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

2024-01-19 12:58刘晓兰
红色文化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刘晓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大思政课”是立足于目前学校思政课建设中抬头率低、思政课课堂气氛不活跃,理论讲授和现实实践结合不密切等现状提出的新路径和新遵循。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艺术家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的反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文艺作品,是对中国发展各阶段的图像化生动再现。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依托具体时代背景、采用多样式艺术风格勾勒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独立、谋发展、谋富强、谋幸福的壮丽史诗,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形象。探索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对展现红色革命精神和艺术家扎根时代的创作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的可行性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各地各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形式对不同时代人民风貌和社会气象进行了艺术塑造,刻画了党领导人民走过的苦难与辉煌,书写了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和探索,再现了党和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和决心。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时空延展性、情感共鸣性和精神传承性为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高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以画入境: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时空延展性

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需要具备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2)习近平:《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复兴文库〉序言》,《人民日报》2022年9月27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对历史的记录,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人物故事的生动视觉再现,具有叙事的时空延展性。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其时空延展性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可以以视觉、画面为吸引,带领学生“以画入境”,通过静态画面联动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动态历史场景,重回具体情境场域,在时空的穿梭中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把握历史中的动荡激昂和时代变革。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吸引学生重新回到历史,关注审视时代,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达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揭示在对应时代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时空延展性连接着中国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它是历史的生成和展开,将以往所有历史过程中的当下性融汇于一身,同时还孕育着面向未来的、从现实到理想、从实然到应然、从事实到价值的一种可能性。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主题为时间轴铺展开来,具有鲜明的时空延展性,这一特性可以破除思政小课堂的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以画入境”的思政课学习积极性,以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为支撑,以静态画面为引导,重回历史场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针对性。

(二)以画生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情感共鸣性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在其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扎根人民、拥抱人民和表现人民的艺术创作宗旨,具有极强的情感共鸣性。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0页。努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将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和文艺表现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精心选取创作对象,以视觉图像讲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故事,以工人、农民和军人等多种群像再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信念,形成了鲜活丰富的人民生活和人民形象的图景。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生成,对人民有着深刻的理性与情感认同,对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革命实践有着深刻的把握和认知。因此,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散发着坚定的信仰力量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力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色彩、构图和人物再现历史画面,以家国情、奋斗志为纽带,连接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情感共鸣性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以画生情”,以情促思,提醒学生铭记历史,不忘来路,勇立潮头,踔厉前行。

(三)以画明志: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精神传承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红色”和“经典”是因为美术作品承载着具有持久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精神力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精神传承性不在于画作本身,而在于画作讲述的故事背后所体现的恒久不变的精神气节,在于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在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的决心,它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加刻骨铭心,随着实践探索而愈发坚定执着。如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的历史瞬间,提醒后来人要不忘初心;周令钊的《五四运动》表现了青年的爱国热情,提醒当代青年融个人发展于时代的使命与担当。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不仅是某一时代的历史记录,对于持久地散发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红色革命精神,更是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7)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1页。。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就是让学生“以画明志”,将个人“小我”融入时代建设的“大我”中,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再现,谱写了中国革命的视觉史诗。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需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习近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不是单独的某一具体课程,而是内涵历史逻辑和思维方式的课程群,通过思政课程的知识讲授和价值观塑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中把握中国人民可信、可亲、可爱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储备丰富的思想资源,明确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掌握厚实的理论支撑。通过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的深入挖掘和讲授,提炼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中的精神谱系,以画面为媒介和载体,配合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以大历史观审视历史和社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中培养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大思政课”建设要运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优势,挖掘其背后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让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呈现的每一段历史和每个英雄事迹都能够深入人心,让其承载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散发持久的生命力。充分借助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激发大学生走进红色景点的个体自觉,助力大学生构建情感空间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明辨“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明确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二)推动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实然之举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从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思考“大思政课”建设。优渥的物质条件为当代青年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精神追寻空间,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他们认识历史、了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路径。近年来,各地美术馆、博物馆和纪念馆的落成数量不断上升,为拉近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和大学生的距离提供了重要场域。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大学生的时代诉求,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以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为内核,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9)《“‘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对“大”的有效实践阐释。一方面,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是对思政课内容的丰富和补充。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运用史料为讲授理论提供支撑,缺乏视觉图像的吸引,偶尔课程中的文字配图也多为网络配图,缺乏实质的图像精神谱系,局限了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集中表达,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时代发展的笔墨再现,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呈现,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有效实践。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历史为脉络与具体的思政课课程内容进行适配,变传统的文字史料为图像史料,变干巴巴的知识讲授为大学生理论习得和视觉感受的统一,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为视觉吸引,提高学生抬头率,讲清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让大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之间把握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蕴含的精神财富,并以“我”为连接,完成古今的对话与思辨。另一方面,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是对思政课场域的拓展和延伸。“红色”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实践中形成的颜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对红色基因的艺术性再现和表达。仅依靠思政课小课堂的讲授难以满足大学生对“红色”的理解,需要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全景式、纵深式地感受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真正地走进美术馆、革命老区、纪念馆,驻足每一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静态的画作,用历史知识和主观想象搭建动态的历史图景,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筑牢大学生堪当时代复兴大任的使命和决心。

(三)构建思政课“大格局”的必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有“大格局”,不仅是理论讲授,更要通过思政课鼓励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感、强国志向和报国行动自觉融入自身成长成才实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

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是落实“八个统一”的重要路径,实现了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的多元转化。一方面,有助于盘活思政课教学现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文字教学到图文教学的融合,学理性和图像资源实现深度适配。从理论思维培养到图像思维和逻辑思维共振,以图像思维带动逻辑思维,以逻辑思维催生图像思维,构建鲜活的历史图景和自觉的情感体验模式;从教师主讲为主到以图像为媒激发学生表达为主,引导学生将图像中的真切感受和思想启迪与思政课学理结合进行表达,思政课教师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基础上进行学理的深度阐释;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连贯式迈进,不再是为了进入社会大课堂而实践,而是从小课堂所见所学进行场域的连贯式转化,如课堂中展现了周令钊《五四运动》的画作后,再走进美术馆驻足巨幅真迹时可以进一步唤醒学生所学理论和情感感受。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承载了我国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我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有视觉吸引,有故事再现,有思想启迪,还有创作者和画中人以及受众感受到的信仰、情怀和担当。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不是某一幅画作,而是一个内涵历史和民族复兴之路的系列画作,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可以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人在遇到困境时永不言败的精神,看到中国人在大踏步发展时守正创新的身影,将所学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把高校思政课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因此,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体选择和教学场域搭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融合,以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时代价值和育人意义,为培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原生动力。

(一)创新教学内容

以学科互联的学术大视野,聚焦学术前沿问题,加强学科对话合作,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学内容设计。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首先需要立足高校思政课教材,深耕教材专题,紧紧围绕思政课程教材内容进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深度适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为依托,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学理逻辑、时代逻辑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进行阐释和讲解,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如涉及青年信仰问题时,可立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关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确立的内容,选取文国璋1978年的石版画《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该经典画作是对旅欧进步青年的群像呈现,彰显了革命志士为民族独立而奋斗求学的民族精神,在具体课程专题中配合图像讲授早期共产党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信仰确立之路,以图文和讲授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以时间段为区间,进行系列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选取,以图像为叙事线索,以具体的事件背景、人物故事为讲授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通过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引导大学生培养运用理论逻辑结合实践专业学科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在专业学科发力,聚焦学术前沿问题,用不同学科语言回答学术前沿问题,以问题为核形成学科互联,反向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新的教学案例和内容创新设计可能。

(二)扩展教学主体

建立“思政课教师+艺术家”的思政课育人大师资,丰富思政课教学主体,调动广大思政课教师、优秀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的积极性,通力合作讲深、讲透、讲全、讲好、讲活思政课。思政课不是在某一具体学科以点带面的延伸和铺展,是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除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外,还涉及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这就对思政课的教学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阐释课本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将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衔接透彻,分析明白,让大学生在时代巨变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思政课课堂有所思、有所得。思政课的特殊性也吸引了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也必然涉及有关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艺术价值挖掘和艺术视角阐释等深层次的讲授,无疑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丰富思政课教学主体,让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和优秀的文艺评论家等一同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讲活、讲好思政课,赋予思政课以艺术生命力。加强思政课专业教师和艺术家以及文艺评论家的交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好精品思政课。如陈承齐创作的油画作品《进京赶考》,艺术家自身更了解创作的动因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节,画作选取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时当地群众前来送行的震撼场景,给人以冬尽春来的希望之感。一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不仅是历史的再现,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再出发,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讲准、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时代逻辑和理论逻辑。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用最质朴和谐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奋斗的身影,让人们努力成为新时代画卷中的经典形象,让大学生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感染下,在思政课理论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搭建教学场域

拓展丰富多元的思政课教学大课堂,深入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艺术空间,搭建历史情境和新时代教学场域。思政课本身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学理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以思政课小课堂讲授为主要模式,多为思政课教师的持续输出讲解。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理论学习的方法。理论讲授不应是“填鸭式”的硬灌,而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就需要在理论教授的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互动环节,单纯地立足小课堂的不断尝试也很难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在教学场域下功夫,深入到社会大场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学习思政课理论,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不能仅仅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讲课课件中,大学生很难在课件的图像中感受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及情感影响力。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最常出现的场景是在各类美术馆、纪念馆和博物馆中,在名人故居和红色革命景点中,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大胆带领学生走出思政课小课堂,深入社会实践大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各类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空间场域,驻足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前,进入VR虚拟空间中,沉浸3D图景中,感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学习画面中的英雄事迹,重温画面中的历史史诗,同时配合思政课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的讲授,搭建思政课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桥梁,在画作中把握革命志士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历程,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更加鲜活。通过对社会教学空间的运用和教学场域的搭建,让大学生在思政社会大课堂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不易,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聚焦学术前沿问题,打造学科互联的大视野;在教学主体上要建立“思政课专业教师+艺术家”的思政课育人大师资;在教学场域和教学空间上要建立丰富多元的思政课教学大平台。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体选择和教学场域搭建三个维度齐发力,落地“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政治性和学理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等八个方面的统一,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将思政课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所学所得和自身专业进行深度结合,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学子的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