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2024-01-18 09:18林秀烟陈伟雄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福建省城镇化耦合

林秀烟,王 宏,陈伟雄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金融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2.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福建 福州,350108;3.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日益凸显,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福建省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展飞速,2021 年GDP 总量达到48 810∙36 亿元,人均GDP 为11∙693 9 万元,是全国人均GDP 的1∙44 倍,城镇化水平达到69∙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72%)①。福建省山地和海洋资源丰富,但相对较少的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6%)对农业生产发展形成一定限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福建省农业劳动力占比从2000年的57% 下降到2021 年的34∙47%。同时农业机械设备等投入也相对不足,2021 年福建省农机总动力为1 270∙52kW,每单位耕地面积的农机总动力为7∙45kW/hm2②,仅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农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本土特色,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陈英姿等[1]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城镇生态环境的质量,强调在城镇构建环保、高效、集约、节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白文静[2]认为,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推动环境和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程芳[3]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的力量,减轻地方财政压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土地开发利用起来,将资金投入公益事业项目中。

国内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成熟。陆益龙[4]提出,农民、农村、农业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变革才能解决农民难以获得公平市场机会这一难题;李国华等[5]研究表明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科技企业有助于整合优势、降低农业发展风险、改善农业结构等,提出借助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刘俊显等[6]从生产体系的三个方面构建现代化农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以及经营体系,助力我国农村、农业的振兴以及可持续发展。

21 世纪初,国内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韩国明等[7]研究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协调度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赵颖文等[8]研究表明我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文枫等[9]运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度模型等发现,河南省两化的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5 个阶段,提出应重点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涉及内涵、特征、综合发展水平等方面,但是大多学者采用两化的单一指标进行研究,涉及互动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对区域性的“两化”发展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将福建省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两化协调发展关系。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提倡大力发展工业,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发产业结构失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要统筹发展各级城市,包括小城镇、新农村、新社区,实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注重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基础设施完善为一体,统筹城乡、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共同富裕。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传统的农业多为自给自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农业现代化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过程。首先,高水平科学技术。以机械化代替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可以大大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与产量,例如粮食种子的培育保障农产品产出率。其次,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包括合适的粮食生产基地、较完备的交通道路设施、通畅的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等现代的基础设施。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农村的教育、科研、人才等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畅通,极大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催生了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并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生态和谐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理念是农业生产与生态和谐、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农业生产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二)理论基础

1∙耦合协调理论

耦合理论最早出现在物理学,后来被逐渐运用在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耦合表示两个及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而非好或者坏。耦合度可以用来测算系统之间的内生动力是否从无序到有序。如果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较小,表明系统之间具有较弱的相互作用,此时是处于无序的状态;如果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较大,表明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此时处于有序的状态。但仅利用耦合度来测算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比如当系统的发展状况都较差时,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仍可能较高,难以体现出整体的发展水平。因而,为避免此种现象的产生,需要引入协调度进行测算。协调度是指两个系统间的良性互动的耦合程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协同状态。两个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态势越好,协调度就会越大;反之,协调度就会越小。协调度可以体现出系统之间的共同发展效果,强调系统之间共同进步、相互影响,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针对目前福建省面临的城乡差距加大与“三农”问题,利用耦合协调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以此来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可持续发展理论

20 世纪中叶,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刚开始单指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逐渐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三项根本原则,分别是:公平性原则,即要公平对待每一代人,公正地满足当代人类各方面需要,同时未来的人与当代人一样有平等地利用各种资源的权利,要对后代的生存环境、资源需求负责;持续性原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保障人类活动的基础,要合理规划利用各项生态资源;共同性原则,将全球看作一个整体,整体协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多边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最终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保证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与农村现代化一样都是三农发展的路径,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国民经济中共同发挥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动力。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量吸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新型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产生更多的实际消费需求,从而改变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优化农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再次,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产业的集聚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往城市集聚,缓解了地少人多的现象,有效保护了耕地资源,同时土地流转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新型城镇化可以为现代化农业提供技术和资本支撑。城镇集中了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随着城镇化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的作用下,各种要素资源自发流向农村,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农业现代化支撑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首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主要投入第一二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石;其次,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产品产量,整合了农村土地资源,由此进一步合理规划了土地用途,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空间;最后,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将会促进城镇住房、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从而带动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福建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

福建省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较慢。为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将采用熵值法来分析福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度。

(一)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复合型指标的构建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如郑蕊等[10]、范兆媛等[11]通过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4 个维度对城镇化进行测算;李政通等[12]从经济发展、人口和土地扩张、生态环境和城镇生活质量等4 个方面构建我国城镇化指标体系;郇红艳[13]、傅丽芳等[14]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投入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分析农业生产效率。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福建省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21 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表1 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Fujian

(二)标准化处理

由于所选的数据指标较多且计量单位不同,为了避免量纲对指标评价结构造成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标准化公式为:

当指标为负向指标时,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为标准化后的数值,i表示年份(i=2000,2001, 2003……2021),j表示指标(j=1, 2, 3……23),表示第j个指标最大值,表示第j个指标最小值。

(三)耦合协调度C 的评价方法

利用耦合协调度C的评价方法来衡量福建省2000—2021 年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发展状况。设Xi*是对福建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且Xi*>0,n是自然数;Yj*是对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且Yj*>0,m是自然数,并分别对其建立如下函数:

公式(3)代表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函数,公式(4)代表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函数。其中,ai与bj分别为评价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函数两者内部指标的待定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指标权重的计算通常有主观赋权评估法和客观赋权评估法。本文采用每个变量均值占各系统各变量均值和的比重,如下所示:

同时,关于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在公式(7)中,C用来表示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协调系数),且当C的取值范围是0 ≤C≤1 时,C值越大,两者间的协调程度越好;r表示的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的调节系数,且需满足r≥2,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为了计算简便,本文选取r=2。综上,f(x)、g(y)、C值如表2 所示。

表2 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特性判断Tab.2 Judgment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Fujian

(四)耦合协调发展度M 的分析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耦合协调度只能反映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联系或者相互作用的情况,而不能反映两者协调发展的整体功效或者整体效益。因此,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标的耦合协调发展度:

公式(9)中,M代表耦合协调发展度,T则表示综合协调指数,用来综合评价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指数,体现两者协调的整体效益。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样重要,因此,待定权数α和β的取值应都为0∙5。T、M如表2 所示。

为使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得到充分体现,两者之间的发展阶段更明确,依据已有研究,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合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如下协调等级,见表3。

表3 耦合协调等级划分Tab.3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level division

根据f(x)、g(y)、M值,得出福建省2000—2021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见表4。

表4 福建2000—2021 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Tab.4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21

(五)实证结果分析

1∙指标权重分析

根据表1 中二级指标权重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二级指标权重从高到低分别为: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权重分别为:0∙38、0∙27、0∙18、0∙17。其中,社会城镇化中总人口文盲率所占比重最大,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在生态城镇化中所占比重最大,说明教育及环境卫生事业越来越得到重视。农业现代化二级指标权重从高到底分别为: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权重分别为0∙3、0∙27、0∙24、0∙19。其中,耕地有效灌溉率、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所占比重最大(为0∙12),科技机械使用的重要性在新型农村发展过程中逐渐凸现。

2∙耦合发展分析

根据熵值法计算结果可知(见表2),2000—2021 年,福建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指数持续上升,由2000 年的0∙09 上涨到2021 年的0∙76。两个子系统也不断上升,农业现代化指数从0∙08上涨到0∙67,新型城镇化指数从0∙05 上涨到0∙86,反映出两化稳定发展,且新型城镇化发展更加迅速。在2000—2017 年,除了2001、2009 年以外,福建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f(x)要高于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g(y);而从2018 年到2021 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g(y)要高于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f(x)。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系数由2000 年的0∙06 上升到2021 年的0∙97,2016—2018年协调发展系数甚至接近1,反映出福建省两化发展协调水平越来越高。福建省2000—2021 年耦合协调发展度从0∙06 上升到0∙61,两化发展从极度失调阶段发展到初级协调阶段。2000—2009 年处于极度失调、重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阶段,2010 年之后进入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阶段。福建省由于地理因素,闽南地区人多地少,闽北地区主要是山区,都以小块田耕地为主,难以形成规模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缓慢。2010 年以前,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都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发展缓慢,协调度较差。2010 年以后福建省提出“厦漳泉”“福莆宁”等城市圈的发展,加之政府对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健全,城镇化发展迅速。虽然,两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还是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但是,耦合协调度M正在不断上升,这说明福建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增加农业投入、产业扶持、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等措施已呈现效果,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利用熵值法来分析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可以发现其仍处于初级协调的低水平发展状态。虽然福建省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特殊的地理特征导致农业发展比较滞后,因此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来协调两化发展尤为重要。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得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主体产业发挥更大作用。只有发展包含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等新型业态,提高农村就业水平,让知识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三大产业融合。有效利用福建省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海洋科技、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经济发展,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深入挖掘福建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大力发展农事体验、采摘垂钓、度假村等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城乡资源共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科技、新能源、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限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两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城乡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有序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优化、完善全省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淡化农村转移城镇户籍所带来的制约。完善土地流转与农民工进城的安置制度,给予农民工公平合理享受住房、就业等权利,推动离乡后闲置土地资源的流转,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集聚要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利益共享。加快完善社会服务及居住服务功能,完善农村交通网,实现城乡资源的融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注释:

①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猜你喜欢
福建省城镇化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