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具设计创新研究

2024-01-15 02:21孙珊珊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皖西竹编家具

孙珊珊,秦 杨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10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1]人们逐渐由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转变,越来越多的国人甚至年轻群体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进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促使各大品牌推出了依托于传统文化的“国潮风”产品。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六安地区独特的文化瑰宝,它内容丰富品类多样,我们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家具设计创新实践中,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国崛起的必然使命。改革开放40多年,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原有的乡村结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老龄化严重,失去了青壮年群体的乡村,同时也失去了对传统习俗的自然传承能力。青壮年在迅速地抛弃传统乡村,拥抱城市生活方式,以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为依托的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传统非遗不能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里,就会随着时代更迭慢慢隐退于博物馆中,那么它的消亡就是必然。因此,对皖西非遗的传承、活化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现状

(一)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皖西,是地级市六安的别称,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的东北麓,辖区包括金安、裕安、叶集三区,霍邱、霍山、金寨、舒城四县。面积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依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2]其中六安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四项,分别是传统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传统美术——柳编(霍邱柳编)和竹编(舒席)、传统音乐——大别山民歌。2017年4月六安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六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共有9项,分别是:传统舞蹈——鸽鸫理窝舞、霍邱花鼓灯、霍邱龙灯;传统戏剧——皖西推剧;传统美术——六安竹编;传统技艺——传统刻字技艺、六安蒿子粑粑制作技艺、六安漆艺(金寨推光漆、舒城山漆);传统医药——潘氏荣全烫伤药水秘方。皖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可挖掘的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广,可纵向深入研究的价值高。

(二)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1.社会面发展现状

国家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3]六安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皖西非遗目前以政府主导,企业、传承人、群众共同参与的形式对外宣传和推广。举办了一系列宣传和推广活动——非遗过大年、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非遗直播间、非遗夏令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政府牵头,常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活动。此外,在硬件投入上,建设市级非遗展示馆2个,包括市文化馆的“非遗民俗馆”和皖西博物馆“文脉延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县区级非遗展览馆6个,另有非遗项目传承场所十余个。

2.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关于皖西非遗的相关研究文献有8篇。(见表1)其中,莫林丽等作者,从文旅融合角度,提出了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开发,促进非遗有效传承与活化的具体对策。熊辉提出,通过乡村非遗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助力皖西大别山区的非遗文化传播,并为乡村文化振兴和非遗文化传承提供路径。谢辉和周立卓,都主张将皖西非遗文化,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邹红以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山区的竹编为例,尝试摸索出一条适合其产业发展的创新道路。陈丽华和丁琼通过对皖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为皖西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必要的思路及建议。高勇,主张对曾流传于皖西民间表演舞台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保护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的探析。以上研究内容主要从文旅融合、非遗传播途径、校园文化与非遗的融合、非遗产业发展、皖西表演舞台非遗项目、皖西非遗文创设计等6个角度进行皖西非遗的研究。本文则从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的角度开展研究,是对现有研究的扩展和补充。

表1 皖西非遗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内容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非遗传承和创新主要依托于政府层面的推广,由政府主导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通过“乡村振兴”“民间艺术申遗”等各类支撑政策,举办的各项非遗宣传活动,可以自上而下的引导民众、企业、资金、人才等,加快流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产业,促成社会面的积极效应。但是,个人和企业为主体对皖西非遗的推广较少,存在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基于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创新研究是一个契机。可以由具备非遗保护及传承意识的高校或企业率先发起,与非遗传承人或传承机构联手,引发年轻群体对非遗的兴趣,形成一股有内驱力的新鲜势力,自我驱动、自发探索、共同推进非遗重新焕发新的活力。目的是能够让年轻人把目光聚焦在非遗传承上,去思考如何利用设计手段,对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让已经有认知断层的年轻人,借由创意、时尚、耐用的非遗产品重新认识皖西非遗技艺,愿意把非遗产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不再是摆在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活化石,为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路径。

二、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中可借鉴的创新思维方法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传承绵延数千年,正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会非常极端,对待传统态度,通常都是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传承、保护、创新三位一体,是一个动态、立体、交叉的模式。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也应当如此。在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的融合创新中,可以借鉴的创意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特征显化法

搜集设计创意灵感的阶段,把非遗中的某一种要素的特征无限放大,让它成为一件作品创意中的焦点,达到作品风格特点突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如图1,90后竹编匠人刁宽设计的《小金鱼》胸针作品,以金鱼图形元素为灵感,将竹编纵横交错的结构特征放大处理,又融合两种不同的竹编编织工艺,交叉组合为小金鱼的造型,使该作品的材质质感和色彩非常有辨识度。这种特征显化的创新设计方法,是值得被借鉴的。

图1 《小金鱼》胸针

(二)立体平面化法

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大家想起它,脑海中就有了它固有的造型和体积,例如兔子,大家提到兔子,会想到兔子是有两只长耳朵的立体三维形象,毛茸茸、圆乎乎的。这是大家形成共识的三维形象兔子,有形状、质感和触感。如果要做兔子造型的再创新设计,继续延续具象的三维立体造型方式是不太明智的,反其道而行的立体平面化创意思维方式更有新意。例如刁宽设计的《钱兔似锦》竹编摆件作品(见图2),设计来源于小兔子奔跑的动态形象,将三维立体的奔跑兔子形象,转化为二维平面的奔跑兔子图形;再进一步抽象化兔子图形的外轮廓,突出兔耳朵的轮廓线条,加大兔耳朵线条在整体图形中的比例;采用平面竹编工艺,利用竹条和紫竹做支架和底座。此作品是运用立体平面化创新思维方法,将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再设计的典型案例。

图2 《钱兔似锦》摆件

(三)平面立体化法

创新设计的前期头脑风暴阶段,设计师通常会有思维惯性,如提到某一个物品或动植物的名字,就会快速的画出它们的造型,这些造型通常都是类似的,因此,在对它进行创新设计时很难不受它的固有形象影响。其实,不用太在意这些约定俗成的图形和形象,可以先把它记录和绘制下来,然后试着思考怎样能让这些图形和形象突破原有的二维界面限制,让它立体化起来。可以给面一个厚度,给线一个宽度,可以让原来平的面变成螺旋的曲面,或者让面变成一个或多个体块。如成都大学设计师马浩然的《原山》家具作品(见图3),将平面线条化的远山图形,进行立体化的拉伸,长的线条拉伸形成一个座面,层叠的山峦二维图形拉深为5到10厘米左右厚度的面,作为靠背使用。作品采用了竹子材质,运用不同的竹编工艺制作完成。利用这种创新思维方式让本是平面化的图形和元素具有了三维属性,以此拓展非遗中的二维图形元素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的可能性。

图3 《原山》道明竹艺制作

(四)四维元素融入法

所谓四维元素,笔者经过调研后发现,设计师会在作品中加入时间或互动因素作为四维元素,四维元素基本上是与时间因素有关联的;有些作品是将时间因素置换成其他的可见、可触摸的实体,因此我们暂且把时间和互动因素算作四维元素的一种。如作品《颠倒之光》互动灯具设计(见图4),就是加入了需要用户参与互动的时间因素,灯具的开启需要用户将圆球一端放置在桌面上,灯具的关闭则需要用户将圆锥体的一端放置在桌面上,互动性能的加入,将开启和关闭这两种功能,物化为不同的灯具放置体态,使简单地开关动作变得有趣起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是一种可以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创新思维方法。

图4 《颠倒之光》互动灯具设计

(五)多要素混搭法

多要素混搭设计手法在解构主义风格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中比较常用,而在家具设计中,经常用一些互不相干的风格或者材质元素混合搭配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作品。实际操作方法是先把可能用到的非遗元素和其他元素归纳提炼出来,然后依据所需,选取几种不同风格的非遗元素和其他元素作为零件,试着将散乱的零件组合到一件作品中,通过不同风格元素之间的碰撞达到创新的目的。如自然造物出品的《柳编包》作品(见图5),作品依托于山东临沂的柳编工艺,采用柳编与牛皮材质混搭的设计手法,打破一般柳编材料造型上的束缚,利用柳编作为包体结构,在顶、底、盖、把手处采用牛皮材质,让作品在日常使用中触感更好、更耐用,增加了作品的时尚度。

图5 《柳编包》自然造物出品

(六)形态拟人化法

在文学中经常会有拟人化的处理手法,在家具设计中也是很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与文学中的处理方式类似,家具设计中经常会将无生命的“物”和“形”进行拟人化的处理。如四川道明竹编制作的《大运会竹编熊猫》作品(见图6),就是采用竹编工艺和材料,将可爱的国宝大熊猫,拟人化为大运会的运动健儿,摆出打羽毛球的姿势,整体造型既动感又可爱,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紧跟当下流行的要素,紧紧地抓住了年轻群体的喜好。

图6 《大运会竹编熊猫》道明竹编制作

通过借鉴以上六种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设计师可以在琳琅满目的皖西非遗宝库里,找到能够应用于家具设计中的闪光点,为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的深度融合创新提供可行性方案。

三、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进行融合创新

日本新锐设计师佐藤大认为,“所谓设计,就是让这个世界上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这种情况和那种情况之间,都能用更加合适的形式连接起来的思考和行动”[4](P166)利用创新思维方法对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便是一项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立连接的设计探索行动。下面以作品《青叶桌》为例(见图7),演示利用创新思维方法对皖西非遗,进行创新设计的具体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分析、提炼、再设计、深化设计4个阶段。

图7 《青叶桌》茶几设计创意过程演化图

(一)分析阶段

经过调研,设计师对茶叶的非遗制作技术比较感兴趣,搜集了相关的资料,然后进一步分析,锁定了茶叶的叶片这一基本图形元素,并搜集了不同的茶叶叶片图片,整理记录叶片的形状和颜色。

(二)提炼阶段

采用立体平面化压缩手法,对搜集的叶片进行手绘制图,发现有的茶叶叶片边缘会有细小的波浪齿形变化,颜色上茶叶的叶片基本都是深绿色的,绘制并记录下这些特征。之后对绘制的叶片图形进行多稿的绘制,尝试叶片形状和特征的不同表现方式,最后在不同叶片图形中选择一种图形进行下一步的设计。

(三)再设计阶段

在此阶段要考虑怎么样把已经确定的图案和图形转化为一件可以使用的家具作品。把前期确定的叶片图形进一步变圆、变饱满,然后再把叶片边缘的齿形波浪状形状,转化为一种圆润度更高的波浪线。之后考虑将叶片设计成可组合旋转的边桌,将两个叶片一大一小平面上组合叠加,采用平面图形立体化的设计方法,从叶片外侧边缘纵向方向延伸出波浪形的面,作为桌子的支撑腿,支撑腿的波浪面状形式,加强了叶片二维平面上的波浪形质感,使它既有支撑功能又有很强的装饰性。叶片内侧交叉的两条边缘线处理成圆润的弧线。

(四)深化设计阶段

依据前期基本完成的造型和结构进行最后的深化设计。如《青叶桌》是两个一大一小桌面组合的结构,在结构点的处理上要深化考虑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结构点选用什么材质更耐用,此结构可以展开的角度范围多少,都要依次进行深化设计和微调。在材质和色彩的搭配上也要进行深化,一般材质的选择会影响作品最后色彩和质感的呈现,因为大部分材质本身具备自己的颜色和质感,像《青叶桌》最终选用的亚克力材质,因为它的加工性能优异,色彩丰富,色彩选择范围广,可以依据设计来调色。质感上,可以做成表面亮光、哑光和特殊肌理的质感。作品最后选择的是亮光表面质感和特殊肌理质感。其中一款通体透明墨绿色亮光亚克力,另一款灰色亮光亚克力桌面,搭配浅木纹色亚克力桌腿。两种配色类型,可与多种室内风格搭配使用。完成作品的结构、材质、色彩、质感、功能、生产工艺等各项要素的设计深化之后,一件结合皖西非遗元素的家具作品才最终设计完成。

四、探索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的新趋势

霍邱柳编、舒城竹编、六安漆艺等很多非遗种类,仍旧是本地人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但使用范围较窄,受众群体年龄偏高,年轻人的认可度并不高。如何赋予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崭新的形式和内涵,在不久的未来,让更多年轻群体接受并喜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趋势探索。

(一)材料运用趋势探索

以皖西非遗中用到的一些材质材料为设计创意的出发点,探索这些传统材料的新用法,或者探索这些材料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的可能性。例如,结合六安柳编技艺,设计的《猫与鱼》柳编猫窝宠物家具产品(见图8),作品全身采用杞柳编织成型,造型像一条张开大嘴的鱼头,猫窝内部搭配配上布艺软垫,增加舒适度,整体造型圆润可爱实用性强,是一款被年轻的养猫人群喜爱的作品。

图8 《猫与鱼》柳编猫窝

(二)造型提取趋势探索

从皖西非遗中提取一些造型、图案、纹样等元素,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取其神,而去其形。如作品《圆意桌》的设计(见图9),就是来源于皖西非遗的剪纸工艺,剪纸作品中常见的镂空形式,被提取出来用在了此作品中。将桌面之下的圆柱形支撑面做成类似剪纸的镂空形式,选用金属材质,表面喷涂浅色系的哑光金属漆,作品轻盈空灵,适合搭配年轻群体喜爱的简约风格室内空间使用。

图9 《圆意桌》

(三)功能结构设计趋势探索

研究皖西非遗中的不同技艺,从他们的结构或功能出发,探索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设计的方法。如作品《木与》多功能桌的设计(见图10),就是从皖西竹编制作的卷帘结构中找到灵感,卷帘竹条用丝线固定,就会形成可卷折的结构,桌面的一侧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可以弯折翻转过来变成桌面的置物架,也可以在需要更宽桌面时,将一侧桌面展开铺平,桌面尺寸变大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通过材料运用、造型提取、功能结构设计三方面,笔者对如何赋予皖西非遗崭新的形式与内涵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设计实践中不断补充和更新。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活化和传承皖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试着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家具设计创新实践中去。从皖西非遗的种类和现状展开论述,并结合优秀设计案例,阐述了可借鉴的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具体演示了皖西非遗与家具设计融合创新的过程,最后,详述了如何依托家具设计,探索皖西非遗创新设计的新趋势,让皖西非遗变成一件件实用又可爱的家具产品。年轻人通过非遗家具产品,慢慢喜欢和认同这些皖西非遗传统技艺,并愿意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保护、传承和活化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皖西竹编家具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回马枪
回马枪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