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带抗阻训练对拉丁舞学生旋转技术的影响

2024-01-18 06:30郑丽红许爱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拉丁舞弹力肌群

郑丽红 许爱梅

(1.广州软件学院基础部 广东·广州 510990;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拉丁舞队(社团)是高校艺术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学校的各项比赛和表演活动,对学生的舞蹈能力要求较高, 而拉丁舞蹈动作对学生的柔韧性、肌肉控制能力等同样要求较高,且旋转技术能力直接影响比赛项目名次和表演节目的精彩程度,所以学生的旋转技术能力在比赛和表演中占比较重。 旋转技术能力在拉丁舞学生常规训练中,以拉伸训练、舞蹈动作训练、重复性旋转训练等为主,但在高速旋转训练过程中,会影响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1]。 而在旋转过程中,除了提升学生对旋转动作适应性外, 还需保持良好肌肉运动能力及心肺功能,使其在高负荷舞蹈动作下仍可稳定、高效完成规定旋转动作,因此,实施常规训练效果相对有限。旋转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加强上下肢、核心部位等力量训练。 在常规训练基础上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利用弹力带不同运动过程,进行指定部位肌群运动能力训练,以提升学生核心肌群运动及平衡能力;同时在有氧训练过程中,增强其心肺运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其旋转质量[2][3]。 为此,本次对我校拉丁舞社队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探究在对其常规训练基础上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及其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广州软件学院16 名艺术团-拉丁舞队学生。 研究时间:2022 年10-12 月,1 次课/周。 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 各8 名,B 组一般资料水平与A 组相近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研究要求(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s)

表1 一般资料(±s)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女性;②年龄<21 岁;③认知、精神正常,研究期间未遭受重大家庭变故;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训练期间出现肌肉拉伤、骨折等情况,无法完成考核;②受其课业影响研究期间主动退出;③合并心肺功能疾病。

(三)训练方法

1.常规训练法

A 组-(常规训练组): 根据拉丁舞技术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进度等,进行柔韧性和力量2 项身体素质进行针对性训练;第1-6 周为训练强度适应期,第7-12 周为训练强度增强期(见表2)。

表2 常规训练法

2.抗阻训练法

B 组-(弹力带抗阻训练组): 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对技术教学和身体素质2 个环节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学生使用固定数字弹力带8 格和12 格,在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前,指导其小阻力符合,即缩短弹力带握住部位与两端之间距离及训练间歇时间来改变运动强度,重复进行正确训练。

第一,拉丁舞基本动作技术教学环节:上肢和肩颈部抗阻训练(肩胛侧平举和颈后体前下举两手分别握套数字弹力带, 两手之间加一根固定框架)第1-6 周(第1 和12 格间隔10 格,第1 和8 格间隔6 格)、第7-12 周(第1 和11 格间隔9 格,第1和7 格间隔5 格); 下肢抗阻训练第1-8 周原地并脚站姿和转动-踝膝关节间隔0 格,律动-踝关节间隔0 格、膝关节间隔2 格,前后左右开立站姿和移动舞步-踝关节间隔2 格、大腿间隔1 格;通过握住数字弹力带不同套格和间隔格来体现抗阻训练强度,对基本站姿、原地转动、平转等技术动作的上下肢、肩颈部进行抗阻训练,增强肩颈部肌群(斜方肌、三角肌、肩胛提肌等)、下肢肌群(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等肌肉力量,提升肩胛部、下肢特别是踝关节的稳定性。 拉丁舞基本动作技术教学(见表3)。

表3 拉丁舞基本动作技术教学-弹力带抗阻训练

第二,身体素质训练环节:20—40min,在不同阶段,对学生上肢、肩部、核心区等进行抗阻训练;第1-6 周以学生适应为主, 每个训练动作做8 次/组/2 组或8 次/组/侧/2 组、间歇40s/组,所有训练动作完成1 组、间歇90s/组;第7-12 周在1-6 周基础上增加强度, 每个训练动作做8 次/组/3 组或8 次/组/侧/3 组(其中单腿半蹲静立,15S/组/3 组)、间歇30s/组,所有训练动作完成1 组、间歇60s/组。 在学生自身主观感受基础上结合老师的指导,找到不同负荷弹力带强度后,在弹力带表面标记每组和周后弹力带相应数字格方法,对各部位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进行训练, 训练过程中教师均持续进行正确指导,科学地增强上肢(肱三头肌、三角肌等)、核心区(腰腹部、背阔肌、斜方肌等)、下肢(腿部、踝关节-腓肠肌等),增强肩、核心、腿部肌肉力量和肩、核心、踝的稳定性,提升肌肉力量同时提高身体柔韧度以及心肺能力等。 身体素质训练(见表4)。

表4 身体素质训练-弹力带抗阻训练

两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均严格控制负荷强度,即指导其佩戴运动手环,控制心率变化为最大心率60%~80%(即120~140 次/min), 在训练6 周和12周后均进行旋转技术能力测试。

(四)观察指标

借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技术等级材料—标准舞/拉丁舞》[4]内容、动作及学生身体素质、舞蹈需求等, 将其旋转技术以不同难度划分为14 个一般旋转能力测试指标、12 种体育舞蹈旋转类技术动作测试指标;经专家筛选、测评、黄金分割原理等计算方法最终确定“平转”测试指标评分最高[5]。 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连续平转周数、平转3 周速度、平转3 周偏离纵轴线角度,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所有在平转技术内容测试前,学生均两次热身尝试,均有1 次测试机会。

(五)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23.0 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对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进行t 检验等; 当P>0.05 时则无明显差异;当P<0.05 时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用“*”标注;当P<0.01 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即用“**”标注。

二、结果

(一)连续平转周数情况

训练前后连续平转周数水平情况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 训练前:A 组和B 组的连续平转周数水平基本相近,在统计学中无差异性(P>0.05)。训练6 周后:A、B 组连续平转周数水平都有所提升,但A 组与B 组之间以及A 组训练前后在统计学中都不存在差异性(P>0.05),B 组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12 周后:A、B 组平转周数水平上升幅度比训练6 周后更大, 同时A 组与B 组之间以及A 组训练前后和B 组训练前后在统计学中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B 组训练前后呈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 连续平转周数数据(见表5)。

表5 连续平转周数(周)结果对比(±s)

表5 连续平转周数(周)结果对比(±s)

?

(二)连续平转3 周速度情况

训练前后连续平转3 周速度水平情况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训练前A 组和B 组平转3 周速度水平所用时间基本相近,在统计学中存在无差异性(P>0.05);训练6 周后,A 组和B 组学生平转3 周速度水平都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且两组之间以及A 组和B 组训练前后在统计学中都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训练12 周后,两组之间以及A 组和B组训练前后连续平转3 周的速度水平都比之前快,且在统计学中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连续平转3 周速度数据(见表6)。

表6 连续平转3 周速度(s)结果对比(±s)

表6 连续平转3 周速度(s)结果对比(±s)

?

(三)连续平转3 周偏离纵轴线角度情况

训练前后连续平转3 周偏离纵轴线角度水平情况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训练前:A 组和B 组平转3 周偏离纵轴线角度水平基本相近,在统计学中无差异(P>0.05)。 训练6 周后:A 组和B 组学生连续平转3 周偏离角度水平都有所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且两组之间以及A 组和B 组训练前后在统计学中都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训练12 周后: A 组和B 组训练前后学生偏离角度都减少很多,在统计学中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B 组训练前后和两组之间在统计学中呈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 连续平转3周偏离纵轴线角度数据(见表7)。

表7 连续平转3 周偏离纵轴线角度(度)结果对比±s)

表7 连续平转3 周偏离纵轴线角度(度)结果对比±s)

?

实验结果说明:A、B 组的连续平转周数水平、连续平转3 周速度水平、连续平转3 周后偏离纵轴的角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两组之间在统计学中呈显著性差异, 且B 组-(弹力带抗阻训练组)的连续平转周数水平和连续平转3 周偏离纵轴线角度水平以及A 组-(常规训练组)和B 组-(弹力带抗阻训练组)之间连续平转3 周偏离纵轴的角度水平在统计学中都呈极为显著水平(P<0.01)。

三、讨论

旋转是拉丁舞技术动作类型中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者旋转能力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舞伴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身体素质等。 其中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平衡能力等,与舞者肌肉形态、身高等有关[6]。 柔韧性也是拉丁舞舞者主要运动素质之一,在拉丁舞动作学习过程中对柔韧性要求高,“它的高低对动作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有着重要影响”[7]。 旋转过程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肩颈部、上下肢、躯干整体均需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以展现高水准旋转动作。 力量素质则是速度、耐力、协调性3 项素质的基础,在训练提升力量素质的同时其它3 项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对肌群力量及平衡能力的高要求,是旋转运动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控制旋转节奏、运动路线、身体方向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的保障。 与专业舞蹈队员相比,特别是普通高校女学生,可能存在身体素质相对较低、 运动能力较差等情况,其对训练质量要求较高,需在拉丁舞动作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其肌群能力训练、拉伸训练等,以增强其肌肉运动能力,增强身体柔韧性[8]。

抗阻运动为体能训练基础环节, 通过利用自身体重、运动器械等,对身体特定部位或特定肌群进行对抗性训练, 使机体可有效提升肌肉力量及肌肉控制能力[9][10]。 其中弹力带器材为抗阻运动中的重要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具占地面积小、可调节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在使用弹力带抗阻力训练过程中,可通过降低体脂百分比水平,以改善身体机能及身体形态,并通过训练过程增强其运动中枢神经功能, 提升其整体运动能力;同时利用弹力带训练,可针对机体肌肉薄弱部位进行针对性训练, 以促进整体肌群能力稳定性,促进协调性发展[11]。而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弹力带抗阻力运动, 可通过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以提升其运动爆发力及整体耐受力, 提升其自身肌肉运动能力及运动技巧[12]。 但应用弹力带抗阻力训练,是否可增强拉丁舞学生旋转能力研究较少。

本次研究将旋转技术能力一平转作为测试指标,平转技术的连续平转周数、连续平转3 周速度、连续平转3 周后偏离纵轴线角度3 项指标作为观察指标。拉丁舞中平转手臂动作采用芭蕾舞中“二、七手位”,有助于身体保持平衡,手臂摆动过程中可在带动机体旋转基础上,保持机体平衡;在对其应用弹力带抗阻训练中,采用数字弹力带肩胛侧平举、颈后体前下举,对上肢和肩部进行抗阻训练,可有效完成激活和增强肩关节附近三角肌、肱三头肌、肩胛提、肌冈上下肌、大小圆肌等和上肢肌群等肌肉以及增强肌肉能力,维持肩关节运动灵敏性,提升学生对肩部及上肢运动控制能力[13][14];机体各部位爆发力为辅助位置平转运动平衡,减少重心偏移角度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弹力带肩颈部、上肢训练,提升学生对各关节运动协调能力、斜方肌运动活性起到唤醒及激发作用,提升其运动稳定性[15][16]。 平转过程中,学生身体需要与地面保持垂直,脚踝发力并配合膝关节肌群相互作用,使其注意力集中状态下,保证动作流畅、稳定;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加强核心部位,更好地控制身体重心,上下肢力量的传导建立支点,并且通过核心力量训练,使得核心力量能力加强,身体稳定性的持久能力也得到提高[17]。

结 语

通过对我校艺术团拉丁舞队16 名女大学生,分成A 组-(常规训练组)和B 组-(弹力带抗阻训练组)2 个组,经过为期12 周(训练6 周后和12 周后)2 个训练阶段的对比实验研究, 比较2 组学生训练前-中-后旋转技术能力与平转技术在连续平转周数、连续平转3 周速度、连续平转3 周后偏离纵轴线角度的3 个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前2 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水平和平转技术水平,在统计学上不存在差异性,符合实验要求;训练后,常规训练与弹力带抗阻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转技术3项指标水平提升均有效,但是训练周期的时间长短不同也直接影响提升效果存在差异, 如训练6 周后, 抗阻训练组连续平转周数提升效果更明显;如训练12 周后,3 个指标抗阻力训练组均比常规训练组提升幅度更高,研究结果说明弹力带抗阻训练比常规训练提升效果更佳,弹力带抗阻训练更能有效提升学生平转技术水平和完成动作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拉丁舞弹力肌群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论拉丁舞中“技”与“艺”的发展趋势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一起来学拉丁舞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论拉丁舞中的引导和跟随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弹力球
弹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