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蔼蔼映书楼*
——天长公园图书馆史事考

2024-01-19 15:37赵长海殷婧贤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天长公园图书馆

赵长海 殷婧贤

(1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 450002;2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天长公园图书馆位于现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处于安徽省东部。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天长这一皖东小县,文化设施凋零,天长公园的创建在当时实属罕见,新式别致的图书馆建立,更是引起轰动。 公园及图书馆“不第为皖北二十一县之所无,亦全皖六十县中所仅见”[1]。 其图书馆建筑于2012 年被批准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1 天长公园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营

1920 年秋7 月,因“五四”学生运动卸任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职务的张铭,出任天长县知事,至其1924 年夏离任,在天长县共计四年。 其间,张铭以启蒙去昧,移风易俗为要务,望为民众“陶写性灵,浚发智慧”,“一振今日民治之精神”,于任期第二年开始筹备修建公园和图书馆。

1.1 公园图书馆选址

天长县位居江淮之间,县城周边山峦环绕,湖水清澈。 “与盱、来接壤。 其地势嵌入江苏,如神龙之探首然。 故凡江淮文明之输入,恒以吾邑为起点,非天之独厚吾邑,实地理关系有如此者”[2]。 但自近代以来,天长县民众闻见不广,抱残守旧,烟赌盛行,鲜有接触新事物新思潮的机会,县城也从未有过公园与图书馆之类的文化设施。

张铭兴建的天长公园和图书馆,其原址为古县衙的所在地。 咸丰年间,县衙因战乱而遭到焚烧破坏。 此后县衙迁址,此地便成了一片废墟。 辛亥革命后,为振兴地方经济而开办桑蚕学校,原址辟为桑园,用以育蚕实验。 张铭任职天长时,桑蚕学校停办,桑园亦荒废多时。 桑园地理位置适宜,风景秀丽。 北部为天长名胜胭脂山,中部有一土丘,内有南北向甬道穿过,土丘北部有两根雕刻云纹的石柱,是为古物。 西北地势开阔,山地起伏,河池疏落。 东部接近市区而又僻静幽然。 是以选此处以开辟公园,并在园内兴建图书馆。

1.2 建筑及经费来源

天长公园及图书馆,于1922 年春天筹划兴建,公园占地24 亩,四周建有围垣,园内建筑除西式图书馆楼外,尚有演讲厅、阅报室、永福亭、警钟亭、青岛亭,梅园、桂圆及东西纪念碑等。 1923 年建成。公园与图书馆建设经费约计29000 余元,主要来源是动员地方乡绅捐款捐资,其中乡绅孙嵩龄、李毓鳞各捐洋千元。 筹款仍有不足,张铭于1922 慷慨解囊捐资五千元。 1923 年12 月,因其捐资兴学的行为,张铭受到教育总长的褒奖,授予其金质一等褒章及褒章执照。

为节省经费,施工之时调来狱中服刑人员充当免费劳工。 图书馆建成后的1923 年4 月,安徽省省长发布褒奖发起捐资的二十余人的省公署令(第1215 号)《令为呈送天长县知事张铭等捐费创办图书馆事实表请核奖由》:

呈表均悉,核例相符。 除将该知事张铭暨国会议员李毓鳞、保卫团局长孙嵩龄三员另案咨请褒奖外,其余何象彭、孙祖仅二员应准奖给银色一等褒章各一座;刘钟麟、沈廷杰、何锦文、张璠、张同庚、叶鼎铭、崇垠樵、张廷玺、谢恩保、刘增魁、宣耀、宣镒、王锡来、何锡麒、翁承恩、张锦城、赵振堂、李振声、孙祥龄、吴振墉等,应准奖给银色三等褒章各一座。 连同章绶、执照,一并交由该厅,分别转给具领,以资鼓励,而昭激劝,此令。[3]

由此《褒奖令》可知捐资主要人员为天长士绅,张铭捐资最多,另外即是国会议员李毓鳞、保卫团团长孙嵩龄各捐资一千元。 孙嵩龄,字豫甫,清末举人,天长县人,曾担任天长县议会首任议长,清乡局局长。 李毓鳞,字钟乔,天长地方绅士,抗战时,其家曾为“抗大”第八分校校部。 《褒奖令》所述受奖银色一等褒章之何象彭、孙祖仅,亦为天长当地名绅。孙祖仅,字芷秋,孙嵩龄之侄,天长县南乡大地主,曾任天长县自卫团团总。 何象彭(1861-1935),字绍篯,天长县石梁王庄人,秀才,历任天长财政局局长、敬老院院长。 后结识江浙资本家叶澄衷与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兴办实业,驰誉天长。 图书馆建成之时特赠楹联以表庆贺。

图书馆建成后,又需筹划活动经费,经张铭向省府及教育厅呈请,将1921 年救灾工赈之余款拨给图书馆,而以其利息作为图书馆的开支经费。 1921 年秋,天长水灾严重,县义赈协会多方呼吁,终求得高粱七百包,后变卖得大洋3990 元。 图书馆建成后,地方邑绅以图书馆“苦无常年经费,不能维持永久,殊负县长提倡文化之盛意”[4]为由,提出工赈未用之款拨归图书馆暨公园作为常年基金。 所有息金,作常年开支。 张铭随即向省府及教育厅呈请。 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省府在发给天长县知事的一一五号指令中,同意其呈请,并对其予以嘉奖[5]。

除救灾工赈余款外,1923 年9 月22 日的《本馆呈报经费规程各项请县转呈部省厅备案文》中,曾提到“买典不动产登记费,每年约计千元之数”,亦用作图书馆经费。 《安徽省天长县县立图书馆章程》中也有针对经费的明确说明,谓图书馆经费由全县共同负担。 但实际上,县图书馆运营经费很有限,据《天长县立公园暨图书馆二周年纪念汇刊》所载《天长县县立图书馆支出预算暨实支数目表》,图书馆共有职员十人,除馆长二人不拿薪金外,人员薪金及杂支(即办公经费)共计每月82 元。 而张铭调离后的1929 年,安徽省督学董淮曾视察天长县教育工作,其在《视察天长县教育报告》中对图书馆经费有具体纪录,天长图书馆月经费82 元,薪金占58元,购书办公占24 元。 其与1923 年的图书馆经费,并未有变动。 当仍是“买典不动产登记费”千元而已。

1.3 落成典礼及树立纪念碑

1923 年9 月1 日,图书馆开幕之时,举办盛大典礼,邀请天长县内乡绅耆老、机关代表、来宾等约有一千余人。 邦人贤士与士大夫在园中参观游玩,在图书馆正门前合影留念,以纪念公园与图书馆的建成这一盛事。 国内名公巨卿寄赠匾额楹联诗词等以祝贺,张铭本人更是撰书楹联数语以助弦歌:

邺架备琳琅,行所知则光大,尊所闻则高明,岂徒学府词宗夸取罗胸万卷。

召棠惭茇舍,草绿满而不除,花方长而勿折,愿与邦人君子领兹生意盈怀。

天长公园落成后,天长乡绅、商学各界人士特置白石纪念碑,石碑立于公园之中以为永久之纪念。天长公园与图书馆的建立在当时的天长实乃盛举,国内名家及县邑内文人为此撰写了不少序记诗文及楹联。 就读于当时苏州东吴大学的邑人薛惟福撰写《天长公园成立记》,县邑平政院书记官刘增龄撰写《邑侯张公鼎丞建筑天长公园图书馆碑记》。 邑民崇垠樵、孙敬天为纪念图书馆落成,及四方赠予楹联琳琅之盛事,特作《公园图书馆赞》,宣耀撰写《天长公园图书馆记》。 1923 年冬,县邑劝学所,所长刘增魁撰写《天长公园图书馆碑记》,碑文如下:

从来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可拟也。 公园与图书馆在通都大邑冠裳荟萃之所,亦习见之事也。 若欲举办于荒僻之区,则莫不奭奭然惊,瞠目结舌而不敢建议。 何者? 款无可筹,而事不易举也。 乃我邑侯张公鼎丞,独毅然解囊为之,就县署旧址,悉心擘画数月,已可两载,竟成。 以区区山僻小县,而兴此伟大之建筑,竟能举重若轻,返难为易,然后窃叹张公为非常人也。

昔文翁之治蜀也,尊崇经术,为民开文化之源;欧阳之莅滁也,广筑园亭,与民同游宴之乐。 史册皆艳称之。 今张公为吾邑创办公园,以开通吾民之风气,复设图书馆于其中,以振兴吾邑之人文。 于游观之中,行教化之实,直合二公为一人矣,是岂寻常之吏所能望其项背哉? 宜吾民之歌功颂德于无已也。是为记。

癸亥仲冬劝学所长刘增魁暨各校教职员题。[6]

刘增魁撰写之碑文,把公园图书馆之建设誉为非常之举,张铭为非常之人,并与西汉治蜀名臣文翁(名党,字仲翁)、宋代的欧阳修相提并论。 除碑铭序记之外,县邑内外人士还为开辟公园,建立图书馆,撰写诗文联语,以称颂知事张铭的功绩。 时任苏皖赣巡阅使兼江苏督军齐燮元赠联“天长眺东南置身福地何萧爽,词林有根柢为政风流今在兹”。 安徽督理军务兼省长马联甲、安徽省长吕调元均有长联相赠。 安徽省教育厅长傅向荣(字鹤岑)来游天长公园与图书馆也赋诗二律以颂此盛举。

碑文序记、诗文联语及图书馆章程、纪事均收录于《天长公园暨图书馆落成纪念汇刊》,后张铭汇编《梅溪山庄唱和集》亦全文收录。

1.4 天长公园与图书馆

公园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南大门正对县城闹市口,为弧形圆顶的新式建筑,门有题联“天空月朗宜登眺,鸟渡云行阅古今”[7]。 进入公园大门后,东为体育场,西为梅园。 梅园内有一凉亭,凉亭题联“梅香藏清趣,亭影伴横斜”[8],县绅何锡麒曾为其题诗《梅园观梅花》:“梅花本是吾家物,东阁扬州旧有名。 对此忽教生百感,千秋永抱岁寒心。”[9]公园中央为紫藤花棚搭成的荫道,南端有一“花天”匾额,两边栽种垂柳等形成自然走廊。 东侧是由瓦砾堆加垒成的土山,有石阶小径通往山顶,顶部置有石桌石鼓。 山南侧有一花圃,与林荫道西边的梅园正对应。 山北侧开凿一池塘,池塘中央,为纪念收复青岛的青岛亭,亭有题联“木屑竹头皆有用,鸢飞鱼跃总相宜”[10]。 公园内有“永乐亭”,亭有题联“春秋多佳日,园林无俗情”[11]。 张铭与士绅曾在此亭赏梅,有联道“暂在此间寻佳趣,更从何处觅林泉”。 公园西侧中部与东侧最南端为公共体育场。 天长名胜胭脂山在公园之内,宋代包拯在此地担任县令时曾改名为红山。 山上旧有八角亭,四周繁花盛开,桃色嫣然。 园内匾额楹联系张铭延请顾维均和崇廷一题写。

花圃前正中央,为互相勉励,规劝邦人,特立警钟亭,亭内立有石碑,碑文为民国十二年五月九日张铭所拟的“训条十则”,钟亭两侧撰书发展经济农业的标语。

图书馆位于公园的北端,也是公园的主体部分。楼体使用面积为254 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为砖木混合结构,外用青砖砌筑,楼内板木则为红松木。 馆楼造型典雅别致,为中西合璧式二层洋楼。 二楼正门楣额镶嵌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横匾,上面镌刻张铭篆题横书“图书馆”三字,正中上方镌“天长县印”。 图书馆楼前以花圃为中心,装饰有花石假山,并有喷泉设置。 花圃两侧为两座东西相向的纪念碑,西侧为时任图书馆馆长的孙嵩龄撰《天长公园序》,由邑人李品章书丹;东侧对立亦竖一石碑,为县邑平政院书记官刘增龄撰《邑侯张公鼎丞建筑天长公园图书馆碑记》,叙述图书馆创建缘起和过程,并详记发起人姓氏,碑文为图书馆员崇钟岳书丹。

图书馆及公园内各碑现均已无存。 图书馆前的两碑,是在北伐胜利后,被磨平改造为纪念碑,东镌“中华民国建国先烈纪念碑”,西镌“国民革命军北伐烈士江秉彝、陈斌纪念碑”,后在抗战中被驻此日军所毁。

图书馆内部,按“藏、借、阅”的组合进行布局。书籍杂志均在楼上,据《安徽天长县县立图书馆章程》,图书阅览室分普通阅览室,特别阅览室,妇女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及报章阅览。 楼下则陈设花木、镜子、藤椅等,作为接待和办事房间。 图书馆厅堂及堂柱悬挂有皖省省长许世英及顾维钧匾额对联多副,其中顾维钧对联是“秋生疏雨微云处,人在蓬壶阆苑间”,并有说明文字谓:“鼎丞硕士为余在美先后同学,旋服务使馆。 素钦其材,今知出宰天邑三年,敷政优良,建筑公园及图书馆,博文化之发展,殊令人益增钦佩。 爰集杨廷秀、秦少游句以志纪年云。”[12]而许世英省长对联则是“山林泉石寻幽屐,宛委琅嬛校异书”[13],亦有赞扬说明文字。

公园内除图书藏书供邑人阅览外,公园内俱乐部亦设有阅报室,供人阅览新闻报纸等。 图书馆书刊仅为馆内阅览,并不外借。 平常阅览时间仅为下午开放,星期日则全天开放。

1.5 图书馆运行与影响

图书馆法令是保障图书馆发展的有效手段,天长图书馆依照《教育部图书馆规程》《教育部通俗图书馆规程》(1915 年10 月公布)、《内务部咨省通饬保管公私藏书及版片印刷等物文》(1920 年5 月)等,制订有各项规章,如有《安徽天长县县立图书馆章程》《天长县立图书馆征集图书馆简章》《阅览规程》《参观规程》等,特别是还制订有更具体的《天长县图书馆驻馆办事员办事细则》《练习生暂行规程》。 章程对图书馆的书籍管理、工作时间、工作人员职责、阅览规则以及各项杂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事无巨细,规范清晰,为图书馆日常运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依据教育部《图书馆规程》第五条“图书馆得设馆长一人馆员若干”的规定,张铭邀请举人出身的孙嵩龄担任图书馆首任馆长,乡绅李毓麟为副馆长,并发布《县公署聘请孙李二绅担任本馆馆长文》。两人在图书馆建设之时也是出资出力,捐款千元。初有馆员5 人,何锡麒任主任兼编校员,张同庚任庶务兼招待员,崇钟岳任管理员、郁鼎生为会计员。 因图书馆初办,每月经费不足百元,故馆长二人全为义务,“俸给伙食,概不开支”。

图书馆章程规定藏书应以新旧两大类进行编目,旧籍细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新籍按照杜氏十类法进行编制,科学、杂书、小说、外国文皆属其内。

图书馆内的图书来源分为购置、捐助、寄存三种。 初始,孙嵩龄馆长和何锡麒主任于1923 年7 月在上海采购中西新旧书籍600 余部计3000 余册。孙嵩岭(字豫甫)、孙增岭(字瑞甫)、李钟乔、何锡麒(字葛民)寄存书籍约3000 余册,主要是《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清稗类钞》《九通》《皇清经解》《汉巍百二名家集》等大套书。 为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的发展,图书馆还设置巡回文库。 经费充裕时,则选购通俗图书并配置书箱分送各市乡传递阅览。1923 年8 月,图书馆内设立天长县通俗教育讲演所。 该讲演所所长由当时的天长劝学所所长兼任,并设讲演所主任一人,由费铎声担任,讲演员数名。该所宗旨为“教导国民,改良社会”[14],讲演项目包括“鼓励爱国,劝勉守法,增进道德,灌输常识,启发美感,提倡实业,注重体育,劝导卫生”[15]这八项,此外还设有特别讲演项目。 该讲演所维持经营数年,在教育民众,开启民智方面,颇有成效。 后于1931年3 月,天长公园内又设立天长县民众教育馆,为图书馆及公共体育场合并而成。

1926 年春,馆长孙嵩龄开始筹办县志的编修工作。 此时,《天长县志》已有五十余载未曾续修,编修县志的工作可谓迫在眉睫。 他将图书馆作为办公机构,聘请刘增魁等人进行县志的编修工作,并以此访谈耆旧,征集文献。 此后收集到一些家谱、碑文等基本资料,可惜至次年1927 年4 月,北伐革命至天长,孙嵩龄因受其侄孙祖仅的牵连,逃亡上海租界,不久后病逝,修志及征集地方文献的工作因此戛然而止。 1932 年,推举刘增龄为县志局局长,才又重新开启县志编修工作。

图书馆作为天长这一小县难得的文化场所,为启迪民智,传播先进思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天长图书馆藏书较为丰富,特别是有许多社会科学类书籍,如《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世界史》《万国史纲》等[16]。 从《汇刊》所载馆藏书目看,其新思潮书刊甚多,如《新青年》杂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书亦有不少,仅马恩经典著作即有《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思经济学原理》《马克思学说概要》《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等。 这些书籍对传播新思想,启蒙革命青年大有裨益。 图书馆开馆不久,来自上海、南京的关于新文学、新思想的书刊通过公开的渠道进入天长图书馆。 青年们在阅览室中接触到马列主义,据记载:搜集马列主义书籍进行传播的革命青年黄让之、担任过抗日根据地副专员的周原冰和曾任天长县委书记的梁明伦烈士等,早年都是天长图书馆的常客。 他们通过阅读进步革命作品,影响带动了一大批青年。 而天长图书馆也为传播进步思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张铭

张铭(1889-1977),原名张树铭,字鼎丞,别号梅溪,安徽盱眙县(今属江苏)古桑乡人。 张氏为清中期皖东著名世宦之家,延续至今,其孙张贤亮为著名作家。

张铭家族世居盱眙南乡古桑村张家庄,发迹可追溯到其祖父张佩琏。 张铭的祖父张佩琏在太平天国期间,拥有当时盱眙县最大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投奔曾国藩部,做到了正五品武官,去世后被封为“武德骑尉”。 其在世时,制定有严格的家规,使子孙后代养成了良好的家风。 张铭的父亲张文英,又名张康年,号文斋,是第一批清政府外派留学人员,在英国海军学习,与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为同期。回国后曾任长江水师管带,封为“武功将军”,去世于长江水师田家镇营,尸骨埋葬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乡。

张铭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有兄弟五人,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张铭毕业于安徽法政学堂,在武汉辛亥革命首义之时,曾为黎元洪办理外交事宜,与在汉各国领事商订中立条约。 后担任湖北大冶县民国首任知事。 1913 年张铭赴美任驻美公使馆参赞,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攻读法律与政治,1917 年获得华盛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18 年12 月,张铭回国后曾担任安徽省省长公署秘书、省清丈局坐办、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等职。 1920 年,任安徽天长县知事。 1924 年夏,调往北京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府秘书,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尼泊尔国王加冕登基大典。 1928 年秋,任民国南京政府外交部参事,1929 年,正式任命为中华民国驻爪哇总领事。 1931 年5 月,外交部呈请国民政府加公使衔,调任驻印度总领事,奉国民政府派赴尼泊尔国专使,卸任后担任外交部参事。 1937 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国大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 1977 年逝世,享年88 岁。

张铭有两子,其子张国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回国,被聘任张学良的英文秘书。 “西安事变”后弃政从商,于京沪开办工厂、公司,新中国成立初,作为旧官僚被关押,后于监狱中去世。 其孙张贤亮,为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

张铭工书法,天长图书馆的“图书馆”匾额即其亲笔。 1933 年张铭曾在《新中华》杂志发表《人权原则新义》,后又与张香山合撰《外国记者看延安》,载《群众》杂志第13 卷3 期,这亦代表了张铭本人的政治民主思想。 张铭的旧家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狮子桥的“梅溪山庄”,这是一座仿苏州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建筑,其孙张贤亮即在此出生。 张铭曾在这里呼朋引伴,与友人吟诗作赋,并把这些诗作集结成册,名为《梅溪山庄唱和集》。 书前有陈象贤、李盛鼎、徐文澄、陶大儒、姜元桂等六人的撰序以及张铭自序一篇,附录为《天长公园暨图书馆落成纪念汇刊》。

1920 年秋至1924 年夏,张铭任天长县知事期间,主持修建了天长公园和天长图书馆。 图书馆建造过程中,张铭经常亲自在场监督,事无巨细,多为其擘画。 天长公园与图书馆在当时实属一流,邑士赵某即誉之为“气欲吞金谷,名盘古石梁”[17],张铭法政专门学校的同事,曾任安徽桐城知事,时任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教务主任的阮武仁有赠语赞扬张铭:“硕士弘才为国之栋,应运而兴信能大用。 小试天长群黎歌颂,明刑弼教必使无讼。 教育实业尤所注重,创设公园乐于民共。”[18]此尤可见当时士人兴办教育启迪民智之普遍心态。

3 《天长县立公园暨图书馆二周纪念汇刊》

1924 年元月,为纪念图书馆建成,颂扬张铭县长建设公园图书馆的功绩,力图改良社会文明风气,特将纪念照片、建设事略、规程法令和相关艺文、诗词、楹联等作品集结成册,汇成《天长县立公园暨图书馆二周纪念汇刊》。

“天长县立公园暨图书馆二周纪念刊”题签,为著名书法家、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题写,内容分为序言、凡例、照片、法令、规程、函牍、事略、书目、艺文、诗词、楹联和杂录十二部分。 事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建设过程,函牍更是有助于了解相关时间节点重要任命的官方文件,从规程法令中亦可寻到图书馆运行的日常事项。 《汇刊》将天长公园与图书馆建成时,四方人士所赠予的艺文、诗词和楹联尽纳其中,内容丰富多样,既表现了公园图书馆建立这一文化之盛事,亦使得汇刊增加了一抹文学色彩。 汇刊的编纂排版亦颇具匠心,纪念照片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编入汇刊之中,清晰明了的展示了天长公园及图书馆外观与周边环境。 “杂录”中收录了有关社会准则与公共道德的警示训诫,是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公共场所应当宣扬的重要思想,其中亦有图书馆相关的知识梳理,诸如辑录有中外图书馆史,图书馆建筑法等内容,作为一座图书馆的纪念汇刊,内容涵盖可谓是详实细致。

图书为知识之宝库,目录则为利用图书的关键,《汇刊》特将天长图书馆的藏书详细著录,书籍涵盖古籍经典与新学书目。 此二十年代县级图书馆馆藏书目,很具有代表性,其图书选择一定是经过了张铭等人的精心挑选。 类目大致按照杜威十进分类法,包括普通书籍类、哲学类、宗教类、社会学类、方言学类、自然科学类、技艺类、美术类、文学类、史学类与寄存图书目录。 藏书内容涵盖各方各面,以启迪民智,开阔民众视野之新思潮、新文化书籍为主,其他教育、农业、商业等实用书籍亦较多。 如其社会学类包涵甚广,其说明谓“凡统计政治、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社会组织、商务交通、风俗之类皆属之”,其所包含书籍有中外法律、法学,各国政治及地方自治,中西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儿童教育,各种武术、体操、儿童游戏,各种公民道德、礼仪、生活卫生、商业经营等。 而“方言类”其说明是“凡比较方言学、凡欧美各国文拉丁文希腊等文皆属之”,其实就是各类国语、白话文及中英文字词典之类。 从此馆藏目录,亦足见建设者依托图书馆改良社会民气之用心。

民国时期出版有部分同类的图书馆汇刊,诸如1920 年6 月创刊的《无锡县立图书馆汇刊》、1930年3 月24 日在北平出版发行的《北平特别市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周年纪念刊》、1929 年10 月出版的《平阳县立中山图书馆汇刊》等等。 《天长县立公园暨图书馆二周纪念汇刊》,是较早编纂的县级图书馆汇刊,其所征集收录的大量艺文楹联诗词,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其书目具体反映了当时政府及社会精英对民众社会教育的关切和努力。 该汇刊是研究天长公园及图书馆的重要史料,于研究天长地区的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颇具意义。

4 图书馆的结局与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天长公园图书馆一度被日军洗劫,并被占领为日军司令部,所藏书籍及设备损毁殆尽。 解放战争时期又被国民党军事机构占据,后不免日渐衰败。 建国后,图书馆由县文化馆进行管理。1959 年,图书馆分离出文化馆,搬迁至县城西门街。1962 年,又迁回原址,原图书馆楼复为文化馆图书室。 “文化大革命”期间,书籍多遭到破坏损毁。 1979年3 月,经省文物局批准后,天长县恢复县图书馆;1981 年,政府拨款重修图书馆楼;1993 年,天长市图书馆迁址;2012 年,图书馆的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天长图书馆兴建创办,主要是张铭的坚持和奉献。 在动乱闭塞的偏远小县,创办公园及图书馆,两载即成,轰动皖省,可谓非常之人方能成就非常之事。 图书馆环境优雅,建筑典型别致,馆员适得其人,并广罗中西典籍,编制有较完善的书目,制订有详细具体的规程,有基本保障的财务支持,故其于天长文化教育之普及提高,民智之启迪开发,功莫大焉。 同时亦体现出创建者张铭等的专业性及奉献精神。 正如平政院书记官刘增龄谓“邑侯法学硕士张公鼎丞留美八载,新学湛深,以总统府谘议而屈宰斯邑,牛刀小试耳”[19]。

猜你喜欢
天长公园图书馆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在公园里玩
图书馆
天长 深层次改革的强大合力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
一见如故
当代愚公张荣锁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