强不息、包罗万象、精雕细刻的中国传统精神内涵。随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提出和我国文创产业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将传统篆刻艺术融入到更贴合现代生活的产品中显得尤为重要。从文创的角度来看,篆刻艺术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涵;从非遗活态传承的角度来看,文创设计则是帮助非遗找到了新的归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产品结合,可以更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使其通过产品感受到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其民族性共鸣,使其接纳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两者的结合并非直接将传统篆刻元素直接以装饰图案的形式附着于产品上,而是需要设计师对于篆刻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提炼传统篆刻艺术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

篆刻文化除艺术审美价值之外的使用功能价值同样需要进行设计性的转译,以消费者可以接受和感知到的方式与产品结合,实现传统篆刻艺术的审美价值及使用价值的创新双转换。消费者在使用其产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篆刻艺术使用功能的多样魅力,从而理解到篆刻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差别,促进消费者对于篆刻艺术的了解,使其产生对传统篆刻艺术的兴趣。将印章文化注入传统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文创和消费者三者的联动关系中,激发了篆刻艺术的活性,同时吸引了消费者,并强调了篆刻艺术文化产品的印章性特点,避免了文创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提升了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图5)。

图5 篆刻艺术、印章文化、篆刻艺术文创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

1.3 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意义与价值

篆刻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其创新应用经常出现在设计作品中,不过在现代设计等方面均有较多的应用体现了其艺术审美部分,篆刻艺术的应用部分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较为缺乏。将篆刻艺术进行文创设计创新,一方面扩展了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范围,挖掘了其与现代平面设计新的契合点,为创新设计理念、推动将传统元素融进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促进以篆刻艺术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研究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为传统篆刻艺术提供文创设计产品,既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也增加了传统艺术的文化附加值,还扩大了传统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篆刻艺术文创产品在产品中强化了印章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联,并将其用设计的方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非遗的活态传承为目标,将印章文化融入生活,丰富了人们感受非遗的途径,也为印章文化找到了适合当代的存在方式,有利于印章文化获得群众的认可,更便于之后篆刻艺术的传播和传承。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印章文化和篆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融入丰富了文创产品的多样性,也满足了其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得以以一种简单方便的途径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获得民族自信。

2 篆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转译

“转译”在语言学中指借助中介语译文本进行的翻译行为[3]。而在过往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中,“转译”概念延伸为经由设计语言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文化特性的产品要素这一创新行为[2]。要进行印章文化下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转译,设计师需要在深入了解印章文化的基础上,将难以传达到消费者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容易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体现,剖析传统篆刻文化的元素、内涵、功能,将其再以造型、纹样、材料、功能等方式表现在现代文创设计产品中。

在将篆刻艺术产品的印章文化转译的过程中,应当以印章文化的识别性为目标,且对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转译情况进行梳理[4]。本文参考文献的研究方法,以文化史学家庞朴[5]提出的文化三层次结构理论为据将其梳理,将篆刻文化元素分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并分别进行转译。此外,依据唐纳德·A·诺曼[6]的设计三层次理论,将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要素分为形式、语义、功能3个方面。对篆刻艺术物质层面的印钮、印面、印具、印材部分,以设计的手法将其转译为产品中的造型、材料、色彩、图案、题材、文字等容易感知和接受的视觉形式要素;对篆刻艺术精神层面的厚德载物、宁静致远、言而有信、以和为贵、与时俱进等要素,以设计的手法将其转译为产品中的语义要素,表现为产品的大气感、高级感、流畅感、精致感、衍生感、吉祥感等;对篆刻艺术行为层面的磨、写、刻、蘸、印等部分,以设计的手法将其转译为产品中的功能,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得以感受篆刻文化,如图6所示。

图6 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转译框架。

2.1 篆刻艺术物质层面的产品形式转译

篆刻艺术物质层面主要由印钮、印面、印具、印材等构成,其中印面是最能体现篆刻文化的艺术特征的部分,设计师可以通过提取这些能够表现篆刻艺术的部分进行造型变化、内容提取、色彩提取、纹样重构等,将其转译成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形式要素,如造型、材料、色彩、图案、题材、文字等,从而表现其文创产品的篆刻艺术文化。

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长乐未央系列的文创“长乐未央”香薰(图7)、“长乐未央”袖扣(图8)、“长乐未央”手镯(图9),这是汉代瓦当的文创产品,也算印文化的一种。首先选择了吉语“长乐未央”瓦当,再在瓦当中提取了上面的文字图案,提取了瓦当的形状和瓦当中文字的排版和字体,再将其进行更现代化的字体再设计,最终形成一个圆形的图案。再以这个圆形图案为主,与一系列圆形的饰品类产品结合,通过瓦当上“长乐未央”的文字,为饰品赋予了“长久欢乐,永不结束,情长意久,永不相忘”的寓意,将瓦当的文化融入到了日常产品中,但这系列的产品只有“长乐未央”一种图案,加之图形上较为单薄,使得3种产品看起来差别不大。

图7 “长乐未央”香薰。

图8 “长乐未央”袖口。

图9 “长乐未央”手镯。

由此可以看出,在篆刻文创的设计开发中,可以选择一枚带有内涵的印章作为基本的元素,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可以发现,由于使用了传统元素,所以在取用元素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完整和丰富的。若只是直接使用现有元素,可能会面临产品样式少、体量小从而导致受众群体无法拓宽的问题。因此在篆刻艺术物质层面的设计转译中,需要用字体设计的手法去总结原有的图案上面的风格特点,寻找更加符合现代风格的词语,产生一系列更丰富且现代的图形。如此产品的纹样变得不再单调,既增加了产品的丰富性,吸引了现代消费者的注意,同时也将传统印章文化自然地输出给了消费者。

2.2 篆刻艺术内涵层面的产品形式转译

篆刻艺术内涵层面的设计转译可以通过图示语言和物体语言进行传递。非遗图示语言“意”的转译是延续非遗图式语言的内涵意义、价值观基因,并利用其独特的语言属性,达到设计中指示、识别和意义传达的功能[7]。非遗的物体语言转译就是将非遗提取出来,融合新的载体,通过新载体固有的使用方式或寓意传递其内涵。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但是在一代代更替中,篆刻艺术没有被淘汰,而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在时代的发展中,印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形制、技艺、功能和艺术形式上都是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变化的,所以篆刻艺术蕴含着海纳百川、宁静致远、言而有信、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也可以从这些内涵衍生出一系列现代祝福,如篆刻吉祥观念衍生为学业有成、扬帆远航等学业祝福。

图10为日本第15届印章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黄鸭印”。小黄鸭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它飘浮在水中,一抓还会有叫声。黄鸭印简化了玩具黄鸭的身体,但依旧保留了它的叫声。这个黄鸭印的载体使用了童年共同记忆的玩具,突破了原本印章载体的限制,除了造型的新颖之外,更是将情感融入了印章中。设计语义没有很繁琐,而是十分简练大气,也很符合印章本身的特质。

篆刻艺术能发展至今,与其本身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强的包容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篆刻艺术精神层面的设计转译中,不但需要考虑到篆刻艺术整体在时代发展中的大方的气质,也应当考虑到每个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和所表达的含义,不必拘束在一种风格中,以多变的外形和不变的内核让消费者感受篆刻艺术深邃的精神内涵。

2.3 篆刻艺术行为层面的产品形式转译

篆刻艺术和其他艺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除了收藏展示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作为一件印章,可以用来盖章;作为一个凭证,留下可以辨认的痕迹;作为一件收藏品,可以用来欣赏和把玩;而作为一件作品,可以用来和兴趣相投的人沟通和交流。篆刻艺术的用途广泛,因此在行为层面也是丰富的,这也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这种行为通过文创表现,同样可以带给消费者对于篆刻艺术功能上的认知。

图11为苏州博物馆关于篆刻的文创文徵明汝瓷“衡山杯”,取材于文徵明的“文衡山”印章。杯盖的设计既可防尘,又有印泥的趣味,手起杯落间让人感觉是拿着文徵明的“衡山”印盖章。这个杯子在造型上以上圆下方的形态将杯子和印章结合起来,让印章自然地融入杯子不显突兀,而且将杯子的使用和印章的使用联系起来,让消费者在使用杯子的时候,可以自然地感知到印章不断敲印的趣味。日本人在交际时喜欢使用印章,而日本印章设计大赛的另一件获奖作品“贴印章”(图12)则是融入了日本对于印章的使用规则。作者将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际和盖章联系,每次盖章都是一场相遇,是人和人的相遇,是东西与时间的相遇。这个作品改变了传统的盖章盖水印的方式,换成了贴纸,将印章的印花和便利贴的造型结合,将一片片印花叠成了一个印章的造型。消费者使用这个贴纸的时候,撕开的每一张都是印章的印花,可以感知到印花可以不断复制的特性。

图11 苏州博物馆文徵明汝瓷衡山杯。

图12 贴印章。

篆刻艺术的广泛用途和特别使用方式是篆刻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篆刻艺术行为层面的设计转译也是篆刻艺术文创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应当在设计的时候,以印章的行为特性寻找与之想匹配的文创产品载体,使得消费者可以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感受篆刻艺术中印章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增加了文创产品的文化部分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使得篆刻艺术真正融进生活中,从而更容易引起认同感。

3 篆刻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路径

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3个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其艺术特征、精神内涵和艺术行为,将其以造型、内容和交互的方式融入文创产品中。篆刻艺术距现代人越来越远是由其功能从原本与生活息息相关到与现代生活不再契合的转变所造成的。因此要实现篆刻艺术产品对印章文化的设计转译,不应只是停留于表层元素的提炼,还应该归纳其特点、深入其内涵、剖析其行为,提取出篆刻艺术中印章的概念,找到与概念点相契合的产品,再进行下一步的融合。

3.1 归纳篆刻艺术风格,扩大篆刻艺术价值

让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辨认出这件文创产品中的文化类别,主要是靠这件文创产品的一个外在的形象的表征。文创产品的设计在明确用户的需求后对元素进行分类提取,为设计出更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做铺垫,从而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8]。这需要从篆刻艺术的物质层面进行提取和再设计。而篆刻艺术的印面是篆刻艺术中风格特征最为明显的物质元素,也是可能衍生最多的元素。由于篆刻艺术发展时间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和风格。若能以设计的眼光去归纳总结这些篆刻作品的风格特征,就对于拓宽更多的图形和元素有了更多的可能和保证。这样既能推广篆刻艺术的艺术价值,又能为文创产品的元素产生提供灵感。然而单独零散的文创产品体量极小,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驻足,因此需要成系列的产品和环境空间氛围感的加持,结合篆刻作品制作的场景、使用的场景。将篆刻文化本身及其使用场景共同配合,一是可以更具吸引力,二是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对于此文创产品的感知更加清晰,从而在场景中更清晰和有趣地感受篆刻艺术中所包含的艺术与文化,篆刻艺术也能因此再度适应当代社会,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图13)。

图13 “扩大篆刻艺术价值”设计策略。

在对篆刻艺术的物质层面进行元素提取的时候,可以进行桌面和实际两方面的调研。一是可以通过实际考察篆刻博物馆、印社等对篆刻艺术的表征进行了解;二是从文献资料方面获得更为详细的文化历史资料。在实际中不单纯根据时期或者形制进行归纳,而是从篆刻艺术风格特点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设计师从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对其已有的字体等进行特征的拆分和提取,总结出适合再度创作的设计方法,从而以此方法拓展出更多的元素。再将其配合篆刻出现和使用的场景,营造其空间氛围。拓菩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14),作为一个手工拓片制作的工作室,其将拓片元素进行了整合和再创作,并将其和空间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还提供了DIY拓片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了解拓片和实践拓片的空间。将拓片设计成适合拍照打卡的装置,把拓片以一种更为现代的方式展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消费者的拍照打卡更进一步传播。这样的线下体验工作室既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帮助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了解非遗,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2 挖掘篆刻艺术内涵,弘扬印章文化精神

在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印章是有一个从官印到私印的转变的。这一转变改变了印章的性质,使得原本内容死板的篆刻得以拥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也正是这一转变,使得篆刻中多了艺术性,也由此产生了后期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这既是制度带来的转变,也是时代带来的转变。篆刻艺术在技法上,除了需要基础篆刻技法之外,还需要书法的基础、图画的审美和刀法的加持。在内容上,几乎所有内容都能入印。在形制上,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篆刻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有容乃大、发展创新、融会贯通的精神内涵。篆刻艺术的产生也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艺术,又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精神风貌。由于篆刻艺术具包容性,印面上的内容可以非常自由,因此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有了产生很多新兴视觉要素的机会。把握好这样的空间,在内容、展现方式等方面做好与现代的衔接(图15)。

图15 “弘扬印章文化精神”设计策略。

设计师通过现代设计方法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文创产品带给用户审美享受、文化知识和实用功能,从而切实融入人们的生活,实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9]。要把审美与生活重新打通起来,利用生活美学的大众化、普世化特点,拥有越来越多市场和受众的优势[10]。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深入挖掘篆刻艺术的精神内涵,抓住篆刻艺术自身创新发展的特性,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途中,以开阔的思维将声、光、电等技术融入产品,增添产品的新颖感;在内容上和消费者进行情感联系,让篆刻印章代替言语表达,在情感上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篆刻艺术是一种开放包容、融会贯通的艺术,将这样的精神要素和艺术特征相结合,可以碰撞出更多新的灵感。因此在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加自由和开放。比如日本的这款抱歉印(图16)就是将抱歉的情感和印章进行结合,使得这枚印章在枯燥的文书传递中额外带去一些情感。篆刻艺术使用的场景更为丰富,因此也可以传递更具篆刻精神要素、更丰富的情感。将人们丰富的情感带入篆刻艺术且与文创结合,篆刻艺术文创产品也因此更具有温度,更好地融入生活中。跨界联名也是一种新的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方式,西泠印社就和小说《盗墓笔记》进行过联名,并根据小说内容设计了鬼玺的印章(图17),吸引了很多小说爱好者的目光,也激发了他们对于传统篆刻的兴趣,做到了将不同的兴趣爱好者结合起来,让兴趣爱好者进行交流沟通,达到互相传播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将内容融入印面图案,再根据需要进行文创设计,这样一方面使得联名的内容更具有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为非遗的传播发展提供助力。

图16 抱歉印。

图17 西泠印社与《盗墓笔记》联名产品。

3.3 分析篆刻艺术行为,创新互动引领传统

分析篆刻的艺术行为,可以将其分为进行篆刻艺术创作的“刻”行为和进行篆刻作品使用的“印”行为。以“刻”和“印”这两个概念为圆心,可以拓宽出更多贴合现代玩法的概念,如得到篆刻作品后的欣赏行为、交换篆刻作品的沟通行为等。篆刻艺术的玩法可以不局限于自我的使用,而是利用新兴产物,加以线上线下的互动、虚拟现实的结合,赋予其更多的可能(图18)。

图18 “创新互动引领传统”设计策略。

运用现代科技的理念来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是抓住时代潮流创造出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的新路径[11]。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篆刻艺术可以不局限于一件物品,而是通过现实加虚拟的结合,获得更好的互动感。也可以以文创产品为媒介举办活动,加上更多的沟通功能,举行线上线下的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因此文创设计需要设计师在深挖传统的基础上,了解新兴技术的趋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非遗活化传承的角度思考,以科技和生活为导向,围绕印章文化的概念,为篆刻艺术元素进行交互产品转化,让产品变得现代、有趣、可玩。表情包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方向,例如博物汉字出的甲骨文表情包(图19),将甲骨文视作图形,加以动态的展现和现代文字的解说,使得消费者在使用表情包的同时还能了解甲骨文的形状和意思,也使得甲骨文容易辨认且有趣,还扩大了它的使用空间。以新颖的技术装点传统艺术,可以吸引到不同以往的消费群体,起到发挥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图19 博物汉字表情包。

4 结论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落后,而想要继续传承和发展这样的文化,就需要想办法使其融入现代生活。随着印章文化的普及和玩法的升级,消费者对印章文化的热情日渐增加。中国传统篆刻也是印章中的一种,篆刻艺术和印章文化相结合具有极高的适配性,可以作为篆刻艺术活化传承的出口之一。这也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有意识地去使用篆刻艺术的印章文化转译方法,从篆刻艺术的物质、精神和行为3个层面出发,通过归纳篆刻艺术风格的方法,扩大篆刻艺术价值;通过挖掘篆刻艺术内涵的方法,弘扬印章文化精神;通过分析篆刻艺术行为的方法,创新互动引领传统。剖析篆刻艺术的文化价值,并将其和印章文化结合,进行设计转译,产生一系列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丰富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和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关注篆刻艺术文化,扩大篆刻艺术的受众群体范围,赋活篆刻艺术。

猜你喜欢
印章篆刻文创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印章
陶溪川文创街区
我们有印章咯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篆刻
瑩波篆刻
自制橡皮印章
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