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化分析

2024-01-14 08:50贺小容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集群聚类政治

贺小容

(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0 引言

设计高质量、高效能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众多学者的重要课题[1]。截至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教学模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教育背景,部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或文献计量分析把握其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例如,朱英等[2]基于《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1998—2017年间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论文,对作者、关键词等进行了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韩双淼等[3]围绕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聚焦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投入等。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虽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多聚焦于单个学科教育背景,很少有学术论文在跨学科背景下对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演化过程,开展全面的梳理和回顾,这使得研究人员难以快速地把握研究重点、追踪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利用科学图谱分析从纵向和全局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关键主题及其演化过程。首先,基于共词网络,利用战略坐标图可视化重要的主题聚类。其次,结合进一步主题演化图分析关键主题的演化,从而识别重要的主题区域。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在“篇名”输入“教学模式”进行检索。为了提高研究素材的质量并进一步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限制“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 学科”限制为“高等教育”。检索日期为2023年5月16日,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 045篇。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规律及趋势,本文就年发文量和主题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的发表高峰期最初在2012—2015年,2016年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启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教学”作为重要元素在2017—2018年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顶层设计出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指明了方向,研究人员围绕“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工作进行了“基层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热度再一次升温。此外,本文对累计发文量进行了曲线拟合,从图1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总体放缓,但许多研究问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研究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快速把握研究重点、明确研究方向,从而推动研究的后续发展。

图1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和主题年度分布

由于计量时间跨度较大,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演化过程,结合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主题分布情况和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本文对1998—2011年、2012—2015年、2016—2019年和2020—2023年进行科学图谱分析。

1.2 研究方法

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许多学者借助知识图谱工具可视化呈现某一学术领域中作者、期刊、国家或机构之间的隐藏关系[4-5]。进一步地,通过将研究区间划分为连续的子时间段,研究人员可以追踪该研究领域的知识演化过程。本文选择开源软件SciMAT[6]进行分析,该软件包含了从数据预处理到结果可视化的所有科学图谱绘制流程,并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算法和参数选择。围绕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中最基本的知识单元,在软件配置向导中,本文选择关键词共现矩阵[7]构建语义网络,“Equivalence index”[8]确定关键词之间的相似性,“Simple center algorithm”[9]将关键词聚类到主题。在可视化模块中,本文选取战略坐标图和主题演化图呈现最终的研究结果,选择“Inclusion index”[10]估计集群之间的重叠程度。

战略坐标图通常被用于阶段分析,是基于中心度和密度两大文献计量指标构建的分类直角坐标系。其中,中心度刻画了该聚类和外部集群的交互程度,与外部联系越频繁,主题集群的重要性程度越高。密度则描述主题集群内部的凝聚力,内部联系越紧密,主题集群的演化越成熟。如图2(a)所示,X轴表示中心度,Y轴表示密度。位于第一象限的主题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和密度,通常被称为主流主题;位于第二象限的主题则具有低中心度和高密度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高度成熟的孤立主题;第三象限的主题尚未发展完备,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常被认为是新兴或衰老的主题;第四象限的主题与其他集群紧密相连,但是密度较低,表明其对该学术领域相对重要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中,第一和第四象限的聚类是构建该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核心骨干”,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深入研究。

图2 科学绘图分析结果示意图

基于主题演化图,研究人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了解主题集群的起源、发展和前景。根据Cobo等人的研究,如果相同的术语同时出现在两个相邻的主题网络中,则构建两个集群之间的联系[11]。其中,实线表示连接的主题集群具有相同的名称,或者一个主题的名称是另一个主题内容的一部分;虚线则表示主题集群共享除名称以外的相似元素。图2(b)包含两个子时期,不同的主题区域分别由不同的颜色表示。可以明显地看到,主题聚类A1和主题聚类A2属于同一区域,聚类B1、聚类B2和聚类C1组成一个主题区域。因为没有任何集群与D1连接,其中包含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进将逐渐失去研究人员的关注,集群D2则是下一子时期的新兴集群。

2 结果与发现

本节依照预先设定的时间划分方式,应用战略坐标图和主题演化图追踪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在连续子时期的进展,进一步破译相关主题的动态演化过程。此外,在数据预处理阶段,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清晰度,突出研究重点,本文预先删除了“教学模式”“高等教育”等通用的关键词;手动将具有相同含义的关键词合并为一个词组,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理论课”和“思政课”被合并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经过仔细的清洗和检查,得到2 422个关键词和103个关键词组。最后,图中球体以该主题内的核心关键词的名称标注,大小与出版物的数量成正比。

2.1 战略坐标图

1) 1998—2011年。如图3所示,早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多围绕“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开展。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12],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学者提出了诸如开放式教学、研究型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新设想。此外,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也离不开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革新、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教学资源的调整,以及每一位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层改变。“教师教育”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个主流主题。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承担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应肩负起引领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服务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建构完善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13]。“思想政治教育”是这一时期唯一的基本主题,与主体性、任务驱动、互动式教学和“三三制”相关联。2011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高校严格依照宏观指导,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完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以推动社会思想和道德向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转化。

图3 1998—2011年

2) 2012—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共有6个主题集群,如图4所示,关键主题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案例教学”。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具有特定内涵和准确定位的崭新课程[14]。主题“思想道德修养”契合高校特点,结合创新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人才培养”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主题,囊括的主题包括“本科教育”“项目教学”“卓越工程师”等。“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一阶段的持续跟进性研究,不同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结合信息化的进步,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涉及的主题有“翻转课堂”“MOOC”和“分层教学”等。“案例教学”是这一阶段的另一个基本主题,传统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侧重于配合理论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情境始终作为一个黑箱被处理,而通过将案例研究的逻辑和范式引入案例教学,建立情境模型,用结构化的方式解构情境,可以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中理论与应用情境的深度联系,改善教学效果[15]。

图4 2012—2015年

3) 2016—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第三个子时期包含的关键主题与第二子时期大体相同,但在主题内容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如图5所示,位于第一和第四象限的主题聚类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线学习”“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主题,如何结合互联网工具在“微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利用碎片化信息是当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16]。同样,主题“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也侧重于通过与互联网工具的结合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鉴于MOOC直接应用于高校教育存在师生互动程度低、辍学率较高、教学质量评估较为单一等问题,有学者试图将MOOC改造为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以促进学校教学,加快教学模式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适应过程[17]。这一阶段的主题“人才培养”注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开展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主张以生为本、以创新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发展[18]。

图5 2016—2019年

4) 2020—2023年。依据图6所示的主题分布情况,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最后一个子时期聚焦的主题是“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新增主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建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学者侧重于结合自身学科课程的特色,在各自教育领域中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例如艺术设计[19]、计算机[20]、财务会计[21]等。主题“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一方面围绕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则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从技能训练向人格培养转型,将重心放到创新人格、独立精神、求知欲望等层面,提高教育对象对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认识,强化人才对科技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一个阶段,主题“案例教学”再次出现,在第二阶段情境性教学的基础上,新包含了新工科、产教融合、任务驱动等内容,但由于所选算法的特点,“案例教学”的密度较低,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还有很多。

图6 2020—2023年

2.2 主题演化图

基于主题联系以及集群所囊括的语义信息,本文对检测到的主题集群进行了大致分类,如图7所示,不同的背景颜色代表不同的主题区域,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和“教学改革”。

图7 主题演化图

1)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主流主题和基本主题构成,中心度较高,与其他主题集群建立了较强的交互关系。第一阶段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教育”两个集群,第二阶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第三阶段汇聚到主题集群“思想政治教育”中,第四阶段则由“课程改革”和“主体性”构成。纵观整个时期,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较强的研究兴趣,如何在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对象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感、思想认同感、理论认同感和情感认同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2) “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只包含一个孤立主题“大学生”。第二阶段,演化至主流主题“人才培养”,并纳入新的主题集群“校企合作”,涉及的主题有“协同教学”和“学科建设”。第三阶段则由“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构成,第四阶段转向“主体性”和“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是评估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化,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避免教育向两极化方向发展,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3) “混合式教学”同样由主流主题和基本主题构成,在与其他集群产生较强交互性的同时,由于该主题区域在第四阶段包含主流主题,可以预见,相关研究在未来将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混合式教学”在前两个阶段由“教学改革”向“人才培养”演化,在第三阶段,出现了新的主题聚类“工程教育”,该主题侧重于混合式教学在工程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包含的主题有“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成果导向教育”和“专业认证”。总体而言,“混合式教学”的主题演化紧密跟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推动混合式教学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实践问题亟待解决[22]。

4) “教学改革”起源于第一阶段的主题集群“教学改革”和“应用型教学模式”,第二阶段聚合到基本主题“案例教学”中,第三阶段则由“创新教学模式”“实训教学模式”“模拟型教学”构成,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左象限,与外界松散耦合,在第四阶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再次出现。基于对四个阶段互联集群的分析发现,学者侧重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时代的发展模糊了学科边界,加速了学科整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命与组织架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由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学能力。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将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可能。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从CNKI数据库检索的1998—2023年的1 045篇高质量文献,利用科学图谱分析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梳理。具体而言,基于时序分析,利用战略坐标图纵向可视化每个阶段应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以及借助主题演化图进一步观察其演化形成的一些关键主题区域。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就研究主题而言,“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构成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主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文量最多,并连续出现在三个阶段,表明该主题受到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是贯穿整个研究期间的关键主题。就演化形成的主题区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教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混合式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研究整体上处于显著上升的趋势。

2) 主题演化图中的大多数集群都是由以往的集群演化而来,并且可以被大致归类到所属的主题区域中,这表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凝聚力。此外,主题区域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演化从不间断,总体呈现紧凑而连续的发展态势。

3) 不同教学模式的适用情境引起了学者的强烈兴趣。在所梳理的文献中多数文章的内容涵盖某一具体课程或者学科的实践情况,其中,理工类课程的反馈占大多数,主题聚类“新工科”表现出这一点,而文科类的课程则大多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讨论。但是,鲜有文献关注国外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或应用情况,研究和挖掘其宝贵经验,帮助设计适合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或许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紧密结合互联网技术,体现了研究人员近年来对科技的重视,在利用科技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体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方面,已涌现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更丰富、更成熟,过往的概念正逐步变为现实,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同样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比于其他研究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本文首次利用科学图谱分析对研究主题及其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挖掘和可视化,这可以帮助相关研究人员评估该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学术效率。然而,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检索了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这对于反映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全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一些文件在本文开始研究之后发布。因此,研究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理论和应用的全部发展;在进行科学绘图分析时,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合并和删除某些术语,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微妙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通过扩展相关文献数量以及丰富研究方法继续深入对该领域的调研和分析。

猜你喜欢
集群聚类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