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熊自力在开幕式致辞中对新时期我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要求,上海参会团组交流成果丰硕

2024-01-15 11:03龚士良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4期
关键词:调查局防控研究

2023 年11 月8—11 日,“第六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顺利召开。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熊自力、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副主任林良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对新时期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国际倡议计划(UNESCO LaSII)主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Pietro Teatini 教授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来自国内从事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调查监测、科研教学、学术团体的70 余家单位的逾200 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地质学会,及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近20 人的上海团组,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熊司长在讲话中首先对长期以来致力于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的科研工作者表达敬意,对关心和支持我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熊司长指出:地面沉降防治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人民群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方联动与多措并举,近年来我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地面沉降严重区面积总体上呈减小态势。2020—2022 年,全国地面沉降严重区的面积平均值相比2017—2019 年平均下降约46%。京津冀平原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总体规划(2019—2035 年)阶段性目标全部完成,北京、天津地面沉降连续5 年呈现减小趋势,河北省总体也呈现减缓态势。长三角、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防控效果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上海、江苏和浙江地面沉降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年沉降量已普遍小于10 毫米,部分地区出现地面轻微回弹。汾渭盆地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明显,沉降严重区面积持续减小。

熊司长强调: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新要求。2021 年印发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地面沉降的综合防治。2022 年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 年)”也提出要加强华北平原、汾渭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综合防治。

熊司长指出:近年来,一是地面沉降防治形势总体依然严峻,特别是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治工作。由于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缺少科学定量的评价,极端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异常变化加剧等原因,地面沉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华北平原水资源禀赋不足,同时又肩负我国粮食主产区的重任,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偏高。近年来华北平原一直是我国地面沉降影响面积最大的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以及地面沉降防控的任务还依然十分繁重。

二是除传统的地面沉降区以外,新生沉降区及其发展变化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例如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发现了地面沉降,初步调查认为地下水过量开采还是主要原因。淮北平原的阜阳市、宿州市局部地区,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最大年沉降量居高不下。

三是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等实施,对地面沉降防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都属于我国地面沉降高易发区,珠江三角洲局部软土沉降较为普遍,城市建成区、沿海的围垦区、南水北调的输水区、高速铁路机场等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工作程度还不够,这些区域都需要做好地面沉降的科学防控。

四是新形势下地面沉降成因机理研究与监测预警技术水平不够,制约了地面沉降的科学、精准的防控。在复杂的气候条件、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持续高强度农业种植、南水北调地下水超采治理等新的形势下,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定量关系、地下水位大幅回升情况的影响等等,都急需加强地面沉降响应特征与机理的研究。

熊司长重申:下一步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国地面沉降综合防控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进一步做好部门间、区域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扎实推进地面沉降综合防控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地面沉降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切实提高工作效能。自然资源部将定期组织召开全国地面沉降部级联席会议,指导华北平原、长三角、汾渭盆地按时召开省际联席会议,通过不断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提升地面沉降的综合防控水平。

二是做好地面沉降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的衔接,推动地面沉降的防控端口前移,防范于未然。要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在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措施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地面沉降严重区自然资源的用途管控,强化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加强地面沉降区域风险管控,做好地面沉降区划工作,实现分区分层,精准防控。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技术攻关和地面沉降机理研究,优化完善监测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治体系。优化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区域监测网,提升地面沉降监测成效,建设全国地面沉降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成果的集成管理和信息共享,加强复杂气候条件地下水位回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等新的形势下地面沉降机理研究,科学研判其对重大线性工程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熊司长也寄希望于地面沉降研究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继续努力,并对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及地面沉降防控工作继续予以大力支持。

开幕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副主任林良俊就新形势、新时期我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重点方向与实施路径。在部地勘司指导下,继续深入开展全国地面沉降的调查监测、评价和区划,充分发挥好野外观测站国家研究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对地面沉降防治中的科技难题攻关,持续提升我国地面沉降防治能力与水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张阿根主任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说: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体部署、全面统筹、精心组织、严格实施,我国地面沉降防治持续推进、成效卓著,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与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的中心,也引领了学科发展和专业繁荣。地面沉降的综合调控与系统治理更是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在国际学术界、工程界享有声誉,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和示范工程。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她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的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感谢地面沉降研究同行的积极参与!她指出:首都师大科研团队在宫辉力校长的带领下,在将近20 年的时间内,应用先进的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京津冀地面沉降以及区域水资源安全的综合研究,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重大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地面沉降研究成为学校一流学科群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也希望在该领域,特别是借助这次研讨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位专家学者及其所在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为我国地面沉降的有效防治贡献智慧和方案。

开幕式之后安排了五个大会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地质灾害研究院院长彭建兵教授“水与灾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国际倡议计划(UNESCO LaSII)主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Pietro Teatini 教授“Natural land subsidence and long-term evolution of Holocene depositional landforms”,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施斌教授“地面沉降光纤感知与应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周平研究员“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进展”,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宫辉力教授“气候变化—二元水循环—地面沉降—调控方案”。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分别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自然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寒梅教授级高工,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院长潘云教授主持。

本届研讨会采用平行会议的形式,在两天的学术报告与交流中,共设置了“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与应用”“地面沉降成因机理、模拟与预测”“地面沉降风险评估与防治”“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专题”“研究生论坛”“参会海报展出”等7 个专场、14 个特邀报告、49 个交流报告、11 个海报,全面展现了近年来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的创新成果,优秀的青年科技人员也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坚骨干。研讨会学术氛围浓郁,互动交流活跃。

上海团组共有7 人作报告,有3 人主持分会场学术交流。上海地调院院长王寒梅作“超大城市韧性发展:地面沉降挑战与应对”,地调院首席专家史玉金作“特大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与区划”,同济大学王建秀教授作“地下水位分区管控与预警方法研究”,华东师大赵卿副教授作“基于多平台时序InSAR 的海岸带地表形变监测与预测”、上海师大晋成名博士生作“上海市地面沉降危险性研究”,另有武汉大学廖明生教授研究团队以上海为重点的综述性报告和专题性成果。

本届研讨会还安排了两条地面沉降现场考察线路。一是考察顺义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顺义西王路地裂缝监测站、京沈高铁路基建设段和未来科技城避让带;二是考察穿越北京典型沉降区的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地面沉降的发展对运河沿线古建筑、水利工程设施等文化遗存造成威胁和损坏。全面展示了北京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监测防治的最新进展和保障首都城市安全与保护历史文化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成效。

会议报到的11 月8 日下午,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国土资源》期刊主编詹龙喜率杨天亮、龚士良、赵宝成一行四人,对首都师大原校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与俄罗斯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作了期刊院士专访。9 日和10 日晚上,期刊编委会及编辑部主任又与UNESCO LaSII 正副主席商洽约稿事宜。《上海国土资源》样刊及宣传折页,也是本届会议的资料,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和好评。

“第六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由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地理学会、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办,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陕西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地面沉降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防控创新基地、上海市地质学会、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单位协办。

本次会议具有如下鲜明特点:一是研究范围更扩展,由四大片区(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珠三角)拓展到下辽河平原、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等地区;二是考虑成因更综合,由地下水开采为主拓展到地热开采、第三系地层、海平面上升等多因素叠加;三是监测技术更进步,对InSAR、北斗、光纤、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探索成果较多。

该全国性系列专业会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 年4月决定成立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按照“综合、攻关、指导、提高”的职责与定位,组织发起的学术交流平台,已先后于2002 年上海、2006 年北京、2010年沧州、2014 年西安、2018 年南京、2023 年北京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也与“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形成良性互动,在业内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为持续推进我国地面沉降学术研究和防治管理的深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 龚士良 供稿)

猜你喜欢
调查局防控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广告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