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2024-01-16 10:31彭奕奕
语文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科英语课程应用型

彭奕奕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524)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文科教育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语言技能和综合文化素养。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存在培养目标笼统、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性实践性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借助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迫在眉睫。

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外语教学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时代要求。2018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前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9年“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发表的“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主题演讲中提到,新时代新形势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要推进新文科建设,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做强大外语,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

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教育方针引领下的必然路径。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是观照理工农医发展的一盏“灯塔”。因此,大学英语“人文性”的特点更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实现机制和结构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趋势。2018年8月的“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座谈会”中,多名专家共同研讨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路径。新文科建设要以交叉与融合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因此加强高校通识必修课大学英语的内涵建设,实现大学英语和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既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也是实现机制和结构创新的一次好的机遇。

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通过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外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中国教育到2022年,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到2035年,是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前列的决胜期;2019年,召开了中国慕课大会。目前已有12,500多门慕课,两亿多人次在学习慕课。大学外语要抓住信息化时代的机遇,跟上中国教育的“变轨超车”步伐,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定位不清晰。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大纲基本照搬或大量借鉴重点公办院校的做法,既没有从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出发,也没有从学生需求出发,更没有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因此,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缺乏需求导向,存在大纲笼统、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该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集中在课堂教学环节,而课堂教学部分不分模块,不分方向,不分专业,少数高校分为艺术类和非艺术类,也改变不了课程结构设置单一的事实。第二课堂的活动由于缺乏清晰的目标而疲于应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形同虚设。

第三,重知识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通识轻专业。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只分普通本科和艺体本科,且内容偏理论偏通识教育,教师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注重低年级的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忽略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社会要求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了《大学英语》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改革总目标,同时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一)学分设置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要求和学校实际,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修读与学分的对应机制。在校学生(非英语专业和选修大学日语的学生除外)修读大学英语课程的年限为两年,修读学分10学分,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分别修读2学分、4学分、2学分和2学分。

(二)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主要设置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入学后,表1根据专业不同分为普通本科和艺体本科两大类,大学一年级延续传统方式从读写译和听说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综合训练。

表1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

大一结束,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对全校学生(不分普本和艺体)开放公共限选课程,公共限选课程里保留大学英语III和IV的课程,要求学生两学期内必选一门及以上的除大学英语外的课程。

在选修课程名称和内容的选定方面,遵循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不仅体现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包括文化素养类、语言技能类和职场英语类三类课程,同时保留大学英语课程,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菜单选择。在学校所有专业全面改革之前,首先选取学校两个师范专业进行试点。通过前期问卷调查,238名受访学生中,85.29%的学生表示赞成本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此数据为学院正式进行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信心。

(三)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两段教学目标,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教师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OBE(成果教育导向)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

基础阶段英语教学改变长期以来占据大学英语课堂的语法翻译法,打破以PPT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以具体的任务作为有效驱动,促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的语言任务过程中积极地输出语言。

提高阶段的教学将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职场英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模拟、特定的工作场景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素养课程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教学流程,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语言技能类课程将加强课内课外的实际操练,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应试能力。

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均需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上设定自主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估方式改革

在评估方式方面,将以前形成性评估占期末总成绩30%提高到50%(见表2),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弱化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表2 评估方式的构成

(五)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成功立项《大学英语》校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让团队成员率先示范,对试点师范专业进行限定选修课的教学,组织团队例会、教学观摩等活动,发挥团队教学研讨力量,为后续全面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六)第二课堂活动建设

为丰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应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英语学科竞赛,包括演讲、写作、阅读、口语、词汇等比赛,同时通过英语学科类社团,开展校级英语角、英语文化节、晨读晚听等活动,活跃全校英语学习氛围,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两年的试点工作,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如下图所示的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网络自主学习和“第二课堂”为辅助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

(七)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如图1所示,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构成了以第一课堂为主,网络自主学习和第二课堂为辅的新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大一基础阶段通过读写译、视听说和自主阅读,在高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夯实英语基础。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同时按照教师教学要求,在对应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另外通过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贴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图1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四、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成效和启示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自2021年起正式实施,在两个师范专业试点的两年期间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满意度和英语水平大幅提高,学生参与英语类活动的热情高涨,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有较大突破。

(一)对选修课的开设持肯定态度

在2021年6月和12月,即学期结束时对选修课学生发放匿名问卷,开展选修课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以下是选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

对自己所修课程的评价: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III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很有意思,挺喜欢53.33%79.41%68.75%57.69%一般43.33%20.59%31.25%40.38%很枯燥2.5%0%0%1.92%没感觉,根本不听0.83%0%0%0%有效填写人数120343252

你觉得老师的授课内容达到你预期收获了吗?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III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达到31.67%55.88%56.25%38.46%基本达到56.67%44.12%43.75%55.77%未达到7.5%0%0%1.92%不知道4.17%0%0%3.85%有效填写人数120343252

你觉得你哪方面的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III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听说能力34.17%50%25%32.69%跨文化交际51.67%50%(读写能力)87.5%(英语国家概况)94.23%(演讲技巧)综合能力26.67%58.82%21.88%(读写能力)34.62%中外文化差异75%20.59%(翻译能力)59.38%11.54%(其他)有效填写人数120343252

两学期的选修课学习,你认为和大一基础课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大学英语IV翻译与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职场英语选修课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89.83%92.5%86.96%79.31%选修课教学方法更灵活74.58%75%72.83%75.86%选修课更能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76.27%60%70.65%75.86%更喜欢基础课22.03%2.5%14.13%3.45%建议大二年级继续开设选修课54.24%65%51.09%48.28%建议大二年级不开设选修课5.08%0%3.26%0%有效填写人数59409229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很喜欢自己选修的课程,上课不听讲的现象几乎消失,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达到或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的课程内容,经过一学期学习后,普遍认为相应能力有较大提升,如《跨文化交际》课,选择中外文化差异的学生达75%,《英语国家概况》和《英语演讲与辩论》分别对应的英语国家概况和演讲能力达87.5%和94.23%。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相比,选修课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教师教学方法更灵活,更能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他们大部分建议大二继续开设选修课。

(二)第二课堂成效显著

学院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每年定期开展国家级、市级英语学科相关比赛校内选拔赛,并制定《学科竞赛指导办法》,建立学院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搭建外语类学科竞赛平台,形成“学院—指导教师团队—参赛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管、教、练、战”四方协同的竞赛培养体系,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学生,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选拔、赛事指导、赛后总结的全方位赛事服务。

此外,开展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英语类活动,如英语沙龙、校园英语角、英语口语打卡、晨读晚听等活动。每年举办校园外语文化节,汇聚全校英语爱好者,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市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10余项、三等奖20余项。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考上英语专业研究生,或担任双语主持人等。

(三)学生四六级过级率提高

通过学院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期间,学生在大一阶段大学英语的基础得到了夯实和巩固,大二阶段的学习由于贴合自身兴趣,学生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同时,通过专家讲座、课堂演练、同辈互助、“党员示范课后辅导”等方式,较大程度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从参考情况来看,全校学生的四六级过级率近两年有了较大的提升。虽然整体结果还未达到预期,但是学校四六级过级率从在区域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后列,到逐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结果,仍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正面体现。

五、结 语

通过前期试点,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体系的本次课程方案的构建改变了大学英语传统课程设置,从过去片面强调语法和翻译转为结合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教学,较大程度上适应了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本课程体系能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英语应用能力,对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也为下一步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全面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科英语课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孙文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