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2024-01-17 15:24米莉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高校思政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立足新媒体传播環境,基于认同构建的研究视角,在对大学生群体认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青春”主线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媒介仪式构建政治利益认同、以“中国梦”为框架构建政治价值认同三个层面,尝试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认同构建;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87-03

收稿日期:2013-01-15

作者简介:米莉,中国政法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使之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校大学生是新媒体最为活跃的受众群体,他们利用新媒体更加快捷地获取信息、知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新媒体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由此可见,直面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贴近性和实效性,成为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新媒体传播环境,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入手,基于认同构建的研究视角,在对大学生群体认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青春”主线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媒介仪式构建政治利益认同、以“中国梦”为框架构建政治价值认同三个层面,尝试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挑战与机遇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媒介和话语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元。笔者认为,新媒体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构建提供了新的语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引导困境

在校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所建构的信息环境中,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存在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补,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发布者策划和传播的不良信息,经由网络迅速扩散之后,容易造成学生道德观念弱化、自律意识下降等现象,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信仰危机”。

(二)新媒体提供的新机遇:思政教育平台化的立体矩阵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以座谈、谈话、主题活动等相对单一的形式进行。新媒体时代,网络让信息传播更为全面、便捷,高校思想政治工由此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前沿信息和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通过借助QQ群、微博、思政微信公众号、网络思政平台等创新工作生态,及时向师生传播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覆盖面都得以拓展。高校在网络交互的过程中,实现了校方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观点互动、平等对话;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可度、信任度都得以提升。

二、构建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目标指向与特征分析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和稳定的认同,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治理现代化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政治认同是指社会公众对于政体、执政者、政治制度等的心理认可和情感归属,分为三个维度:政治制度认同、政治利益认同和政治价值认同[4]。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既具有网民群体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基于其代际特点的鲜明个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信息接收、政治话题关注、校园话语流向三个维度。

(一)巩固执政合法性的需要VS政治信息接收的选择性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些历史性问题会被过于放大或者高频度曝光,由此引发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一部分社会民众的政治制度认同降低。从这一意义上讲,巩固执政合法性,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防范风险、巩固政权的必要条件。近代首位提出

“合法性”问题的是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他认为,在任意某种以命令—服从为关系表征的统治形式当中,统治前提都包含着自愿服从,而这种自愿服从大多出自理想和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构建和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需要从政治信息供给、政治理念解读、政治活动组织、政治观念引导等方面,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合法性提供有力的佐证,进而最大程度赢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支持。而在政治信息接收维度,对于传统主流媒体传播的政治信息,大学生群体虽然保有较高的信任度,但并不是一味盲目接受,而是会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境外网络平台等)进行验证和思辨分析,可以说,传统主流媒体对于大学生群体发挥着“有限”的正向影响力,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提升思政工作针对性的需要VS政治话题

关注的隐蔽性

网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学生群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会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影视文化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提是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其中,这一群体对政治话题的关注度现状,成为提升工作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参考因素。

具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感知更加敏锐,对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热点话题,一方面,普遍呈现出关注度高的特征,大学生群体会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平台搜集信息。另一方面,在实际参与和观点互动环节,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呈现出话题关注的隐蔽性特征。在这一背景之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之间产生脱节和矛盾,尤其是当发生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热点事件时,如果大学生群体从学校、主流媒体渠道得不到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取舍和判断,从而动摇、怀疑甚至否定原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这就给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上更下功夫。

(三)防控校园风险性的需要VS校园话语流向的“圈层化”

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不仅包括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还包括广大的社会公众,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差异化甚至是逆反倾向[5]。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炫富、凌弱等焦点事件极容易被渲染和夸大,诚信、善良、正义等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怀疑,受到剧烈冲击。可以说,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平台为社会公众关注、参与和推动热点事件的进展,进而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

当前,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给与了社会民众释放话语力量的窗口,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聚合互动效应在新媒体话语场域中呈现出虚实同构、相生相克的特点,很多时候甚至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对热点事件的舆情发展和价值判断出现倒置。这种校园话语流向的“圈层化”,一方面能够即时反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客观上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话语互动功能的削弱,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带来了挑战。因此,高校应该立足当下校园话语流向的这一新特点,尝试探索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圈外”与“圈内”相结合、监管与引导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实现对校园风险的及时、有效防控。

三、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

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重中之重。遵循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丰富传播手段,弘扬正能量,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笔者认为,要切实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就要以形塑和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为目标指向,积极探讨基于大学生群体媒介使用习惯和网络传播规律的多元化传播手段,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体现共情:以“青春”主线构建政治制度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3]。目前,在数字化所建构的新的网络环境中,社会记忆基于互联网赋权而拥有了民众建构的可能性,这一趋势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社会记忆的“官方”建构模式产生互动和竞争。那么,怎样更有效地强化青年一代的心理共鸣和时代代入感,以“青春”为主线,以社会记忆的有效生产和建构来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制度认同,就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2022年,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等组织都推出了一系列专题宣传作品。其中,宣传片《共青春》在网络上发布之后,成为大学生的关注热点。片中,以时间为轴,用生动画面展示了青年一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在脱贫攻坚、科技攻关、抢险救灾、疫情防控、奥运竞技、保卫祖国的岗位和战线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青年的坚毅身影。当宣传片主题曲《有我》响起时,“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我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中国青年刚健有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还原“共同体”:以媒介仪式构建政治利益认同

有学者对媒介仪式及其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媒介可以对正在发生的历史进行“现场直播”,通过这种仪式化的表述来形塑社会记忆,进而在社会公众当中达成共识。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来构建立体化的媒介仪式,以此来组织和呈现大学生群体认知领域的“政治共同体”,既是拉近与大学生群体心理距离的有效方式,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荣誉感和政治利益认同。

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为例,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以“云端”互动为主要传播介质,以“一朵雪花”为主题贯穿始终。雪花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既具审美性又易于理解,是冬奥精神和冰雪运动的贴切表达,又包含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生动隐喻。在开幕式的国旗入场环节,场地中央一群少年儿童緩缓地将国旗展开,悠扬的乐曲《我和我的祖国》在现场响起,这一场景通过各个媒体平台发布时,有效唤醒了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共鸣,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情感认同。

(三)重塑理想:以“中国梦”为框架构建政治价值认同

在新媒体所建构的语境当中,社会转型期的矛盾问题逐渐显性化,社会文化思潮日益多元化,这都对民众的政治价值认同发生作用和影响。那么,通过重塑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目标来凝心聚力,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价值认同,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也是促进我国政治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既是一个兼具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愿景表述,又承载着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期待和梦想。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6]。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当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202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百年法治文物展览”。近300件法治文物通过学校建设的“中华法治文明虚拟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百年法影”专栏、百年法治文物展短视频,在学习强国、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播放总量超过10万。通过这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览,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做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结语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对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寄予了殷切期望。2018年5月,習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委托工作人员向中国政法大学团员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勉励他们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7]。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同时也面对着这一媒介技术和环境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关注政治领域热点事件更具选择性,在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和主张时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深刻理解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特征,进一步明确目标、找准定位,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丰富手段和方法,切实加强工作的精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实现立德树人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6-12-08)[2022-10-14].https://www.moe.gov.cn/jyb

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201612/t20161208_

291276.html.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2-10-22].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

76.htm.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

[2022-11-02].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4]  彭正德.论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5]  包心鉴.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N].光明日报,2014-04-09(13).

[6]  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J].求是,2022(4).

[7]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青年和青年工作纪实[N].人民

日报,2018-06-26(1).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高校思政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