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想象无限

2024-01-19 09:56马全林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新集小学
课外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创造者精卫填海精卫

⊙马全林(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新集小学)

话说,远古时代,一个部落的成员都生活在一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们蜷缩在族长的家里商讨着应该如何应对暴风雨。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并且劈中了村口族长家门前的大树,那声音把整个村子都震颤了,大树起火,火光照亮了天空,部落里的人顿时害怕起来,惊叫声四起。人们惊恐地跑到门口呆看着,但转眼间天空的雨又将这把火熄灭了。三个自然现象(下雨、闪电、大火)在短时间内一同发生,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如果这些现象不能及时得到解释,势必会导致人心惶惶。于是,村里一些稍有见识的人就会说:“雨是天空中的雨神下的,闪电是雷公雷母对我们的警告,然后他们又把这把火熄灭,是在告诫我们要及时祭祀天神,不然还会遭到惩罚……”于是,在族长的引导下,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开始了。其实,这些有见识的人无非靠的就是自己的想象力,联系起多种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构成“事实”去安抚众人,在物质条件极度欠缺的古代,它们解释了常人无法解释的现象。

实际上,关于风、雨、雷、电、霜、雪、火这些大自然的现象在今天,哪怕小学生都能简单地说出其科学原理。但是古代物质条件和科学知识都十分匮乏,要想从科学角度分析它们,无疑难过登天。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教育人们。时至今日,这种想象力演化成文学被记录下来,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踏实的足迹,更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神话人物。今天,我们就借着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集来一起畅谈“神话”。

一、单元概说

教材选取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从文体方面讲,除了《精卫填海》是文言文,其他都是现代文;从题材方面讲,四篇文章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按照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展开情节、叙述故事。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具体,给人印象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世界的独特理解,体现了古代人奇特的想象力。本文立足这四篇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来看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二、品读神话故事,分析人物形象

(一)盘古——万物的创造者

传说盘古是人类祖先的“创世始祖”。话说,天地初开时,是“混沌”的,当盘古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黑乎乎”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他觉得十分难受,于是拿起一把斧头将眼前的黑暗劈开,“天”与“地”开始形成,逐渐对立。盘古又担心它们会重新合拢,于是“头顶天,脚踏地”,硬生生地将天地彼此分隔,而他自己呢?化为宇宙万物——风、云、雷、太阳、月亮、四极、名山、江河、花草树木……可见,真如书本所言,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不愧为万物的创造者。这则故事比较简单,但当中寄寓的人物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盘古为了这个世界倾尽所有。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试图解释自然万物的由来,如很久以前的宇宙是“混沌”的,当今科学已经表明确实如此,至于后来为什么形成现在的“天地”形态,科学有科学的解释,但限于认识,古人只能把盘古这个人物创造出来,借他的力量开天辟地。很久以前的人们其实对自然界的一切都不知道其源,而在《盘古开天地》中,自然万物都是盘古演化而来的,这样一切都显得非常有逻辑了。

(二)精卫——无畏的逆行者

在第二篇文章《精卫填海》中,精卫是当之无愧的逆行者。文章特别介绍到,她本身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她在东海游泳不幸溺水身亡,人们都无限惋惜和难过,然而她的肉体虽然死去,灵魂却没有死,并幻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填塞东海。看似自不量力的行为,其实蕴含着古代人民勤奋努力、为了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可以想象,当海面刮起狂风巨浪,澎湃汹涌,精卫依然在填海;当暴雨倾盆,四周一片漆黑,精卫依然在填海;当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精卫仍然在填海。可能有人不禁要问,精卫填海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希望啊,以后不会再有人因为溺水而亡,正如东方网评论(2019 年7 月)所说:“精卫鸟可歌可泣,善良的愿望、锲而不舍的精神、宏伟的志向都为人们所敬仰。精卫鸟具有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精神。”她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操,因此,《精卫填海》在充满十足想象力的同时,也能看出作者想借此鸟表达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女娲——人类的拯救者

女娲与盘古一样都是创造者,不同的是,盘古是大自然的创造者,甚至是一切物种(除了人类)的创造者,而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在传说中,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又为人类社会能够繁衍下去立下婚姻制度,最终创造了无比繁荣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每天欢声笑语,大地一片祥和、幸福。因此,她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信这一点大家在课外书中都看见过。那么问题来了,说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人文先始”这一点可以理解,为什么称她是“福佑社稷之正神”?肯定是她做了什么大事。课文收录的《女娲补天》就是 “福佑社稷”的伟大事迹之一。先看题目中的关键词“补天”,天也需要补吗?其实,只要有点科学知识,就知道这取材于流星坠落地球而引发的天空异象,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洪水泛滥、野兽出没,人们惊慌失措,世界陷入混乱和无序当中,这个时候,女娲勇敢地站了出来,她收集了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并把它们炼成了“黏稠的石浆”,用这些石浆将天补好了。这样一来,也就解释了天空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云霞。后来,她担心天再次崩塌,杀死了一只大乌龟,用它的四条腿支撑着头顶的蓝天,这样就为万物提供了安全;另外,她还杀死了“作恶”的黑龙,还人类和平的环境;最后,她还堵住了喷涌洪水的地缝。正是在她的庇护下,华夏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文章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让女娲的形象、品格更加可贵。

(四)普罗米修斯——无私的奉献者

前面三个人物形象都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神话故事中,而普罗米修斯则是外国神话故事人物。他探讨的是与人类物质生活有重要关联的“火”的由来。关于这个故事,在我们古代神话“燧人钻木取火”中也有相关描述。但是古希腊神话是这样想象的:人类诞生之后,并没有火,只能吃生的食物,只能在黑暗中艰难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有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偷偷摸索到太阳车经过的刹那,拿到了火种,并将其带到人间,从此人世间终于有了欢乐,人类也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苦难生活,但是普罗米修斯的做法引起了众神领袖宙斯的愤怒。宙斯要求他承认错误,归还火种,但是他坚定地认为这是“为人类造福,没有任何错误”,随即受到了惩罚:宙斯要求火神把他绑在高高的悬崖上,承受风吹雨淋,还派神鹰啄食他的肝脏,但他依然没有屈服。从这个神话来看,人们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解释了“火”的由来,还创造了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让人无限感动。

写作是需要想象力的,当然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人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创作。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听过下面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他们的存在全靠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即使时光流逝千年,依然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重要素材。可见,想象力是多么重要,有想象力的人,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多了一些创意,更能吸引广大读者。

猜你喜欢
创造者精卫填海精卫
精卫走到我梦中
我和精卫过一天
精卫的烦恼
精卫填海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旧道德的废墟上建立新伦理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
精卫鸣,歌东海