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山东省图书馆为例

2024-01-19 15:37刘显世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尼山古籍书院

刘显世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近年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度评价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强调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凝聚和价值导向作用。 山东省图书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加强党建引领,注重顶层设计,树立宏观视野和系统化观念,在古籍保护、尼山书院建设以及阅读推广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

1 古籍保护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试点单位、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多年来,省古籍保护中心建立起集普查、修复、培训、展示、研究、利用、管理“七位一体”的古籍保护工作模式,以及《文选》修复模式、青岛古籍寄存模式等,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

1.1 夯实基础,全面做好古籍普查

一是创新普查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人上门”模式,山东省图书馆派人到普查力量薄弱的单位,帮助完成普查;“书上门”模式,请基层馆送书到省馆,由省馆组织普查;“课堂式”模式,招聘学生志愿者帮助普查。 同时,积极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东行”活动,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充分肯定。 二是构建古籍四级名录体系。 坚持以国家和山东省名录申报、评审为抓手,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三是评选普查十大新发现。 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第一次全省范围的古籍普查新发现评选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次正式发布的十大古籍普查新发现。 四是做好古籍定级。 由省馆领衔,制定了《山东省公共图书馆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方案》,有序展开相关工作。

1.2 注重原生态保护,加强修复网络建设

一是加大管理力度,提升保障水平。 山东省图书馆先后对古籍书库进行了漏水报警线路铺设、除湿机设备更换、空调安装等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杜绝了漏水隐患,改善了地下书库夏天湿度大、书库夏季温度过高等问题,古籍存藏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逐步配备修复设施,注重抢救和保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山东传习所,全新打造的“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已经落成。

1.3 重视人才培训,不断壮大保护修复力量

一是坚持举办“基地型”培训。 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以山东省图书馆为基地,以山东大学等优势资源为依托,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省或全国古籍培训班。 2023 年度山东省古籍保护培训班在潍坊举办,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杜泽逊应邀对山东省古籍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 二是积极争取“走出去”培训,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古籍专业培训和业务技能交流活动。 全省累计200 余人次被派往全国各地参与各类培训,内容包含修复、鉴定、编目等,这些学习和交流,丰富了自身专业技能,同时也将其他地区的古籍创新性开发理念引入日常工作。 三是开辟线上古籍培训。如2020 年潍坊市举办的古籍保护培训班,在网站和微信平台同步直播,累计听课人数超过33 万人次,是开展古籍保护培训以来受众人次最多的一次。

1.4 建设品牌矩阵,全面提升展览展示水平

一是树立中心品牌。 策划“文明的守望”系列、“走近古籍体验日”“齐鲁文明之光”、中华传统晒书节、齐鲁晒谱节品牌项目。 坚持在“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线装书装帧体验”“传拓技艺体验”“雕版印刷技艺体验”“古籍沙龙”“古籍问诊课堂”等活动。 二是因地制宜形成品牌矩阵。 全省以山东省图书馆“齐鲁文明之光”古籍展示品牌为引领,形成了山东大学图书馆“楮墨芸香·古韵犹存”传统文化品牌、青岛市图书馆《古籍里的清廉》系列微电影、烟台图书馆在《烟台日报》开设的“你好,古籍”专栏、潍坊市图书馆学习强国平台“鸢都古籍合集”栏目等品牌体系。

1.5 着力研究挖掘,力求创新性突破

一是古籍科研项目实现突破。 例如“海内外现存易学古籍版本目录的调查与研究”获201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并于2022 年以良好等级结项。 2023 年,此项目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佩文斋书画谱〉校点》《捕蝗文献集成整理》获批2021 年度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二是古籍研究全省开花。 诸如淄博市图书馆参与山东省古代文学重点课题项目《历代诗咏齐鲁总汇·淄博卷》整理、编纂;烟台图书馆与《烟台晚报》合办“文献里的烟台”专栏,挖掘整理有关烟台的文献典籍,研究解读烟台历史事件、人物;日照市图书馆在《黄海晨刊》“典藏日照”专栏发表有关日照文献的文章多篇等等。

1.6 坚持古籍为民,做好创造性转化

一是加快古籍数字化步伐。 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数字化平台上线,发布高清书影4.2 万余张,完成校史文献和山东地方文献数字化专题整理。 “济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基础数字资源库”建成并对外发布,收录古籍8 万余页。 潍坊市图书馆开发建设潍坊地方特色古籍数据库等等。 二是古籍影印整理稳步推进。 先后参与山东省政府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孟子文献集成》《儒典》的影印工作。 积极参与《齐鲁文库》典籍编、红色文献编、史志编的编纂出版,目前《儒典》全1816 册4789 卷,《齐鲁文库》首批成果170 册已正式出版发布。 三是古籍文创有所拓展。2021 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图书馆举办首届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大赛,10 余个系列80 余种文创产品落地。 首款数字藏品《山东黄河全图》限量发行,上市当天销售异常火爆,800 份藏品15 分钟售罄。 济南市图书馆开发了“读书堂”“滚雪”文创产品;省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开发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文创产品等等。

2 尼山书院建设

自2014 年5 月开始,山东省积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 以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为带动,成立尼山书院联盟,全省尼山书院形成联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2.1 传承经典,普及国学新知

省尼山书院围绕中国儒学传统经典进行阅读、传习、研讨,首开“国学公开课”,邀请名家举办系列经典课程讲座260 场,如孔子公开课、孟子公开课、阳明学公开课、朱子公开课、董子公开课、荀子公开课等8 个系列,以及《四书》《传习录》等精讲课。 现场年听众人数5 万余人,省内观看直播人员51 万余人,全国平台仅一场直播达36 万人,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公开课和重要平台,在全国业界产生广泛影响。 此外,临沂举办的《〈易经〉概论》讲座,烟台以及临清举办的国学经典公益讲座等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听讲,一座难求。

2.2 开展礼乐教化,重塑儒家文化精神

山东省各地尼山书院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等节点,开展了丰富的礼乐文化活动。 如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开设“二十四节气·中国时间”系列讲座,并配合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亲子体验、开笔礼、成人礼、射礼体验等活动,年吸引读者达2000 余人次。 此外,省尼山书院成立尼山书院国乐团、尼山书院吟诵学社、尼山琴社,每年举办艺术院团体验日、新六艺体验日等各类体验活动500 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 万余人。 淄博尼山书院开展的“诵经典 忆屈原”国学扮靓端午节活动,潍坊举办的穿汉服、学茶礼体验等等,赋予了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以新的时代精神,为营造礼仪中国、和谐社会增添助力。

2.3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山东省图书馆国内首开面向社会大众打造的“红色经典公开课”,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紧扣时代脉搏,让红色文化在人民心中扎根,发扬光大。“公开课”自2021 年建党百年之际推出,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红色文化经典,以通俗生动的讲述、深入细致的阐发,讲活红色故事,传承弘扬革命文化。 该课程每年推出一个专题,目前已举办两个系列,共计20 期,每月举办两讲,采用“现场授课+线上直播”形式,惠及听众70 余万人次。 同时,采用媒体融合,立体传播模式,制作成慕课走进校园。

2.4 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城乡基层以社区、乡镇、村居文化中心为主阵地,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2 万多个,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正在对全省乡村(社区)儒学讲堂进行提质升级,加强标准化规范化,拟订《山东省“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标准》,同时将一批乡村、社区儒学讲堂打造为标准化乡村(社区)书院,进一步丰富尼山书院的服务层级,提升服务效能,打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2.5 创新思路,开拓数字服务途径

2015 年,省尼山书院建设的国内首家国学数字文化体验馆正式开馆,通过声光电、VR、3D 打印等新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性和现代表达形式。各地书院陆续开通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利用图书馆智慧云、新浪微博、抖音等推出客户端和资源触摸屏服务端,打造永不闭门的书院。 如日照“互联网+尼山书院国学微课堂”,使群众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享受传统文化的服务。

2.6 强化交流合作,探索文化润疆新模式

省尼山书院深入贯彻“两创”方针,将“图书馆+书院”模式推广至边疆地区,探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2021 年起,新疆全面推动尼山书院模式建设,“昆仑尼山书院”在新疆地区落地生花。 两地书院共同策划举办国学讲座、展览、体验课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经过九年努力探索,尼山书院逐渐叫响全国,“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广受好评。 中央台《新闻联播》头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都予以了专题报道。 同时,尼山书院获得了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

3 阅读推广

近年来,山东省图书馆不断健全全民阅读推广体系,逐步建成“省馆引领、市馆推广、区县馆参与”的“省市县三级联动、城乡全面铺开”的阅读推广运行机制,呈现出一年四季活动不断、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新亮点。

3.1 注重品牌建设,引领社会文化传承新风气

山东省图书馆坚持主题化、品牌化、系列化原则,树牢建强“三赛一会”(全省读书朗诵大赛、全省少儿诗词诵读大赛、全省绘本故事讲读大赛、全省青少年读书故事会)、国学公开课、奎虚图书奖、齐鲁文明之光、大众讲坛等阅读推广活动品牌。 各项活动覆盖全省,主题明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文明风气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例如,今年第十八届山东省读书朗诵大赛以“诵读盛世新篇章·且以诗意共远方”为主题,以各地特色文化品牌、民俗节庆、中华老字号、历史文物以及红色历史、山水圣迹、文化名人等为诵读内容,掀起“人人争做家乡推荐官”的热潮,在全社会营造出“爱家乡,颂故乡”的良好氛围,为提高生态文化吸引力、增强历史文化厚重感、提升民俗文化精神内涵贡献力量。

3.2 拓展延伸服务,加强资源的整合与推广

山东省图书馆致力于探索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不断深化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入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合作共享服务体系,为中华文明探源和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此,省图书馆积极拓展延伸服务,在各行业各领域,如省人大、省第一医科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建设图书馆分馆。 例如,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馆建设是“图书馆+考古”的有益探索。 山东省图书馆积极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馆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深化双方在馆藏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广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考古人员提升专业素养提供资源保障。 同时,在山东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设立“海岱考古”专架,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查阅服务,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3.3 基于均等化原则,建立特殊群体服务路径

在全国首创“一站、一网、一库”的建设服务模式,建立“山东省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平台,通过音频技术,把海量的文化资源转化成视障读者容易收听的音频资料。 在传统阵地服务方面,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光明之家·视障阅览室”服务网络,和数字化在线服务互为补充,成为视障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活动中心。 聚焦未成年人特殊群体阅读服务,创新性打造“阳光阅读文化行”弱势群体帮教志愿服务项目,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等6 家机构建立馆外延伸服务基地,涵盖聋哑儿童、自闭症儿童等不同类型群体,通过上门送书刊资源和阅读活动的方式,保障特殊未成年群体阅读权益,让文化滋养心灵,让生活充满阳光。 其中“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项目”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童心喜悦”残健共读案例评选一等奖,多家媒体多次对相关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3.4 加强现代技术应用,打造数字化文化传承平台

在现代技术应用方面,山东省图书馆积极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 利用智慧图书馆云,实现疫情期间阅读大赛活动的线上组织与举办,开启了阅读推广活动线上开展的新起点。 以2020 年疫情为例,每年伊始的传统经典阅读推广项目——新年书海灯谜会,由过去传统线下开展,尝试转变为新技术新服务的线上举办,社会效果良好。 往届参与线下活动的现场读者2000 人次,2020 年社会大众直接参与线上竞猜活动达到2.5 万人次,浏览量达到了26 万人次。 目前,省图书馆基本建立起以智慧图书馆云为重点,以官网、微博、微信等为重要手段的数字化平台,线上报名、线上参与已经成为常态。 2022 年,智慧图书馆云服务读者109.83 万人次,门户网站访问量77 万人次,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服务读者19.28 万人次,通过智慧图书馆云公众号发布推文138 篇,云直播63 场,收看92.89 万人次,在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5 完善阅读服务体系,打通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

山东省图书馆持续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全省各地公共图书馆结合当地历史背景、特色文化、旅游热点等,创新打造各种形式的新型阅读空间,打通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抓手。 例如,山东省蒙阴县先后投入资金200 余万元,建设家庭式乡村书屋——“筑梦书屋”120 个,辐射全县366 个行政村,每个书屋年参与群体达4000余人。 同时,推进文教互融,将“筑梦书屋”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变书屋为农村教育第二课堂,把“开学第一课”搬进书屋,寒暑假免费对农村少儿群体进行辅导,引领学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形成书屋润泽教育、教育传承文化的良性互动。

4 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公众文化自信的逐步树立,文化强国理念逐步为公众所认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时期,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就对公共图书馆的优秀文化发掘与传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公共图书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标准、严要求地不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未来,公共图书馆要明确这个站位,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前提下,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明品牌。

4.1 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图书馆承担着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职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一政治要求,是确保图书馆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依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图书馆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提高政治站位和工作站位统一起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其他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两创”方针,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帮助读者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现实关联,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力培育文化自信。

4.2 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提升阅读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需要系统整理馆藏传统文化资源,摸清家底,将这些资源按照难易程度加以区分,融入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之中。 还要有针对性地对接各个中小学及国学机构,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广出去,让会更多的青少年群体接触和熟悉传统文化。 以历史文献类资源为例,图书馆要主动做好答疑解惑的准备,也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工具书推荐给读者,帮助阅览文献的读者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阅览室,配备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学科馆员指导来馆读者进行阅读服务。 对现有的工作队伍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为读者做好示范。 持续更新公共图书馆空间开发和利用理念,积极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尝试打造符合传统文化“气质”的阅读空间,以古典的阅读氛围吸引读者,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4.3 丰富传播手段,以智慧化服务提高文化传播效能

2022 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曾经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以VR/AR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让深藏在古籍内部的元素“活”起来成为了一种可能,加上近些年来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重视,为公共图书馆古籍开发和利用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因此,公共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数智化环境下阅读环境的不断升级和转换,活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为用户提供动态交互、沉浸体验、虚实结合的传统文化推广新环境。 持续优化新媒体推介和新技术平台应用,强化数字资源整理推介,以内容建设、技术保障、平台传播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让图书馆的服务更便捷、更惠民。 联合相关技术部门,借科技之力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形式,促使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有序融合,不断整合图书馆各个自媒体服务的内容,充分利用疫情期间社会公众形成的对线上服务的信任和依赖,不断拓宽读者的参与范围。 做好图书馆联盟内部之间的协作与共赢,实现经常性的互学共建,交流服务中运用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知识共享模式。

4.4 推进活动赋能,更好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

公众对文化消费品的喜好程度是由文化服务机构所供给的文化消费品质量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提高活动质量,提供读者需要的、喜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读者的吸引力。 首先,公共图书馆要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将品牌意识牢记心中,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方式新颖的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如国学讲座、经典品读、传统文化展演等,借力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服务品牌、特色品牌;其次,围绕传统节庆文化打造基于传统习俗的推广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少儿群体,普及传统节庆文化,邀请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或者阅读推广人带领青少年读者走入传统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最后,可以以线下座谈、沙龙的形式,鼓励公众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品鉴。进一步加强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观光等产业融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特质的文创产品,建设具有图书馆氛围的文创空间,使其成为别致的推介“名片”。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制度保障,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安排,从经费预算、人员配备、活动安排等方面予以保障,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反馈机制。 要凝聚全省合力,充分发挥省级单位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传承工作的业务指导,更好地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促进文化传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图书馆界的贡献!

猜你喜欢
尼山古籍书院
《尼山萨满传》节选(18)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尼山萨满传》节选(13)
《尼山萨满传》节选12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세계적인 사상문화의 향연——-제5회 니산(尼山) 세계문명포럼 취재기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白鹿洞书院记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