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建设

2024-01-17 15:24陈胜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世界观方法论

摘    要: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深刻把握其规律。只有把握其规律性,才能更好地提升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融合的质量。文章从四个维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立场的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维度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的维度,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规律,扎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突破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78-04

收稿日期:2023-06-09

作者简介:陈胜辉,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0071);贵州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综合类项目“两线协同提升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研究”(2021JGZH10)

新中国成立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1]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学深悟透和灵活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教学高质量地融合,必须在规律层面上作深入探讨。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

理论和世界观、方法论都是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根本。科学而深刻地理解一种理论体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理解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能否提

高的关键,在于是否深刻理解了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守正与创新的光辉典范。只有牢牢抓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基于此,我们需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高质量有机融合的规律。这既是突破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短板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

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面对不容易“消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兴趣自然会降低,既然无法入眼就更谈不上入脑入心,应付考试成为学习的根本目标,这与高校教育教学的初心和使命是背道而驰的。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本质。在认识上是模糊的,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2]这就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提供了最根本遵循,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在最根本上最应该教和学生在最根本上最应该学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钥匙”。

事实上,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历来都非常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教材第一章《导论》为例,这一章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这一章透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即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好像是简单介绍研究方法,而实际上是教与学的根本。不掌握这些,就无法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为什么要从看似无关的商品范畴出发,进而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马克思正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才在不夹杂个人主观意见的情况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显示其劳动者的立场。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更深入地学习、利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坚定地立足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的教与学必

须牢牢抓住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创新,包含着对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探索[3]。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才能在学理层面上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守正与创新的内在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守正”和“创新”的核心,在于坚持和发展了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表现为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坚持”,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4]。“五个坚持”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守正与创新的具体表现,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必须抓住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入“五个坚持”,帮助学生掌握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相统一的思想武器。

二、立场的维度

立场和世界观、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有了正确的立场,即无产阶级立场。无产阶级立场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要站在人民立场。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立场上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与学的初心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因此,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从立场的维度把握其规律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為谁培养人”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既明确了中国式教育的根本问题,也为推动中国式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从根本上来说,“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是站稳立场的问题,站稳立场贯穿于“怎样培养”的始终。高质量地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必须首先解决立场问题。如何站稳立场最关键的就是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培育人,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立场上是统一的。这就内在地要求从立场维度,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高质量融合。

从立场维度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是实现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很显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也是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

的关键课程,要在立德育人中发挥应有作用,教师必须守护好教学的这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立德”和“育人”是辩证统一的,决不能片面地把两者割裂开来。育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5]。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立德的核心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必须把立德和育人有机统一起来,在立德的基础上育人,使青年学生在学理层面上科学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塑造科学的“三观”,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在灵魂深处坚持党的领导。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首先明确无产阶级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无产阶级立场集中表现为,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揭露资本增殖的奥妙在于无偿占有剩余劳动,说明劳动者遭受剥削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也曾在《资本论》序言中毫不避讳地明确指出,他的经济学理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是同一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必须把站稳人民立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立德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在育人过程中立德,在立德过程中育人,使立德和育人两个方面协同发力。

从立场维度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精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立场正确与否,是我们判断一种理论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站在错误的立场,必然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经济事实,可以说立场是一种理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表现,并贯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条红线,也是我们党在解答时代之问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站稳人民立场是我们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必须站稳的立足点。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自始至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主体地位,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并把其融入到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方面、全过程。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还是部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都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

守正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地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明确无产阶级即劳动者的立场问题。在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只有从立场维度,才能在学理层面上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立场上的内在联系,进而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才能真正做到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更加知其所以然。同样以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教材为例,第一章《导论》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革命性”实质上就是指无产阶级立场,是其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此为基础,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立场。这样既能够在立场维度上,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和创新,也能够使青年学生悟透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品格的内在根源,进而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也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立场高质量地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也需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般规律的维度

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融入“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在把握好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维度的同时,还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般规律的维度,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高质量有机融合,是我们深学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当前在教学中,无论教材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存在着明显的“脱节”问题。在教材方面,国内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往往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两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结合度不高。课堂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脱节”问题,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资本主义经济部分,基本上没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无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脱节”的实质在于不能高质量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结合起来。导致“脱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般规律。这就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解决“脱节”问题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目标导向决定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导向又影响着推进实现目标的路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在新时代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基本原理的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信念,增强爱国情怀,并自觉把信仰和信念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学理层面上理解中国式发展道路和理论创新成果的关键,就是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学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有助于保质保量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这就内在地要求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既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度,也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灵活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投身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的教学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般规律维度,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高质量融合,也是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根植中国沃土的一般规律,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推进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以守正为基础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守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实际和优秀文化,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时代十年经济发展具体实践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结合的典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因此,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这一维度,把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为使青年学生更好地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般规律,这对青年学生科学理解我国发展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有所突破的创新点。

四、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的维度

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要求。无论是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深学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都必然要求将其放到现实之中。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既要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相结合,更要和我国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联系起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深透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逻辑,内在地要求将其放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中去。因此,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地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融合,必须把握住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维度。

理论的产生源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理论的深刻理解也必然要求将其放到时代和实践之中。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能够精准抓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样以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为例,第一章的第一节鲜明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产生的实践基础,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关系着能否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但是教学中也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就是不能与我国当代实践结合起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來,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实践和七十多年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伟大时代和丰厚实践的内在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教学中,抓住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既有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也有助于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植根中国沃土并发展得根深叶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党的奋斗目标以及国际环境新变化等四个方面去阐释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7]。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及发展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内在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反映了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内在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全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从社会主要矛盾方面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否则,就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和不断发展改善民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基本特征上科学阐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基本特征是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形式和任务的认识,尤其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做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基本特征,才能科学认识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特征。教学中对高质量发展的阐释还要注意其丰富的内涵、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关系,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性和长期性特征。

再次,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还要联系历史交汇期我们党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新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的鲜明特征。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必须把握新的奋斗目标。

最后,还要结合国际环境新变化,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的外部条件。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其主要特征。撇开国际环境新变化,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的阐释就显得比较片面。

从以上四个方面深刻系统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能够全面系统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以此为基础,能够高质量地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程有机融合,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课堂和入头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5.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

26(1).

[3]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升华[J].前

线,2023(2).

[4]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

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161-176.

[5]  刘凤义.树立“大思政课”观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

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1).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52-54.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世界观方法论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智能化的“世界观”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